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向真 程国亮 +1 位作者 于德介 周福霖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2002年第1期73-76,共4页
利用杆系模型理论,对高层铜管混凝土结构简化模型进行非线性弹塑性时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本文计算模型合理,在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该结构没有产生不可逆性破坏,说明该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结构 时程分析 抗震性能 地震作用 弹塑性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擦消能支撑装置非线性刚度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向真 欧海龙 +2 位作者 于德介 王勇 周福霖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1-138,共8页
多层建筑结构中设置摩擦消能支撑是以“柔性消能”减小地震反应、实现结构被动控制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和计算Ⅰ0型、Ⅱb 型两种摩擦消能支撑装置在各种变形状态下的单元刚度矩阵[KNL(t)],为摩擦消能减震结构体系在... 多层建筑结构中设置摩擦消能支撑是以“柔性消能”减小地震反应、实现结构被动控制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和计算Ⅰ0型、Ⅱb 型两种摩擦消能支撑装置在各种变形状态下的单元刚度矩阵[KNL(t)],为摩擦消能减震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提供了消能支撑单元的精确理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消能支撑装置 单元刚度矩阵 非线性刚度 时程分析 建筑结构 减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间隔震结构计算模型的简化分 被引量:35
3
作者 李向真 欧海龙 林舒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1-125,共5页
本文通过对层间隔震结构整体动力性能及时域反应的分析,用模态练合方法建立了该结构计算分析简 化模型。该模型合理、可靠,为建立实用设计方法、推广层间隔震结构的应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 层间隔震结构 模态综合方法 时域反应分析 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双向非线性的橡胶垫隔震层静力性能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向真 向伟明 +1 位作者 徐明贵 朱小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48,共5页
在高阻尼橡胶垫单向双折线非线性假设的基础上,运用塑性流动法则,建立了平扭耦联隔震体系隔震层的双向非线性弹塑性本构关系计算模型及其静力计算方法。同时,通过隔震层模型的计算,分析了隔震垫非线性及隔震垫不同布置对其静力性能的影... 在高阻尼橡胶垫单向双折线非线性假设的基础上,运用塑性流动法则,建立了平扭耦联隔震体系隔震层的双向非线性弹塑性本构关系计算模型及其静力计算方法。同时,通过隔震层模型的计算,分析了隔震垫非线性及隔震垫不同布置对其静力性能的影响,供平扭耦联隔震体系双向非线性动力性能的进一步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扭耦联 隔震体系 双向非线性 静力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扭耦联隔震体系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向真 向伟明 +2 位作者 全明 徐明贵 朱小文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4-98,共5页
为了建立平扭耦联非规则隔震体系的隔震层设计理论和方法,本文通过振动台模拟试验来研究该体系的动力特性和反应。试验中,采用1个3层两跨钢框架,通过调整上部结构负重块位置及下部隔震垫位置,进行不同偏心工况下的平扭耦联隔震体系地震... 为了建立平扭耦联非规则隔震体系的隔震层设计理论和方法,本文通过振动台模拟试验来研究该体系的动力特性和反应。试验中,采用1个3层两跨钢框架,通过调整上部结构负重块位置及下部隔震垫位置,进行不同偏心工况下的平扭耦联隔震体系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用本文模型组装方法,实现结构模型的平扭耦联,简单、适用、有效;采取基础隔震可显著降低上部结构扭转反应;调整隔震层刚心使其与上部质心位置接近可进一步降低偏心隔震结构扭转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隔震 平扭耦联 振动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部弱层非规则布置隔震结构的计算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向真 王铁成 雷丽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4-88,共5页
提出了层单元方法,将楼板视为剪切弯曲深梁,用二次位移函数和一次转角函数描述楼面运动。同时建立了平面非规则房屋隔震结构动力反应的计算模型,用反应谱方法和时程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U型和L型底部弱层非规则布置隔震结构的局部变形的... 提出了层单元方法,将楼板视为剪切弯曲深梁,用二次位移函数和一次转角函数描述楼面运动。同时建立了平面非规则房屋隔震结构动力反应的计算模型,用反应谱方法和时程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U型和L型底部弱层非规则布置隔震结构的局部变形的基本动力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部弱层 隔震结构 局部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谱计算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李向真 周福霖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53-55,共3页
在基础隔震系统实用简化模型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结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方法,并进行了地震波下上部结构加速度反应谱及基础位移反应谱计算.对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特性及隔震参数的选取作了分析研究.本文所提供的计算方法是解析方法,精确可... 在基础隔震系统实用简化模型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结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方法,并进行了地震波下上部结构加速度反应谱及基础位移反应谱计算.对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特性及隔震参数的选取作了分析研究.本文所提供的计算方法是解析方法,精确可靠,适用性强,对建立隔震结构实用设计方法,推广该体系的应用范围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度 基础位移 反应谱 隔震结构 地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转耦联隔震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地震作用效应计算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向真 向伟明 梁萍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2004年第3期119-122,共4页
建立了平转耦联隔震结构地震作用效应的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结构的动力性能及隔震效果作出了比较和分析。
关键词 平转耦联 隔震结构 结构动力学 地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擦消能支撑钢框架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向真 欧海龙 程国亮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4-159,共6页
本文分析了摩擦消能支撑及框架主体结构弹塑性本构关系 ,并给出了动力时程分析的计算方法。同时 ,对六层钢框架模型做了各种工况下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结果表明 ,摩擦消能支撑钢框架(FEDBF)比抗弯钢框架 (MRF)的地震作用明显降低 。
关键词 摩擦消能支撑 钢框架结构 弹塑性 地震反应时程分析 抗弯钢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非规则隔震结构性能参数对地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向真 王铁成 雷丽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96-199,共4页
本文提出了考虑内部刚度分布层单元构造方法。该法将楼板视为剪切弯曲深梁,并用单元平均刚度、刚度偏心距和弹力半径来构造侧移刚度分布。以U型和L型结构为算例,用反应谱方法和时程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隔震体系性能参数对非规则结构的局... 本文提出了考虑内部刚度分布层单元构造方法。该法将楼板视为剪切弯曲深梁,并用单元平均刚度、刚度偏心距和弹力半径来构造侧移刚度分布。以U型和L型结构为算例,用反应谱方法和时程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隔震体系性能参数对非规则结构的局部变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规则 隔震结构 性能参数 局部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隔震体系加速度反应的频率特征分析及动态参数的选取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向真 周福霖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1997年第1期32-38,共7页
本文在文献[1],[2]建立的基础隔震体系实用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种上部结构加速度反应的计算量,并获得了这几种加速度计算量的传递函数及频率特征曲线。由此,提出了基础隔震垫动态多数的选取方法。本文方法合理、实用、... 本文在文献[1],[2]建立的基础隔震体系实用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种上部结构加速度反应的计算量,并获得了这几种加速度计算量的传递函数及频率特征曲线。由此,提出了基础隔震垫动态多数的选取方法。本文方法合理、实用、可靠,对建立基础隔震体系实用设计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 隔震体系 频率特征 动态参数 加速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平面非规则隔震结构的平扭耦联反应时程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向真 梁萍 向伟明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5年第3期26-29,共4页
在层间剪切平扭耦联计算模型建立的动力方程基础上,采用改进的Wilson θ法,对典型的非规则平面布置(T型、L型)隔震结构,进行了隔震前后的时程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计算可靠、收敛性好;结构在隔震前,空间效应明显,层间扭矩大... 在层间剪切平扭耦联计算模型建立的动力方程基础上,采用改进的Wilson θ法,对典型的非规则平面布置(T型、L型)隔震结构,进行了隔震前后的时程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计算可靠、收敛性好;结构在隔震前,空间效应明显,层间扭矩大;在隔震后,层间剪力和扭矩大幅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震结构 非规则 耦联反应 时程 WILSON-Θ法 动力方程 计算模型 平扭耦联 层间剪切 平面布置 分析计算 计算结果 空间效应 层间剪力 收敛性 震前 扭矩 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救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向真 黄沂 《中华护理教育》 2010年第6期279-281,共3页
急救护理技术操作是医院对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技术操作,其效果直接影响到疾病的预后,从而体现医院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整体救治水平。急救护理技术操作包括徒手心肺复苏术、氧气吸入法、吸痰术、简易呼吸器、除颤仪使用... 急救护理技术操作是医院对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技术操作,其效果直接影响到疾病的预后,从而体现医院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整体救治水平。急救护理技术操作包括徒手心肺复苏术、氧气吸入法、吸痰术、简易呼吸器、除颤仪使用等。为了提高护理人员急救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迅速、正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 护理 临床工作能力 教学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楼板变形时非规则隔震结构的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向真 向伟明 雷丽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9-93,共5页
建立了考虑楼板变形时的隔震结构动力计算方法,并针对非规则结构中几种需要考虑楼板变形的情况,进行了隔震前后的动力性能计算分析研究。
关键词 楼板变形 非规则结构 隔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扭耦联隔震体系的简化模型及有关参数变化的计算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向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3-166,共4页
本文根据隔震结构的动力学特点,提出了空间平扭耦联隔震结构简化计算模型,该模型仅有四个自由度,做定性分析和近似计算十分方便,力学概念明确可靠,文中并对这种体系的动力特性和反应,采用反应谱方法进行分析计算。还对平扭耦联隔震结构... 本文根据隔震结构的动力学特点,提出了空间平扭耦联隔震结构简化计算模型,该模型仅有四个自由度,做定性分析和近似计算十分方便,力学概念明确可靠,文中并对这种体系的动力特性和反应,采用反应谱方法进行分析计算。还对平扭耦联隔震结构的重要特征参数对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反应的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扭耦联 隔震体系 简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面模拟录像考核法在急救护理技术操作强化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向真 黄沂 +5 位作者 潘美飞 韦衡秋 姜红 邓旭 蒋争艳 吴力敏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1年第12期3189-3191,共3页
[目的]通过观看制作的反面录像,了解年轻护士对急救技术操作的掌握情况,然后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培训,提高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应用能力。[方法]选择2005年—2008年毕业的临床护士198人,选择氧气吸入法、吸痰术、简易呼吸器使用、除颤仪使用4... [目的]通过观看制作的反面录像,了解年轻护士对急救技术操作的掌握情况,然后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培训,提高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应用能力。[方法]选择2005年—2008年毕业的临床护士198人,选择氧气吸入法、吸痰术、简易呼吸器使用、除颤仪使用4项急救护理技术为考核培训项目,设置了19项错误操作方法,通过模拟操作录像后,制作成光盘循环式播放,护士通过观看,按照判断错误、分析错误、纠正错误要求进行理论笔试作答,通过考核结果发现的问题,再次组织强化培训考核。[结果]强化培训前护士对操作错误的判断、分析、操作平均正确率分别为75.6%、60.8%、73.0%;强化培训后护士对操作错误的判断、分析、操作平均正确率分别为100.0%、99.8%、9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救护理技术操作反面模拟录像考核培训法,能全面了解护士对操作的掌握情况,提高护士操作的熟练程度,培养护士分析能力,增强护士规范操作的意识,从而提高急救护理技术的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护理技术 培训考核 录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施工企业人员继续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向真 童华伟 +1 位作者 向伟明 李明 《高等建筑教育》 2001年第2期75-77,共3页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施工企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和继续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
关键词 施工企业 继续教育 素质教育 调查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单自由度基础隔震体系简化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向真 俞虹桥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7-100,共4页
本文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单自由度体系基础隔震结构实用设计方法 .该方法考虑了上部结构的变形 ,简便、合理、可靠 ,与传统抗震设计方法概念比较接近、便于在工程应用中推广。
关键词 基础隔震 抗震设计 单自由度体积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向真 《护理研究》 2004年第7期1144-1145,共2页
依据护理本科生培养目标 ,从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科研方面 。
关键词 护理本科生 临床实习 培养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建结构类研究生编程能力的培养初探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向真 梁萍 《高等建筑教育》 2005年第1期85-86,89,共3页
土建结构类研究生的计算机能力 ,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总结研究生课程教学及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经验体会的基础上 ,论述了土建结构类研究编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 研究生 编程能力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