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滚压工艺参数对45钢表面完整性与冲击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贾琦 杜东兴 +3 位作者 孔金星 刘思来 彭照波 杨全威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34,共7页
设计了以静压力(400,800,1200 N)、振幅(3,5,7μm)、滚压道次(1,2,3)等超声滚压工艺参数为变量,表面粗糙度、残余应力、显微硬度和冲击吸收功为响应的的正交试验,研究了超声滚压参数对45钢表面完整性与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静... 设计了以静压力(400,800,1200 N)、振幅(3,5,7μm)、滚压道次(1,2,3)等超声滚压工艺参数为变量,表面粗糙度、残余应力、显微硬度和冲击吸收功为响应的的正交试验,研究了超声滚压参数对45钢表面完整性与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静压力和振幅增加,试样的表面粗糙度增大,滚压道次影响较小;随静压力、振幅、滚压道次增加,试样的表面残余压应力略有增大;随着静压力与振幅增加,硬化层深度增大,随着滚压道次增加,硬化层深度先减小后增大;随着静压力和振幅增加,冲击吸收功先减小后增大,随滚压道次增加,冲击吸收功增大;对表面粗糙度、表面残余应力、硬化层深度和冲击吸收功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为振幅、静压力、静压力和滚压道次;最佳超声滚压工艺参数为静压力400 N、振幅7μm、滚压3次,此时试样灰色关联度最大,表面完整性和冲击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滚压处理 表面完整性 冲击断裂 残余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内CO_2泡沫液渗流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杜东兴 王德玺 +5 位作者 贾宁洪 吕伟峰 秦积舜 王程程 孙盛彬 李莺歌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6-461,共6页
利用填砂方法制作了均质多孔介质模型,进行了CO_2泡沫液驱替模拟实验,借助CT技术研究了多孔介质内CO_2泡沫液渗流特性。在不同填砂粒径、不同活化剂浓度及不同气液比条件下进行多孔介质内CO2泡沫液驱替实验,采用CT技术对驱替过程进行可... 利用填砂方法制作了均质多孔介质模型,进行了CO_2泡沫液驱替模拟实验,借助CT技术研究了多孔介质内CO_2泡沫液渗流特性。在不同填砂粒径、不同活化剂浓度及不同气液比条件下进行多孔介质内CO2泡沫液驱替实验,采用CT技术对驱替过程进行可视化监测,获取沿程水饱和度数据,并同时测量泡沫液渗流过程中的沿程压力。实验结果表明:CO_2泡沫液在平均粒径较小的多孔介质内具有较大的渗流压差及较小的水饱和度入口效应;当活化剂浓度高于临界胶束浓度时,产生的泡沫较稳定,介质内沿程各位置处泡沫液驱替效率相差不大,且随着活化剂浓度的提高水饱和度入口效应逐渐减小;提高气液比可以增大泡沫液渗流压差,但对驱替后介质内水饱和度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油 CO2泡沫液 驱替实验 渗流特性 CT技术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丸、喷砂与HVOF WC-17Co涂层表面完整性对TC18钛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杜东兴 刘道新 +1 位作者 孟保利 张晓化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21,共9页
为了探讨喷丸、喷砂与HVOF WC-17Co涂层表面完整性对Ti5Al5Mo5V1Cr1Fe(TC18)钛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表面粗糙度仪、显微硬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X射线应力测试仪等分析了喷丸、喷砂及其复... 为了探讨喷丸、喷砂与HVOF WC-17Co涂层表面完整性对Ti5Al5Mo5V1Cr1Fe(TC18)钛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表面粗糙度仪、显微硬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X射线应力测试仪等分析了喷丸、喷砂及其复合超音速火焰喷涂(HVOF)WC-17Co涂层的表面完整性,利用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研究了上述表面处理对TC18钛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喷丸预处理比喷砂预处理能够使TC18钛合金表面获得更好的表面完整性,因而显著提高了TC18钛合金的疲劳抗力,而喷砂处理对TC18钛合金疲劳抗力无明显影响。喷丸后进行HVOF WC-17Co涂层处理使TC18钛合金疲劳寿命提高6倍,原因归于喷丸层内仍保留数值较大、分布较深的残余压应力,有效延缓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早期扩展。喷砂后进行HVOF WC-17Co涂层处理使TC18钛合金疲劳抗力显著降低,原因是HVOF过程的高温效应使喷砂层内残余压应力场松弛,使喷砂表面缺口效应和损伤的不利影响作用突显,加之WC-17Co涂层韧性低、表面粗糙度大、存在孔洞型缺陷,不利于抗疲劳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18钛合金 表面完整性 超音速火焰喷涂(HVOF) 疲劳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用TC18钛合金的车削加工工艺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杜东兴 刘道新 +1 位作者 孙瑜峰 李世平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805-1810,共6页
研究了难加工材料新型超高强度TC18钛合金的车削加工工艺技术。通过探讨机械加工表面粗糙度Ra对TC18钛合金疲劳寿命的影响规律,揭示了严格控制车削加工零部件表面粗糙度的重要性。利用正交试验法设计了车削加工工艺参数,以零件表面粗糙... 研究了难加工材料新型超高强度TC18钛合金的车削加工工艺技术。通过探讨机械加工表面粗糙度Ra对TC18钛合金疲劳寿命的影响规律,揭示了严格控制车削加工零部件表面粗糙度的重要性。利用正交试验法设计了车削加工工艺参数,以零件表面粗糙度Ra值为车削加工表面质量评价指标,采用直观分析法、方差分析法、Taguchi分析法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综合分析了车削加工试验结果。结果表明:机加工表面粗糙度对TC18合金疲劳寿命有重要的影响;车削加工走刀量f对TC18钛合金表面粗糙度影响最为显著。得到了一组优化的车削加工工艺参数,建立了预测车削加工TC18钛合金表面粗糙度与车削转速、走刀量和切削深度之间关系的定量方程,验证试验证明了其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削加工 TC18钛合金 正交试验 表面粗糙度 疲劳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内超临界CO_2流体及泡沫驱油特性的比较实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杜东兴 郑利晨 +3 位作者 张旭 孙国龙 李莺歌 巢昆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58-63,共6页
CO_2混相驱替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因此近年来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使用高温高压驱替设备,利用超临界CO_2流体、超临界CO_2泡沫及N_2泡沫作为驱替介质,对油水饱和孔隙介质中的油相驱替特性开展了比较实验研究。通过对驱替过程沿程压... CO_2混相驱替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因此近年来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使用高温高压驱替设备,利用超临界CO_2流体、超临界CO_2泡沫及N_2泡沫作为驱替介质,对油水饱和孔隙介质中的油相驱替特性开展了比较实验研究。通过对驱替过程沿程压力及对驱替增采油量的测量,对不同驱替手段在孔隙介质内的油相增采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研究发现在温度为50℃、压力为13 MPa时,超临界CO_2流体对多孔介质内的油相驱替效果有显著提升,当压力进一步升高到23 MPa时,油相增采效果不明显。说明在本实验条件下超临界CO_2流体与油相在50℃、13 MPa时可达到混相驱替状态;而采用超临界CO_2泡沫及N_2泡沫注入工艺未能进一步提高出油量。沿程压差测量结果则显示,与N_2泡沫相比,超临界CO_2泡沫在多孔介质试样内的驱替压差较小,起泡性能较差。实验结果对于筛选及评价超临界CO_2驱油工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泡沫 多相流 驱油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薄膜液在直管内的流变学特性 被引量:7
6
作者 杜东兴 马新军 +1 位作者 张发虎 李莺歌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194-198,共5页
针对泡沫液在多孔介质内的流动特点,对泡沫薄膜液在直管内的流变学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按单相幂律流体假设,获得二氧化碳及氮气泡沫薄膜液的表观黏度数据。结果表明:泡沫薄膜液具有较大表观黏度并呈现剪切变稀的非牛顿流体特性。由于... 针对泡沫液在多孔介质内的流动特点,对泡沫薄膜液在直管内的流变学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按单相幂律流体假设,获得二氧化碳及氮气泡沫薄膜液的表观黏度数据。结果表明:泡沫薄膜液具有较大表观黏度并呈现剪切变稀的非牛顿流体特性。由于水溶性影响,二氧化碳泡沫液的表观黏度要小于氮气泡沫液。利用量纲分析法确定量纲1参数,对泡沫薄膜液的流变学特性进行了量纲1分析并给出基于两相流动分析的阻力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 薄膜液 流变学 二氧化碳 氮气 量纲1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细圆管内气体流动阻力特性的进一步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杜东兴 谭立彦 +1 位作者 李志信 过增元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03-607,共5页
本文采用短管重现长管中流动状态的方法,实验测量了内径为84.7μm的微细管内气体流动的沿程压力分布。结果表明,当管内气体具有较大的马赫数时,其沿程压力偏离直线分布而下降较快;在层流状态下,与大尺度不可压流动相比,微细管内... 本文采用短管重现长管中流动状态的方法,实验测量了内径为84.7μm的微细管内气体流动的沿程压力分布。结果表明,当管内气体具有较大的马赫数时,其沿程压力偏离直线分布而下降较快;在层流状态下,与大尺度不可压流动相比,微细管内气体流动具有较大的平均范宁摩擦系数Cf;管径的测试误差为沿程压力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圆管 气体流动 压力分布 阻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薄膜液在变径管内的流变学特性 被引量:3
8
作者 杜东兴 张娜 +3 位作者 孙芮 王程程 张健 李莺歌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81-185,共5页
针对泡沫流体在储层介质内的流动特点,对泡沫薄膜液在变径管内的流变学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基于两相流动假设,利用量纲分析法确定量纲1参数ΔpD/δ及(3μU/σ)^(2/3)。通过CO_2及N_2泡沫的实验结果发现泡沫薄膜液在变径管内流动时需克服... 针对泡沫流体在储层介质内的流动特点,对泡沫薄膜液在变径管内的流变学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基于两相流动假设,利用量纲分析法确定量纲1参数ΔpD/δ及(3μU/σ)^(2/3)。通过CO_2及N_2泡沫的实验结果发现泡沫薄膜液在变径管内流动时需克服启动压力,量纲1参数间呈明显的线性关系,而且N2泡沫与CO2泡沫相比具有更大的流动阻力。与直管相比,泡沫薄膜液在变径管内具有更大的流动压差。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揭示泡沫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机理,Herschel-Bulkley模型优于幂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 变径管 流变学 二氧化碳 氮气 量纲1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液在均质多孔介质内动态驱替过程的二维数值模拟研究
9
作者 杜东兴 张丹 +2 位作者 李莺歌 巢昆 马连湘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48-52,共5页
利用随机泡沫数目守恒模型,针对具有收缩进口及收缩出口的均质多孔介质二维模型,对泡沫流体驱替突破前的动态过程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采用IMPES方法对二维两相泡沫动态驱替过程的控制方程组进行求解,通过液相压力、液相饱和度、气泡数... 利用随机泡沫数目守恒模型,针对具有收缩进口及收缩出口的均质多孔介质二维模型,对泡沫流体驱替突破前的动态过程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采用IMPES方法对二维两相泡沫动态驱替过程的控制方程组进行求解,通过液相压力、液相饱和度、气泡数目等参数在多孔介质内的分布结果对泡沫动态驱替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泡沫驱替过程显示出明显的入口效应,其压力分布、液相饱和度及泡沫数目分布随气体与活化剂溶液在缩小入口的注入呈现明显的发展过程。在泡沫液未完成驱替突破的情况下,缩小出口未显示出对泡沫液驱替特性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与相应实验结果趋势一致,表明所采用的随机泡沫数目守恒模型能够正确表征多孔介质中泡沫的生成及湮灭机理,进而对泡沫液在均质多孔介质内的动态驱替特性进行准确模拟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 多孔介质 两相流 模拟 二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丸强化与表面完整性对TC21钛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世平 刘道新 +4 位作者 李瑞鸿 夏明莉 张炜 乔明杰 杜东兴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921-1926,共6页
研究了喷丸强化与表面完整性对TC21钛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X射线应力仪、粗糙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硬度计等分析了喷丸强化对TC21钛合金表面残余应力场、表面粗糙度、表面形态特征及表面加工硬化的影响作用,探讨了喷丸强... 研究了喷丸强化与表面完整性对TC21钛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X射线应力仪、粗糙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硬度计等分析了喷丸强化对TC21钛合金表面残余应力场、表面粗糙度、表面形态特征及表面加工硬化的影响作用,探讨了喷丸强化对TC21钛合金疲劳抗力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优化工艺参数下的喷丸强化能够显著提高TC21钛合金的疲劳抗力,然而并不是喷丸强度越高强化效果越好,而是存在着最佳的喷丸强化参数,此条件下可获得良好的表面完整性,因而疲劳抗力亦高。过高强度的喷丸处理破坏了钛合金的表面完整性,反而损害钛合金的抗疲劳性能。因此,在喷丸强化工艺参数选取时,不宜盲目地追求过高的喷丸强度,而忽视钛合金的表面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21钛合金 喷丸 疲劳性能 表面完整性 疲劳抗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碳与喷丸复合处理对18Cr2Ni4WA钢表面完整性及疲劳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常晓东 刘道新 +3 位作者 崔腾飞 曾惠元 周莉 杜东兴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584-1590,共7页
为提高18Cr2Ni4WA钢齿轮的服役性能,研究了渗碳与喷丸强化复合处理对18Cr2Ni4WA钢表面完整性及常规疲劳和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X射线应力仪、粗糙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硬度计等测试和分析了表面组织结构、残余应力场、表... 为提高18Cr2Ni4WA钢齿轮的服役性能,研究了渗碳与喷丸强化复合处理对18Cr2Ni4WA钢表面完整性及常规疲劳和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X射线应力仪、粗糙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硬度计等测试和分析了表面组织结构、残余应力场、表面粗糙度、表面形态特征及表面加工硬化作用。结果表明:合理的喷丸强化工艺与渗碳复合处理能够显著提高18Cr2Ni4WA齿轮钢的旋弯弯曲疲劳性能和接触疲劳性能,但并不是喷丸强度越高,疲劳性能越好,而是存在较佳的喷丸强化参数,此条件下可获得良好的表面完整性,因而常规机械疲劳抗力和接触疲劳抗力均可协调提高。过高强度的喷丸处理会破坏渗碳钢的表面完整性,不利于疲劳性能。此外,复合改性对常规疲劳行为和接触疲劳行为的影响规律有所不同,此归于二者失效机制及控制因素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CR2NI4WA钢 渗碳 喷丸 常规疲劳 接触疲劳 表面完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丸喷丸对2024HDT铝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远兴 刘道新 +5 位作者 关艳英 成书民 杜东兴 李鹏 刘红兵 王玉华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20,共6页
为提高2024HDT-T351新型铝合金的抗疲劳性能,采用陶瓷丸喷丸新技术研究了喷丸强度、覆盖率及表面完整性对2024HDT-T351铝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应力仪、粗糙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微硬度计等,分析了喷丸强化对铝合金表... 为提高2024HDT-T351新型铝合金的抗疲劳性能,采用陶瓷丸喷丸新技术研究了喷丸强度、覆盖率及表面完整性对2024HDT-T351铝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应力仪、粗糙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微硬度计等,分析了喷丸强化对铝合金表面残余应力场、表面粗糙度、表面损伤及表面加工硬化的影响,以及疲劳抗力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高周疲劳试验条件下,合理参数的喷丸强化处理能够有效改善铝合金的表面完整性,显著提高铝合金的疲劳抗力,而过高强度或覆盖率的喷丸处理则不利于铝合金的表面完整性,因而不能有效改善铝合金的疲劳性能;在近低周疲劳试验条件下,高交变应力使喷丸引入的表层残余压应力严重松弛,喷丸引入的不利因素(粗糙度增大和组织损伤等)与有利因素的作用彼此抵消,此时喷丸处理不能有效改善铝合金的疲劳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丸强化 疲劳性能 表面完整性 2024HDT铝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细光滑圆管内气体流动阻力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志信 杜东兴 过增元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59-463,共5页
本文采用内径为84.7μm及144.4μm的玻璃圆管作为实验管,对微细管内气体流动的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层流状态下,微细圆管内气体流动的摩擦系数大于不可压、充分发展管内流动的数值.其物理机制为:微细圆管内气体流... 本文采用内径为84.7μm及144.4μm的玻璃圆管作为实验管,对微细管内气体流动的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层流状态下,微细圆管内气体流动的摩擦系数大于不可压、充分发展管内流动的数值.其物理机制为:微细圆管内气体流动的可压缩性导致速度抛面偏高抛物线分布,使得壁面处的速度梯度增加,摩擦阻力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圆管 气体流动 阻力 微细通道 绝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氏C-2000合金的耐腐蚀行为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徐子鹏 刘道新 +2 位作者 何锋 杜东兴 陈孝国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共5页
试验研究了哈氏C-2000合金的晶间腐蚀、点腐蚀和应力腐蚀敏感行为,探讨了环境因素、应力因素和固溶热处理等对哈氏C-2000合金应力腐蚀开裂(SCC)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哈氏C-2000合金有很好的耐室温酸性NaC l水溶液全面腐蚀和应力腐蚀的... 试验研究了哈氏C-2000合金的晶间腐蚀、点腐蚀和应力腐蚀敏感行为,探讨了环境因素、应力因素和固溶热处理等对哈氏C-2000合金应力腐蚀开裂(SCC)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哈氏C-2000合金有很好的耐室温酸性NaC l水溶液全面腐蚀和应力腐蚀的性能。然而由于Mo元素的偏析使得该合金在硫酸和硫酸铁混合溶液中具有较高的晶间腐蚀敏感性,焊接接头在该环境中存在较明显的热影响区选择性腐蚀。喷丸形变强化和固溶处理能够明显提高该合金基材与焊接接头的抗全面腐蚀和应力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氏C-2000合金 应力腐蚀 晶间腐蚀 喷丸 固溶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Si2Mn化学氧化的机理分析与工艺改进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文茂 吴志勇 +1 位作者 李雪源 杜东兴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3-207,共5页
目的解决60Si2Mn合金钢在化学氧化时生成的化学氧化膜颜色差异问题。方法采用辉光放电光谱(GDS)分析不同氧化温度下制备的60Si2Mn化学氧化膜层成分及化学氧化膜的厚度,采用扫描电镜(SEM)观测氧化膜表面形貌,分析合金元素对化学氧化的影... 目的解决60Si2Mn合金钢在化学氧化时生成的化学氧化膜颜色差异问题。方法采用辉光放电光谱(GDS)分析不同氧化温度下制备的60Si2Mn化学氧化膜层成分及化学氧化膜的厚度,采用扫描电镜(SEM)观测氧化膜表面形貌,分析合金元素对化学氧化的影响,以及化学氧化温度对化学氧化膜厚度、成分含量及颜色的影响,改进60Si2Mn化学氧化工艺。结果不同化学氧化温度对60Si2Mn化学氧化膜厚度及膜层中合金成分的含量有较大影响。不同化学氧化温度导致化学氧化膜厚度差异,化学氧化膜中合金成分Si、Mn氧化物含量差异导致60Si2Mn化学氧化膜颜色的差异。结论相对于普通钢,化学氧化温度为(142±1)℃时,可以保证化学氧化膜厚度及Fe_3O_4含量的稳定,进而有效确保氧化膜的颜色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SI2MN 化学氧化 机理分析 辉光放电光谱 成分分析 表面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表面波传感器温度频率特性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莺歌 马连湘 +2 位作者 张娜 袁世魁 杜东兴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59-165,共7页
利用ANSYS软件对声表面波传感器进行温度频率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在一定压力情况下,基于氮化铝压电薄膜铝叉指换能器的延迟型传感器结构内部的温度有限元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外界自然对流对传感器内部的温度场及应力场分布影响很... 利用ANSYS软件对声表面波传感器进行温度频率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在一定压力情况下,基于氮化铝压电薄膜铝叉指换能器的延迟型传感器结构内部的温度有限元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外界自然对流对传感器内部的温度场及应力场分布影响很小。并模拟计算出温度与输出串联谐振频率变化的关系,通过数据拟合得出,SAW传感器的输出谐振频率与环境温度变化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因此可应用于温度的精确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表面波传感器 数值模拟 热传导 微电子学 温度频率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菱镁矿煅烧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吴建国 杜东兴 +1 位作者 于陶然 王泽 《冶金能源》 1997年第1期50-52,共3页
在不同条件下对菱镁矿进行了锻烧,本文将得的MgO与相同条件下得到的CaO的特性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菱镁矿 石灰石 锻烧 比表面积 冶金 固体燃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菱镁矿固硫特性的理论分析
18
作者 吴建国 杜东兴 +1 位作者 王泽 于陶然 《冶金能源》 1997年第2期8-10,24,共4页
对菱镁矿在固体燃料燃烧过程中的固硫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所得结论对进一步将菱镁矿作为固体燃料燃烧过程中的固硫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固体燃料 菱镁矿 燃烧 固硫 冶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丸强化对TC4钛合金表面完整性及疲劳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3
19
作者 夏明莉 刘道新 +4 位作者 杜东兴 李瑞鸿 张炜 乔明杰 张晓化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49-1353,1358,共6页
为了探讨喷丸强化对钛合金表面完整性及其疲劳行为的影响规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面粗糙度仪、金相显微镜、显微硬度计及X射线应力测试仪等,分析了喷丸处理的TC4钛合金表面形态特征、表面粗糙度、表层金相组织、表层硬度以及... 为了探讨喷丸强化对钛合金表面完整性及其疲劳行为的影响规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面粗糙度仪、金相显微镜、显微硬度计及X射线应力测试仪等,分析了喷丸处理的TC4钛合金表面形态特征、表面粗糙度、表层金相组织、表层硬度以及表层残余应力分布,采用微机控制高频疲劳试验机评价了喷丸强化对TC4钛合金疲劳抗力的影响,探讨了喷丸试样表面完整性与疲劳抗力的内在联系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采用合理的喷丸强化工艺能够显著提高TC4钛合金的拉-拉疲劳抗力,以强度0.10 mmA~0.15 mmA、覆盖率100%的条件喷丸处理TC4钛合金,能够使其疲劳极限提高14.5%。然而,过高强度(0.15 mmA~0.20 mmA)的喷丸处理,并不能达到显著提高TC4钛合金疲劳抗力的目的。喷丸强化对TC4钛合金疲劳行为的影响归于喷丸对其表面完整性的影响,当喷丸引入的表面残余压应力及组织强化因素为主导时,钛合金疲劳抗力能够得到显著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4钛合金 喷丸强化 疲劳性能 表面完整性 残余应力 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切削模型的不锈钢研磨表面残余应力规律 被引量:3
20
作者 袁巨龙 韩文杰 +2 位作者 杜东兴 黄文 吕迅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22-431,共10页
目的基于单颗粒微切削模型,研究分析研磨工艺对HR-2抗氢不锈钢工件表面残余应力的演化规律与产生机制的影响。方法建立研磨磨粒单颗粒微切削残余应力数学模型,采用正交试验获得研磨工艺参数与表面残余应力大小、磨粒微切削切深和切向力... 目的基于单颗粒微切削模型,研究分析研磨工艺对HR-2抗氢不锈钢工件表面残余应力的演化规律与产生机制的影响。方法建立研磨磨粒单颗粒微切削残余应力数学模型,采用正交试验获得研磨工艺参数与表面残余应力大小、磨粒微切削切深和切向力回归方程,利用单因素试验对研磨工艺进行验证,获得研磨工艺参数对表面残余应力大小、表面磨粒切深和切向力的影响规律,并开展单因素试验结果与数学模型计算结果对比研究。结果试验中,磨粒粒径从10μm变化为50μm时,残余应力从–130 MPa变化至–345MPa;研磨压力从10 N变化至50 N时,残余应力从–135 MPa变化至–253 MPa;而转速的变化对残余应力结果的影响规律不显著。不同工艺参数试验中,模型所得计算值和试验值误差基本在10%以内。结论根据正交试验结果和单因素试验得出,研磨工艺对残余应力影响的显著度从高到低为磨粒粒径>研磨压力>研磨转速,磨粒切深和切向力与残余应力关系显著,建立的单颗粒研磨模型可以预测不同研磨工艺参数条件下的残余应力产生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应力 表面完整性 抗氢不锈钢 研磨工艺 微切削模型 残余应力预测模型 单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