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39年海河流域洪涝灾害影响-响应的传递过程及其效应 被引量:3
1
作者 方修琦 马亚玲 +2 位作者 李晗孙白 万金红 叶瑜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2-38,共7页
1939年夏季海河流域发生的洪涝灾害是该流域20世纪发生的重大洪灾之一,基于历史文献记录重建了此次洪涝灾害的影响-响应过程。该年的洪涝灾害由7-8月间3次主要降水过程及其引发的河流决口造成,直接造成灾区人员伤亡并致使约五万平方千... 1939年夏季海河流域发生的洪涝灾害是该流域20世纪发生的重大洪灾之一,基于历史文献记录重建了此次洪涝灾害的影响-响应过程。该年的洪涝灾害由7-8月间3次主要降水过程及其引发的河流决口造成,直接造成灾区人员伤亡并致使约五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被淹,其中农田约有350万hm2,并毁坏灾区大量基础和交通设施。生活和生计因水灾被摧毁导致了大量的饥民和流民,流民涌入城市造成了城市的混乱和各种社会问题。为应对水灾及其造成的影响,日伪政府、租界、晋察冀边区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都以不同方式展开了赈灾救灾活动。日伪政府消极救灾致水灾的影响持续至1940年,他们还借灾害之机扩编伪军和骗招劳工;边区政府采取的积极救灾措施积极有效,使其更受人民支持,为日后的反扫荡和抗日战争的持久坚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9年 海河流域 洪涝灾害 灾害影响与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地区SAGE潜在植被的验证和修订
2
作者 王发浩 叶瑜 +4 位作者 韩宗轩 宋悦 李俊 江畅 李晗孙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2-448,共7页
采用植被野外调查方法,结合黄河河道变迁及新旧黄河三角洲扩展过程,辨识了黄河三角洲不同地貌位置的植被类型,据此分析了黄河改道、三角洲扩展及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对自然植被的影响;参考植被类型分布及遥感影像资料,评估并局部修订了黄... 采用植被野外调查方法,结合黄河河道变迁及新旧黄河三角洲扩展过程,辨识了黄河三角洲不同地貌位置的植被类型,据此分析了黄河改道、三角洲扩展及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对自然植被的影响;参考植被类型分布及遥感影像资料,评估并局部修订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中心(center for sustainability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SAGE)潜在植被数据.研究发现:1)黄河三角洲自然植被格局呈由内陆向海岸的“环扇状”分布,植被由内向外依次是落叶阔叶林、柽柳灌丛、芦苇和碱蓬草甸、荒漠;2)黄河改道对黄河三角洲自然植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新三角洲地区,新三角洲近黄河河道地区主要发育淡水植被景观,远离河道地区发育耐碱植被景观;3)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对黄河三角洲自然植被影响存在沿海、内陆分异,内陆地区主要表现为人工植被代替自然植被,沿海地区主要表现为人工不透水面代替自然植被;4)SAGE潜在植被总体上反映了黄河三角洲植被空间分布格局,但部分地区与自然植被差异显著.修订后的潜在植被数据更好地体现了黄河三角洲植被类型分布差异和圈层演变特征,将为黄河三角洲人类-环境效应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SAGE 潜在植被 野外植被调查 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