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黄灵仙方通过调节胆道菌群与炎症因子对胆囊结石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甘苡榕 俞渊 +6 位作者 陈金梅 李承积 杨文 庞浇安 刘春丽 肖丽君 滕金豪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4-649,共6页
目的: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胆道菌群进行测序分析,探究与胆囊结石形成相关的主要菌群,大黄灵仙方(DHLX)调节的主要菌群以及大黄灵仙方对胆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黄灵仙方组,正常组和大... 目的: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胆道菌群进行测序分析,探究与胆囊结石形成相关的主要菌群,大黄灵仙方(DHLX)调节的主要菌群以及大黄灵仙方对胆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黄灵仙方组,正常组和大黄灵仙方组各15只,模型组20只;采用高脂致石饲料复制胆囊结石豚鼠模型,造模同时灌胃给药,连续干预8周后,采集豚鼠胆汁、胆囊组织样本,计算各组豚鼠胆囊结石成石率,HE染色检测胆囊组织的病理形态变化,ELISA检测胆汁总胆固醇(T-CHO)、总胆汁酸(TBA)、LPS、IL-6、TNF-α,采用16S rDNA检测胆道菌群的变化;采用Pearson统计学方法检测胆道菌群与胆汁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正常组豚鼠成石率为8.3%,模型组成石率为90.8%,大黄灵仙方组成石率为36.4%;HE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豚鼠胆囊黏膜增厚,柱状上皮细胞排列紊乱,炎症细胞大量浸润。与模型组相比,大黄灵仙方组胆囊黏膜柱状上皮细胞排列整齐,黏膜增厚程度较模型组减轻,部分炎症细胞浸润;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豚鼠胆汁中T-CHO、LPS、IL-6、TNF-α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1),而TBA含量则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黄灵仙方组胆汁中LPS、IL-6表达量均显著减少(P<0.01);16S rDN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ce指数及Chao1指数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黄灵仙方组Chao1指数明显升高(P<0.05);胆道菌群在属水平上主要由伯克霍尔德菌属、鞘脂菌属、短波单胞菌属、戴尔福特菌、假单胞菌属组成;相关性分析表明:总胆固醇与Methyloversatilis的丰度呈负相关(P<0.05),总胆汁酸与伯克霍尔德菌的丰度呈正相关(P<0.05),与红假单胞菌属、根瘤菌属、Phreatobacter的丰度呈负相关(P<0.01),LPS与红假单胞菌属的丰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胆道结石形成的过程中存在胆道菌群紊乱,胆道菌群可能通过调节胆固醇、胆汁酸、LPS参与结石的形成,DHLX能够调节菌群的丰度变化,使菌群结构趋向正常状态,同时减轻胆囊炎症反应,预防胆囊结石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菌群 胆囊结石 炎症因子 大黄灵仙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灵仙方调控肝内胆管细胞炎症大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2
作者 庞浇安 俞渊 +7 位作者 付军 叶桂源 陈伟棠 罗艳萍 滕金豪 刘春丽 肖丽君 李承积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201-1209,共9页
目的:观察大黄灵仙方对肝内胆管细胞炎症模型大鼠MAPK/NF⁃κB信号通路中IKKα、ASK1、MKK3以及CX3CL1关键因子的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缓解肝内胆管细胞炎症的改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45只SD大鼠按照完全随机方法分为9组,每组大鼠5只... 目的:观察大黄灵仙方对肝内胆管细胞炎症模型大鼠MAPK/NF⁃κB信号通路中IKKα、ASK1、MKK3以及CX3CL1关键因子的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缓解肝内胆管细胞炎症的改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45只SD大鼠按照完全随机方法分为9组,每组大鼠5只,空白组、模型组、大黄灵仙颗粒组、NF⁃κB组、p38MAPK组、NF⁃κB+p38MAPK组、NF⁃κB+大黄灵仙颗粒组、p38MAPK+大黄灵仙颗粒组、NF⁃κB+p38MAPK+大黄灵仙颗粒组。除空白组外,余下各组大鼠均在胆总管注射5 mg/kg LPS制备肝内胆管炎症模型。第7天灌胃结束后取大鼠胆管树,采用HE染色观察其炎性程度,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KKα、ASK1、MKK3以及CX3CL1蛋白及mRNA表达量。结果:HE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的肝内胆管组织和细胞炎症明显,加入大黄灵仙颗粒和信号阻断剂后肝内胆管炎症状态较前改善,总病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灵仙颗粒组、p38MAPK组、NF⁃κB组、NF⁃κB+p38MAPK组、NF⁃κB+大黄灵仙颗粒组、p38MAPK+大黄灵仙颗粒组、NF⁃κB+p38MAPK+大黄灵仙颗粒组的ASK1、CX3CL1蛋白及mRNA表达量下降,MKK3 mRNA表达量上升以及p38MAPK组IKKα和NF⁃κB+大黄灵仙颗粒组MKK3蛋白表达量上升(P<0.05)。与大黄灵仙颗粒组比较,p38MAPK组、NF⁃κB组、NF⁃κB+p38MAPK组、p38MAPK+大黄灵仙颗粒组、NF⁃κB+大黄灵仙颗粒组、NF⁃κB+p38MAPK+大黄灵仙颗粒组的ASK1、CX3CL1 mRNA表达量下降,p38MAPK+大黄灵仙颗粒组、NF⁃κB+大黄灵仙颗粒组、NF⁃κB+p38MAPK+大黄灵仙颗粒组的MKK3 mRNA表达量上升(P<0.05)。与大黄灵仙颗粒组相比,p38MAPK组的IKKα蛋白表达量下降,NF⁃κB+大黄灵仙颗粒组的ASK1、MKK3蛋白表达量上升(P<0.05),而NF⁃κB+p38MAPK+大黄灵仙颗粒组的CX3CL1蛋白表达量下降(P>0.05)。结论:大黄灵仙方可缓解LPS诱导的大鼠肝内胆管炎症反应,促进胆管细胞的修复,从而达到降低PIS发生及术后复发的目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MAPK信号通路中的IKKα、ASK1、MKK3以及CX3CL1关键炎症因子的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灵仙方 胆管炎症 IKKα ASK1 MKK3 CX3CL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百色地区壮医药民间医药调研与思考 被引量:4
3
作者 韦杏 农志飞 +11 位作者 梅小平 邹敏 舒建龙 李瑞华 李承积 王明惠 刘江心 苏岁辉 隆卫阳 黄忠诚 叶渊渊 彭悠悠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7年第8期69-71,共3页
目的:采访百色地区壮医医生和民间医生,了解百色地区壮医开展情况,深入调研壮医内儿科优势病种及简便廉验的民间验方。方法:实地走访名老壮医和民间医,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结果:对壮医认同率很高,壮医药在民间的使用非常普遍,并且独... 目的:采访百色地区壮医医生和民间医生,了解百色地区壮医开展情况,深入调研壮医内儿科优势病种及简便廉验的民间验方。方法:实地走访名老壮医和民间医,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结果:对壮医认同率很高,壮医药在民间的使用非常普遍,并且独具特色,在治疗一些疾病的时候还有非常明显快速的疗效。结论:总体上来讲,壮医民间医药随着中西医的普及和发展,其队伍和学术,都呈现出逐渐衰落的萎靡状态,对此,本文对壮族地区壮医和民间医药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为开展壮医药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医 百色 内儿科 民间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PS诱导胆管炎症对胆管上皮细胞骨架形态学变化的影响及大黄灵仙方对其干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承积 俞渊 +2 位作者 甘苡榕 庞浇安 杨文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0期750-755,共6页
目的:观察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细胞骨架的影响以及大黄灵仙方调节NF-κB/MAPK信号通路对细胞骨架蛋白的作用。方法:采用鬼笔环肽荧光染色剂对各组干预后的胆管上皮细胞进行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骨架的排... 目的:观察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细胞骨架的影响以及大黄灵仙方调节NF-κB/MAPK信号通路对细胞骨架蛋白的作用。方法:采用鬼笔环肽荧光染色剂对各组干预后的胆管上皮细胞进行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骨架的排列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骨架蛋白F-actin的表达。结果:LPS干预后,胆管上皮细胞出现细胞核皱缩或破损,骨架丝状断裂或成团;通路阻制剂联合大黄灵仙方干预后细胞骨架部分修复;其余各组细胞骨架均有不同程度的断裂。与正常组相比,LPS组F-actin蛋白表达减少(P<0.05);与LPS组相比,LPS组+中药组、LPS+PDTC+中药组、LPS+SB203580+中药组、LPS+PDTC+SB203580+中药组F-actin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中药组相比,LPS+PDTC+中药组、LPS+SB203580+中药组、LPS+PDTC+SB203580+中药组F-actin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灵仙方可恢复炎症状态下胆管上皮细胞骨架的排列顺序,保护其微丝结构,其机制可能与调节NF-κB/MAPK信号通路的传导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上皮细胞 大黄灵仙方 LPS 细胞骨架 胆管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胆管癌术后患者切口感染中的应用体会及文献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陈金梅 黄仲海 +3 位作者 俞渊 吴华帅 甘苡榕 李承积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30期178-181,共4页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作为促进创面修复的新型方法在外科创面愈合中应用广泛,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9年3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了1例因“重度黄疸”行经皮肝穿胆道造影+胆道内外引流术,后又行胆...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作为促进创面修复的新型方法在外科创面愈合中应用广泛,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9年3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了1例因“重度黄疸”行经皮肝穿胆道造影+胆道内外引流术,后又行胆管癌根治术,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导致切口感染的老年男性患者,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持续引流切口渗液后,切口逐渐改善,愈合,效果良好。本文报道了该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就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腹部术后切口感染中的应用体会及文献分析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胆管癌术后 切口感染 吻合口漏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LR4/MyD88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灵仙方缓解胆管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吴华帅 俞渊 +2 位作者 陈金梅 甘苡蓉 李承积 《中医药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9-13,共5页
目的:以LPS构建胆道炎症大鼠模型,结合使用信号通路阻断剂,大黄灵仙方干预治疗,探讨大黄灵仙方调控TLR4/MyD88信号通路缓解胆管细胞炎性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清洁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内毒素脂多糖(LPS)对照组、LPS+中... 目的:以LPS构建胆道炎症大鼠模型,结合使用信号通路阻断剂,大黄灵仙方干预治疗,探讨大黄灵仙方调控TLR4/MyD88信号通路缓解胆管细胞炎性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清洁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内毒素脂多糖(LPS)对照组、LPS+中药治疗组、LPS+信号阻断剂(PDTC+SB203580)组、LPS+PDTC+SB203580+中药组,每组大鼠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建立大鼠胆管炎症模型。于造模前3天开始灌胃给药,每天2次,间隔12 h,灌胃液体量为每天2 mL/100 g体质量,一直延续至成模后72 h,大黄灵仙方给药剂量为320 mg/(kg·d)。无中药组可给予等量蒸馏水代替。信号通路阻断剂每天注射1次,连续干预3 d,其中PDTC按120 mg/(kg·d)剂量大鼠进行腹腔注射,SB203580按照10 mg/(kg·d)大鼠腹腔注射。截取胆管周围组织,HE染色观察其炎性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LR4/MyD88信号通路及下游炎症因子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LPS对照组、LPS+PTDC+SB203580组的大鼠胆管组织病理形态学提示胆管炎症明显,TLR4、Myd88、IL-1、IL-6、TNF-αmRNA及蛋白表达,均增加明显,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对照组比较,LPS+中药组、LPS+PTDC+SB203580+中药组的大鼠胆管组织病理形态学明显改善,其TLR4、Myd88、IL-1、IL-6、TNF-αmRNA及蛋白表达则降低明显,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灵仙方可有效改善胆管细胞病理形态结构,通过下调TLR4/MyD88信号通路的表达水平,阻断下游炎症因子的表达,促使胆道恢复至非炎症状态,从而预防及治疗胆石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灵仙方 胆管炎症 胆石症 TLR4/MyD88信号通路 下游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F-κB/MAPK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灵仙方干预胆管细胞炎性反应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陈金梅 俞渊 +2 位作者 吴华帅 甘苡榕 李承积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01-1304,共4页
目的研究大黄灵仙方对胆道炎症大鼠模型p-p38MAPK、p-NF-κB信号通路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缓解胆管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大鼠胆总管一次注射5mg/kg脂多糖(LPS)构建肝内胆管感染动物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LPS... 目的研究大黄灵仙方对胆道炎症大鼠模型p-p38MAPK、p-NF-κB信号通路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缓解胆管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大鼠胆总管一次注射5mg/kg脂多糖(LPS)构建肝内胆管感染动物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LPS对照组、LPS+中药组、LPS+PDTC组、LPS+SB203580组、LPS+PDTC+SB203580组、LPS+PDTC+中药组、LPS+SB203580+中药组、LPS+PDTC+SB203580+中药组。中药组予中药大黄灵仙方(DHLX)灌胃,其余组予蒸馏水灌胃,配合使用p38MAPK阻断剂(SB203580)、NF-κB阻断剂(PDTC),截取胆管周围组织,HE染色观察其炎性程度,Western blot测定胆管组织中p-p38MAPK、p-NF-κB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各组胆管组织HE染色显示LPS对照组、LPS+PDTC组、LPS+SB203580组、LPS+PDTC+SB203580组胆管炎症明显,加入DHLX干预后胆管炎症状态较前改善,总病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胆管炎症大鼠胆管细胞中p-p38MAPK、p-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在LPS+PDTC组、LPS+SB203580组、LPS+PDTC+SB203580组显著高于空白组与LPS对照组(P<0.05);LPS+PDTC+中药组、LPS+SB203580+中药组、LPS+PTDC+SB203580+中药组p-p38MAPK、p-NF-κB水平则显著低于LPS+PDTC组、LPS+SB203580组、LPS+PDTC+SB203580组(P<0.05);LPS对照组中p-p38MAPK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而p-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在LPS对照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LPS+中药组的p-NF-κB表达水平与LPS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黄灵仙方能缓解胆管细胞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p-p38MAPK、p-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蛋白失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大黄灵仙方 胆管炎
原文传递
大黄灵仙方对胆固醇结石豚鼠模型胆囊Cajal间质细胞中scf/c-kit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肖丽君 甘苡榕 +5 位作者 刘春丽 李承积 杨文 庞浇安 滕金豪 俞渊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6-382,共7页
目的 观察在大黄灵仙方的调控下干细胞生长因子(scf)、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影响胆囊动力学改变的可能机制,为大黄灵仙方预防胆石症的发生及复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45只SPF级健康雄性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 目的 观察在大黄灵仙方的调控下干细胞生长因子(scf)、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影响胆囊动力学改变的可能机制,为大黄灵仙方预防胆石症的发生及复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45只SPF级健康雄性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其中正常组予正常饲料喂养,模型组、中药组予高脂致石饲料喂养,喂养8周后分别从各组中随机抽取5只豚鼠,肉眼观察下结石形成超过4只,则判断为模型建立成功。造模成功后中药组予大黄灵仙方灌胃,模型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灌胃给药8周后取豚鼠胆囊组织,HE染色观察观察胆囊组织的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测定胆囊组织中TNFα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测定胆囊平滑肌组织中scf、c-kit的蛋白表达水平。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多重比较法。结果 HE染色显示模型组胆囊组织炎症明显,中药组胆囊组织内炎症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在模型组中,胆囊组织中TNFα的表达水平最高,中药组次之,正常组最低(P值均<0.0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豚鼠胆囊平滑肌组织中scf、c-kit蛋白在正常组、中药组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值均<0.05)。结论 大黄灵仙方能增强胆囊动力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胆囊Cajal间质细胞中的scf、c-ki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灵仙方 胆石 Cajal小肠细胞 信号传导 豚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对胆石症的认识及其治疗复方中高频单味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肖丽君 甘苡榕 +5 位作者 刘春丽 李承积 杨文 庞浇安 滕金豪 俞渊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1期231-235,共5页
胆石症是发生于胆道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以腹痛、黄疸、寒战发热、恶心呕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诱发胆源性胰腺炎、胆囊坏疽、胆囊穿孔甚至胆囊癌等并发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关于胆石症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手术治疗虽然... 胆石症是发生于胆道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以腹痛、黄疸、寒战发热、恶心呕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诱发胆源性胰腺炎、胆囊坏疽、胆囊穿孔甚至胆囊癌等并发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关于胆石症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手术治疗虽然见效快,但普遍存在结石残留率及术后结石易复发等问题。研究表明,术后辅以中药治疗在处理术后结石残留、降低结石复发率、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除此之外,中药在预防结石形成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通过探讨中药复方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单味中药在胆石症防治方面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使用中药复方治疗胆石症及其组方加减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石症 中药复方 单味中药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灵仙方调控TAK1与TRAF6相互作用及共定位对胆管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甘苡榕 桂雄斌 +5 位作者 俞渊 许斌 戴建业 常明 陈金梅 李承积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2-99,共8页
目的:观察大黄灵仙方(DHLX)对大鼠胆管上皮细胞的修复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是否通过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激活激酶1(TAK1)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的相互结合,调控核转录因子-κB(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 目的:观察大黄灵仙方(DHLX)对大鼠胆管上皮细胞的修复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是否通过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激活激酶1(TAK1)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的相互结合,调控核转录因子-κB(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活化而发挥作用。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DHLX组,分别予生理盐水及DHLX(320 mg·kg^(-1)·d^(-1))灌胃8 d,制备正常血清及含DHLX血清;从正常SD大鼠中提取胆管上皮细胞,取胆管上皮细胞分为9组:正常组、模型组(20 mg·L^(-1))、脂多糖(LPS)+DHLX组(20 mg·L^(-1)+10%含药血清)、LPS+PDTC组(20 mg·L^(-1)+200μmol·L^(-1))、LPS+SB203580组(20 mg·L^(-1)+0.5μmol·L^(-1))、LPS+PDTC+SB203580组(20 mg·L^(-1)+200μmol·L^(-1)+0.5μmol·L^(-1))、LPS+PDTC+DHLX组(20 mg·L^(-1)+200μmol·L^(-1)+10%含药血清)、LPS+SB203580+DHLX组(20 mg·L^(-1)+0.5μmol·L^(-1)+10%含药血清)、LPS+PDTC+SB203580+DHLX组(20 mg·L^(-1)+200μmol·L^(-1)+0.5μmol·L^(-1)+10%含药血清);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干预后各组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中白细胞介素(IL)-1β与IL-6的表达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TAK1与TRAF6蛋白表达水平,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TAK1与TRAF6的相互作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AK1与TRAF6在细胞中的分布及共定位情况。结果:LPS作用后,细胞突触减少,胞体变圆变小,用药后各组细胞形态趋向正常;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L-1β和IL-6表达量明显上升(P<0.05),TAK1表达量降低而TRAF6的表达量升高(P<0.05),TAK1-TRAF6蛋白质复合物含量呈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LPS+DHLX组IL-1β和IL-6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TAK1表达量升高而TRAF6表达量降低(P<0.05),TAK1-TRAF6蛋白质复合物含量显著增加(P<0.01),两蛋白共定位于细胞质中;与LPS+DHLX组比较,其余各组IL-1β和IL-6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P<0.01),通路阻滞剂干预后各组TAK1-TRAF6蛋白质复合物含量明显降低(P<0.05),通路阻滞剂联合DHLX干预后各组TAK1-TRAF6蛋白质复合物含量明显增加(P<0.05),两蛋白在细胞质中存在共定位但不明显。结论:在LPS诱导的胆管细胞炎症反应中,TAK1与TRAF6相互结合呈减弱趋势,大黄灵仙方可逆转此现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TAK1与TARF6的相互结合从而抑制NF-κB/MAPK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炎症 大黄灵仙方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激活激酶1(TAK1)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 相互作用 核转录因子-κB(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