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
1
作者 李向振 《民间文化论坛》 2025年第1期19-26,共8页
日常生活是民俗和传统文化的寓所。日常生活转向,为民俗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其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和问题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更新。借助日常生活转向,无论是将民俗作为对象,还是将其作为方法,中国民俗学理论体系都得到了相应的拓展... 日常生活是民俗和传统文化的寓所。日常生活转向,为民俗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其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和问题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更新。借助日常生活转向,无论是将民俗作为对象,还是将其作为方法,中国民俗学理论体系都得到了相应的拓展。在此过程中,实践民俗学不仅是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的理论成果,同时也在某种意义上为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提供了落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实践民俗学 现代民俗学 表演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狂欢、景观和乡愁:现代日常生活语境中传统节日的多重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向振 李顺 《民间文化论坛》 CSSCI 2024年第6期56-66,共11页
传统节日的价值是多元化的,同时多元化价值正是传统节日得以延续的根本动力。借鉴“内价值”和“外价值”这一对学术概念,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并从本体性、社会性和建构性等方面,探讨现代社会中传统节日的多重价... 传统节日的价值是多元化的,同时多元化价值正是传统节日得以延续的根本动力。借鉴“内价值”和“外价值”这一对学术概念,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并从本体性、社会性和建构性等方面,探讨现代社会中传统节日的多重价值呈现问题。就本体性而言,传统节日是日常生活的非常化实践;就社会性而言,传统节日的生存之道是拥抱现代社会;就建构性而言,饱受现代性困扰的人们制造并将传统节日视为乡愁的寓所。将传统节日置于现代日常生活语境中加以考量,是揭示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多重价值及其背后承载的社会意义和民众需求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节日 端午节 多重价值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俗学研究2023年度报告
3
作者 李向振 刘璐瑶 李顺 《民间文化论坛》 CSSCI 2024年第2期42-57,共16页
2023年中国民俗学发展态势良好,在学科建设与理论探讨、历史民俗学与学术史研究、民俗体裁个案与实证分析、海外民俗学理论与个案研究译介、钟敬文先生纪念专题等方面均有突破,同时在不少方面亦有进一步探讨的学术空间。本年度中国民俗... 2023年中国民俗学发展态势良好,在学科建设与理论探讨、历史民俗学与学术史研究、民俗体裁个案与实证分析、海外民俗学理论与个案研究译介、钟敬文先生纪念专题等方面均有突破,同时在不少方面亦有进一步探讨的学术空间。本年度中国民俗学研究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有所推进,但总体后劲不足,主要表现为反思和检视既有理论力道有待深入,结合时代需要和本土经验创建相关理论体系有待跟进;第二,传统民俗体裁仍然是研究领域的主要分类标准,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的个案和实证分析尚未有效展开;第三,国外民俗学研究成果持续引入国内,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国内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与此同时,国内民俗学与其他邻近学科对话并不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俗学 “三大”体系 民俗体裁 钟敬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视野下的百年乡村建设历程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向振 张博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3-200,共8页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推动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中国过去近百年国家主导的乡村建设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农村复兴运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土地改革与农业集体化;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推动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中国过去近百年国家主导的乡村建设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农村复兴运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土地改革与农业集体化;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同阶段国家主导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不同,前两阶段中乡村改善更多是实现其他目标的方式,而乡村振兴战略则是将乡村改善作为目标本身。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国家的总体目标是不可忽视的方向性和决定性力量,而以往乡村建设研究更强调社会和民间力量的参与,对国家力量有所忽视。立足国家视野对百年乡村建设历史进行考察,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复兴 土地改革 集体化 乡村振兴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文化事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外价值实现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向振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7-64,共8页
“非遗”保护是一场多元主体参与的文化事件。不同参与主体赋予该事件以不同的意义和利益诉求,使得“非遗”保护从开始就呈现出明显的多元价值取向。“非遗”保护价值的实现既有赖于政府组织、社会活动家、商业资本方、学者等众多社会... “非遗”保护是一场多元主体参与的文化事件。不同参与主体赋予该事件以不同的意义和利益诉求,使得“非遗”保护从开始就呈现出明显的多元价值取向。“非遗”保护价值的实现既有赖于政府组织、社会活动家、商业资本方、学者等众多社会主体赋予的外在价值,又离不开文化持有者赋予的内在价值。真正良好的“非遗”保护实践,应是在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否则,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张力只会越来越大,既不利于“非遗”保护实践的持续推进,也不利于“非遗”研究的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保护 外在价值 内在价值 价值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民俗”:从生活文化到行动意义的摆渡——兼论当代民俗学研究的日常生活转向 被引量:15
6
作者 李向振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8-94,共7页
某种意义上说,日常生活转向是民俗学学科在社会转型时期针对自身发展困境的理论自觉。在现代性日益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作为关注生活文化的民俗学,需要从传统的以民俗事象为研究对象的藩篱中走出来,将学术目光投向日常生活整体... 某种意义上说,日常生活转向是民俗学学科在社会转型时期针对自身发展困境的理论自觉。在现代性日益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作为关注生活文化的民俗学,需要从传统的以民俗事象为研究对象的藩篱中走出来,将学术目光投向日常生活整体。当代民俗学从对文化事象的结构性解读到以民俗为路径对生活意义的探析,既是其在自身遭遇学科危机时进行的积极探索,又是其对现代生活自觉的学术回应。在研究范式的日常生活转向中,正视"现代性"并与之和解,无疑是当前民俗学学科的自我救赎之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通过民俗 日常生活 民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地域家庭模式:进城务工农民的生计选择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向振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3-71,共9页
受传统文化惯习影响,中国农民在进城务工时往往会基于生计考量而选择跨地域家庭模式。在该模式中,为应对城市生活带来的社会风险,进城务工农民赋予城市与乡村不同的社会功能。城市意味着获取收入来源的暂居地,乡村则是提供各种救济机制... 受传统文化惯习影响,中国农民在进城务工时往往会基于生计考量而选择跨地域家庭模式。在该模式中,为应对城市生活带来的社会风险,进城务工农民赋予城市与乡村不同的社会功能。城市意味着获取收入来源的暂居地,乡村则是提供各种救济机制的情感寄托地。进城务工农民为满足不同的生活诉求而在城乡间持续摆动。这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既有研究中城乡二元对立结构的成说。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生计选择及城乡间摆动的文化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破除将城市和农村看作是相互对立的社会形态的偏见,同时也对探索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以及促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基层社区善治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地域家庭模式 城乡二元结构 进城务工农民 生计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向现代性的民俗学的几个关键词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向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6-101,172,共7页
转向现代性的民俗学,本质是将民俗学视域从“过去的”转向“现在的”。这一转变既是社会转型带来的生活革命需要有说服力的学术解释的现实需求,又是民俗学在面临学科困境时的自我救赎之途。面向现代性的民俗学,需要对“传统”“城市化... 转向现代性的民俗学,本质是将民俗学视域从“过去的”转向“现在的”。这一转变既是社会转型带来的生活革命需要有说服力的学术解释的现实需求,又是民俗学在面临学科困境时的自我救赎之途。面向现代性的民俗学,需要对“传统”“城市化”“互联网技术”“全球化”“日常生活”等与“现代性”密切相关的学术关键词进行重新解读,并以此重新确定现代民俗学的总体性问题意识。同时,转向现代性的民俗学可以从根本上扭转以往民俗学过度强调“遗留物”的局面,从而在最为现实的层面真正做到拥抱日常生活,并给出专业而深刻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现代性 关键词 日常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时代的民俗文化数字化与民俗地图制作 被引量:6
9
作者 李向振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CSSCI 2018年第2期49-56,共8页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结构与生活文化发生了剧烈变迁。传统民俗学研究路径难以解释和解决新的社会生活问题,成为当下民俗学学科所面临的现实困境。鉴于此,借助大数据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通过与地理等自然学科展开对话,探...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结构与生活文化发生了剧烈变迁。传统民俗学研究路径难以解释和解决新的社会生活问题,成为当下民俗学学科所面临的现实困境。鉴于此,借助大数据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通过与地理等自然学科展开对话,探索新研究方法和阐释路径,可以缓解当下民俗学学科的内在不足。民俗文化数字化与民俗地图的制作,是民俗学与大数据和地理学等学科展开交叉研究的学术实践,充分挖掘其学术意义及实施路径,可以激发新的民俗学学术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 民俗地图 数字化 民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传承人认定与集体性乡民艺术的保护——以冀南GY村“捉黄鬼”活动为个案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向振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5年第2期106-113,共8页
乡土社会生活为乡民艺术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土壤,乡民艺术的展演既反映了村民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意念,又折射出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非遗"及传承人认定和保护制度介入乡民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一方面有利于通过自上而下... 乡土社会生活为乡民艺术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土壤,乡民艺术的展演既反映了村民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意念,又折射出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非遗"及传承人认定和保护制度介入乡民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一方面有利于通过自上而下的认可提高村民参与乡民艺术的热情;另一方面又在具体实践中造成乡民艺术内在价值的部分失落和参与村民的内部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失衡。鉴于此,我们在"非遗"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在传承人认定时,有必要注意一些乡民艺术的集体性特点,而从具体实践层面,或许可以尝试建立集体传承人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民艺术 “非遗” 传承人 “捉黄鬼” 组织结构 人际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36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向振 芮海杰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7年第31期4667-4668,共2页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综合疗法 急性期 针灸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民俗事象到生活实践--民俗学研究范式转换的知识社会史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向振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42-48,共7页
当前民俗学学科危机的本质并非是传统民俗学研究范式难以解读新的社会和生活经验,而是在社会剧烈转型中未能探索出独特的知识生产机制和表述方式。中国民俗学学科危机并非当前出现的新问题,而是贯穿学科发展历程的“历史遗留问题”。对... 当前民俗学学科危机的本质并非是传统民俗学研究范式难以解读新的社会和生活经验,而是在社会剧烈转型中未能探索出独特的知识生产机制和表述方式。中国民俗学学科危机并非当前出现的新问题,而是贯穿学科发展历程的“历史遗留问题”。对此,不仅需要对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进行呼吁和研究,而且需要对中国民俗学学科进行知识社会史梳理,并且需要将当前相关讨论纳入长时段学科发展史中讨论。新时期,在民俗学者共同努力下,经过10多年酝酿与探索,最终形成实践民俗学概念。尽管目前此概念的内涵外延尚未达成深度共识,但就民俗学学科建设来说,应将其视为民俗学学科危机中的一次转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学科危机 实践民俗学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安新区建设中的传统民俗文化普查与文化生态建设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向振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91-96,共6页
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在新区建设规划中,须充分考虑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实践经验表明,区域性传统民俗文化是新城区文化底蕴之所在,而在新区建设之初,如未能对其民俗文化给予足... 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在新区建设规划中,须充分考虑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实践经验表明,区域性传统民俗文化是新城区文化底蕴之所在,而在新区建设之初,如未能对其民俗文化给予足够重视,将会造成现有大量民俗文化衰落、变形,甚至彻底消失,最终造成区域文化生态系统失衡。因此,在新区建设规划中需组织专家学者与地方文史工作者组成工作团队,对所涉区域传统民俗文化进行全面、深入普查,摸清家底,以此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传承计划奠定坚实的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传统民俗文化 文化生态建设 民俗文化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名化”与“农民工”主体性的双重建构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向振 李佳浩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29-35,共7页
在主流话语中,"农民工"成为进城务工农民的代名词。通过梳理该群体发生和形成过程,发现这种带有标签性质的称谓实际上是一种"污名化"。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工"主体性呈现出双重建构特征,一方面是来自城里... 在主流话语中,"农民工"成为进城务工农民的代名词。通过梳理该群体发生和形成过程,发现这种带有标签性质的称谓实际上是一种"污名化"。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工"主体性呈现出双重建构特征,一方面是来自城里人、政策制定者以及学者等外部力量给予的身份认定,另一方面该群体内部成员也在利用这一特定身份在城市里获取生存生活所必须的社会资源。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关注"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性建构机制,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动逻辑及生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名 农民工 主体性 主体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和“做”:地方信仰知识的构建方式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向振 《文化遗产》 CSSCI 2015年第2期120-128,共9页
在日常生活的信仰实践中,村民基于生活诉求和生命体验,生产和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地方性信仰知识,并在共享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各种社会交往及其他行动。"口头表达"和"行动表达"既是村民在构建地方信仰知识时经常运用... 在日常生活的信仰实践中,村民基于生活诉求和生命体验,生产和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地方性信仰知识,并在共享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各种社会交往及其他行动。"口头表达"和"行动表达"既是村民在构建地方信仰知识时经常运用的策略,又是这些地方知识生产和传承的主要方式。在华北地区"香头"及其信仰较为普遍,通过分析围绕着"香头"的信仰知识的生产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区域民间信仰的实践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头 信仰知识 口头表达 行动表达 “看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向振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403-404,共2页
关键词 脉络宁注射液 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南涉县娲皇宫庙会香社组织的田野考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向振 《民间文化论坛》 2019年第3期82-92,共11页
在民间社会中,以信仰为纽带形成的联村组织,对于维系和规范地方社会秩序有一定的促进意义。娲皇宫庙会中的香社组织,在神圣的"上社"仪式外,世俗生活中也互有往来,村落间的交往明显多于没有相应信仰及信仰组织的村落,同时村落... 在民间社会中,以信仰为纽带形成的联村组织,对于维系和规范地方社会秩序有一定的促进意义。娲皇宫庙会中的香社组织,在神圣的"上社"仪式外,世俗生活中也互有往来,村落间的交往明显多于没有相应信仰及信仰组织的村落,同时村落内部同属于某个香社组织的村民与村民间的关系也相对融洽。可以说,香社作为地方信仰组织,一定程度上可以整合村落内部的社会关系,同时也能够强化村落间的社会联系。围绕某种信仰,村落间形成稳定的互动关系,是太行山东麓地区较为常见的村落社会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娲皇宫 庙会 香社 民间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磕头”的艺术:仪式生活中的身体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向振 《民间文化论坛》 2015年第3期86-92,共7页
在乡土社会中,"身体"本身经常被村民当作技术手段,用以储存关乎生活的默会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村民潜移默化地掌握了这样的技术手段,并在仪式中通过身体的展演,将其内化为生活中不言而喻的知识。在仪式过程中身体的某些动作,... 在乡土社会中,"身体"本身经常被村民当作技术手段,用以储存关乎生活的默会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村民潜移默化地掌握了这样的技术手段,并在仪式中通过身体的展演,将其内化为生活中不言而喻的知识。在仪式过程中身体的某些动作,尤其是磕头行为,往往极具程式化和规范化特征。通过这些程式化动作的展演,一种特定的生活秩序得以生成。可以说,"磕头"是仪式生活中身体的艺术,在"磕头"实践中,村落相关的传统知识和规范得以生成并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身体技术 跪拜 默会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俗学研究2022年度报告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向振 徐才丹 郑远思 《民间文化论坛》 CSSCI 2023年第3期80-91,共12页
2022年,中国民俗学继续保持稳中向上的发展趋势。从该年度民俗学学术作品来看,当前国内民俗学研究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第一,民俗学理论和民俗学学术史讨论方面有所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此类话题的讨论;第二,有关民俗学参与社会治... 2022年,中国民俗学继续保持稳中向上的发展趋势。从该年度民俗学学术作品来看,当前国内民俗学研究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第一,民俗学理论和民俗学学术史讨论方面有所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此类话题的讨论;第二,有关民俗学参与社会治理和社会文化建设的讨论明显增多,民俗学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联系越发紧密;第三,国外民俗学学术作品的译介增多,既有国外学者理论探索的论著,也包括不少国外民俗事象或民俗事件的个案性文章;第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数字民俗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新民俗事象,这是响应朝向当下和转向日常生活研究的民俗学的学术实践。除以上趋势和特点,当前民俗学研究还存在元理论讨论不足、基于知识生产的民俗学史讨论有待深入、民俗学研究方法及研究领域拓展方面有待提升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元理论 历史民俗学 个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空间:现代民俗学关注日常生活的重要维度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向振 《民间文化论坛》 2021年第5期91-97,共7页
日常生活转向是现代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深化与拓展。转向日常生活的现代民俗学,需要重新审视日常时间和日常空间的民俗特性。人们根据生活需要,把日常空间区分为不同类型,并在这些不同类型的空间中组织不同的民俗生活。从实践意义上看,将... 日常生活转向是现代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深化与拓展。转向日常生活的现代民俗学,需要重新审视日常时间和日常空间的民俗特性。人们根据生活需要,把日常空间区分为不同类型,并在这些不同类型的空间中组织不同的民俗生活。从实践意义上看,将空间划分为不同类型,正是人们空间观念的现实表达。由此,日常空间是现代民俗学关注日常生活的重要维度,对日常空间的研究有助于拓展现代民俗学的研究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日常空间 现代民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