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模式与剩余油分布——以辽河西部凹陷齐9—欢50区块杜家台油层为例 |
李红南
徐怀民
许宁
黄石岩
|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28
|
|
2
|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成藏控制因素 |
李红南
魏垂高
张世奇
周涛
孙杰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16
|
|
3
|
豫冀鲁不同级序旋扭构造体系和油气富集规律 |
李红南
刘伟
蔡传强
刘泽蓉
|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
2009 |
9
|
|
4
|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特征及产能预测研究 |
李红南
毛新军
胡广文
陈超峰
封猛
王倩
|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
2014 |
29
|
|
5
|
油藏动态模型和剩余油仿真模型 |
李红南
王德军
|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10
|
|
6
|
低级序复杂断块构造应力场定量模型与油气分布 |
李红南
黄石岩
首浩
刘文业
|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
2006 |
5
|
|
7
|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与下伏地层构造运动面分析 |
李红南
王毅
|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
2003 |
2
|
|
8
|
低孔-低渗砾岩储层量化评价方法研究 |
李红南
封猛
胡广文
李雪彬
万雪蓉
张野
|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
2014 |
5
|
|
9
|
河南濮城油田沙二上2+3砂层组末端扇沉积特征及剩余油分布 |
李红南
于文文
刘伟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
2012 |
1
|
|
10
|
辫状河心滩内部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
李红南
万雪蓉
|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11
|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以博兴油田沙四上亚段滩坝相砂岩为例 |
郭松
谭丽娟
林承焰
李红南
吕修祥
|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18
|
|
12
|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 |
纪友亮
张世奇
李红南
|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4 |
31
|
|
13
|
储集层孔喉网络场演化规律和剩余油分布 |
徐守余
李红南
|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58
|
|
14
|
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对储集层的改造 |
李健
李红南
|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20
|
|
15
|
中原油田高压注水诱发的油水井套管损坏原因分析 |
刘伟
李红南
安天下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
2010 |
8
|
|
16
|
濮城油田南区沙二段油藏剩余油研究 |
李健
李红南
|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15
|
|
17
|
OBE理念下“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
国景星
李红南
张立强
刘太勋
|
《中国地质教育》
|
2019 |
8
|
|
18
|
本硕博阶梯式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以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科课程体系为例 |
张宪国
林承焰
任丽华
张涛
李红南
|
《中国地质教育》
|
2017 |
4
|
|
19
|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
张立强
国景星
李红南
|
《高教论坛》
|
2008 |
12
|
|
20
|
滩坝相砂岩油气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以王家岗油田沙四上亚段为例 |
郭松
谭丽娟
林承焰
李红南
吕修祥
|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