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池生态系统退化成因、格局特征与分区分步恢复策略 被引量:52
1
作者 李根保 李林 +6 位作者 潘珉 谢志才 李宗逊 肖邦定 刘贵华 陈静 宋立荣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5-496,共12页
选取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成份:浮游植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的历史演变和现在分布状况数据,结合水质变化情况,揭示了滇池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在外因上,污染物持续输入以及围湖造田、直立堤岸和水量交换缓慢等外力干扰加剧系统组分失衡... 选取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成份:浮游植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的历史演变和现在分布状况数据,结合水质变化情况,揭示了滇池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在外因上,污染物持续输入以及围湖造田、直立堤岸和水量交换缓慢等外力干扰加剧系统组分失衡是直接原因;在内因上,由于滇池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等原因,蓝藻生物量对营养盐增加的响应远高于其他湖泊(太湖、巢湖),草型向藻型湖泊的转换进程更快;与太湖和东湖的生态系统比较,高原湖泊滇池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如物种的同域分化、窄生态位,导致系统的稳定性差、自我修复能力弱.通过对滇池生态格局特征、湖岸带结构的分析,将滇池划分为5个生态区:草海重污染区、藻类聚集区、沉水植被残存区、近岸带受损区和水生植被受损区,并提出"五区三步,南北并进,重点突破,治理与修复相结合"的滇池生态系统分区分步治理的新策略和"南部优先恢复;北部控藻治污;西部自然保护;东部外围突破"的总体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退化成因 格局特征 生态分区 恢复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Ca^(2+)对模拟微重力环境中鱼腥藻细胞质膜透性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根保 王高鸿 +2 位作者 李敦海 宋立荣 刘永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6-139,共4页
以鱼腥藻为材料 ,研究了外源Ca2 +对模拟微重力环境中微藻细胞膜透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提高培养基中的Ca2 +浓度可减轻由模拟微重力造成的膜透性增大 ,有助于稳定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同时 ,外源Ca2 +降低了藻细胞光系统Ⅱ (PSⅡ )... 以鱼腥藻为材料 ,研究了外源Ca2 +对模拟微重力环境中微藻细胞膜透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提高培养基中的Ca2 +浓度可减轻由模拟微重力造成的膜透性增大 ,有助于稳定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同时 ,外源Ca2 +降低了藻细胞光系统Ⅱ (PSⅡ )的光化学效率 (以荧光参数Fv/Fm表示 )下降的幅度 ,表明外源Ca2 +对模拟微重力环境下鱼腥藻细胞光合作用的损伤 ,有良好的防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2+ 膜透性 叶绿素a荧光 微重力 鱼腥藻PCC71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微重力下微藻细胞的脂质过氧化 被引量:9
3
作者 李根保 王高鸿 +1 位作者 宋立荣 刘永定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70-272,共3页
目的从胁迫的角度为微重力影响质膜的结构和功能提供直接的证据。方法以回转器模拟微重力 ,根据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 (MDA)与硫代巴比妥酸 (TBA)的定量反应测定MDA含量 ,用电导仪检测细胞电解质的外渗率。结果在模拟微重力胁迫下 ,两... 目的从胁迫的角度为微重力影响质膜的结构和功能提供直接的证据。方法以回转器模拟微重力 ,根据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 (MDA)与硫代巴比妥酸 (TBA)的定量反应测定MDA含量 ,用电导仪检测细胞电解质的外渗率。结果在模拟微重力胁迫下 ,两种蓝藻———鱼腥藻和集球藻的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 (MDA)不断积累 ,同时细胞膜的透性相应增大。结论模拟微重力与其它胁迫因子有着相同的共性 ;对没有特殊重力感受结构的单细胞而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微重力 微藻细胞 脂质过氧化 失重模拟 膜通透性 丙二醛 回转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对变重力的生物学响应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根保 王高鸿 +2 位作者 李敦海 宋立荣 刘永定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4-141,共8页
综述了研究微重力的方法学和变重力对微藻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及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作了展望。
关键词 微藻 变重力 生物学效应 空间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微重力对泥鳅体外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影响(英文)
5
作者 李根保 王高鸿 +2 位作者 李敦海 宋立荣 刘永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2-224,共3页
关键词 受精 胚胎发育 模拟微重力 泥鳅 体外受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江水系浮游植物功能群季节动态特征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55
6
作者 董静 李艳晖 +3 位作者 李根保 李耀迪 刘永定 宋立荣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36-843,共8页
2009年12月至2010年9月对东江水系进行了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的三次浮游藻类采集,以分析浮游藻类功能群组成、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其季节变化的物理因子。结果表明,东江水系浮游藻类在样品中出现频率大于10%的物种归入14个功能群,分别... 2009年12月至2010年9月对东江水系进行了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的三次浮游藻类采集,以分析浮游藻类功能群组成、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其季节变化的物理因子。结果表明,东江水系浮游藻类在样品中出现频率大于10%的物种归入14个功能群,分别是J、X2、P、W2、H1、MP、D、F、C、LO、W1、N、X1和M。其中优势功能群是J、X2、P、W2、H1、MP、D、F、C、LO和M。浮游藻类功能群组成明显随季节变化,枯水期时功能群MP、D、P、X2、F、J和W2占优势;丰水期时,功能群MP、J、H1、LO占优势。除功能群理论中提到的营养(碳氮硅)、光照强度和生物作用(滤食)外,水体物理因子溶氧、水温、pH、TDS也是影响浮游藻类功能群季节动态的重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温带湖泊调查提出的浮游藻类功能群概念用于河流生态系统浮游植物的研究是合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江水系 浮游藻类 功能群 季节动态 物理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华蓝藻生物质对沉水植物五刺金鱼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8
7
作者 李敦海 李根保 +3 位作者 王高鸿 陈坤 陈武雄 刘永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89-692,共4页
本文研究了蓝藻水华不同的生物质形式对金鱼藻生长和光合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藻水华的不同生物质形式均不同程度地促进了金鱼藻的生长。在促进金鱼藻植株的长度增长方面,干燥蓝藻的作用最强,新鲜蓝藻次之,腐烂蓝藻作用最弱,但都比对... 本文研究了蓝藻水华不同的生物质形式对金鱼藻生长和光合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藻水华的不同生物质形式均不同程度地促进了金鱼藻的生长。在促进金鱼藻植株的长度增长方面,干燥蓝藻的作用最强,新鲜蓝藻次之,腐烂蓝藻作用最弱,但都比对照增长显著。而在促进金鱼藻植株鲜重增长上,干燥蓝藻和新鲜蓝藻的作用几乎相同,为最为明显的;腐烂蓝藻次之;而对照植株的鲜重先增加后下降。在促进金鱼藻分枝上,新鲜蓝藻的作用最强,干燥蓝藻和腐烂蓝藻次之,对照的分枝随时间也逐渐增加,但是要比经过蓝藻处理的试验组少。测定的叶绿素荧光参数表明,干燥蓝藻处理的金鱼藻的光合活性最高,新鲜蓝藻处理组次之,腐烂蓝藻和对照组最低。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水华蓝藻生物质在为金鱼藻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或生长促进物质)之时,也产生了一些抑制因素,抑制了金鱼藻的生长。促进因素和抑制因素的协同作用,最终表现在不同生物质对金鱼藻的生长促进作用的差异性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华蓝藻 生物质 沉水植物 五刺金鱼藻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水体中微囊藻毒素含量变化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4
8
作者 潘晓洁 常锋毅 +4 位作者 沈银武 刘永定 李敦海 李根保 肖邦定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72-578,共7页
本文对2003年4-12月滇池马村湾、海东湾微囊藻毒素和总磷、总氮、溶解氧、透明度、光照强度、叶绿素a、pH值、水温及微囊藻种群优势度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以上指标在滇池马村湾和海东湾的分布和月变化情况以及与微囊藻毒素含量之间的关系... 本文对2003年4-12月滇池马村湾、海东湾微囊藻毒素和总磷、总氮、溶解氧、透明度、光照强度、叶绿素a、pH值、水温及微囊藻种群优势度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以上指标在滇池马村湾和海东湾的分布和月变化情况以及与微囊藻毒素含量之间的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马村湾、海东湾微囊藻毒素在水体中分布与总氮和氮磷比之间呈现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与透明度、光照强度和微囊藻种群优势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在影响微囊藻毒素的各因素中,运用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得知马村湾、海东湾微囊藻毒素浓度主要南水体的总氮、总磷、叶绿素a和溶解氧以及透明度决定(R2=0.560,P<0.0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微囊藻毒素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群落演变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32
9
作者 王丑明 谢志才 +3 位作者 宋立荣 肖邦定 李根保 李林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2-221,共10页
该文综合滇池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历史资料,并结合2009—2010年的现场调查数据,对其群落演替进行了研究,并对群落衰退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物种数下降明显,由20世纪80年代的57种降为现在的32种,群落的物种损失率高达44%。其中软体动物损失率... 该文综合滇池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历史资料,并结合2009—2010年的现场调查数据,对其群落演替进行了研究,并对群落衰退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物种数下降明显,由20世纪80年代的57种降为现在的32种,群落的物种损失率高达44%。其中软体动物损失率高达75%:其次是水生昆虫(39%)。滇池全湖底栖动物密度为1776ind/m2(其中寡毛类1706ind/m2;摇蚊科68ind/m2)。近20年滇池全湖底栖动物的丰度比较发现,寡毛类的密度和生物量呈一种先急剧上升,而后明显下降的过程,而摇蚊科的密度和生物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寡毛类中的耐污种相对丰度增加,如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成为绝对优势种,其平均相对丰度达到了74.1%。摇蚊科相对丰度减少,以前广泛分布的异腹鳃摇蚊(Einfeldiasp.)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羽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细长摇蚊(Ch.attenuatus)、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等耐污种;软体动物种类变得单一,许多高原湖泊特有的软体动物均已消失,螺蛳(Margarya melanioides)、牟氏螺蛳(M.mondi)、光肋螺蛳(M.mansugi)在2009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了极危物种,滇池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dianchiensis)也被列入了濒危物种。滇池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尤其是草海物种多样性从20世纪50年代的2.70降到现在的0.30。半个多世纪以来总氮、总磷与物种数和多样性呈现显著负相关。底栖动物群落衰退的成因主要是生境破坏、水质恶化、蓝藻爆发、沉水植物消失、种质库匮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大型无脊椎动物 群落演变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几条黑臭河道治理效果的比较与分析 被引量:49
10
作者 王英才 刘永定 +7 位作者 郝宗杰 张兰 沈银武 李根保 李敦海 陈德辉 马庆 杨洪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5-359,共5页
关键词 黑臭河道 治理效果 治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藻细菌DC-L5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 被引量:19
11
作者 卢兰兰 李根保 +2 位作者 沈银武 胡明明 刘永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60-865,共6页
从滇池蓝藻水华集聚区分离获得一株溶藻细菌DC-L5,通过形态及16S rDNA测序分析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用小白鼠进行生物安全实验,小白鼠无中毒症状。研究表明当细菌处于对数生长期时溶藻效果最强,共培养5d使铜锈微囊藻的叶绿素a含量下降83... 从滇池蓝藻水华集聚区分离获得一株溶藻细菌DC-L5,通过形态及16S rDNA测序分析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用小白鼠进行生物安全实验,小白鼠无中毒症状。研究表明当细菌处于对数生长期时溶藻效果最强,共培养5d使铜锈微囊藻的叶绿素a含量下降83.33%,使惠氏微囊藻、绿色微囊藻、水华束丝藻和水华鱼腥藻4种蓝藻叶绿素a下降率最高为67.6%,最低为58.5%,平均为62.25%。离心沉降后,发现沉淀菌体和无菌上清液对铜锈微囊藻都有溶藻效果,但溶藻效果不及原菌液,推测DC-L5可能是通过直接接触使藻细胞凝聚下沉及进一步的生物降解,同时存在抑制藻细胞生长的胞外分泌物。高温热处理后菌液溶藻作用不明显,推测高温可能使菌体或胞外分泌物质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细菌 生物控藻 芽孢杆菌 蓝藻水华 微囊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仙湖、洱海、滇池浮游藻类功能群1960s以来演变特征 被引量:34
12
作者 董静 李根保 宋立荣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35-742,共8页
作为主要的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反映了生态环境的变化.依据浮游植物的形态、生理、生态特点而定义的浮游藻类功能群对藻类的耐受性和敏感性进行了描述,因而浮游藻类功能群的组成是... 作为主要的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反映了生态环境的变化.依据浮游植物的形态、生理、生态特点而定义的浮游藻类功能群对藻类的耐受性和敏感性进行了描述,因而浮游藻类功能群的组成是生境特征的良好指示者.对1960s至今抚仙湖、洱海、滇池3个高原湖泊的浮游藻类组成进行分析,并首次将功能群理论运用到这3个湖泊.结果表明,3个湖泊的浮游藻类优势功能群组成在近50~60年间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抚仙湖的浮游藻类优势功能群演变过程为C、X2、Lo、F、P(1960s)-H1、C、P(1980s)-P、C、T(1990s)-T(2000年以后);洱海的浮游藻类优势功能群演变过程为J、Lo、MP、C、H1(1960s)-C、H1(1980s)-C、H1(1990s)-C、H1、M(2000年以后);滇池的浮游藻类优势功能群演变过程为J、N、P、MP、Lo(1960s)-J、P、MP、M(1980s)-J、M(1990s)-M(2000年以后).抚仙湖、洱海、滇池水体内的藻类功能群演替趋势特征,即耐低温物种的减少以及喜营养物种的增加,表明3个高原湖泊在近几十年可能受到了气候变暖和营养程度增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藻类功能群 高原湖泊 水温升高 营养增加 抚仙湖 洱海 滇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藻细菌DC-L14的分离、鉴定与溶藻特性 被引量:18
13
作者 卢兰兰 李根保 +1 位作者 沈银武 刘永定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6-109,共4页
从滇池蓝藻水华集聚区分离获得一株溶藻细菌DC-L14,经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小白鼠毒性试验初步显示该菌株未产生小白鼠中毒毒素;该菌能使铜锈微囊藻905聚集成团,沉于瓶底,最终黄化;该菌作用4d,使惠氏微囊藻... 从滇池蓝藻水华集聚区分离获得一株溶藻细菌DC-L14,经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小白鼠毒性试验初步显示该菌株未产生小白鼠中毒毒素;该菌能使铜锈微囊藻905聚集成团,沉于瓶底,最终黄化;该菌作用4d,使惠氏微囊藻107、绿色微囊藻102、水华束丝藻和水华鱼腥藻的叶绿素a下降率最高为70.1%,最低为65.5%,平均为67.2%;当细菌处于稳定生长期时溶藻效果最强,共培养4d能使铜锈微囊藻905的叶绿素a含量下降82.1%;离心沉降后检测,发现菌体本身无溶藻效果,而无菌上清液与原菌液溶藻效果相同,高温处理后的菌液溶藻能力增强,推测该细菌是通过分泌溶藻物质溶藻,该物质可能为非蛋白质类,高温可能有利于溶藻物质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细菌 生物控藻 芽孢杆菌 蓝藻水华 微囊藻 叶绿素A 滇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状绿藻腐烂过程对水质和沉水植物黑藻生长的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28
14
作者 李敦海 史龙新 +3 位作者 李根保 王高鸿 陈武雄 刘永定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06年第6期27-30,共4页
从野外采集沉水植物黑藻种植于120L的塑料桶内,然后采集丝状绿藻放在培养黑藻的桶内。设种植黑藻而不放入丝状绿藻的桶为对照。由于夏季高温和强光,丝状绿藻在数天内会逐渐腐烂。研究发现,在丝状绿藻腐烂过程中,水体的溶解氧(DO)、pH值... 从野外采集沉水植物黑藻种植于120L的塑料桶内,然后采集丝状绿藻放在培养黑藻的桶内。设种植黑藻而不放入丝状绿藻的桶为对照。由于夏季高温和强光,丝状绿藻在数天内会逐渐腐烂。研究发现,在丝状绿藻腐烂过程中,水体的溶解氧(DO)、pH值、水下光强度与水面光强度的比值均比对照组大大降低,尤其是溶解氧,有时甚至下降为零。而水体的温度、总氮(TN)、总磷(TP)和高锰酸钾指数(CODMn)在丝状绿藻腐烂过程中则上升,后3个指标大大高于对照。有丝状绿藻处理的试验组,随着丝状绿藻的腐烂,沉水植物黑藻亦慢慢腐烂,最后消失。而对照组黑藻生长良好,生物量大大上升。因此,我们认为,丝状绿藻腐烂过程中引起的水质指标变化,尤其是降低溶解氧、降低水下光照强度、降低pH和使水体温度上升是沉水植物黑藻死亡的主要原因。这种现象在进行沉水植被恢复过程中值得注意,并应寻找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状绿藻 沉水植物 黑藻 生长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湖泊浮游藻类对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29
15
作者 董静 高云霓 李根保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15-623,共9页
水体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是淡水生态系统面临的两大威胁。文章分别阐述了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对淡水湖泊浮游藻类直接和间接效应,并总结气候变暖可能通过影响水体理化性质、水生植物组成、食物链结构从而直接或间接改变浮游藻类生物量或... 水体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是淡水生态系统面临的两大威胁。文章分别阐述了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对淡水湖泊浮游藻类直接和间接效应,并总结气候变暖可能通过影响水体理化性质、水生植物组成、食物链结构从而直接或间接改变浮游藻类生物量或群落结构。作者重点分析了气候变暖下湖泊生态系统蓝藻水华暴发机制,比较了不同湖泊蓝藻对气候变暖和富营养化响应的异同点,发现气候变暖和富营养化对湖泊生态系统影响存在相似性,表现在均促进湖泊由清水-浊水稳态转变、增加蓝藻水华发生频率和强度。然而二者对湖泊浮游藻类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分层型湖泊和混合型湖泊的差异性、不同营养型湖泊和不同类群蓝藻组成差异性。作者认为,开展气候变暖和富营养化下,湖泊浮游藻类功能群响应研究亟待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气候变暖 湖泊生态系统 蓝藻水华 浮游藻类功能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境对人工结皮发育及表土氮、磷含量及其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吴易雯 饶本强 +2 位作者 刘永定 李根保 李敦海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2-59,共8页
土壤生物结皮对于改善荒漠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土壤的增肥改良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库布齐沙漠固定沙丘(迎风坡、坡顶、背风坡和丘间地)披碱草和沙蒿群落下长期发育(8年生)的人工藻结皮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生境下人工结皮对表层土壤氮、... 土壤生物结皮对于改善荒漠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土壤的增肥改良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库布齐沙漠固定沙丘(迎风坡、坡顶、背风坡和丘间地)披碱草和沙蒿群落下长期发育(8年生)的人工藻结皮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生境下人工结皮对表层土壤氮、磷元素含量以及相关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立地条件下,沙丘顶部结皮叶绿素a和土壤可溶磷含量最高,分别为4.24 mg/g和2.926 mg/kg。丘间地结皮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总磷含量及脲酶活性为最高,迎风坡结皮生物量和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以及土壤酶活性明显高于背风坡结皮层土壤。在相同立地条件下,披碱草下结皮生物量、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和脲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沙蒿下的结皮土壤。本研究表明生境的差异性导致人工结皮发育程度不同,进而对表土氮、磷含量及其代谢酶产生不同影响,人工生物结皮的发育程度与表土氮磷素含量及其代谢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不同植被群落对生物结皮发育具有不同的作用,披碱草对人工生物结皮影响的正效应高于沙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 土壤生物结皮 立地条件 人工藻结皮 氮磷含量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飞行和辐射对微藻光合系统影响的观察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高鸿 陈兰洲 +4 位作者 胡春香 李根保 陈坤 李敦海 刘永定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37-441,共5页
目的研究空间飞行及辐射对微藻光合系统的影响。方法利用卫星搭载空间飞行、钴60的γ射线照射及地面对照黑暗培养微藻葛仙米,测定其存活率、光合活性、光合系统色素及观察藻细胞超微结构。结果空间飞行和射线处理后的微藻其存活率、光... 目的研究空间飞行及辐射对微藻光合系统的影响。方法利用卫星搭载空间飞行、钴60的γ射线照射及地面对照黑暗培养微藻葛仙米,测定其存活率、光合活性、光合系统色素及观察藻细胞超微结构。结果空间飞行和射线处理后的微藻其存活率、光合活性发生显著降低,捕光色素明显降解、光合片层结构出现异常,同时空间飞行后微藻细胞外诱导出较厚的胶被。结论空间飞行及辐射均对微藻的光合系统产生损伤,但微藻可以通过结构上的改变对其进行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 辐射 微藻 光合系统 空间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藻类水华对两种沉水植物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代亮亮 郭亮亮 +2 位作者 吴中奎 周维成 李根保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765-2773,共9页
为了研究藻类水华对沉水植被恢复的影响,通过模拟不同浓度的藻类水华,开展了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和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在不同浓度藻类水华下(0,6.25×10~8,2.5×10~9,10^(10)cell/L)的生长和生理试验.结... 为了研究藻类水华对沉水植被恢复的影响,通过模拟不同浓度的藻类水华,开展了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和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在不同浓度藻类水华下(0,6.25×10~8,2.5×10~9,10^(10)cell/L)的生长和生理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6.25×10~8cell/L)处理组中伊乐藻的干重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藻浓度达到10^(10)cell/L时,篦齿眼子菜的干重才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其它处理组相比,在藻浓度为10^(10)cell/L的情况下,篦齿眼子菜的株高最矮,而伊乐藻的株高最高.叶绿素荧光特性表明藻浓度为10^(10)cell/L的情况下,篦齿眼子菜的光合活性从0.77降低至0.50,而伊乐藻的光合活性无显著性变化,在0.72~0.79之间波动.沉水植物的抗氧化酶活性在藻类水华胁迫环境下先增加后降低.这表明,藻类水华对水生植物的生长影响有差异性;水体中过高的藻浓度会影响植物的抗性生理.沉水植物能忍耐短期低浓度的藻类水华胁迫,但是长期高浓度的藻类水华会严重影响沉水植物的生长,进而影响水生植被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水华 沉水植物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强度和磷浓度对寡枝刚毛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郭亮亮 周维成 +1 位作者 周起超 李根保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153-2159,共7页
在利用沉水植被对湖泊进行生态修复过程中,当营养盐有所降低,水体透明度增加有利于沉水植物生长时,丝状绿藻——刚毛藻会大量生长,从而影响生态修复效果.为了研究光照强度和磷浓度对寡枝刚毛藻(Cladophora oligoclona)生长的影响,本实... 在利用沉水植被对湖泊进行生态修复过程中,当营养盐有所降低,水体透明度增加有利于沉水植物生长时,丝状绿藻——刚毛藻会大量生长,从而影响生态修复效果.为了研究光照强度和磷浓度对寡枝刚毛藻(Cladophora oligoclona)生长的影响,本实验用含有不同磷浓度(0.005,0.02,0.1,0.6mg/L)的BBM培养基,在不同光照强度[10,30,50μmol/(m2·s)]下培养寡枝刚毛藻16d.结果发现,在光照强度为10μmol/(m2·s),初始P浓度0.1mg/L以上时,刚毛藻鲜重增加(约0.05g),其余处理条件下,刚毛藻鲜重均减少,其中光强为50μmol/(m2·s),初始磷浓度为0.005mg/L时,刚毛藻鲜重减少量最大(约0.49g).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值的变化表现为光强越大,Fv/Fm的值越低.在光强为10μmol/(m2·s)时,Fv/Fm值在0.75左右.光强为50μmol/(m2·s)时,Fv/Fm值仅为0.3.在相同光强下,不同磷浓度对Fv/Fm值变化无显著影响.相对于磷浓度对刚毛藻生长的影响,光强对刚毛藻的生长影响更大,且高光强不利于刚毛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寡枝刚毛藻 光照强度 磷浓度 叶绿素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根萍、酵母菌和红螺菌的水质净化和抑藻作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坤 李根保 +4 位作者 李敦海 师丽萍 王高鸿 胡春香 刘永定 《生态科学》 CSCD 2007年第5期428-431,共4页
从2005年9月到2005年10月,利用莲花湖中的3个49m2,深度为1.5m的围隔进行生物水质净化和除藻研究。1#围隔为对照,2#围隔水体中加入无根萍,3#围隔水体中喷洒酵母菌和光合细菌。与1#围隔比较,2#围隔水面的无根萍的数目在300L×5×1... 从2005年9月到2005年10月,利用莲花湖中的3个49m2,深度为1.5m的围隔进行生物水质净化和除藻研究。1#围隔为对照,2#围隔水体中加入无根萍,3#围隔水体中喷洒酵母菌和光合细菌。与1#围隔比较,2#围隔水面的无根萍的数目在300L×5×103 L-1,3#围隔的喷洒复合菌数目酵母菌(300L×4×105L-1)和红螺菌(300 L×8×108 L-1)。本实验结果表明:在30 d内,2#和3#围隔中的TP分别下降40%、25%;TN分别下降43%、16%;叶绿素含量分别下降51%、31%。透明度增加了87 cm、55 cm;pH值降低了1.09、0.69。本研究表明无根萍与酵母菌和红螺菌对水体理化性质有明显的改善,对藻类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藻 无根萍 酵母菌 红螺菌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