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生物力学特征的有限元分析
1
作者
王磊
李铖嵩
+1 位作者
张申申
王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3期7048-7054,共7页
背景:髌骨下极对伸膝装置完整性和稳定性以及保持良好的膝关节功能非常重要。目前临床治疗髌骨下极骨折尚没有统一的手术方法,但有效的内固定应该具备对抗股四头肌和髌韧带的拉应力与股骨髁的屈曲应力以及骨折断端分离移位的能力。目的...
背景:髌骨下极对伸膝装置完整性和稳定性以及保持良好的膝关节功能非常重要。目前临床治疗髌骨下极骨折尚没有统一的手术方法,但有效的内固定应该具备对抗股四头肌和髌韧带的拉应力与股骨髁的屈曲应力以及骨折断端分离移位的能力。目的:通过有限元法建立髌骨下极骨折三维模型,对比克氏针张力带、克氏针张力带结合环抱、克氏针张力带结合纵向捆绑3种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而为髌骨下极骨折的治疗提供一种可靠的术式选择。方法:选择一名健康的女性志愿者进行膝关节CT扫描,利用有限元软件构建髌骨下极骨折模型。根据不同内固定方式设定为A、B、C组:A组为克氏针张力带固定,B组为克氏针张力带结合环抱固定,C组为克氏针张力带结合纵向捆绑固定。在相同的支撑和约束条件下,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评估3种内固定模型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与结论: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在45°合力方向上施加不同大小载荷的条件下,C组相比于A、B两组整体模型、髌骨骨折端及内固定物的位移最小,模型及内固定物的应力最小。提示相较于克氏针张力带和克氏针张力带结合环抱这两种内固定方式,克氏针张力带结合纵向捆绑技术呈现出更小的位移和应力,具备更出色的生物力学强度及更为可靠的内固定强度,从理论上来讲可以很好地满足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下极
骨折
骨折内固定
克氏针张力带结合纵向捆绑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骨科植入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D打印联合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在骨盆前环损伤中的应用
2
作者
周东
吴舒婷
+3 位作者
郭卫中
王磊
李铖嵩
苏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15-819,共5页
目的探讨3D打印联合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治疗骨盆前环损伤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2月~2023年7月我们采用3D打印联合MIPPO治疗骨盆前环损伤15例,术前3D打印建立实体...
目的探讨3D打印联合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治疗骨盆前环损伤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2月~2023年7月我们采用3D打印联合MIPPO治疗骨盆前环损伤15例,术前3D打印建立实体模型,体外模拟手术精准预弯钢板及设计螺钉数量、方向及长度,然后沿骨盆前环骨膜下通道置入术前体外模拟手术已预弯好的内固定物,内外侧切口分别置入术前已规划好的螺钉固定。结果1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162.9±63.1)min,切口总长度(13.5±2.2)cm,术中透视次数(5.5±1.0)次,术中出血量(456.7±272.5)ml。骨折愈合时间(17.5±1.8)周。15例随访(15.2±3.9)月,Majeed功能评分由术前(18.3±2.3)分显著提高至术后6个月(86.3±6.0)分(t=-47.313,P=0.000);骨折复位Matta影像学标准:优14例,可1例,优良率93.3%(14/15)。结论3D打印联合MIPPO治疗骨盆前环损伤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前环损伤
3D打印
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D打印辅助开放复位内固定移位型髋臼骨折
被引量:
2
3
作者
周东
苏郁
+4 位作者
吴舒婷
王磊
刘斯辉
李铖嵩
郭卫中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1670-1675,共6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移位型髋臼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06月收治的32例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16例应用3D打印技术(3D组),16例应用传统技术(传统组)。比较两组围手...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移位型髋臼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06月收治的32例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16例应用3D打印技术(3D组),16例应用传统技术(传统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3D组手术时间[(203.4±47.2)min vs(248.2±72.1)min,P<0.05]、切口总长度[(22.8±8.9)cm vs(31.3±12.9)cm,P<0.05]、透视次数[(7.3±1.8)次vs(12.3±3.6)次,P<0.05]、术中失血量[(587.5±401.9)ml vs(885.0±417.7)ml,P<0.05]、输血量[(132.8±154.4)ml vs(436.9±546.5)ml,P<0.05]、下地行走时间[(5.8±1.1)d vs(8.4±2.2)d,P<0.05]均显著优于传统组。随访时间平均(23.5±10.1)个月,3D组患者术后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传统组[(89.1±3.8)d vs(94.6±4.9)d,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髋伸屈及内外旋ROM、Harri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3D组的VAS[术后1个月,(3.5±1.5)vs(5.3±1.0),P<0.05;术后6个月,(1.6±1.4)vs(3.4±1.3),P<0.05]、Harris评分[术后1个月,(56.4±5.3)vs(51.1±8.1),P<0.05;术后6个月(78.1±5.1)vs(72.8±4.8),P<0.05]均差异显著优于传统组。相应时间点两组髋伸屈及内外旋ROM和末次随访时VAS、Harri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3D组骨折复位质量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间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3D组T?nnis髋OA分级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均无股骨头坏死发生。[结论]3D打印辅助治疗移位型髋臼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辐射暴露少、复位质量好、康复快、髋关节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位型髋臼骨折
3D打印
术前手术模拟
开放复位内固定
原文传递
题名
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生物力学特征的有限元分析
1
作者
王磊
李铖嵩
张申申
王清
机构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
出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3期7048-7054,共7页
文摘
背景:髌骨下极对伸膝装置完整性和稳定性以及保持良好的膝关节功能非常重要。目前临床治疗髌骨下极骨折尚没有统一的手术方法,但有效的内固定应该具备对抗股四头肌和髌韧带的拉应力与股骨髁的屈曲应力以及骨折断端分离移位的能力。目的:通过有限元法建立髌骨下极骨折三维模型,对比克氏针张力带、克氏针张力带结合环抱、克氏针张力带结合纵向捆绑3种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而为髌骨下极骨折的治疗提供一种可靠的术式选择。方法:选择一名健康的女性志愿者进行膝关节CT扫描,利用有限元软件构建髌骨下极骨折模型。根据不同内固定方式设定为A、B、C组:A组为克氏针张力带固定,B组为克氏针张力带结合环抱固定,C组为克氏针张力带结合纵向捆绑固定。在相同的支撑和约束条件下,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评估3种内固定模型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与结论: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在45°合力方向上施加不同大小载荷的条件下,C组相比于A、B两组整体模型、髌骨骨折端及内固定物的位移最小,模型及内固定物的应力最小。提示相较于克氏针张力带和克氏针张力带结合环抱这两种内固定方式,克氏针张力带结合纵向捆绑技术呈现出更小的位移和应力,具备更出色的生物力学强度及更为可靠的内固定强度,从理论上来讲可以很好地满足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需求。
关键词
髌骨下极
骨折
骨折内固定
克氏针张力带结合纵向捆绑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骨科植入物
Keywords
inferior pole of the patella
fracture
fracture internal fixation
Kirschner-tension band wiring combined with separate vertical wiring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biomechanics
orthopedic implants
分类号
R459.9 [医药卫生—治疗学]
R318 [医药卫生—生物医学工程]
R687.3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3D打印联合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在骨盆前环损伤中的应用
2
作者
周东
吴舒婷
郭卫中
王磊
李铖嵩
苏郁
机构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创伤骨科
出处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15-819,共5页
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J011339,2024J011636)。
文摘
目的探讨3D打印联合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治疗骨盆前环损伤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2月~2023年7月我们采用3D打印联合MIPPO治疗骨盆前环损伤15例,术前3D打印建立实体模型,体外模拟手术精准预弯钢板及设计螺钉数量、方向及长度,然后沿骨盆前环骨膜下通道置入术前体外模拟手术已预弯好的内固定物,内外侧切口分别置入术前已规划好的螺钉固定。结果1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162.9±63.1)min,切口总长度(13.5±2.2)cm,术中透视次数(5.5±1.0)次,术中出血量(456.7±272.5)ml。骨折愈合时间(17.5±1.8)周。15例随访(15.2±3.9)月,Majeed功能评分由术前(18.3±2.3)分显著提高至术后6个月(86.3±6.0)分(t=-47.313,P=0.000);骨折复位Matta影像学标准:优14例,可1例,优良率93.3%(14/15)。结论3D打印联合MIPPO治疗骨盆前环损伤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骨盆前环损伤
3D打印
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
Keywords
Anterior pelvic ring injury
3D printing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分类号
R687.3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3D打印辅助开放复位内固定移位型髋臼骨折
被引量:
2
3
作者
周东
苏郁
吴舒婷
王磊
刘斯辉
李铖嵩
郭卫中
机构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
出处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1670-1675,共6页
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20J011339)。
文摘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移位型髋臼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06月收治的32例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16例应用3D打印技术(3D组),16例应用传统技术(传统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3D组手术时间[(203.4±47.2)min vs(248.2±72.1)min,P<0.05]、切口总长度[(22.8±8.9)cm vs(31.3±12.9)cm,P<0.05]、透视次数[(7.3±1.8)次vs(12.3±3.6)次,P<0.05]、术中失血量[(587.5±401.9)ml vs(885.0±417.7)ml,P<0.05]、输血量[(132.8±154.4)ml vs(436.9±546.5)ml,P<0.05]、下地行走时间[(5.8±1.1)d vs(8.4±2.2)d,P<0.05]均显著优于传统组。随访时间平均(23.5±10.1)个月,3D组患者术后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传统组[(89.1±3.8)d vs(94.6±4.9)d,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髋伸屈及内外旋ROM、Harri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3D组的VAS[术后1个月,(3.5±1.5)vs(5.3±1.0),P<0.05;术后6个月,(1.6±1.4)vs(3.4±1.3),P<0.05]、Harris评分[术后1个月,(56.4±5.3)vs(51.1±8.1),P<0.05;术后6个月(78.1±5.1)vs(72.8±4.8),P<0.05]均差异显著优于传统组。相应时间点两组髋伸屈及内外旋ROM和末次随访时VAS、Harri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3D组骨折复位质量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间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3D组T?nnis髋OA分级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均无股骨头坏死发生。[结论]3D打印辅助治疗移位型髋臼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辐射暴露少、复位质量好、康复快、髋关节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关键词
移位型髋臼骨折
3D打印
术前手术模拟
开放复位内固定
Keywords
displaced acetabular fractures
3D printing technique
preoperative surgical simulation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分类号
R683.3 [医药卫生—骨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生物力学特征的有限元分析
王磊
李铖嵩
张申申
王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3D打印联合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在骨盆前环损伤中的应用
周东
吴舒婷
郭卫中
王磊
李铖嵩
苏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3D打印辅助开放复位内固定移位型髋臼骨折
周东
苏郁
吴舒婷
王磊
刘斯辉
李铖嵩
郭卫中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