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评估腰椎骨髓灌注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勤祥 查云飞 +3 位作者 高明勇 潘爱珍 邢栋 王克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21-925,共5页
目的采用T1加权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T1W-DCE-MRI)对腰椎骨髓进行定量灌注分析,观察椎体骨髓灌注与邻近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将72例接受DCE-MRI的患者分为3组,组1:纳入同时包含有1个位于退变椎间盘间的椎体和一个位于正常椎间盘间... 目的采用T1加权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T1W-DCE-MRI)对腰椎骨髓进行定量灌注分析,观察椎体骨髓灌注与邻近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将72例接受DCE-MRI的患者分为3组,组1:纳入同时包含有1个位于退变椎间盘间的椎体和一个位于正常椎间盘间的椎体的受检者;组2:纳入2个均位于正常椎间盘间的椎体的受检者;组3:纳入2个均位于退变椎间盘间的椎体的受检者。选用3.0T超导MR LAVA-XV序列行腰椎动态采集,采用GE Cine Tool软件拟合时间-信号强度(TIC)曲线,计算各组定量参数Ktrans、Kep、Ve,并行标准化处理,获得各组各参数的标准化比率。结果组1、组2、组3三组间初始Ktrans、Kep、Ve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标准化处理后,三组间标准化Ktrans、标准化Ke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组内两两比较,组1标准化Ktrans、标准化Kep均小于组2、组3(P均<0.05)、而组2与组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间标准化Ve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028,P=0.16)。结论腰椎椎体骨髓灌注减低和相邻椎间盘退变密切相关,T1W-DCE-MRI椎体骨髓定量灌注参数变化可为椎间盘退变的血流动力学病理机制提供一种新的影像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骨髓灌注 腰椎间盘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R986基因多态性与能谱CT泌尿系结石成分分析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勤祥 潘爱珍 +3 位作者 徐志锋 金亚彬 刘伟涛 徐文锋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19-122,127,共5页
目的:探讨钙敏感受体(Calcium sensing receptor,CaSR)986基因位点多态性与能谱CT泌尿系结石成分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98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作为实验组;收集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50... 目的:探讨钙敏感受体(Calcium sensing receptor,CaSR)986基因位点多态性与能谱CT泌尿系结石成分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98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作为实验组;收集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联合DNA测序检测分析两组CaSR986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构成差异,同时采用宝石能谱CT扫描,术前对实验组结石成分进行分析(以术后红外光谱分析法作为标准,排除结果差异者);随访1年,记录实验组结石复发情况及其成分。分析CaSR986各基因型分布与结石成分及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CaSR986基因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构成比无显著差异(P>0.05);经能谱CT和红外光谱分析仪确认实验组含钙结石75例,非含钙结石23例;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知,含钙结石与Ca SR986 AA型呈现明显正相关(r=0.734,P<0.05);而含钙结石与CaSR986其它基因型、非含钙结石与CaSR986任何基因型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CaSR986基因型分布在结石部位、结石复发及复发结石成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结石直径及肾积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校正后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结石成分是影响泌尿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宝石能谱CT可在术前分辨含钙结石,对泌尿结石复发预测具有一定价值,与CaSR986 AA基因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系统疾病 结石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勤祥 潘爱珍 +3 位作者 高明勇 周涛 贺小红 夏桃林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3期248-250,共3页
目的 :探讨肾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及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肾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及肿瘤位置、形态、边界、瘤内成分。结果:本组患者术前均未能正确诊断。肿瘤均为单侧,形态呈不规... 目的 :探讨肾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及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肾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及肿瘤位置、形态、边界、瘤内成分。结果:本组患者术前均未能正确诊断。肿瘤均为单侧,形态呈不规则状或类圆形,边界不清晰,6例瘤内有变性坏死,3例瘤内合并出血,2例灶周出现钙化;7例肿块实性成分呈轻-中度强化,延迟期强化轻度减低。结论:肾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前极易误诊,CT增强扫描图像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组织细胞瘤 恶性纤维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咽与食管异物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及误诊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勤祥 潘爱珍 +3 位作者 高明勇 陈涛 周涛 陈抗松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5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探讨咽及食管异物的MSCT表现、诊断价值及误诊原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因"进食后出现咽部异物感"行MSCT检查的患者68例,以内镜及随访为确诊金标准,统计MSCI对咽食管异物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漏诊率和误... 目的:探讨咽及食管异物的MSCT表现、诊断价值及误诊原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因"进食后出现咽部异物感"行MSCT检查的患者68例,以内镜及随访为确诊金标准,统计MSCI对咽食管异物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漏诊率和误诊率,分析MSCT征象和漏诊误诊原因。结果:本研究MSCT诊断异物敏感度为93%、特异度为91%、准确度为92%,CT还可以明确异物位置、形态、走形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另一方面,MDCT存在6%漏诊率和8%的误诊率,漏诊和误诊主要出现在对细小异物和等低密度异物的识别。结论:MSCT对咽与食管异物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较高,可有效的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式,且为快捷无创性检查,有望作为咽与食管异物诊断的首选方法,但需要警惕细小异物和等低密度异物,合适的扫描条件、细致的观察、详细的病史问询可降低漏诊误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实性假乳头状瘤 计算机体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淋巴结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的CT表现与鉴别诊断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勤祥 潘爱珍 +3 位作者 唐姗姗 肖妮 林景兴 祝叶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7年第4期326-329,共4页
目的分析颈部淋巴结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sinus histiocytosis with massive lymphadenopathy,SHML)的CT影像表现及相关临床表现,探讨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与病理证实的7例颈部淋巴结SHML患者的临床和C... 目的分析颈部淋巴结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sinus histiocytosis with massive lymphadenopathy,SHML)的CT影像表现及相关临床表现,探讨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与病理证实的7例颈部淋巴结SHML患者的临床和CT影像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2~39岁,7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活检证实的13枚受累淋巴结的最长径范围在0.8~4.1 cm,平均2.1 cm。CT平扫密度均匀减低者10枚(76.9%),增强扫描11枚呈多环状或半环状强化(84.6%),9枚边缘清晰,4枚边界不清。结论当青少年男性颈部肿大淋巴结CT平扫密度均匀但增强呈多环或半环状强化时应想到SHML的可能,熟悉其CT表现有助于将其纳入鉴别诊断,结合临床、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淋巴结病 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组织Rosai-Dorfman病(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勤祥 赵海 +3 位作者 杨冠英 徐志锋 肖妮 刘燕洁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7年第5期1145-1149,共5页
目的:探讨1例原发性软组织Rosai-Dorfman病(RDD)的临床病理特征及MRI表现,强调在评估软组织恶性肿瘤时应将该病纳入鉴别诊断,以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例软组织RDD的临床病理特征及MRI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 目的:探讨1例原发性软组织Rosai-Dorfman病(RDD)的临床病理特征及MRI表现,强调在评估软组织恶性肿瘤时应将该病纳入鉴别诊断,以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例软组织RDD的临床病理特征及MRI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左上臂肿物10余年明显增大3月余。MRI示左上臂皮下软组织肿块大小约7.5cm×4.5cm×12cm,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弥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显著强化,内见多发线状分隔,肿块外侧边界毛糙、深入皮肤深层。CE-MRA显示肿块内及周边有明显增多血管网,MRI拟诊软组织肉瘤。术前穿刺活检提示炎性病变,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软组织RosaiDorfman病。结论:单纯性结外型软组织RDD罕见,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往往类似恶性肿瘤,确诊难度较大,需结合临床、影像以及病理,MRI有助于帮助排除其它可能的诊断以及有效地评估本病的进展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 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 RDD) 磁共振成像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I技术CT直方图参数模型预测微小磨玻璃结节样肺腺癌浸润性 被引量:15
7
作者 邓琦 潘爱珍 +4 位作者 徐志锋 周涛 李勤祥 林景兴 王诚明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77-981,共5页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技术提取的CT直方图定量参数建立的诊断模型对微小磨玻璃结节样(长径≤10 mm)肺腺癌浸润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肺癌的98例患者共102个长径≤10 mm的微小磨玻璃结节样(GGN)病灶的胸部H...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技术提取的CT直方图定量参数建立的诊断模型对微小磨玻璃结节样(长径≤10 mm)肺腺癌浸润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肺癌的98例患者共102个长径≤10 mm的微小磨玻璃结节样(GGN)病灶的胸部HRCT图像,其中原位癌(AIS)32个、微浸润腺癌(MIA)21个、浸润性腺癌(IAC)49个。将AIS和MIA归为无浸润组,IAC归为浸润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满足正态分布)或Mann-Whitney U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比较两组结节的长径和AI技术提取的直方图中各定量参数(包括实性成分占比、最大CT值、最小CT值、平均CT值、中位CT值、标准差、偏度、峰度和熵)值的差异。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其诊断价值,将AUC大于0.7的参数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GGN浸润性的独立预测因子并建立诊断模型,利用ROC曲线分析模型的诊断效能,绘制预测模型的nomogram图,并采用校准曲线评价其预测效果。结果:实性成分占比、最大CT值、平均CT值、偏度、峰度和熵在无浸润性组和浸润性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径、最小CT值、中位CT值和标准差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由高到低依次为熵(AUC=0.860)、平均CT值(AUC=0.845)、实性占比(AUC=0.817)、最大CT值(AUC=0.690)、峰度(AUC=0.665)和偏度(AUC=0.65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熵(OR=16.647,P<0.05)和平均CT值(OR=1.021,P<0.05)是预测GGN浸润性的独立影响因子;其中,熵的诊断阈值为3.745,相应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8%和89.6%;平均CT值的诊断阈值为-479.500 HU,相应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6%和84.9%。nomogram图显示预测模型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的一致性良好,C指数为0.840(95%CI:0.757~0.923)。结论:基于AI技术建立的CT直方图定量参数模型对长径≤10 mm早期肺腺癌的浸润性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定量参数中以熵和平均CT值的诊断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磨玻璃结节 人工智能 直方图 浸润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评价膝关节创伤后的隐匿病变及软组织损伤 被引量:10
8
作者 钟俊 杨法宝 +2 位作者 赵学航 张丽 李勤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30期5604-5608,共5页
背景:膝关节创伤患者在行X射线检查后进一步选择64层螺旋CT检查时,根据伤情及重建需要选择何种后处理技术在临床上存在一定分歧。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膝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膝关节创伤患者的普通X... 背景:膝关节创伤患者在行X射线检查后进一步选择64层螺旋CT检查时,根据伤情及重建需要选择何种后处理技术在临床上存在一定分歧。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膝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膝关节创伤患者的普通X射线片及64排螺旋CT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容积显示和表面遮盖显示等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骨窗及软组织窗图像,由2名以上有经验的放射科和骨科医生对图像进行双盲分析并与临床及图像重建结果对照。结果与结论:在79例膝关节创伤患者中,共计92处骨折。普通X射线片诊断68例82处骨折,1例假阳性,5例假阴性,检出率约为89%;经64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后确诊79例共92处骨折,检出率100%。证实,和X射线检查相比,64层螺旋CT及多种图像重建是膝关节创伤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能进一步明确有无膝关节周围隐匿性骨折、微骨折及脱位及软组织损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膝关节 骨折 后处理技术 数字化图像影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DCT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升主动脉弹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义加 查云飞 +3 位作者 陈伦刚 徐霖 刘超 李勤祥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4期411-416,共6页
目的:采用64-MDCT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升主动脉弹性的相关性。方法:病变组搜集120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同时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常规造影,对每支血管病变按狭窄程度分组、评价,并计算Gensini积分。CTA原始数据间隔5%R-... 目的:采用64-MDCT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升主动脉弹性的相关性。方法:病变组搜集120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同时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常规造影,对每支血管病变按狭窄程度分组、评价,并计算Gensini积分。CTA原始数据间隔5%R-R间期在0%~95%R-R间期重组图像,然后在主动脉窦上方约25mm层面采用MATLAB图像分割软件,分别测量各重建期相主动脉的横断面积。受检者完成CT扫描前后由专人常规测量血压。弹性值D[Pa-1]的计算公式为:D=ΔA/(A0.ΔP),ΔA代表管腔最大与最小面积的差值,A0代表心动周期内最小管腔面积,ΔP代表脉压差。选取经CTA证实冠状动脉无狭窄的健康志愿者25例为对照组,在CT检查前后一周内采用M型超声测量升主动脉的直径变化,并将计算的弹性值与CTA测得的弹性值进行比较。结果:64-MDCT与超声测量的主动脉弹性值间有极好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ICC=0.98,P<0.001)。正常对照组与病变组间弹性D值及PW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冠状动脉狭窄的Gensini积分与弹性D值呈显著负相关(r=-0.83,P<0.01),与脉搏波速度(PWV)呈显著正相关(r=0.83、P<0.01)。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随主动脉弹性D值的增加而递减,随PWV值的增加而递增。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组间D值、PWV值、Gensini积分的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D=79.29,FPWV=119.11,FG=128.07,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动脉弹性D是冠心病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64-MDCT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同时,可以客观评价升主动脉的弹性,升主动脉弹性的定量评价有助于检测亚临床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及预测冠心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疾病 胸主动脉 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自旋标记与动态对比增强MRI脊柱骨髓灌注成像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邢栋 查云飞 +3 位作者 李勤祥 闫力永 龚威 王克军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3期318-322,共5页
目的:分析动脉自旋标记(ASL)与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脊柱骨髓灌注成像参数间的相关性,探讨ASL测量脊柱骨髓血流灌注的可行性。方法:对27位志愿者的54个腰椎椎体行ASL及DCE-MRI扫描,将原始图像传入GE AW 4.4工作站分别采用Functool及... 目的:分析动脉自旋标记(ASL)与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脊柱骨髓灌注成像参数间的相关性,探讨ASL测量脊柱骨髓血流灌注的可行性。方法:对27位志愿者的54个腰椎椎体行ASL及DCE-MRI扫描,将原始图像传入GE AW 4.4工作站分别采用Functool及Cine tool软件进行后处理,每个椎体用一个兴趣区(ROI)覆盖,记录椎体骨髓的ASL灌注血流量(BFASL)及DCE-MRI灌注参数(Ktrans、Kep、Ve),并用Pearson法分析BFASL与Ktrans、Kep、Ve间的相关性。结果:腰椎脊髓灌注的BFASL与Ktrans、Kep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6(P<0.001)、0.387(P=0.004),与Ve值无相关性,r=0.239(P=0.082)。结论:用ASL法可以得到脊柱骨髓灌注BFASL值,而且BFASL与DCE-MRI脊柱骨髓灌注参数间存在相关性,ASL技术有评估腰椎骨髓血流灌注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灌注 动脉自旋标记 动态对比增强 脊柱骨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患者TPMT及NUDT15基因多态性与肠壁炎性反应及能谱成像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姗姗 潘爱珍 +5 位作者 李勤祥 余田 陈颖瑜 徐志锋 叶亚君 李雪莲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67-71,共5页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及核苷二磷酸连接的部分X型基序15(NUDT15)基因多态性与肠壁炎性反应及能谱成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0例中国籍IBD患者(IBD组)及60例健康对照组人群的外周血样本并提取DNA。使用基因组...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及核苷二磷酸连接的部分X型基序15(NUDT15)基因多态性与肠壁炎性反应及能谱成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0例中国籍IBD患者(IBD组)及60例健康对照组人群的外周血样本并提取DNA。使用基因组DNA作为模板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R139C的NUDT15基因的变体和TPMT*3C的TPMT变体进行基因分型。分析TPMT及NUDT15基因多态性与硫唑嘌呤(AZA)治疗后肠壁炎性反应及能谱成像的相关性。结果 TPMT c. 719A> G中,IBD组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降低(P <0.05),AG和GG基因型以及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增高(P <0.05)。NUDT15 c. 415C> T中,IBD组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降低(P <0.05),CT和TT基因型以及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增高(P <0.05)。TPMT 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频率肠壁炎性反应缓解率较AG和GG基因型以及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增高(P <0.05),NUDT15 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肠壁炎性反应缓解率较CT和TT基因型以及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增高(P <0.05)。TPMT 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频率CT能谱成像检出率较AG和GG基因型以及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降低(P <0.05),NUDT15 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能谱成像检出率较CT和TT基因型以及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降低(P <0.05)。结论 IBD患者中NUDT15的突变率高于TPMT。NUDT15多态性较TPMT多态性更能预测AZA引起的肠壁炎性反应和能谱成像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硫嘌呤甲基转移酶 核苷二磷酸连接的部分X型基序15 基因多态性 能谱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2
12
作者 邓琦 李勤祥 杨冠英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5期525-527,共3页
目的:探讨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IMT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4例行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状... 目的:探讨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IMT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4例行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状、边界、密度或信号、强化模式等。结果:6例均为脾脏单发类圆形肿块,直径3.4~7.8cm;5例位于脾上极,1例位于脾下极;2例边界清楚,4例边界欠清。4例CT扫描中,3例为均匀等密度软组织肿块,1例中央部出现囊变、小片状坏死区;增强扫描动脉期2例无明显强化,2例边缘轻度强化;静脉期4例强化均稍增强;延迟期3例密度明显低于正常脾实质,1例密度稍低于正常脾实质。2例MRI扫描中T1WI为均匀稍低信号,T2WI为明显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均未见明显强化,晚期病灶进一步强化但明显低于正常脾实质。6例病灶增强扫描后均出现完整或不完整包膜环,4例中央出现斑片状更低密度或无强化区。结论:脾脏IMT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综合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肿瘤 肿瘤 肌组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癌增强CT肾脏皮质厚度与肾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唐姗姗 潘爱珍 +5 位作者 李勤祥 余田 陈颖瑜 徐志锋 叶亚君 李雪莲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2年第2期210-214,共5页
目的:探讨肾癌增强CT肾脏皮质厚度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研究时间为2014年2月到2020年1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肾实质内病变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肾癌28例(肾癌组)与肾良性病变50例(良性组),两组都给予增强CT检查,记录CT成像常... 目的:探讨肾癌增强CT肾脏皮质厚度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研究时间为2014年2月到2020年1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肾实质内病变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肾癌28例(肾癌组)与肾良性病变50例(良性组),两组都给予增强CT检查,记录CT成像常规参数、肾脏皮质厚度,同时记录与检测患者的肾功能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肾癌组的BF、BV、PS值高于良性组,MTT值低于良性组,肾癌组的GFR值低于良性组,MVD计数与VEGF表达率高于良性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癌组的肾脏皮质厚度与肾皮质CT增强值都显著少于良性组(P<0.05)。在肾癌组中,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GFR、MVD、VEGF与肾皮质CT增强值、肾脏皮质厚度、PS、MTT都有显著相关性(P<0.05);以皮质厚度≥0.51 cm、0.30-0.50 cm、<0.30cm为判断肾功能正常、轻度减退和重度减退的标准,符合率为67.9%。结论:肾癌的增强CT扫描是一种较为便捷、安全的方法,对肾脏皮质厚度进行测定,有助于对肾功能进行判断,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癌 增强CT 肾脏皮质厚度 肾功能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神经鞘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邓琦 李勤祥 杨冠英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年第9期1954-1956,1969,共4页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鞘瘤的CT影像学特征并与病理进行对照,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神经鞘瘤的CT影像资料及病理特点,分别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状、边界、密度及强化模式等,探讨CT征象与病理...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鞘瘤的CT影像学特征并与病理进行对照,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神经鞘瘤的CT影像资料及病理特点,分别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状、边界、密度及强化模式等,探讨CT征象与病理表现的对应关系。结果:4例肿瘤均为胰腺头部单发类圆形肿块,直径约3.4~5.8cm,边界清楚,2例轻度压迫胰腺及十二指肠,1例累及至肝门部;2例囊变为主且其中1例可见出血,1例囊实性混杂可见小片状钙化,1例实性为主可见点状钙化;增强扫描2例囊变为主强化不明显,1例囊实性混杂见轻度强化,1例实性为主见轻到中度强化,周围门静脉及肠系膜血管均未见受侵犯。电镜下4例病变组织均可见Antoni A区和Antoni B区,2例囊变为主者见稀疏瘤细胞及黏液样变性的Antoni B区为主,1例实性为主者见较丰富束状排列肿瘤细胞的Antoni A区为主,1例囊实性混杂者见Antoni A区和Antoni B区交织混杂。结论:胰腺神经鞘瘤的定性诊断较为困难,充分认识此病的影像与病理学特点,可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神经鞘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sai-Dorfman病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勤祥 查云飞 +3 位作者 赵海 肖妮 徐志锋 陈颖瑜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47-1551,共5页
目的探讨Rosai-Dorfman病(RDD)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0例RDD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2~39岁,中位年龄21岁,术前均针对性行数字化X线摄影(DR)和(或)CT、MRI检查,初步分析10例患者的... 目的探讨Rosai-Dorfman病(RDD)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0例RDD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2~39岁,中位年龄21岁,术前均针对性行数字化X线摄影(DR)和(或)CT、MRI检查,初步分析10例患者的影像表现和病理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CT共检出受累淋巴结64枚,最长径〉1.0 cm者40枚(62.7%),密度均匀者62枚(96.7%),14枚(21.8%)边缘模糊,CT增强扫描直径〉1.5 cm的受累淋巴结中约88.6%呈现多环状或半环状强化。DR示右肱骨中上段骨髓腔条片状以低密度为主的骨破坏,小部分密度不均匀增高,未见骨膜反应,周围软组织未见肿胀。顶骨病灶CT平扫呈低密度,边界清晰,累及板障与颅骨内外板,边缘未见硬化,MRI示病灶T1WI及T2WI均呈中等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部分呈高信号,钆喷酸葡胺(Gd-DTPA)T1WI增强扫描呈显著强化,侵犯周围软组织。左上臂软组织病变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其内见低信号分隔,DWI呈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肿块显著强化,外侧边界不清,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显示肿瘤血管丰富。病检光镜下均可见一类胞体大、胞质丰富的组织细胞,其胞浆内见吞噬的大量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和小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均为组织细胞S-100(+),CD68(+)。结论淋巴结RDD和淋巴结外受累有着不同的影像学表现,部分与病理特点有一定的相关性,正确认识其影像与病理学特点,有助于完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AI-DORFMAN病 颈部淋巴结 软组织 数字化X线摄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年龄和椎体平面对成人胸腰椎DCE-MRI灌注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勤祥 查云飞 +3 位作者 刘昌盛 王鹤 邢栋 陈义加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43-547,共5页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灌注参数在成人胸腰椎体不同解剖平面的分布特征以及年龄因素对灌注参数的影响。方法 50例中,男41例,女9例,平均年龄(52.61±17.31)岁。DCE-MRI序列采用LAVA-XV(3D-GRE-T1WI)序列,椎体正中...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灌注参数在成人胸腰椎体不同解剖平面的分布特征以及年龄因素对灌注参数的影响。方法 50例中,男41例,女9例,平均年龄(52.61±17.31)岁。DCE-MRI序列采用LAVA-XV(3D-GRE-T1WI)序列,椎体正中矢状面同层多时相动态扫描,采用Cine tool软件自动拟合感兴趣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计算不同椎体平面的定量参数(Ktrans、Kep、Ve)同时生成相应参数的伪彩图。所有研究对象根据椎体平面分为下胸椎组(LT),包括Th10、Th11和Th12椎体;上腰椎组(UL),包括L1、L2和L3椎体;下腰椎组(LL),包括L4、L5椎体。依据年龄将研究对象分为<50岁和≥50岁两个年龄组。结果 LT、UL和LL三组间Ktrans、Kep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3.392、31.357,P值均<0.001),而三组间V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为3.543,P=0.33);组内两两比较后显示Ktrans、Kep值在LT、UL、LL三组呈依次递减趋势。年龄与Ktrans、Kep存在负相关(r=-0.688、-0.684,P<0.001);年龄与Ve之间存在正相关(r=0.717,P<0.001)。在不同的椎体平面,<50岁和≥50岁组的Ktrans、Kep、Ve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50岁组的Ktrans、Kep值均高于≥50岁组,而<50岁组的Ve值低于≥50岁组。结论基于血管通透性成像的DCE-MRI能够获得椎体骨髓灌注定量参数(Ktrans、Kep、Ve),灌注和通透性参数在不同椎体平面有着不同的分布特征,而且年龄对椎体灌注和通透性参数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对比增强 磁共振成像 椎体 骨髓 灌注 通透性
原文传递
骨骼Rosai-Dorfman病的影像学表现并文献复习(附2例报道)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勤祥 潘爱珍 +2 位作者 赵海 肖妮 林景兴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7年第6期396-400,共5页
目的 分析骨骼Rosai-Dorfman病(RDD)的数字化X线摄影(DR)、CT和MRI表现,结合其临床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以明确影像诊断,提高对骨RDD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骨RDD的影像学表现,主要观察病灶的数量、形态、密度... 目的 分析骨骼Rosai-Dorfman病(RDD)的数字化X线摄影(DR)、CT和MRI表现,结合其临床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以明确影像诊断,提高对骨RDD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骨RDD的影像学表现,主要观察病灶的数量、形态、密度或信号、病灶周围组织情况,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病例1为上肢多发病灶(累及长骨和扁骨),仅行DR检查,表现为骨髓腔条片状以低密度为主的溶骨性破坏,部分病灶密度不均匀增高,未见骨膜反应,骨皮质及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病例2为颅骨单发病灶,CT平扫表现为颅骨内外板及板障的溶骨性破坏,边界清,密度均匀;MRI显示病灶T1WI、T2WI呈中等信号,弥散加权成像呈部分高信号,Gd-DTPA T1WI增强扫描病灶显著强化,临近头皮及脑膜受累.结论 骨RDD多呈溶骨性破坏,少有硬化边与骨膜反应,颅骨病灶累及软组织相对长骨略为多见,影像表现没有特异性,需与多种疾病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AI-DORFMAN病 骨骼 数字化X线摄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Rosai-Doffman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 被引量:9
18
作者 徐志锋 潘爱珍 +3 位作者 李勤祥 张仙海 黄麟雯 高明勇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36-940,共5页
目的总结Rosai-Dorfman病(RDD)的临床及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0例RD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本组患者7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DR检查;3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0例患者,男7例、女3例,... 目的总结Rosai-Dorfman病(RDD)的临床及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0例RD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本组患者7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DR检查;3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0例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8~54(32±16)岁。8例患者白细胞及红细胞沉降率正常;8例表现为无痛性肿大淋巴结或肿块灶,其中4例伴发多系统受累;淋巴结型3例、结外型5例和混合型2例。淋巴结型的CT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病灶轻、中度强化,2例患者部分病灶表现为环形强化。结外型患者中3例接受MR检查,其中皮下2例,表现为左前腹壁或左肩部不规则肿块,颅内1例表现为局部颅骨破坏伴肿块。MR-DWI序列病灶内见斑点及片状更高信号灶;Gd-DTPA增强呈明显不均性强化,边缘模糊,并见筋膜或脑膜尾征;病灶周围均见增粗血管征象。肝内病灶CT增强扫描呈"快进快退"特征。混合型RDD2例,1例CT表现咽部淋巴环及鼻咽部明显肿胀增厚,双侧颌下区、颈部及腹腔多发增大淋巴结,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X线显示右肱骨近中段溶骨性骨破坏;1例CT显示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伴鼻腔内软组织肿快,呈轻、中度强化。结论RDD术前诊断困难,青壮年男性好发,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或肿块灶是其主要临床特征。RDD影像表现多样,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DWI序列肿块内呈散在更高信号斑片,明显不均性强化伴病灶周围增粗血管征,有助于结外型RDD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增多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