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模式与剩余油分布——以辽河西部凹陷齐9—欢50区块杜家台油层为例 被引量:28
1
作者 李红南 徐怀民 +1 位作者 许宁 黄石岩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4-408,共5页
综合运用辽河西部凹陷齐9—欢50区块油藏静、动态资料,建立了杜家台油层储层层内、层间及平面3个层次的宏观非均质模式,揭示出扇三角洲前缘低渗透储层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该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强,层内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正韵律砂体... 综合运用辽河西部凹陷齐9—欢50区块油藏静、动态资料,建立了杜家台油层储层层内、层间及平面3个层次的宏观非均质模式,揭示出扇三角洲前缘低渗透储层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该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强,层内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正韵律砂体的上部和复合韵律砂体的低渗透、强非均质部位;平面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水下分支河道砂体边缘、连通性差或分布局限的砂体内;层间剩余油富集程度与纵向上层间旋回性基本一致,在物性差、非均质性相对强的层位富集。研究认为宏观非均质性控制平面和垂向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储层非均质模式 扇三角洲 杜家台油层 齐9-欢50区块 辽河西部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成藏控制因素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红南 魏垂高 +2 位作者 张世奇 周涛 孙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3-45,49,共4页
在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构造背景和岩石学特征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塔中地区油气成藏的2个主要控制因素:一是具有有利的区域构造背景;二是发育中、下寒武统—下奥陶统的含泥或泥质泥晶白云岩及泥质泥晶灰岩和中、上奥陶统台缘斜坡灰泥... 在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构造背景和岩石学特征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塔中地区油气成藏的2个主要控制因素:一是具有有利的区域构造背景;二是发育中、下寒武统—下奥陶统的含泥或泥质泥晶白云岩及泥质泥晶灰岩和中、上奥陶统台缘斜坡灰泥岩、泥质泥晶灰岩2套烃源岩。综合分析表明,塔中地区有利的储集空间为石英含量超过65%的砂岩;该区分布志留系红泥岩段和下石炭统泥岩2个泥岩段等多套区域性盖层,并存在下红色砂泥岩段和柯坪塔格组中段暗色泥岩2套潜在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留系 构造 烃源岩 砂岩储层 成岩作用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冀鲁不同级序旋扭构造体系和油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9
3
作者 李红南 刘伟 +1 位作者 蔡传强 刘泽蓉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9年第4期385-395,共11页
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华北沉降区受郯庐断裂中新生代应力方式及应力场的影响,广泛发育了不同级序旋扭构造体系,控制了不同级序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形成分布。油气主要富集在内旋回层和撒开端,弧形断裂内侧和构造运动活跃期形成的低级序扭... 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华北沉降区受郯庐断裂中新生代应力方式及应力场的影响,广泛发育了不同级序旋扭构造体系,控制了不同级序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形成分布。油气主要富集在内旋回层和撒开端,弧形断裂内侧和构造运动活跃期形成的低级序扭动构造中,对指导油气勘探开发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扭构造体系 郯庐断裂 不同级序同生断裂 应力场 油气富集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特征及产能预测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李红南 毛新军 +3 位作者 胡广文 陈超峰 封猛 王倩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10期40-44,4-5,共5页
通过岩心描述、薄片观察、测录井资料解释、核磁共振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P2l)致密油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物性特征、岩石力学特征、敏感性及含油性特征。研究表明,P2l储层岩性多样,储集空间多为溶孔... 通过岩心描述、薄片观察、测录井资料解释、核磁共振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P2l)致密油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物性特征、岩石力学特征、敏感性及含油性特征。研究表明,P2l储层岩性多样,储集空间多为溶孔,局部层段发育裂缝,孔隙结构属微孔、微细喉型,孔渗条件差,储层纵向上油气显示较为普遍,但油气相对富集的单层厚度较薄。此外,对致密储层改造措施效果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工艺改造因素的影响尤为显著。在此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3种方法优选出5个影响产能的参数,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产能预测模型。经验证,产能预测结果与实际试油结论基本符合,应用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木萨尔凹陷 芦草沟组 致密油储层 产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动态模型和剩余油仿真模型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红南 王德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3-87,91,共6页
以三角洲前缘低渗透砂岩储层为例,综合应用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建立了长期注水开发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动态模型和剩余油仿真模型,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并建立了高含水率开发阶段储层微观剩余油的三类分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油藏开发流体... 以三角洲前缘低渗透砂岩储层为例,综合应用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建立了长期注水开发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动态模型和剩余油仿真模型,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并建立了高含水率开发阶段储层微观剩余油的三类分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控制了不同含水期三角洲前缘低渗透砂岩油藏参数的演化,储层宏观物性参数及微观孔喉网络演化有利于驱油。油藏仿真模型是揭示长期注水开发油藏储层三维空间演化规律、预测和评价剩余油分布的有效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 低渗透砂岩储层 油藏 动态模型 仿真模型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级序复杂断块构造应力场定量模型与油气分布 被引量:5
6
作者 李红南 黄石岩 +1 位作者 首浩 刘文业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6年第3期371-377,共7页
在对现河低级序帚状断块构造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沙一、东营及现今3期构造应力场定量模型,研究了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地质时期应力强度不同,应力的方向和大小都有变化,认为应力值由老到新呈增大趋势... 在对现河低级序帚状断块构造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沙一、东营及现今3期构造应力场定量模型,研究了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地质时期应力强度不同,应力的方向和大小都有变化,认为应力值由老到新呈增大趋势。最大水平主应力在平面上自帚状构造的撒开端向收敛端逐渐变低,在剖面上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断裂带是应力低值区,也是油气富集区。提出应力转换带为应力低值区,也是低幅断鼻构造的有利分布区,还是开发中后期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级序帚状断块体系 构造应力场 油气分布 应力转换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与下伏地层构造运动面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红南 王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43-347,共5页
石炭系与下伏地层间不整合是海西早期构造运动形成的构造运动面,反映了该期构造运动的性质、强度和影响范围,代表塔里木盆地一次重要的构造反转事件。利用地震剖面、裂变径迹及镜质体反射率资料恢复的地层剥蚀量表明,剥蚀厚度等值线走... 石炭系与下伏地层间不整合是海西早期构造运动形成的构造运动面,反映了该期构造运动的性质、强度和影响范围,代表塔里木盆地一次重要的构造反转事件。利用地震剖面、裂变径迹及镜质体反射率资料恢复的地层剥蚀量表明,剥蚀厚度等值线走向近东西,与盆地挤压反转构造的走向基本一致。塔中和塔北地区遭受强烈的剥蚀,最大剥蚀厚度达1200余米。从其不整合的分布特征来看,这次构造运动亦表现出南北强中部(北部坳陷)弱的特点,在时间上表现出构造抬升自南而北和自西向东的迁移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面 剥蚀量 石炭系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孔-低渗砾岩储层量化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李红南 封猛 +3 位作者 胡广文 李雪彬 万雪蓉 张野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2期40-44,5,共5页
玛北斜坡区三叠系百口泉组(T1b)发育低孔-低渗砾岩储层,开发难度较大。为寻找高产层位,为油田后期开发部署提供可靠依据,针对T1b储层开展了量化评价研究。以动、静态资料相结合,多参数综合分析为思路,参考试油资料,优选出沉积微相、岩... 玛北斜坡区三叠系百口泉组(T1b)发育低孔-低渗砾岩储层,开发难度较大。为寻找高产层位,为油田后期开发部署提供可靠依据,针对T1b储层开展了量化评价研究。以动、静态资料相结合,多参数综合分析为思路,参考试油资料,优选出沉积微相、岩心平均渗透率与流动带指数的乘积、核磁孔隙度与厚度的乘积、τ2谱峰数、压力恢复速率及其曲线形态、含油级别、地层电阻率等作为储层评价指标。确定各指标的分类标准,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将T1b储层划分为4类。经验证,储层评价结果与实际试油结论基本符合,应用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孔-低渗 砾岩储层 玛北斜坡区 百口泉组 量化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濮城油田沙二上2+3砂层组末端扇沉积特征及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红南 于文文 刘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4期29-33,共5页
本文以濮城油田沙二上2+3砂层组为例,分析了末端扇储层的沉积特征,建立了末端扇沉积模式,确定了剩余油分布。末端扇储层分为近端亚相、中部亚相和远端亚相,中部亚相的分流河道微相是主要储集砂体。剩余油平面上主要集中在分流河道侧翼... 本文以濮城油田沙二上2+3砂层组为例,分析了末端扇储层的沉积特征,建立了末端扇沉积模式,确定了剩余油分布。末端扇储层分为近端亚相、中部亚相和远端亚相,中部亚相的分流河道微相是主要储集砂体。剩余油平面上主要集中在分流河道侧翼过渡区及近水道漫溢、远水道漫溢和分散的井网难控制的小透境体中,垂向上集中在正韵律顶部和反韵律底部等物性差的地方。二砂组主要富集在S23、S24小层的近气顶区,三砂组主要富集在S34、S35小层的濮53、文17断块构造高部位及注采不完善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濮城油田 末端扇 沉积模式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辫状河心滩内部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红南 万雪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9-192,共4页
以埕东油田西区馆陶组下段辫状河砂体为例,利用动、静态资料分别在单井纵向上和井间识别单期次心滩砂体,构造心滩内部夹层和垂积体的空间展布模型。根据夹层的产状,将夹层的分布模式划分为水平式、斜列式和对称式3种。在此基础上,根据... 以埕东油田西区馆陶组下段辫状河砂体为例,利用动、静态资料分别在单井纵向上和井间识别单期次心滩砂体,构造心滩内部夹层和垂积体的空间展布模型。根据夹层的产状,将夹层的分布模式划分为水平式、斜列式和对称式3种。在此基础上,根据对称式夹层分布特征设计实验模型,采用水驱油物理模拟手段,分析心滩内部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夹层对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明显,且受到注采井射孔段位置、夹层的水平延伸范围及注采井与夹层的匹配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埕东油田西区 辫状河 心滩 储层构型 夹层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以博兴油田沙四上亚段滩坝相砂岩为例 被引量:18
11
作者 郭松 谭丽娟 +2 位作者 林承焰 李红南 吕修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4-538,544,共6页
在对录井、测井、分析测试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模拟实验对博兴油田沙四上亚段滩坝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滩坝相储层主要为砂泥薄互层状分布,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气分布呈严重不均... 在对录井、测井、分析测试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模拟实验对博兴油田沙四上亚段滩坝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滩坝相储层主要为砂泥薄互层状分布,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气分布呈严重不均一性,不同井区、不同砂组含油特征迥异;成岩作用导致该区储层质量差异较大,储层质量与含油气性有较好的正相关性,空间储层非均质性控制了油气充满度及宏观分布特征。模拟实验显示,成藏动力和成藏阻力的配置关系会影响油气的富集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油气不均一分布 模拟实验 滩坝相储层 博兴油田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31
12
作者 纪友亮 张世奇 李红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97-104,共8页
本文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讨论了影响陆相湖盆地层层序发育的4大因素。将东营凹陷第三系划分出2个层序6个体系域。确定出湖盆中湖侵体系域存在4种类型,并建立了它们的发育模式。最后,利用古地磁资料,确定出了第1层序的缓慢沉积段,并对深... 本文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讨论了影响陆相湖盆地层层序发育的4大因素。将东营凹陷第三系划分出2个层序6个体系域。确定出湖盆中湖侵体系域存在4种类型,并建立了它们的发育模式。最后,利用古地磁资料,确定出了第1层序的缓慢沉积段,并对深水环境准层序的划分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湖盆 层序地层学 体系域 准层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集层孔喉网络场演化规律和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58
13
作者 徐守余 李红南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8-53,共6页
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第 8砂组第 3小层的三角洲储集层为例 ,研究了长期受到开发流体浸泡、驱动的储集层的孔喉网络场的演化机理和演化规律及其与微观剩余油形成和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储层孔喉网络演化是由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 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第 8砂组第 3小层的三角洲储集层为例 ,研究了长期受到开发流体浸泡、驱动的储集层的孔喉网络场的演化机理和演化规律及其与微观剩余油形成和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储层孔喉网络演化是由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所造成的 ,孔喉网络场的演化是动态的、持续发生的 ,孔喉网络场总的演化规律是 :颗粒点、线接触关系减少 ;孔喉连通程度提高 ,喉道分选性变好 ;粘土矿物减少 ,各类粘土矿物相对含量变化 ;岩石颗粒的润湿性向亲水转化。孔喉网络场的演化控制和影响了剩余油分布 ,并建立了特高含水率开发阶段微观剩余油的 4种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 孔喉网络场 演化规律 渗流场 三角洲储层 剩余油分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对储集层的改造 被引量:20
14
作者 李健 李红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6-89,共4页
东濮凹陷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亚段2+3砂层组属中低渗透储集层,开发20余年,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依据该油田不同开发阶段的丰富岩心资料,在流动单元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对储集层的改造。根据岩石薄片镜下观察和... 东濮凹陷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亚段2+3砂层组属中低渗透储集层,开发20余年,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依据该油田不同开发阶段的丰富岩心资料,在流动单元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对储集层的改造。根据岩石薄片镜下观察和含油薄片压汞、铸体、扫描电镜、图像分析、计算机层析测试等分析,在综合含水达81%时,储集层中的游离、漂移颗粒约占30%,沿骨架颗粒(长石、岩屑等)的解理面、接合面的溶蚀产生次生溶孔,一些溶蚀后散落的晶屑成为地层微粒堵塞孔喉,方解石沿孔洞自生,石英次生加大,使原生孔喉网络复杂化,特高含水期形成许多不规则游离孔。在注入水长期浸泡和冲刷作用下,借集层的渗流参数总体变差,非均质性和亲水性增强,相对渗透率曲线的两相流跨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开发 中低渗透储集层 特高含水期 岩石骨架结构 黏土矿物 孔喉网络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油田高压注水诱发的油水井套管损坏原因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伟 李红南 安天下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10年第2期94-99,共6页
中原油田高压注水开发35年,套管损坏严重,严重的影响了油田的开发效果。据研究,油田水井套管损坏主要有错断、变形及破漏等三类,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断层发育区、高地层水矿化度区、泥岩层和盐膏层发育区,剖面上主要分布在盐膏层段和主力... 中原油田高压注水开发35年,套管损坏严重,严重的影响了油田的开发效果。据研究,油田水井套管损坏主要有错断、变形及破漏等三类,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断层发育区、高地层水矿化度区、泥岩层和盐膏层发育区,剖面上主要分布在盐膏层段和主力生产井段。提出断层活动、地应力非均质演化、盐岩蠕变、油田开发历程和开采方式及油气流场、化学场演化是中原油田套损的主要控制因素,建立油田油藏油井多参数动态模式,优选与油藏模式匹配的开采方式及增产措施,改造套管动力学环境和化学环境将能防治套损地质灾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套管损坏 地质灾害 断裂活动 盐岩蠕变 中原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濮城油田南区沙二段油藏剩余油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健 李红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8-101,共4页
东濮凹陷濮城油田南区沙二段油藏1981年投入开发,2001年综合含水达96%,采出程度仅26.94%,含油饱和度大于35%的水淹层较多。根据高及特高含水期含油薄片分析鉴定,剩余油多不连续分布于小孔喉居多的部位,形成剩余油的主要机制是水驱速率... 东濮凹陷濮城油田南区沙二段油藏1981年投入开发,2001年综合含水达96%,采出程度仅26.94%,含油饱和度大于35%的水淹层较多。根据高及特高含水期含油薄片分析鉴定,剩余油多不连续分布于小孔喉居多的部位,形成剩余油的主要机制是水驱速率大于束缚水剥离油膜的速率而留下斑块状剩余油,以及指进的注入水绕流而使油相滞留于细小孔喉中,储集层平均孔喉半径小的部位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应以可采剩余储量绝对数量大的主力油层为剩余油挖潜主要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特高含水期 微观剩余油 分布特征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BE理念下“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被引量:8
17
作者 国景星 李红南 +1 位作者 张立强 刘太勋 《中国地质教育》 2019年第2期39-44,共6页
文章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聚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对"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进行了设计和实施。教学目标设计上重点关注分析解决油气开发复杂地质问题所需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 文章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聚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对"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进行了设计和实施。教学目标设计上重点关注分析解决油气开发复杂地质问题所需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创新能力需求;教学内容设计上,以油田开发地质研究要件、研究进程等为主线,通过构建模块化教学框架,层次化、递进式教学体系,搭建开放式资源平台等,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采取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通过"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活动,促进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向综合应用和研究转化,提升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设计并实施过程化、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案,为每个学生达成"学习成果"提供机会,激励深度学习,实现教学活动由知识性向能力性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成果导向教育 综合能力 教学设计 实践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硕博阶梯式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以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科课程体系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宪国 林承焰 +2 位作者 任丽华 张涛 李红南 《中国地质教育》 2017年第4期41-45,共5页
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具有延续性、继承性和层次性,相互独立的课程体系内容不系统,缺乏实用性。本文以油藏开发地质学科为例,创建了多学科交叉新课程,建立了专业特点鲜明、开放式、多元化的三级教材体系,提出了层次性的教学方... 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具有延续性、继承性和层次性,相互独立的课程体系内容不系统,缺乏实用性。本文以油藏开发地质学科为例,创建了多学科交叉新课程,建立了专业特点鲜明、开放式、多元化的三级教材体系,提出了层次性的教学方法,建立了"储层地质学—油藏描述—油藏定量表征及预测"本硕博阶梯式课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硕博 阶梯式课程体系 油藏开发地质 油藏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立强 国景星 李红南 《高教论坛》 2008年第6期49-51,共3页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等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本文结合在中国石油大学的多年教学实践,介绍了"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和课程建设方面的具体成果。
关键词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滩坝相砂岩油气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以王家岗油田沙四上亚段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松 谭丽娟 +2 位作者 林承焰 李红南 吕修祥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04-411,共8页
王家岗地区沙四上亚段发育大量滩坝砂岩储层,逐渐成为勘探人员关注的重点。在对地震、录井、测井、分析测试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模拟实验对王家岗油田沙四上亚段滩坝砂岩油气分布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 王家岗地区沙四上亚段发育大量滩坝砂岩储层,逐渐成为勘探人员关注的重点。在对地震、录井、测井、分析测试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模拟实验对王家岗油田沙四上亚段滩坝砂岩油气分布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滩坝相储层主要以砂泥薄互层状分布,油气分布具有较强的不均一性;研究区构造运动强烈,发育大量断层和裂缝,油气输导条件是控制该区滩坝砂岩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储层非均质性是造成油气不均一分布的另一个原因;模拟实验显示油气运移动力大小的变化会导致油气对非均质性砂体进行选择性充注,使得储层质量高的区域含油性好,储层质量差的区域含油性差或不含油,从而影响油气聚集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不均一分布 油气输导条件 储层非均质性 模拟实验 滩坝相储层 王家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