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巧慧作品赏析
1
作者 李巧慧 《艺术科技》 2017年第11期2-2,共1页
关键词 作品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英国小说批评中的“概然性”
2
作者 李巧慧 董芳 《外文研究》 2024年第1期46-53,107,共9页
概然性一词广泛出现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的英国小说批评中。它本身的不确定性、道德主题与它的关系以及它对小说风格的影响证明概然性在其内涵和使用等层面上的复杂性。上述现象尚没有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在小说模仿现实的... 概然性一词广泛出现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的英国小说批评中。它本身的不确定性、道德主题与它的关系以及它对小说风格的影响证明概然性在其内涵和使用等层面上的复杂性。上述现象尚没有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在小说模仿现实的理论中,概然性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链条。对理查德森、菲尔丁和司各特等作家来说,它不但有助于解释小说如何反映现实,而且从一定程度上保证这种反映是真实的、可信的。通过概然性一词的使用,他们旨在批判以罗曼司为代表的旧小说,维护以日常生活为模仿对象的新小说,提高现实主义小说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世纪中叶 19世纪初 英国小说批评 概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沃尔特·贝桑特小说批评中的艺术论
3
作者 李巧慧 《外语教育研究》 2024年第3期55-62,共8页
19世纪末,英美文学界的一个大事件是沃尔特·贝桑特、亨利·詹姆斯和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等人对小说艺术的争论。尽管贝桑特的小说观一直被忽视,但作为该事件的导火索必然有其不寻常之处。贝桑特的艺术论背离了道... 19世纪末,英美文学界的一个大事件是沃尔特·贝桑特、亨利·詹姆斯和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等人对小说艺术的争论。尽管贝桑特的小说观一直被忽视,但作为该事件的导火索必然有其不寻常之处。贝桑特的艺术论背离了道德中心论,转向小说内部的规律,开创了小说批评的新方向,但也因其对艺术和规律等词的认识不够深入而产生一些漏洞。文章聚焦贝桑特小说批评中的艺术论,分析其根源和目的,反思其历史价值和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桑特 小说批评 艺术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流小说:危机重重的个体主体性的乌托邦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巧慧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7-70,共4页
意识流小说中外部世界的悬置揭示了个体主体性的危机,自我意识的凸显标志着个体主体性的重建。心灵有为建立了自由的意识王国,展现了自我和现实的流动特征和未完成状态;但是外部世界的不可消解性和社会的反主体性又在光怪陆离的心灵世... 意识流小说中外部世界的悬置揭示了个体主体性的危机,自我意识的凸显标志着个体主体性的重建。心灵有为建立了自由的意识王国,展现了自我和现实的流动特征和未完成状态;但是外部世界的不可消解性和社会的反主体性又在光怪陆离的心灵世界投下几许阴影。作为个体主体性的乌托邦,意识流小说既有理想性又有虚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主体性 自我意识 乌托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述式“分裂的自我”——试析《都柏林人》儿童篇中的个体主体性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巧慧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5-58,共4页
在《都柏林》儿童篇中,叙述自我和体验自我的共存和张力揭示了个体主体的内在分裂结构。这种叙述式"分裂的自我"不仅栖居于社会的边缘地带,而且展示了童年所特有的理想主义。光明和黑暗、阳光和阴影的碰撞虽然导致了现代个体... 在《都柏林》儿童篇中,叙述自我和体验自我的共存和张力揭示了个体主体的内在分裂结构。这种叙述式"分裂的自我"不仅栖居于社会的边缘地带,而且展示了童年所特有的理想主义。光明和黑暗、阳光和阴影的碰撞虽然导致了现代个体的内在分裂状态,却也造就了其流动、开放和丰满的主体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式“分裂的自我” 边缘性 理想性 个体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拉和丹恩历险记》:末世灾难的认知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巧慧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0-84,共5页
末世灾难的认知过程涵盖灾难的显现、根源的回溯和灾难的消除。潜在的线性时间和因果关系不仅展示前所未有的人类社会的灾难,而且探索世界的演变和历史的进程。莱辛的末世预言小说《玛拉和丹恩历险记》提出了"你看见了什么"、... 末世灾难的认知过程涵盖灾难的显现、根源的回溯和灾难的消除。潜在的线性时间和因果关系不仅展示前所未有的人类社会的灾难,而且探索世界的演变和历史的进程。莱辛的末世预言小说《玛拉和丹恩历险记》提出了"你看见了什么"、"为什么"和"到哪里去"的重大社会问题,展示了几千年后的人类灾难社会,连接现实、历史和未来,反思现代文明。作为文学家的莱辛也许不能制定人类未来的走向和图景,但她深厚又沉重的灾难意识足以惊醒世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世灾难 认知 显现 回溯推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格纳与乔伊斯:现代主义音乐和文学的交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巧慧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1-145,共5页
以纵向的影响研究和横向的平行研究为基础,论文阐述了19世纪欧洲现代主义先行者瓦格纳与20世纪现代主义大师乔伊斯的关系。不同的创作时代和创作方式决定了这种影响的间接性,而相似的创作理念和精神追求奠定了平行研究的基础。虽然瓦格... 以纵向的影响研究和横向的平行研究为基础,论文阐述了19世纪欧洲现代主义先行者瓦格纳与20世纪现代主义大师乔伊斯的关系。不同的创作时代和创作方式决定了这种影响的间接性,而相似的创作理念和精神追求奠定了平行研究的基础。虽然瓦格纳热衷于表现激情和生命力,而乔伊斯专注于意识和潜意识,但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心灵之旅都体现了西方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想。瓦格纳提倡整体艺术,而乔伊斯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形式,他们的实验主义都表现出现代主义艺术具有狂欢特质的颠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格纳 乔伊斯 影响 人本主义 实验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赫金对话理论与外语教学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巧慧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60-62,共3页
以巴赫金对话理论为基础,论文探讨外语教学的特有对话性,分析当前外语教学中对话的不对称性。外语教学对话性的实现将打破它的僵滞状态,恢复教学活动的流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能动性,赋予第二外语语言本身的活力,为外语教学... 以巴赫金对话理论为基础,论文探讨外语教学的特有对话性,分析当前外语教学中对话的不对称性。外语教学对话性的实现将打破它的僵滞状态,恢复教学活动的流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能动性,赋予第二外语语言本身的活力,为外语教学提供新理念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语教学 对话性 不对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代小说中人物的动物隐喻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巧慧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48-51,共4页
隐喻以喻体对本体新旧认知方式的破与立为标志,隐喻义的产生是一个自我矛盾、自我毁灭的过程。哈代小说中动物隐喻的实现揭示了19世纪末人物精神上的矛盾和冲突。进化论贯穿哈代的动物世界和人物世界,它一方面解构了上帝创世的神话,否... 隐喻以喻体对本体新旧认知方式的破与立为标志,隐喻义的产生是一个自我矛盾、自我毁灭的过程。哈代小说中动物隐喻的实现揭示了19世纪末人物精神上的矛盾和冲突。进化论贯穿哈代的动物世界和人物世界,它一方面解构了上帝创世的神话,否定了人的神圣,另一方面又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和本能的影响力,突出了生存的有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小说人物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园·地狱·社会——《动物园的故事》的套盒结构及其内部投射现象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巧慧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65-67,共3页
《动物园的故事》的套盒结构揭示了现代人地狱般的生存状态:人即是动物,社会即是动物园。杰里两次寻求交流均以失败告终的经历证明了人与人之间栅栏的存在,套盒结构象征铁笼林立的社会现实。只有死亡可以震撼人的虚伪和冷漠并超越精神... 《动物园的故事》的套盒结构揭示了现代人地狱般的生存状态:人即是动物,社会即是动物园。杰里两次寻求交流均以失败告终的经历证明了人与人之间栅栏的存在,套盒结构象征铁笼林立的社会现实。只有死亡可以震撼人的虚伪和冷漠并超越精神栅栏和荒诞的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盒结构 动物园 地狱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水意象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巧慧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89-91,共3页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水意象表现了斯蒂芬意识的混沌、精神的净化和艺术的再生。作为小说文学艺术和思想内容的灵魂,水意象不但揭示额主人公的精神成长历程,而且见证了乔伊斯的文学衍变轨迹。斯蒂芬的精神困境和不懈追求揭示了...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水意象表现了斯蒂芬意识的混沌、精神的净化和艺术的再生。作为小说文学艺术和思想内容的灵魂,水意象不但揭示额主人公的精神成长历程,而且见证了乔伊斯的文学衍变轨迹。斯蒂芬的精神困境和不懈追求揭示了现代人的深层精神危机,只有意识的能动才能消解社会的精神桎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沌 净化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怪异的疏远和讲述——《姐妹们》中守灵夜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巧慧 《外国语文研究》 2018年第3期32-39,共8页
守灵夜是爱尔兰传统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亲友都要前来祭奠死者,但在《都柏林人》的首篇《姐妹们》中,鲜有亲友参加弗林神父的守灵夜。本文以神父的守灵夜为出发点,描述亲友对他的疏远,分析他们对怪异的讲述,揭示这种讲述的扩散... 守灵夜是爱尔兰传统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亲友都要前来祭奠死者,但在《都柏林人》的首篇《姐妹们》中,鲜有亲友参加弗林神父的守灵夜。本文以神父的守灵夜为出发点,描述亲友对他的疏远,分析他们对怪异的讲述,揭示这种讲述的扩散性和警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伊斯 《姐妹们》 怪异 疏远 讲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说的艺术”中詹姆斯对批评的焦虑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巧慧 《外文研究》 2021年第1期35-40,106,107,共8页
詹姆斯的名篇“小说的艺术”的撰写和发表是19世纪末英美小说界的一个大事件。作为对沃尔特·贝桑特同名文章的回应和批判,它长期以来是学术界研究的对象,但詹姆斯对小说与小说批评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立足贝... 詹姆斯的名篇“小说的艺术”的撰写和发表是19世纪末英美小说界的一个大事件。作为对沃尔特·贝桑特同名文章的回应和批判,它长期以来是学术界研究的对象,但詹姆斯对小说与小说批评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立足贝桑特和詹姆斯同名文章之间的联系,分析后者对批评的焦虑,以期拓展解读这篇文章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小说的艺术 詹姆斯 批评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微观权力中的个体生存困境——试析《苔丝》中红色的象征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巧慧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64-68,共5页
福柯认为,微观权力是一个潜在的意识形态控制网络。和传统权力观不同,微观权力有渗透性、生产性和创造性。个人是权力的产物、载体和实施权力的工具。在《苔丝》中,嚣张又霸道的红色浸染了苔丝的衣服、身份、灵魂和意识,红色石头建造的... 福柯认为,微观权力是一个潜在的意识形态控制网络。和传统权力观不同,微观权力有渗透性、生产性和创造性。个人是权力的产物、载体和实施权力的工具。在《苔丝》中,嚣张又霸道的红色浸染了苔丝的衣服、身份、灵魂和意识,红色石头建造的教堂象征塑造天使形象的核心社会权力,亚雷的红色所代表的男性欲望也决定了女性命运。红色象征以苔丝为中心、存在于四面八方的微观权力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 生存困境 微观权力 福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字架的重负——哈代小说中上帝的显性缺席和隐性出席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巧慧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65-68,共4页
在哈代的小说中,上帝的存在是缺席的在场。哈代对进化论的推崇,对异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上帝的讽刺和怀疑似乎都证明威塞克斯是一个上帝缺席的世界,但小说中到处可见的十字架却成了上帝来过又离去的证据。哈代笔下的十字架,揭示了现代人... 在哈代的小说中,上帝的存在是缺席的在场。哈代对进化论的推崇,对异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上帝的讽刺和怀疑似乎都证明威塞克斯是一个上帝缺席的世界,但小说中到处可见的十字架却成了上帝来过又离去的证据。哈代笔下的十字架,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作家依然以神性为中心的终极价值依据。虽然上帝已经隐退,但哈代仍然保留了他的席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字架 缺席 出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小评论》连载的《尤利西斯》辩护:析伍尔夫名篇《现代小说》的创作背景和传播路径
16
作者 李巧慧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7年第2期74-86,共13页
伍尔夫的名篇《现代小说》的最初创作时间、复杂传播路径和创作背景一直没有引起国内外学者的足够重视。本文追溯《现代小说》在《泰晤士时报·文学副刊》上的刊登以及它在美国现代主义刊物《小评论》上的部分转载,分析这篇文章与... 伍尔夫的名篇《现代小说》的最初创作时间、复杂传播路径和创作背景一直没有引起国内外学者的足够重视。本文追溯《现代小说》在《泰晤士时报·文学副刊》上的刊登以及它在美国现代主义刊物《小评论》上的部分转载,分析这篇文章与《尤利西斯》的关联,阐述伍尔夫对乔伊斯创作意图的认可,探究她的文学审美观及对公众态度的反思,以重新认识这篇文章的独特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小说》 传播路径 《尤利西斯》 《小评论》 辩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初爱尔兰文人的双重危机——析《都柏林人》中两个尴尬的诗歌诵读场面
17
作者 李巧慧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6年第1期86-98,共13页
《一朵浮云》和《死者》分别描述了两个尴尬的诗歌诵读场面,显示了爱尔兰文人的男性气质危机和文学创作危机。文人的个人修养和社会身份决定了他们的男性气质。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男性气质危机也是文人创作困境的外化表现形式。爱尔兰文... 《一朵浮云》和《死者》分别描述了两个尴尬的诗歌诵读场面,显示了爱尔兰文人的男性气质危机和文学创作危机。文人的个人修养和社会身份决定了他们的男性气质。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男性气质危机也是文人创作困境的外化表现形式。爱尔兰文人的家庭和事业面临来自其他男性的挑战,还把英国文艺圈对爱尔兰文人的认可当做成功的标志。乔伊斯没有提供任何从根本上解决文人困境的途径,但危机的显现方式和对自我认识的深化却从一定程度上暗示了缓解危机的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柏林人》 爱尔兰文人 男性气质 创作 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朗读者》: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完美结合
18
作者 李巧慧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71-72,共2页
81届奥斯卡获奖影片《朗读者》是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完美结合。豪华演出阵容、情色电影的基调和其中的敏感题材决定了它的无限商机,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反思精神又赋予它艺术片的严谨和精致。
关键词 商业片 艺术片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贬抑的读者——连载《尤利西斯》的《小评论》的接受困境
19
作者 李巧慧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96-104,共9页
1918年至1921年,詹姆士·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在美国现代主义文学刊物《小评论》上连载。国内学者对这一文学事件的关注不多。国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是《小评论》的文艺观。虽然一些学者简要描述了连载《尤利西斯》的《小评论... 1918年至1921年,詹姆士·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在美国现代主义文学刊物《小评论》上连载。国内学者对这一文学事件的关注不多。国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是《小评论》的文艺观。虽然一些学者简要描述了连载《尤利西斯》的《小评论》中的读者,但却忽视了许多读者被贬抑的事实。这些读者主要包括这本小说的批判者和图书审查人士,可分为显性读者和隐性读者。《小评论》的编辑玛格丽特·安德森和简·西普以及当时的一些文艺界人士从落后的文艺观、道德中心论和低下文艺修养等方面回击了这些读者对《尤利西斯》的批判,并阐释了文艺的升华作用、独立性和原创性。《小评论》与读者之间的冲突揭示了现代主义文学和文学刊物在20世纪初的接受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载 尤利西斯 小评论 贬抑 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国对《尤利西斯》出版史的影响
20
作者 李巧慧 《法国研究》 2016年第2期28-33,共6页
法国极大地影响了《尤利西斯》的出版史。由于英美色情图书法的阻挠,《尤利西斯》不能在这两个国家出版。在法国出版界的帮助下,旅居巴黎的美国人塞尔维亚·比奇采取私人版本的形式,成功出版这本小说。法国文艺界人士的引介、推荐... 法国极大地影响了《尤利西斯》的出版史。由于英美色情图书法的阻挠,《尤利西斯》不能在这两个国家出版。在法国出版界的帮助下,旅居巴黎的美国人塞尔维亚·比奇采取私人版本的形式,成功出版这本小说。法国文艺界人士的引介、推荐和赞赏不但支持了乔伊斯本人,也肯定了小说本身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 尤利西斯 出版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