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士学油画作品选
1
作者 李士学 《民主》 2006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李士学,1937年生于黑龙江省,工作于黑龙江国际博览中心。国家一级美术师、油画家、版画家、书法家,展览设计师。
关键词 油画家 作品选 黑龙江 版画家 书法家 设计师 李士学
原文传递
PELD及MED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
2
作者 李月轩 王晓东 +1 位作者 王晓灿 李士学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1期1-4,28,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及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3... 目的比较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及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单节段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ELD组(69例)与MED组(54例)。比较2组手术前后腰、下肢VAS评分及ODI评分,不同类型LDH术后ODI评分改善情况、手术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与术前比较,PELD组与MED组术后ODI与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但术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LD组极外侧型LDH术后ODI评分改善显著,MED组中央型LDH术后ODI评分改善显著,不同类型LDH术后ODI评分改善情况差异有显著性(P<0.05)。PELD组较MED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P<0.05)。2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χ^(2)=0.238,P=0.625)。结论PELD与MED对LDH均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MED对中央型LDH治疗效果更好,PELD治疗极外侧型LDH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盘源性腰痛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士学 裴世深 +4 位作者 康肖 焦甲勋 刁浩峰 王晓东 张晓强 《实用骨科杂志》 2014年第5期445-447,共3页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中期疗效,并探讨MRI在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2年8月,对诊断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76例患者采用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注射治疗,53例获得3~4年以上随访,并...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中期疗效,并探讨MRI在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2年8月,对诊断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76例患者采用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注射治疗,53例获得3~4年以上随访,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前定位责任椎间盘主要依靠腰椎MRI,显示椎间盘退变或同时伴有高信号区(high intensity zone,HIZ)表现,对显示有退变的椎间盘,在术中进行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反应并进行相关的治疗。随访术后1、2、3、4年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术前和术后评分对比,观察疼痛改善情况,同时对MRI上存在椎间盘退变伴有HIZ的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的阳性率进行统计,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4年时随访到病例53例,术后随访1、2、3、4年的症状改善率分别为64.9%、59.7%、62.3%、55.8%,中期疼痛症状改善率并没有明显下降。结论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中期疗效稳定。退变腰椎间盘MRI上的HIZ表现是术前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重要客观筛选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源性腰痛 射频热凝 臭氧 中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手术血管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士学 裴世深 +5 位作者 康肖 焦甲勋 刁浩峰 王晓东 张晓强 王铁柱 《海南医学》 CAS 2014年第17期2594-2596,共3页
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在脊柱手术治疗过程中对神经损伤的关注度大大超过了其他相关的并发症,与神经并发症相比有关血管并发症的报道也相对少见,但有些血管意外常是无法预期或预测的,更没有关于这些损害的统一治疗方案。对于与血管相... 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在脊柱手术治疗过程中对神经损伤的关注度大大超过了其他相关的并发症,与神经并发症相比有关血管并发症的报道也相对少见,但有些血管意外常是无法预期或预测的,更没有关于这些损害的统一治疗方案。对于与血管相关的并发症,近年来深静脉血栓导致肺栓塞的危害已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动脉栓塞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科至2012年底共完成脊柱手术2373例,其手术中及手术后共发生血管相关的并发症6例,笔者结合本组病例资料并通过学习相关文献,提出预防及处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围手术期 手术中 血管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酶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士学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121-121,共1页
关键词 凝血酶 新生儿 消化道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地区340例低出生体重儿临床分析
6
作者 李士学 毕道瑾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2年第S1期68-76,共2页
通过对340例出生体重儿(LBW)的临床资料分析,孕妇胎膜早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LBW儿发生的主要因素。LBW儿原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硬肿症、神经系统疾病等。胎龄越小,体重越轻,死亡率越高。因此应减少和预防早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及... 通过对340例出生体重儿(LBW)的临床资料分析,孕妇胎膜早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LBW儿发生的主要因素。LBW儿原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硬肿症、神经系统疾病等。胎龄越小,体重越轻,死亡率越高。因此应减少和预防早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及围产儿窒息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出生体重儿 窒息 呼吸窘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窒息新生儿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
7
作者 李士学 刘戈力 +1 位作者 初桂兰 杨箐岩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1996年第1期73-74,共2页
窒息新生儿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总医院儿科李士学,刘戈力,初桂兰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杨箐岩近年来由于血清甲状腺激素测定技术的进展,发现了许多非甲状腺疾病可以引起甲状腺激素代谢的改变,尤其是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学者们对新生... 窒息新生儿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总医院儿科李士学,刘戈力,初桂兰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杨箐岩近年来由于血清甲状腺激素测定技术的进展,发现了许多非甲状腺疾病可以引起甲状腺激素代谢的改变,尤其是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学者们对新生儿内分泌腺功能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 甲状腺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薄层扫描与肌电图在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9
8
作者 王清和 尹祖昌 +3 位作者 刘璞 裴世深 李士学 王铁铸 《河北医药》 CAS 2015年第15期2312-2315,共4页
目的评价CT薄层与肌电图在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9月经手术治疗且术后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692例,筛选出32例术前影像学与症状不符的患者进行分析。经CT薄层扫描与肌... 目的评价CT薄层与肌电图在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9月经手术治疗且术后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692例,筛选出32例术前影像学与症状不符的患者进行分析。经CT薄层扫描与肌电图检查后初步定位神经根损伤,手术中探查该阶段椎间孔。结果 32例患者经手术探查证实为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术前VAS评分(6.88±0.98),术后(1.03±0.78),术后与术前下肢疼痛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薄层扫描与联合肌电图能准确诊断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薄层扫描 肌电图 极外侧 腰椎间盘突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9
作者 刁浩峰 尹祖昌 +3 位作者 王清和 刘璞 李士学 康肖 《海南医学》 CAS 2018年第3期418-420,共3页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脊柱骨科诊治的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脊柱骨科诊治的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观察组采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及ODI均呈明显降低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1 d及术后1个月VAS评分分别为(3.53±1.28)分和(2.56±0.99)分,对照组分别为(4.72±1.26)分和(3.49±1.11)分,ODI分别为(3.53±1.28)%和(2.56±0.99)%,对照组分别为(47.2±11.8)%和(34.8±9.8)%,观察组患者的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VAS评分及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86.7%,与对照组的82.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率为2.2%,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6%和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 椎间孔镜 椎间盘 髓核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孔镜手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10
作者 刁浩峰 王晓东 +4 位作者 李士学 康肖 王清和 闫菁辉 郭青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251-254,共4页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手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selective nerve root boss,SNRB)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按照手术治疗方法,将2017-07~2019-07期间我院收治的112例PLID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56例。分别采用传统椎...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手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selective nerve root boss,SNRB)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按照手术治疗方法,将2017-07~2019-07期间我院收治的112例PLID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56例。分别采用传统椎间开窗减压手术治疗与椎间孔镜手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64%,显著高于对照组(78.57%)(P<0.05);(2)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均分别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LL、SS及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均分别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及ODI评分均分别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JOA及VAS评分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分别为10.71%及8.93%,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5.00%及16.07%](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联合SNRB治疗PLID,疗效较为显著,对脊柱稳定性较小,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然而,对于非典型的PLID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临床医生应该对治疗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予以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镜手术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 腰椎前凸角 骶骨倾斜角腰椎矢状面垂直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蝥酸钠维生素B_6对人成骨肉瘤细胞凋亡及存活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康肖 扈文海 +3 位作者 裴世深 王清和 刘璞 李士学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6期16-19,共4页
目的研究斑蝥酸钠维生素B_6诱导MG-63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斑蝥酸钠维生素B_6作用于MG-63细胞,用MTT比色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存活素信使核糖核酸的表达。结果斑蝥酸钠维生... 目的研究斑蝥酸钠维生素B_6诱导MG-63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斑蝥酸钠维生素B_6作用于MG-63细胞,用MTT比色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存活素信使核糖核酸的表达。结果斑蝥酸钠维生素B_6在抑制MG-63细胞增殖方面有显著作用,其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率可高达(68.56±5.21)%。RT-PCR显示可下调survivin基因表达。结论斑蝥酸钠维生素B_6抑制MG-63细胞增殖效果明显,其机制可能与下调survivin基因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蝥酸钠维生素B6 MG-63 细胞凋亡 存活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式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裴世深 康肖 +2 位作者 李士学 刘璞 王清和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3期394-397,共4页
目的比较传统后路手术、Wiltse入路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害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副损伤等围手术期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采用三种不同方法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92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传... 目的比较传统后路手术、Wiltse入路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害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副损伤等围手术期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采用三种不同方法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92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传统手术入路内固定(A组30例),Wiltse入路内固定(B组34例),经皮内固定(C组28例)。比较3组皮肤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曝光次数,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测量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度、末次随访时ODI值及住院费用。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3.5±2.3)个月,3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及椎体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度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高于B组和C组;C组手术时间长于A、B组;C组X线曝光次数多于A、B组;A组术后24 h、48 h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均明显高于B、C组;末次随访时A组ODI值高于B、C组,C组住院费用多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中,3组患者均取得良好的复位及维持效果,但考虑到出血量、手术时间、肌肉损伤情况、X线曝光次数及卫生经济等指标时,经Wiltse入路存在一定优势,目前更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Wiltse入路 经皮椎弓根螺钉 肌酸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钛网植骨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术后的后凸畸形 被引量:3
13
作者 裴世深 王清和 +4 位作者 刘璞 康肖 李士学 王铁铸 闫蕾 《河北医药》 CAS 2012年第24期3767-3768,共2页
随着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对胸腰椎骨折生物力学的认识加深,大部分胸腰椎骨折患者获得了正确的治疗,但是术后出现迟发性后凸畸形并不少见,胸腰椎骨折术后并发后凸畸形或伴椎管狭窄是目前临床医师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我科2006年3... 随着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对胸腰椎骨折生物力学的认识加深,大部分胸腰椎骨折患者获得了正确的治疗,但是术后出现迟发性后凸畸形并不少见,胸腰椎骨折术后并发后凸畸形或伴椎管狭窄是目前临床医师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我科2006年3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钛网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并发迟发性后凸畸形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后凸畸形 椎弓根钉 钛网植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联合肌电图诊断椎间孔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清和 李士学 +5 位作者 刘璞 裴世深 康肖 焦甲勋 王铁铸 陈红霞 《实用骨科杂志》 2013年第5期418-421,共4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及肌电图联合应用诊断椎间孔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7例手术证实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29例术前普通CT、MRI扫描检查均未发现明确椎管狭窄情况,经肌电图联合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初步定位,再进行...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及肌电图联合应用诊断椎间孔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7例手术证实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29例术前普通CT、MRI扫描检查均未发现明确椎管狭窄情况,经肌电图联合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初步定位,再进行手术探查性治疗。结果 29例经手术证实均为特殊类型腰椎间孔狭窄,术后参照改良Macanab[2]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19例,良7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89.7%。术前及术后疗效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联合肌电图能够更加准确定位腰椎管狭窄部位,从而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肌电图 腰椎管狭窄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内侧缘置钉法在常规置钉困难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晓东 刘璞 +4 位作者 刘静 李士学 刁浩峰 康肖 王清和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415-418,共4页
目的:研究椎弓根内侧缘置钉法在常规置钉困难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8例常规置钉困难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椎弓根置钉法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采用椎弓根内侧缘置钉法患者纳入观察组(n=112),采... 目的:研究椎弓根内侧缘置钉法在常规置钉困难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8例常规置钉困难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椎弓根置钉法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采用椎弓根内侧缘置钉法患者纳入观察组(n=112),采用常规置钉法患者纳入对照组(n=76),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置钉准确性、一次性置钉成功率、术后情况、疼痛评分、腰椎功能评分以及置钉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置钉时间、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分别为(20.25±3.29)min、(7.82±2.51)次、(158.87±47.17)min,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11±6.46)min、(8.96±2.66)次、(183.46±62.63)min(P<0.05);观察组一次性置钉成功率、置钉准确性优良率分别为90.6%、8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3%、76.6%(P<0.05),置钉并发症总发生率(8.9%)显著低于对照组(19.7%)(P<0.05)。结论:椎弓根内侧缘置钉法可以提高一次性置钉成功率与置钉准确性,减少置钉相关并发症发生,有利于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置钉困难 椎弓根内固定术 置钉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突及椎板外缘联合定位法行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铁铸 周宁 +3 位作者 闫箐辉 李士学 裴世深 王清和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9期1039-1042,1057,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棘突与椎板外缘联合定位法行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2例,均行腰后路椎板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术中所采用的椎弓根钉置钉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采用腰椎棘突与... 目的探讨腰椎棘突与椎板外缘联合定位法行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2例,均行腰后路椎板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术中所采用的椎弓根钉置钉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采用腰椎棘突与椎板外缘联合定位法置钉;对照组采用上关节突外缘垂线与横突平分线交点(Magerl法)。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首次置钉准确率、螺钉与椎弓根皮质关系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切口长度长于对照组(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进钉点选取准确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2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后1周(P<0.05);2组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螺钉与椎弓根皮质的关系优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Magerl置钉法相比,腰椎棘突与椎板外缘联合定位置钉法可获得相同的置钉准确率,但术后椎弓根与螺钉包容关系更好,为提高椎弓根螺钉的有效置入率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案及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狭窄 椎弓根螺钉 定位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觉神经动作电位联合CT平扫诊断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清和 焦甲勋 +2 位作者 刘璞 李士学 王铁铸 《实用骨科杂志》 2015年第4期336-339,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腰椎椎间孔部受压神经根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波幅特征和影像学特点,探索诊断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分... 目的:通过研究腰椎椎间孔部受压神经根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波幅特征和影像学特点,探索诊断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病例组为21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24~56岁,平均(39.1±3.4)岁。对照组为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普通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3例。记录受压神经根的 SNAP,并测量其传导速度(V)及波幅(A),通过 CT 扫描图像测量椎间孔部的形态,评价下肢疼痛及运动障碍的严重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减低(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椎间孔前后径分别为(11.3±3.5) mm 及(8.5 ± 2.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术后下肢疼痛症状缓解,末次随访 JOA 评分对照组(22.5 ± 3.2)分,病例组(22.1±5.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9)。结论 SNAP 与椎间孔神经根受压相关,了解腰椎椎间孔部神经根损害的临床表现、肌电图及影像学特征有助于对此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图诊断 感觉神经动作电位 腰椎间孔 影像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期和新生儿硬肿、窒息时前列环素和血栓素的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丛培荣 刘戈力 +5 位作者 阮大宝 李士学 李玉杰 张瑞祥 马妤 郑玉书 《天津医药》 CAS 1993年第1期45-46,共2页
前列环素(PGI<sub>2</sub>)和血栓素(TXA<sub>2</sub>)参与体内的生理机能调节,并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因此测定前列环素和血栓素对了解疾病的病生理过程和指导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新生儿疾病 前列环素 血栓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SSYS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刁浩峰 代炜炜 +2 位作者 康肖 李士学 王晓东 《颈腰痛杂志》 2021年第1期138-139,共2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中老年群体的常见病,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是LDH的经典微创术式,在脱垂型、巨大型或合并椎间孔狭窄的LDH治疗中也取得了...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中老年群体的常见病,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是LDH的经典微创术式,在脱垂型、巨大型或合并椎间孔狭窄的LDH治疗中也取得了较为良好的临床疗效[1],但部分患者术后短期仍表现出疼痛、麻木等症状。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18年6月于本院治疗的130例脱垂型LDH患者,通过前瞻性分组研究探讨TESSYS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治疗脱垂型LDH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SSYS技术 选择性神经根封闭 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区域定位和X线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20
作者 裴世深 李士学 刘璞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3年第10期1930-1932,共3页
【目的】比较X线引导和CT区域定位经皮穿刺射频消融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12009年6月至2012年4月将采取在x线透视引导下行射频消融联合臭氧注射治疗LDH63例定为A组;将区域定位CT引导下行射频消融联... 【目的】比较X线引导和CT区域定位经皮穿刺射频消融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12009年6月至2012年4月将采取在x线透视引导下行射频消融联合臭氧注射治疗LDH63例定为A组;将区域定位CT引导下行射频消融联合臭氧注射治疗LDH49例定为B组。依据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Macnab评价标准评估治疗效果,观察术前、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VAS评分及术后12个月优良率。【结果】两组术后VAs评分与本组术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两组VAS评分B组稍低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段B组优良率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区域定位”能够将椎间盘突出位置量化,准确把握适应证;术中CT引导能够为靶点射频热凝确定准确的穿刺路径及深度,使射频消融联合臭氧注射技术疗效最大化,对提高微创治疗LDH的优良率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放射摄影术 导管消融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腰椎 臭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