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昌盆地新基姑地区大箐组风暴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金鑫 宋金民 +10 位作者 刘树根 孙玮 丁一 邓双林 许智雄 徐宏远 李立基 李章畅 郎悦竹 冯梦媛 谢国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08-918,共11页
西昌盆地新基姑地区奥陶系大箐组发育典型的风暴岩。风暴沉积构造主要有底冲刷构造、砾屑层理、粒序层理和丘状交错层理等。通过剖面实测,识别出3种风暴沉积序列:序列Ⅰ主要为薄层泥晶白云岩夹黄灰色极薄层状泥岩,为风暴浪基面以下的远... 西昌盆地新基姑地区奥陶系大箐组发育典型的风暴岩。风暴沉积构造主要有底冲刷构造、砾屑层理、粒序层理和丘状交错层理等。通过剖面实测,识别出3种风暴沉积序列:序列Ⅰ主要为薄层泥晶白云岩夹黄灰色极薄层状泥岩,为风暴浪基面以下的远源风暴浊流沉积,为风暴岩序列的E1段沉积,主要发育于外缓坡下部;序列Ⅱ发育底冲刷面(A)、平行层理段(C)、丘状交错层理段(D),主要发育于外缓坡上部;序列Ⅲ主要由底冲刷面和砾屑段(A)、粒序段(B)组成,主要沉积于中缓坡相带。风暴段自下而上表现为由序列Ⅰ向序列Ⅲ过度,并且沉积环境由外缓坡下部、外缓坡上部向中缓坡演化,形成一个在纵向上水深变浅的沉积特征。风暴岩的发育表明西昌盆地在奥陶纪大箐期处于低纬度地区。西昌盆地大箐组在新基姑以东地区处于中—外缓坡地带,而在新基姑以西地区为内缓坡地带,因而认为大箐组在新基姑以西的方向具备发育大规模优质颗粒滩型储层的古地理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昌盆地 大箐组 风暴岩 沉积模式 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热模拟过程中液态烃含量变化及对物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邓模 段新国 +5 位作者 翟常博 龙胜祥 杨振恒 郑伦举 李章畅 曹涛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10-1320,共11页
页岩热模拟演化过程中,液态烃含量及赋存状态的变化是深入研究页岩孔隙演化和储层表征的重要内容。对川西北广元上寺剖面低成熟大隆组页岩进行半封闭体系热模拟实验,并对原岩及热模拟样品进行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热模拟样品及其萃... 页岩热模拟演化过程中,液态烃含量及赋存状态的变化是深入研究页岩孔隙演化和储层表征的重要内容。对川西北广元上寺剖面低成熟大隆组页岩进行半封闭体系热模拟实验,并对原岩及热模拟样品进行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热模拟样品及其萃取液态烃后的样品开展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低成熟大隆组页岩中有机孔不发育,随着热模拟温度的增加,有机孔开始发育、数量增多、孔径变大,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显著增加且与热模拟温度具有较好的线性正相关性,但中、大孔体积随热模拟温度增加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TOC减少量与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之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说明有机质转化为油气过程中微孔数量显著增加。扫描电镜揭示液态烃主要赋存在页岩的晶间孔及已生成的有机孔内;随着热模拟温度增加,液态烃呈现先显著增加后急剧降低的现象,在热模拟温度为325℃和340℃时,液态烃具有最高含量,在热模拟温度450℃以后,液态烃的含量可忽略不计。萃取液态烃后,样品的氮气吸附能力普遍增强;热模拟样品的孔隙呈单峰型分布,孔峰分布在14.36~23.56 nm,而萃取样品的孔峰向更小的孔隙移动,分布在12.05~22 nm。萃取后样品的比表面积、微孔和中孔体积比热模拟样品显著增加,且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与热模拟温度之间的相关性变好,反映了液态烃主要赋存在泥页岩的微孔及部分中孔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烃 萃取 孔隙演化 物性特征 热模拟实验 页岩 大隆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昌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沉积相与储层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邵红君 丁一 +8 位作者 孙玮 田小彬 宋金民 叶玥豪 徐宏远 李章畅 邓双林 许智雄 李立基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24-434,共11页
探讨四川西昌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沉积环境和油气勘探前景。基于仅有的探井喜德1井,结合野外剖面,开展露头观察、薄片鉴定和孔渗测试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灯影组在西昌盆地与四川盆地相同,可以划分为4段。除了灯三段发育浅海陆棚相,灯影... 探讨四川西昌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沉积环境和油气勘探前景。基于仅有的探井喜德1井,结合野外剖面,开展露头观察、薄片鉴定和孔渗测试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灯影组在西昌盆地与四川盆地相同,可以划分为4段。除了灯三段发育浅海陆棚相,灯影组其他层段主要为潮坪-潟湖相。西昌盆地灯影组沉积岩相、地层序列与四川盆地一致,表明灯影组沉积期西昌盆地与四川盆地同属上扬子碳酸盐岩台地内部,具有相似的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研究区灯二段和灯四段顶部未见明显岩溶现象。孔隙观察和物性测试结果表明灯影组物性主要受控于岩相,藻白云岩、颗粒白云岩物性相对较优,为Ⅲ-Ⅳ类储层,与四川盆地非岩溶藻白云岩所获得的孔渗数据类似。西昌盆地灯影组可能没有发育较好的岩溶储层,相对优质储层主要依赖原始岩相,其油气勘探前景可能逊于四川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昌盆地 灯影组 沉积相 储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显微组分控制的深层页岩有机质孔隙: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有机质组分分类及其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15
4
作者 谢国梁 刘树根 +7 位作者 焦堃 邓宾 叶玥豪 孙玮 李泽奇 刘文平 罗超 李章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3-34,共12页
目前对于深层页岩有机质组分识别及其中孔隙定量表征的研究不足,给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评价造成了困难。为此,以该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页岩为例,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面扫描能谱分析,对深层页岩... 目前对于深层页岩有机质组分识别及其中孔隙定量表征的研究不足,给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评价造成了困难。为此,以该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页岩为例,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面扫描能谱分析,对深层页岩中的有机质组分进行有效识别,并利用PCAS软件定量对比不同有机质组分孔隙的发育特征,探讨了有机质孔隙发育、焦沥青孔隙保存机制及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深层页岩中的有机质组分主要为沥青和干酪根,其中沥青主要为焦沥青,从中可以识别出有形态和无固定形态焦沥青,从干酪根中可以识别出藻类体碎片、细菌集合体、笔石体和微粒体等;②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与有机质组分类型密切相关,焦沥青孔隙十分发育,以气泡状、海绵状孔隙为主,藻类体碎片孔隙少量发育或者不发育,细菌集合体可见不规则孔隙发育,笔石体和微粒体基本不发育可视孔隙;③较之于黏土质页岩岩相,硅质页岩岩相中焦沥青孔隙更为发育,并且石英对于孔隙的保护作用优于黄铁矿、碳酸盐岩矿物;④无固定形态焦沥青、细菌集合体和藻类体碎片中孔隙以介孔为主,球状焦沥青主要为大介孔与宏孔,藻类体碎片中孔隙的发育与其原始类型有关。结论认为,深层页岩中焦沥青孔隙的孔径、形状系数等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反映地层的压力环境,进而间接反映页岩气的富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 有机质组分 干酪根 焦沥青 孔隙特征 页岩气富集状况 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