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 |
李向振
|
《民间文化论坛》
|
2025 |
0 |
|
2
|
狂欢、景观和乡愁:现代日常生活语境中传统节日的多重价值 |
李向振
李顺
|
《民间文化论坛》
CSSCI
|
2024 |
1
|
|
3
|
中国民俗学研究2023年度报告 |
李向振
刘璐瑶
李顺
|
《民间文化论坛》
CSSCI
|
2024 |
0 |
|
4
|
国家视野下的百年乡村建设历程 |
李向振
张博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4
|
|
5
|
作为文化事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外价值实现 |
李向振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7
|
|
6
|
“通过民俗”:从生活文化到行动意义的摆渡——兼论当代民俗学研究的日常生活转向 |
李向振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5
|
|
7
|
跨地域家庭模式:进城务工农民的生计选择 |
李向振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0
|
|
8
|
转向现代性的民俗学的几个关键词 |
李向振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5
|
|
9
|
大数据时代的民俗文化数字化与民俗地图制作 |
李向振
|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CSSCI
|
2018 |
6
|
|
10
|
“非遗”传承人认定与集体性乡民艺术的保护——以冀南GY村“捉黄鬼”活动为个案 |
李向振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2015 |
7
|
|
11
|
综合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36例 |
李向振
芮海杰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
2007 |
1
|
|
12
|
从民俗事象到生活实践--民俗学研究范式转换的知识社会史 |
李向振
|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
2021 |
4
|
|
13
|
雄安新区建设中的传统民俗文化普查与文化生态建设 |
李向振
|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 |
4
|
|
14
|
“污名化”与“农民工”主体性的双重建构 |
李向振
李佳浩
|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4
|
|
15
|
“说”和“做”:地方信仰知识的构建方式 |
李向振
|
《文化遗产》
CSSCI
|
2015 |
2
|
|
16
|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疗效观察 |
李向振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
2009 |
5
|
|
17
|
冀南涉县娲皇宫庙会香社组织的田野考察 |
李向振
|
《民间文化论坛》
|
2019 |
2
|
|
18
|
“磕头”的艺术:仪式生活中的身体 |
李向振
|
《民间文化论坛》
|
2015 |
2
|
|
19
|
中国民俗学研究2022年度报告 |
李向振
徐才丹
郑远思
|
《民间文化论坛》
CSSCI
|
2023 |
1
|
|
20
|
日常空间:现代民俗学关注日常生活的重要维度 |
李向振
|
《民间文化论坛》
|
2021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