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骨盆固定术中与术后骨盆入射角的变化 被引量:3
1
作者 李韦彪 马鸿儒 +11 位作者 胡宗杉 李劼 许彦劼 阿布都哈卡尔·克拉木 汤子洋 凌宸 刘昌伟 孙明辉 鲍虹达 朱泽章 邱勇 刘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89-296,共8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经第2骶椎骶髂(S2 alar-iliac,S2AI)螺钉骨盆固定术中与术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后路矫形长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的退变性脊柱畸形患...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经第2骶椎骶髂(S2 alar-iliac,S2AI)螺钉骨盆固定术中与术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后路矫形长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的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其中22例患者采用双侧S2AI螺钉固定至骨盆,男性3例,女性19例;年龄45~74岁(62.3±7.9岁)。术中使用计算机辅助下O型臂X线机导航系统引导螺钉置入。收集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侧凸Cobb角、PI、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PI与LL差值(PI-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导出术中俯卧位下O型臂X线机导航系统扫描的患者骨盆矢状面图像,并测量PI、PT、SS。结果:22例患者内固定节段数为5~17个(11.1±2.21个),随访5~13个月(6.64±1.43个月)。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冠状面侧凸Cobb角分别为38.04°±21.12°、19.16°±12.49°、19.01°±11.99°,LL分别为28.48°±28.12°、40.61°±15.25°、39.25°±15.51°,SVA分别75.64±64.66mm、21.82±19.42mm、23.18±19.12mm,PI分别为55.55°±14.68°、50.47°±13.35°、53.94°±13.37°,PI-LL分别为27.10°±22.00°、9.86°±10.41°、12.92°±13.02°,PT分别为31.55°±10.25°、19.69°±7.7°、24.25°±8.28°,SS分别为24.00°±16.61°、30.78°±10.27°、29.55°±11.23°。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LL、SVA、PI、PI-LL、PT和SS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的PI和PT与术后1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PI、PT、SS分别为45.17°±14.20°、21.56°±6.71°、23.61°±12.86°,PT和PI与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时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SS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21例(95%)患者术中PI与术前比较减少大于5°,13例(59%)患者术后站立位PI较术前下降大于5°。结论:应用S2AI螺钉进行骨盆固定的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术中俯卧位下PI较术前站立位PI显著性降低,术后站立位PI较术中回升,但仍较术前站立位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畸形 骨盆固定 脊柱矫形 骨盆入射角 骶髂关节 第2骶椎骶髂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Halo重力牵引对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截骨等级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许彦劼 刘臻 +5 位作者 胡宗杉 汤子洋 凌宸 李韦彪 朱泽章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4-121,共8页
目的:探讨术前Halo重力牵引(Halo-gravity traction,HGT)对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Ⅰ,NF1)伴严重脊柱侧后凸患者截骨等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9例NF1合并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 目的:探讨术前Halo重力牵引(Halo-gravity traction,HGT)对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Ⅰ,NF1)伴严重脊柱侧后凸患者截骨等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9例NF1合并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5.8±7.1岁(6~41岁)。根据术前是否行HGT分为两组:A组术前先行HGT治疗,再行后路矫形手术(13例);B组术前未行HGT治疗,直接行后路截骨矫形手术(6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截骨方案、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在牵引前(术前)、牵引后及术后的X线片上分别测量冠状面侧凸Cobb角、冠状面侧凸角度比值(coronal deformity angular ratio,c-DAR)、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及矢状面后凸角度比值(sagittal deformity angular ratio,s-DAR)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肺功能相关指标及牵引前(术前)各影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最大牵引重量为13.0±2.1kg(9~16kg),牵引时间9.9±3.8周(6.5~19周);牵引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和最大后凸Cobb角分别为109.9°±23.2°和84.2°±16.2°,牵引治疗后分别为81.4°±21.0°和68.0°±15.2°,牵引后侧、后凸矫正率分别为(26.3±9.1)%和(18.9±11.7)%;冠状面侧凸角度比值与矢状面后凸角度比值分别由牵引前的17.5±4.1和13.0±3.6减小至12.8±3.5和10.9±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8例患者最终未行三柱截骨(8/13,61.5%),仅行Ponte截骨,B组6例患者均行三柱截骨;术后主弯Cobb角为60.8°±19.8°,矢状面后凸Cobb角矫正至46.2°±16.1°,术后侧、后凸畸形矫正率分别为(45.2±10.9)%和(45.5±15.7)%。B组患者术前冠状面Cobb角、最大后凸Cobb角分别为101.7°±14.5°和75.5°±9.9°,术后分别改善至60.8°±19.8°和39.0°±5.0°,术后侧、后凸畸形矫正率分别为(49.9±10.8)%和(47.9±7.2)%。两组患者畸形矫正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B组相比,A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1例患者在牵引3周时出现右侧臂丛神经麻痹,减轻牵引重量后逐渐恢复。两组中各有1例患者在术中截骨过程中出现神经电生理监护异常,术后均无明显神经损害表现。结论:对于NF1伴严重脊柱侧后凸患者,术前HGT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术前干预策略,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术前侧后凸畸形,还能够降低术中截骨等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脊柱侧后凸畸形 Halo重力牵引 截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呼吸联合腰腹部核心肌群训练、三维平衡正脊手法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3
作者 许雷 葛冬冬 +3 位作者 田壮 刘康 李韦彪 徐建 《现代医学》 2025年第2期237-243,共7页
目的:探究三维呼吸联合腰腹部核心肌群训练、三维平衡正脊手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3月—2024年7月南京明基医院LDH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各40例。A组采用三维平衡正脊手法,... 目的:探究三维呼吸联合腰腹部核心肌群训练、三维平衡正脊手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3月—2024年7月南京明基医院LDH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各40例。A组采用三维平衡正脊手法,B组在A组基础上联合腰腹部核心肌群训练,C组在B组基础上联合三维呼吸。比较3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VAS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情况(JOA评分)、腰椎活动度、腹横肌、多裂肌肌肉厚度。结果:5例患者脱落并剔除,最终纳入115例,其中A组39例、B组38例、C组38例。治疗30 d后,3组VAS评分、JOA评分、腰椎活动度、腹横肌、多裂肌肌肉厚度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其中,C组VAS评分低于A、B组,B组低于A组(P<0.05);C组JOA评分高于A、B组,B组高于A组(P<0.05);C组腹横肌、多裂肌肌肉厚度高于A、B组,B组高于A组(P<0.05);C组腰椎前屈、后伸、侧屈活动度高于A、B组,B组高于A组(P<0.05)。结论:三维呼吸联合腰腹部核心肌群训练、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LDH,能增加腹横肌、多裂肌肌肉厚度,增加腰椎稳定性,减轻疼痛程度,提高腰椎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三维呼吸 腰腹部核心肌群训练 三维平衡正脊手法
原文传递
基于年龄和性别的中国正常成年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胡宗杉 马鸿儒 +8 位作者 钱至恺 阿布都哈卡尔·克拉木 汤子洋 李韦彪 朱泽章 林子平 郑振耀 邱勇 刘臻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844-855,共12页
目的建立基于性别与年龄的中国正常成年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正常参考范围,并评估年龄、性别和种族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方法通过多中心联合前瞻性纳入年龄20~89岁的中国正常成年人共786名。应用EOS低辐射X线机摄站立位全身X... 目的建立基于性别与年龄的中国正常成年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正常参考范围,并评估年龄、性别和种族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方法通过多中心联合前瞻性纳入年龄20~89岁的中国正常成年人共786名。应用EOS低辐射X线机摄站立位全身X线片以评估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下腰椎前凸(L4~S1 lumbar lordosis,LLL)、整体倾斜(global tilt,GT)、T1骨盆角(T1-pelvic angle,TPA)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并计算PI-LL值和前凸分布指数(LLL/LL,LDI)。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应用相关性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估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测量数据的可信度。比较不同性别与年龄组的脊柱-骨盆参数,并与文献中不同种族人群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786名正常成人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7±7.1 kg/m2,ODI为6.9%±2.5%(0~18%)。建立按照年龄和性别分组的矢状位参数,ICC为0.86~0.95,表明可信度较好至优秀。统计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间多项矢状面参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PI(45.0°vs.41.4°)、PT(13.9°vs.10.7°)、PI-LL(1.8°vs.-0.5°)和GT(13.5°vs.10.9°)均明显高于男性(P<0.001),而男性LLL(28.6°vs.26.6°)和LDI(0.68 vs.0.63)则明显高于女性(P<0.001)。自40岁组至80岁组PI-LL、SVA、GT和TPA均随着年龄增加而明显升高;而LL、LLL、LDI则逐渐降低,TK随年龄增长缓慢。不同种族间正常成年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对比显示,中国人PI、SS、TK、LL较美国人小,而PI-LL较高;与日本人相比,中国人PI、SS和LL均较小。随着年龄增长,本研究中国人群与日本、美国人群各矢状面参数保持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结论成功建立了基于年龄和性别的正常成年中国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参数正常参考范围,不同年龄和性别间的矢状面形态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种族人群为维持矢状面平衡的脊柱-骨盆复合体代偿模式也存在差异,因此,评估脊柱畸形以及制定脊柱矫正手术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性别、年龄以及种族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人 性别因素 年龄因素 脊柱 骨盆
原文传递
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畸形术后矢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许彦劼 凌宸 +7 位作者 徐辉 胡宗杉 李劼 汤子洋 李韦彪 朱泽章 邱勇 刘臻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20-729,共10页
目的探讨经第2骶椎骶髂(second sacral alar-iliac,S2AI)螺钉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矢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0月间接受S2AI螺钉骨盆固定技术治疗且上端固定椎位于胸腰段(T_(10)~L_(... 目的探讨经第2骶椎骶髂(second sacral alar-iliac,S2AI)螺钉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矢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0月间接受S2AI螺钉骨盆固定技术治疗且上端固定椎位于胸腰段(T_(10)~L_(2))的39例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35例,年龄(63.1±6.7)岁(范围43~73岁)。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根据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情况将患者分为矢状面平衡组(SVA≤50 mm)和矢状面失平衡组(SVA>50 mm)。影像学评价指标包括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指标的差异,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代入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出现矢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采用侧凸研究协会-22(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39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0.3±9.1)个月(范围43~73个月)。18例(46%)在末次随访时发生矢状面失平衡(矢状面失平衡组)。与矢状面平衡组相比,矢状面失平衡组患者的术前SVA更大[(83.1±56.2)mm,(48.1±51.1)mm,t=2.04,P=0.049]、术后的TK更大(27.8°±9.6°,18.9°±13.4°,t=2.36,P=0.024)。SRS-22量表评分结果显示矢状面失平衡组术后疼痛维度评分(3.2±0.5)分与自我形象维度评分(3.4±0.8)分低于矢状面平衡组[分别为(3.7±0.6)分、(3.8±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SVA较大(OR=1.02,P=0.028)和术后TK较大(OR=1.09,P=0.022)是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术后发生矢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结论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经S2AI螺钉固定可在术后获得良好的冠状面及矢状面矫正,但仍有部分患者在随访期间会发生矢状面失平衡,术前SVA较大和术后TK较大是发生矢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 矢状面失平衡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休门氏病后凸畸形后路矫形融合术中远端固定椎的选择策略 被引量:2
6
作者 许彦劼 胡宗杉 +8 位作者 马鸿儒 钱至恺 阿布都哈卡尔·克拉木 汤子洋 凌宸 李韦彪 刘臻 朱泽章 邱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834-843,共10页
目的比较休门氏病后凸畸形行后路矫形融合术中选择不同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后路矫形融合术治疗34例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男2... 目的比较休门氏病后凸畸形行后路矫形融合术中选择不同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后路矫形融合术治疗34例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男29例,女5例;年龄(17.1±4.3)岁(范围12~30岁)。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根据远端固定椎选择的节段分为矢状面稳定椎(sagittal stable vertebra,SSV)组,即LIV位于SSV,共22例;SSV-1组,即LIV位于SSV上方椎体,共12例。影像学评价指标包括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vertical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间矢状面形态的影像学参数及术后远端交界性后凸(distal junctional kyphosis,DJK)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影像学参数及SRS-2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SV组与SSV-1组患者术后GK矫正率分别为42.8%±7.6%和43.2%±8.4%(t=0.151,P=0.881),末次随访时GK矫正丢失率分别为1.2%±5.2%和3.9%±7.2%(t=0.767,P=0.449)。其余影像学参数在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SSV-1组患者的SRS-22功能维度为(4.1±0.6)分,明显高于SSV组的(3.7±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0,P=0.028),余各维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SSV组3例(13.6%)患者发生DJK,SSV-1组2例(16.7%)发生DJK,两组DJK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7,P=0.812)。结论对于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患者,与远端融合至SSV相比,固定至SSV-1可在保留腰椎活动度的同时获得相似的矢状面矫形效果,提升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且不会增加术后发生DJK的风险。因此,推荐将SSV-1作为治疗休门氏病后凸畸形的理想远端固定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EUERMANN病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顶椎邻近节段黄韧带骨化的发生率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徐辉 汤子洋 +8 位作者 李劼 胡宗杉 许彦劼 凌宸 李韦彪 阿布都哈卡尔·克拉木 邱勇 朱泽章 刘臻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73-380,共8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顶椎邻近节段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的发生率及其分布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74例行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术前...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顶椎邻近节段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的发生率及其分布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74例行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术前后凸Cobb角并记录后凸形态。分别观察术前全脊柱CT及全脊柱MRI,统计在后凸顶椎近端和远端邻近3个节段内OLF的发生情况,记录发生的位置及其类型。结果74例患者中54例(73%)在后凸顶椎近端和远端邻近3个节段内发生了OLF,男5例、女49例,年龄(61.4±6.8)岁(范围47~81岁),后凸Cobb角为49.5°±21.2°;20例未发生OLF的患者,男3例、女17例,年龄(56.1±7.5)岁(范围40~68岁),后凸Cobb角为52.1°±19.1°。两组患者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P=0.005),而后凸Cobb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P=0.634)。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和≥70岁组患者OLF发生率分别为50%、62%、82%和100%。74例患者中9例为角状后凸,其中8例(89%)发生OLF;65例为非角状后凸,46例(71%)发生OL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2,P=0.251)。54例发生OLF的患者中合并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者5例(9%),合并硬膜骨化者20例(37%);43例(80%)发生在顶椎近端、6例(11%)发生在顶椎远端、5例(9%)患者顶椎近端和远端均发生;59%(32/54)的患者OLF发生于顶椎邻近第1个节段、50%(27/54)的患者发生于顶椎邻近第2个节段、28%(15/54)的患者发生于顶椎邻近第3个节段。结论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中约73%的患者顶椎邻近3个节段内可能发生OLF,且多位于顶椎近端以及顶椎邻近的2个节段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后凸 椎管狭窄 黄韧带 骨化 异位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