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黄疸为首发症状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1例报告 被引量:5
1
作者 李甫棒 黄晓磊 陈洁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80-881,共2页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medium chain acyl-Co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MCAD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线粒体脂肪酸的β-氧化异常,并出现一系列相应代谢指标异常。急性发作时,常表现为低酮性低血糖、呕吐,其他...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medium chain acyl-Co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MCAD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线粒体脂肪酸的β-氧化异常,并出现一系列相应代谢指标异常。急性发作时,常表现为低酮性低血糖、呕吐,其他症状如抽搐、昏迷、心跳停止、猝死、肝大、高氨血症等都很常见。目前在我国对该病尚无典型病例及系统研究状况的报道。现报告1例以黄疸为首发症状的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首发症状 黄疸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典型病例 β-氧化 主要表现 代谢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胃食管反流病与食管功能及胃肠激素的关系 被引量:9
2
作者 李甫棒 赵泓 +5 位作者 周雪莲 郑季彦 黄晓磊 欧弼悠 章许平 徐亚萍 《浙江预防医学》 2005年第8期11-13,共3页
目的了解儿童GERD患者血浆胃泌素、胃动素浓度变化与下食管括约肌(LES)功能不全之间的相关性,以探讨儿童GERD的发病机理。方法对30例有明显胃食管反流症状并经24小时食管动态pH监测确诊有病理性胃酸反流的患儿(观察I组)进行食管腔内压... 目的了解儿童GERD患者血浆胃泌素、胃动素浓度变化与下食管括约肌(LES)功能不全之间的相关性,以探讨儿童GERD的发病机理。方法对30例有明显胃食管反流症状并经24小时食管动态pH监测确诊有病理性胃酸反流的患儿(观察I组)进行食管腔内压力测定,了解其下食管括约肌长度(LESL)、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短暂性下食管括约肌松驰(TLESR)及屏障压(BP),同时测定血浆胃泌素、胃动素浓度。并设观察Ⅱ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Ⅰ组LESP、BP与观察Ⅱ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观察Ⅰ组病人的TLESR现象较观察Ⅱ组明显增多。血浆胃泌素浓度观察Ⅰ组较观察Ⅱ组及对照组有所下降,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血浆胃动素浓度观察Ⅰ组较观察Ⅱ组及对照组浓度有所升高,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LESP和BP降低及TLESR在GER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儿童GERD患者血浆胃泌素水平变化不大,酸反流的发生并不是由于胃酸分泌增加而是抗反流的防御机制下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胃食管反流 下食管括约肌 胃泌素 胃动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19例新生儿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药敏试验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甫棒 陶畅 +2 位作者 吴苔 沈健 李建平 《浙江预防医学》 2005年第7期11-12,共2页
目的观察临床新生儿表皮葡萄球菌(以下简称表葡菌)败血症的抗生素耐药情况,指导临床抗生素的应用。方法对本院新生儿科10058例患儿,入院时行血培养,并以VITEK全自动微生物监定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血培养共检出病原菌711株,... 目的观察临床新生儿表皮葡萄球菌(以下简称表葡菌)败血症的抗生素耐药情况,指导临床抗生素的应用。方法对本院新生儿科10058例患儿,入院时行血培养,并以VITEK全自动微生物监定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血培养共检出病原菌711株,其中表葡菌419株,占58.9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表葡菌对青霉素完全耐药,对苯唑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棒酸、头孢唑林、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87%、84%、84%、80%和65%;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利福平、克林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低。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的敏感性高达99%和90%。结论表葡菌对多种抗生素存在严重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败血症 表皮葡萄球菌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诊疗指南(第二版) 被引量:47
4
作者 陈志敏 傅君芬 +14 位作者 舒强 汪伟 陈英虎 华春珍 李甫棒 林茹 唐兰芳 汪天林 王颖硕 徐玮泽 杨子浩 叶盛 袁天明 张晨美 张园园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9-146,共8页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导致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已引起全球大流行。人群对SARS-CoV-2普遍易感,儿童也不例外,但病情相对较轻。与确诊或可疑COVID-19患者接触史或聚集性发病等流行病学证据及临床表现是COVI...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导致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已引起全球大流行。人群对SARS-CoV-2普遍易感,儿童也不例外,但病情相对较轻。与确诊或可疑COVID-19患者接触史或聚集性发病等流行病学证据及临床表现是COVID-19诊断的主要依据。儿童COVID-19多以发热、咳嗽为主要症状,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胸部影像学以间质性肺炎为特征,与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及肺炎支原体感染相似,确诊有赖于实时荧光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病毒核酸。临床处理强调早识别、早隔离、早诊断及早治疗。轻型和普通型患儿以对症治疗为主;重型和危重型患儿应根据病情给予吸氧、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机械通气及体外膜氧合等治疗,严格掌握指征与时机,并通过多学科协作诊疗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冠状病毒病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儿童 诊断 治疗 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降低儿童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实践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思思 程晓英 +4 位作者 黄凌斐 王诙译 汪伟 王晓豪 李甫棒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51-1357,共7页
目的探讨以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为核心的抗菌药物管理体系在降低儿童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中的成效。方法建立AMS团队,分析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高的原因。以该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20限定日剂量数(DDDs)为目标,结合... 目的探讨以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为核心的抗菌药物管理体系在降低儿童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中的成效。方法建立AMS团队,分析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高的原因。以该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20限定日剂量数(DDDs)为目标,结合现状提出综合改进策略,比较改进前后该院抗菌药物相关指标,分析AMS改进的效果。结果该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从2021年的24.83 DDDs逐步下降至2022年的19.06 DDDs,23个科室中21个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出现下降。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微生物送检率从82.01%提升至89.09%,抗菌药物使用率从45.74%下降至43.63%,Ⅰ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率由27.21%下降至24.18%,而医院感染例次率从3.18%下降至2.66%,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从12.45%下降至10.99%,Ⅰ类切口感染发病率未发生变化。结论以AMS为核心的抗菌药物管理体系行之有效,能促进儿童专科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科学化管理 抗菌药物管理 使用强度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化助力医疗联合体模式下的儿科毕业后医学教育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强 王思思 +3 位作者 王诙译 尤芝娜 李甫棒 汪伟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4年第3期299-304,共6页
为了创造有弹性、高质量的儿科毕业后医学教育机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基于医联体信息系统、APP和网站这3个途径,拓展线上教学体系。本院开展了"5G+"数智课堂实例教学、分级诊疗跟踪学习、移动终端课程、疑难病例互... 为了创造有弹性、高质量的儿科毕业后医学教育机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基于医联体信息系统、APP和网站这3个途径,拓展线上教学体系。本院开展了"5G+"数智课堂实例教学、分级诊疗跟踪学习、移动终端课程、疑难病例互动讲座这4项举措,作为线下培训的配套延伸。从2020年至2023年,这4项举措的线上参与人数已超过9000人。通过问卷调查、理论考核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开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医联体成员对线上毕业后医学教育模式的内容和效果都比较认可;培训后医务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测试有所提升;受访者认为线上培训在时间、地点和空间上具有灵活性和自由度,并且对诊疗能力提升和个人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然而,现有形式尚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专科进修学习。未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将建立统一的评估和考核机制,形成标准化管理体系,并引入先进技术,以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促进医疗教育资源合理、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联体 毕业后教育 线上教育 同质化
原文传递
鼻空肠营养治疗在儿童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3
7
作者 马鸣 陈洁 +4 位作者 李甫棒 楼金玕 彭克荣 赵泓 陈飞波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6-140,共5页
目的评价鼻空肠置管和空肠营养治疗在儿童急性胰腺炎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9至2012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和外科住院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或者急性轻症胰腺炎但经口喂养不耐受,进行sTONGkid营养风险筛查,存在高... 目的评价鼻空肠置管和空肠营养治疗在儿童急性胰腺炎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9至2012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和外科住院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或者急性轻症胰腺炎但经口喂养不耐受,进行sTONGkid营养风险筛查,存在高度营养风险,需要进行营养干预者22例,男9例,女13例,其中急性重症胰腺炎13例,急性轻症胰腺炎9例。年龄5~15岁,平均(9.1±2.8)岁。对所有的入选患儿通过人体学测量,进行营养不良评价。通过胃镜辅助,进行22例24例次的鼻空肠置管(2例为拔管后胰腺炎复发再次置管)。所有患儿在运用常规的禁食、制酸、抑制胰酶的分泌、抗感染的同时,均进行了鼻空肠营养治疗,观察鼻空肠置管的成功率,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观察鼻空肠营养患儿的耐受性、不良反应,以及肠内营养治疗前后的营养学指标的改善情况(体重、血淋巴细胞、血清白蛋白、血红细胞计数、血肌酐、血尿素氮)。结果22例患儿治疗前进行24例次营养评价,无营养不良16例次,轻度营养不良2例次,中度营养不良5例次,重度营养不良1例次。鼻空肠置管共进行了24例次,22例次一次置管成功。所有患儿置管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24例次中23例次进行了规范的空肠营养,1例置管后2d出现梗阻性黄疸,考虑胰胆管畸形伴梗阻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下支架治疗,未予肠内营养治疗。23例次中22例次耐受空肠营养。空肠喂养时间2~74d,平均(27.0±18.3)d,空肠喂养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堵管2例、便秘2例、腹痛5例、腹泻2例、呕吐2例、空肠潴留1例,无鼻咽部溃疡、消化道穿孔、消化道出血、再喂养综合征、感染等。空肠营养治疗前后体重、血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细胞计数,血清肌酐,尿素氮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次患儿中20例次治愈,2例次好转,l例次未愈。结论鼻空肠置管技术对于急性胰腺炎患儿安全可行,鼻空肠营养治疗对于存在重度营养风险的急性胰腺炎患儿是有效可行的,对于患儿营养状况的改善具有明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肠道营养 营养不良 儿童 胃镜辅助下鼻空肠置管
原文传递
儿童急性胰腺炎鼻空肠营养置管及肠内营养时机的探讨 被引量:17
8
作者 庄睿丹 马鸣 +3 位作者 楼金玕 李甫棒 江丽琴 陈洁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86-1090,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胰腺炎鼻空肠营养管置管及肠内营养的时机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31例行鼻空肠营养的急性胰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患儿腹部症状、体征是否缓解及血清淀粉酶水平是否正常与鼻空肠营养...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胰腺炎鼻空肠营养管置管及肠内营养的时机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31例行鼻空肠营养的急性胰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患儿腹部症状、体征是否缓解及血清淀粉酶水平是否正常与鼻空肠营养置管耐受性、肠内营养成功率的关系;比较早期肠内营养组(肠内营养距发病时间≤7 d)和晚期肠内营养组(肠内营养距发病时间>7 d)的治疗有效性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儿腹部症状、体征是否缓解及血清淀粉酶是否正常与鼻空肠营养置管耐受率、肠内营养成功率无关。早期肠内营养组较晚期肠内营养组血清淀粉酶降至正常时间缩短,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明显减少,但体重增加低于晚期组(均P<0.05)。两组置管耐受率及肠内营养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内营养前后白蛋白增加量、肠内营养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局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部症状、体征及血清淀粉酶水平不能作为衡量能否鼻空肠置管及肠内营养的指标;早期肠内营养能更好地改善儿童急性胰腺炎的临床预后,且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鼻空肠营养 早期肠内营养 儿童
原文传递
胶囊内镜在儿童小肠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9
作者 马鸣 张冰凌 +4 位作者 陈春晓 李甫棒 黄晓磊 王培鑫 陈洁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45-749,共5页
目的对疑有小肠疾病的儿童进行胶囊内镜检查,评估胶囊内镜在儿科的应用价值以及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6月-2008年6月疑有小肠疾病的住院和门诊儿童43例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男28例,女15例,年龄6~18岁,体重15~60k,身高110—180cm,... 目的对疑有小肠疾病的儿童进行胶囊内镜检查,评估胶囊内镜在儿科的应用价值以及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6月-2008年6月疑有小肠疾病的住院和门诊儿童43例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男28例,女15例,年龄6~18岁,体重15~60k,身高110—180cm,观察胶囊内镜检查成功率和失败率、胶囊内镜通过胃、小肠的平均时间,病变检出率和与最终诊断的符合率,操作过程中患者的耐受性和并发症;由胶囊内镜传送图像的质量评价;禁食8h后检测时小肠的清洁度。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吞服胶囊,检查期间耐受性好。共进行胶囊内镜检查46例次,成功43例次,失败3例次(成功率94%);胶囊内镜通过胃的平均时间为73(3~600)min,小肠内平均运行时间为246(73~413)min;检出病变37例(90%),与最终诊断符合的为31例(84%),出现并发症1例(2%);禁食8h,小肠的清洁度佳,胶囊内镜所获取图像质量良好。结论对于儿童不明原因的小肠疾病,特别是不明原因的小肠出血和小肠克罗恩病的诊断,胶囊内镜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囊内窥镜检查 肠疾病 CROHN病
原文传递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儿童医院应急诊疗流程探讨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晓豪 童鑫发 +9 位作者 傅君芬 汪伟 李甫棒 陈志敏 徐红贞 陈朔晖 汪天林 俞刚 赖灿 舒强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98-301,共4页
2019年12月,武汉市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且很快在全国各地出现此类病例,形势严峻。疫情期间,儿童本身感染性疾病多发,加之季节性流感高发,这对儿童加强流行病学筛查,有效隔离、治疗和防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者根据儿童专科... 2019年12月,武汉市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且很快在全国各地出现此类病例,形势严峻。疫情期间,儿童本身感染性疾病多发,加之季节性流感高发,这对儿童加强流行病学筛查,有效隔离、治疗和防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者根据儿童专科医院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诊疗应急流程,严格执行筛查、隔离制度,规范诊治流程,科学布局使用感染病房,以控制疫情传播,保障患儿、家属及医护人员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儿童医院 应急管理 综合防控
原文传递
消化内镜下诊治儿童上消化道异物1334例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9
11
作者 周立群 赵泓 +8 位作者 彭克荣 唐鲁静 罗优优 余金丹 楼金玕 李甫棒 方优红 陈飞波 陈洁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95-499,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上消化道异物的临床特点、并发症及内镜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经电子胃镜确诊上消化道异物的1 334例患儿的病例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年龄、性别、异物边缘性... 目的探讨儿童上消化道异物的临床特点、并发症及内镜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经电子胃镜确诊上消化道异物的1 334例患儿的病例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年龄、性别、异物边缘性质、嵌顿部位及时间与上消化道异物内镜取出失败、异物嵌顿并发症发生的关系,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经电子胃镜确诊上消化道异物患儿1 334例,男825例(61.8%),女509例(38.2%)。中位年龄2.5岁(3月龄-15岁),好发年龄为1-3岁(55.6%,742/1 334)。合并食管基础疾病患儿20例。异物最常见类型为硬币(72.3%,964/1 334);常见嵌顿部位为食管(75.1%,1 002/1 334),尤以食管上段最多见(85.5%,857/1 002);嵌顿时间3 h-5年余。异物嵌顿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9%(252/1 334),其中溃疡40.0%(101/252)、穿孔5.2%(13/252)。上消化道异物经电子胃镜取出成功率96.6%(1 288/1 334)。经Logistic回归分析,锐性异物(OR=6.893,95%CI:4.421-10.746)、食管嵌顿(OR=5.253,95%CI:3.352-8.233)及嵌顿时间〉24 h(OR=4.336,95%CI:3.091-6.082)是异物嵌顿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锐性异物(OR=5.372,95%CI:2.773-10.406)是内镜取出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硬币嵌顿是儿童上消化道异物常见类型,锐性异物、食管嵌顿及嵌顿时间〉24 h可导致嵌顿并发症的发生。上消化道异物经电子胃镜取出成功率高,锐性异物增加取出失败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异物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慢性胃炎与十二指肠溃疡患儿胃黏膜菌群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郑伟 彭克荣 +4 位作者 李甫棒 赵泓 江丽琴 陈飞波 江米足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51-556,共6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患儿胃黏膜菌群的差异。方法前瞻性研究。以2018年1至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因“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就诊并经胃镜检查确诊为Hp感染的5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胃镜...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患儿胃黏膜菌群的差异。方法前瞻性研究。以2018年1至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因“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就诊并经胃镜检查确诊为Hp感染的5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胃镜下表现及病理分为慢性胃炎组及十二指肠溃疡组,提取胃黏膜菌群DNA,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比较分析两组间α多样性差异和β多样性差异,比较两组在各分类水平相对丰度变化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57例患儿中慢性胃炎组42例[年龄(9.3±2.8)岁,男22例、女20例]、十二指肠溃疡组15例[年龄(11.1±3.3)岁,男9例、女6例]。慢性胃炎组胃黏膜菌群α多样性指数中Chao指数和ACE指数均显著高于十二指肠溃疡组(217±50比183±64,t=2.088,P=0.009;218±47比192±76,t=1.566,P=0.016),β多样性指数采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可显著区分两组(相似比分析R=0.304,P=0.028)。主要的菌属中慢性胃炎组和十二指肠溃疡组有6个菌属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普雷沃菌属[0.190%(0.008%~1.983%)比0.021%(0.005%~2.398%),Z=-2.537,P=0.011]、拟普雷沃菌属[0.097%(0.010%~0.813%)比0.015%(0.003%~0.576%),Z=-2.492,P=0.013]、嗜血杆菌属[0.109%(0.004%~0.985%)比0.014%(0.004%~0.356%),Z=-2.900,P=0.004]、奈瑟菌属[0.074%(0.004%~0.999%)比0.024%(0.003%~0.255%),Z=-2.718,P=0.007]、链球菌属[0.166%(0.008%~1.869%)比0.045%(0.006%~0.879%),Z=-2.537,P=0.010]和微杆菌科的一个未分类菌属[0.214%(0.060%~1.762%)比0.117%(0.010%~0.954%),Z=-2.120,P=0.034]。线性判别分析(LDA)显示在属水平十二指肠溃疡组胃黏膜菌群只有普雷沃菌属显著富集(LDA=2.90,P=0.010),而慢性胃炎组链球菌属、奈瑟菌属及嗜血杆菌显著富集(LDA=2.83、2.82、2.79,P=0.011、0.007、0.004)。结论Hp感染时十二指肠溃疡组与慢性胃炎组胃黏膜菌群差异明显,Hp可能与胃黏膜菌群改变共同促进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十二指肠溃疡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原文传递
党建共建推动儿科“双下沉”工作精准开展
13
作者 叶肖栗 李甫棒 +1 位作者 胡莎莎 李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3期232-235,共4页
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借助党建共建,加强医联体党建工作。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儿科“双下沉”工作的精准开展,创建以“双下沉”工作为主体,以党建共建为支撑,两条腿走路的精准下沉模式... 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借助党建共建,加强医联体党建工作。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儿科“双下沉”工作的精准开展,创建以“双下沉”工作为主体,以党建共建为支撑,两条腿走路的精准下沉模式。促进党建和业务的融合,推进儿科分级诊疗体系的建设,增强基层儿科实力和服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 共建 儿科 医联体 精准 双下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十二指肠溃疡患儿十二指肠球部黏膜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郑伟 彭克荣 +2 位作者 李甫棒 赵泓 江米足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9-55,共7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十二指肠溃疡患儿十二指肠球部黏膜菌群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以2018年1至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因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就诊并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溃疡的2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根...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十二指肠溃疡患儿十二指肠球部黏膜菌群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以2018年1至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因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就诊并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溃疡的2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根据有无Hp感染分为Hp阳性溃疡组和Hp阴性溃疡组。提取十二指肠球部黏膜DNA, 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比较分析两组样品α多样性差异、β多样性差异及其在各分类水平丰度变化情况, 利用PICRUSt软件预测微生物功能。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结果 23例十二指肠溃疡患儿中Hp阳性溃疡组15例[年龄(11.2±3.3)岁, 男11例、女4例]、Hp阴性溃疡组8例[年龄(10.1±4.4)岁, 男6例、女2例]。Hp阳性溃疡组螺杆菌属丰度明显高于Hp阴性溃疡组[0.551%(0.258%, 5.368%)比0.143%(0.039%, 0.762%), Z=2.00, P=0.045], 而梭状杆菌属、链球菌属及丛毛单胞菌科的一个未分类菌属丰度均明显低于Hp阴性溃疡组[0.010%(0.001%, 0.031%)比0.049%(0.011%, 0.310%), Z=-2.24, P=0.025;0.031%(0.015%, 0.092%)比0.118%(0.046%, 0.410%), Z=-2.10, P=0.036;0.046%(0.036%, 0.062%)比0.110%(0.045%, 0.176%), Z=-2.01, P=0.045]。线性判别效应值显示在属水平Hp阳性溃疡组十二指肠球部黏膜菌群只有螺杆菌属显著富集[线性判别分析(LDA)=4.89, P=0.045], 而Hp阴性溃疡组链球菌属及梭状杆菌属显著富集(LDA=3.28、3.11, P=0.036、0.025)。PICRUSt菌群功能预测分析发现, Hp阳性溃疡组球部黏膜菌群氧化磷酸化、疾病相关通路(肿瘤、肾细胞癌、阿米巴病及1型糖尿病)等多个通路的表达均明显高于Hp阴性溃疡组(均P<0.05), 而能量代谢、磷酸转移酶系统等通路表达均明显低于Hp阴性溃疡组(均P<0.05)。结论 Hp感染十二指肠溃疡患儿十二指肠球部黏膜菌群发生了改变, 主要是螺杆菌属丰度显著升高, 而梭状杆菌属、链球菌属丰度下降, 并可能通过改变特定的代谢通路改变了共生菌群的生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十二指肠溃疡 儿童 肠黏膜
原文传递
基层医师儿科诊疗三阶段标准化培养模式的探索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思思 尤芝娜 +3 位作者 蒋烨琛 汪伟 王晓豪 李甫棒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3年第9期1304-1307,共4页
在全面推行分级诊疗的背景下,基层医院儿科资源不足和诊疗能力落后的问题成为制约儿童疾病分级诊疗制度落实的关键。为解决这一难点,浙江省探索并构建了集培训提升、继续教育、实践输出为一体的基层医师儿科诊疗三阶段标准化培养模式。... 在全面推行分级诊疗的背景下,基层医院儿科资源不足和诊疗能力落后的问题成为制约儿童疾病分级诊疗制度落实的关键。为解决这一难点,浙江省探索并构建了集培训提升、继续教育、实践输出为一体的基层医师儿科诊疗三阶段标准化培养模式。在培训提升阶段,包括基层医师培训、理论考核和浙江省儿科联盟认证。在继续教育阶段,包括移动端教学资源库和线上定期答疑。在实践输出阶段,包括儿童疾病分级诊疗和公益科普讲座。自2018年至2021年,共开展7期培训班,培训学员1418人,通过考核327人,最终53人完成浙江省儿科联盟认证并被纳入浙江省儿童疾病分级诊疗体系。联盟新成员将分级诊疗覆盖范围从24个区县32个机构扩充至38个区县73个医疗机构。联盟成员完成科普讲座40场,观众累计13233人次。基层医师儿科诊疗三阶段标准化培养模式通过多形式、标准化、延续性的方式持续同质化,提升了基层医师的综合能力,也为各地基层医师培养和分级诊疗建设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培养模式 规范化培养 儿科联盟 分级诊疗
原文传递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儿童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李甫棒(综述) 陈洁(审校)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08年第6期570-572,共3页
肝纤维化是继发于肝脏炎症或损伤后组织修复的代偿反应,以细胞外基质增加为特征,同时伴有肝实质的广泛破坏、再生,导致肝小叶和肝血管结构的紊乱。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是一种在器官纤维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细胞因子,与许多组织器官纤... 肝纤维化是继发于肝脏炎症或损伤后组织修复的代偿反应,以细胞外基质增加为特征,同时伴有肝实质的广泛破坏、再生,导致肝小叶和肝血管结构的紊乱。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是一种在器官纤维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细胞因子,与许多组织器官纤维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受到广泛关注,有望成为抗纤维化治疗的重要靶位。该文就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儿童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物质 肝硬化 临床研究 治疗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