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巧慧作品赏析 |
李巧慧
|
《艺术科技》
|
2017 |
0 |
|
2
|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英国小说批评中的“概然性” |
李巧慧
董芳
|
《外文研究》
|
2024 |
0 |
|
3
|
沃尔特·贝桑特小说批评中的艺术论 |
李巧慧
|
《外语教育研究》
|
2024 |
0 |
|
4
|
意识流小说:危机重重的个体主体性的乌托邦 |
李巧慧
|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5
|
叙述式“分裂的自我”——试析《都柏林人》儿童篇中的个体主体性 |
李巧慧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6
|
《玛拉和丹恩历险记》:末世灾难的认知 |
李巧慧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7
|
瓦格纳与乔伊斯:现代主义音乐和文学的交响 |
李巧慧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8
|
巴赫金对话理论与外语教学 |
李巧慧
|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9 |
4
|
|
9
|
哈代小说中人物的动物隐喻 |
李巧慧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4 |
14
|
|
10
|
动物园·地狱·社会——《动物园的故事》的套盒结构及其内部投射现象 |
李巧慧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11
|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水意象 |
李巧慧
|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2
|
|
12
|
对怪异的疏远和讲述——《姐妹们》中守灵夜的文化解读 |
李巧慧
|
《外国语文研究》
|
2018 |
1
|
|
13
|
“小说的艺术”中詹姆斯对批评的焦虑 |
李巧慧
|
《外文研究》
|
2021 |
1
|
|
14
|
社会微观权力中的个体生存困境——试析《苔丝》中红色的象征意义 |
李巧慧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8 |
3
|
|
15
|
十字架的重负——哈代小说中上帝的显性缺席和隐性出席 |
李巧慧
|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2
|
|
16
|
为《小评论》连载的《尤利西斯》辩护:析伍尔夫名篇《现代小说》的创作背景和传播路径 |
李巧慧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
2017 |
0 |
|
17
|
20世纪初爱尔兰文人的双重危机——析《都柏林人》中两个尴尬的诗歌诵读场面 |
李巧慧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
2016 |
0 |
|
18
|
《朗读者》: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完美结合 |
李巧慧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19
|
被贬抑的读者——连载《尤利西斯》的《小评论》的接受困境 |
李巧慧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7 |
0 |
|
20
|
法国对《尤利西斯》出版史的影响 |
李巧慧
|
《法国研究》
|
201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