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鲜水河活动断裂带蠕变斜坡地质灾害InSAR识别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姚鑫 张永双 +3 位作者 李凌婧 凌盛 王宗盛 周振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694-1705,共12页
断裂带附近往往是蠕变斜坡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微小变形是指示蠕变斜坡地质灾害的一项重要标志。本文以青藏高原鲜水河活动断裂带为研究区,选用多期ALOS/PALSAR合成孔径雷达数据进行时序干涉(InSAR)观测,获得了毫米级的地表变形量,结合现... 断裂带附近往往是蠕变斜坡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微小变形是指示蠕变斜坡地质灾害的一项重要标志。本文以青藏高原鲜水河活动断裂带为研究区,选用多期ALOS/PALSAR合成孔径雷达数据进行时序干涉(InSAR)观测,获得了毫米级的地表变形量,结合现场调查、遥感解译和地质条件综合分析,揭示了该区域蠕变斜坡地质灾害的类别、变形特征和空间发育规律:(1)断裂沿线主要发育了蠕变滑坡、蠕变泥石流物源和冰碛物流动3种类型蠕变斜坡地质灾害;(2)蠕滑滑坡具有"错乱的等高线状台阶",凸凹不平的主滑方向地形剖面,舌状地貌,无基岩裸露滑床等特征;(3)鲜水河断裂北段古滑坡、历史地震滑坡和震裂斜坡发育,与断裂带直接相交的,大部分存在蠕滑变形,未相交的往往无蠕滑变形,体现了活动断裂对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作用;(4)发育"土石林型"和"坡面松散堆积物型"两种泥石流,识别特征是物源区有分散的缓慢变形体,流域范围内变形体的数量和速率是重要标志;(5)鲜水河断裂带附近4200m高程以上区域广泛存在现代冰碛物沿冰川槽谷滑动变形,其分布范围广、单体规模大、运动速率高,是现今研究区最主要的地表剥蚀形式之一。研究结果也表明,InSAR技术结合地质条件能有效地识别蠕变斜坡地质灾害,适于山区地质灾害众多、调查不便的工作环境,是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活动断裂 地质灾害识别 干涉雷达 蠕滑 斜坡变形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泛三江并流区活动性滑坡InSAR初步识别与发育规律分析 被引量:29
2
作者 姚鑫 邓建辉 +5 位作者 刘星洪 周振凯 姚佳明 戴福初 任开瑀 李凌婧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37,共22页
青藏高原的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泛三江并流区是青藏高原地质环境研究和自然资源开发的关键带,因此,全覆盖地调查该区活动性滑坡,研究其发育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泛三江并流区17.9×10^4 km^2研究区为例,示范了InSAR大数据处理... 青藏高原的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泛三江并流区是青藏高原地质环境研究和自然资源开发的关键带,因此,全覆盖地调查该区活动性滑坡,研究其发育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泛三江并流区17.9×10^4 km^2研究区为例,示范了InSAR大数据处理→滑坡解译→发育规律分析→重点区段剖析的滑坡InSAR调查工作流程和关键技术,获得了研究区海拔4000 m以下的的活动性滑坡数据。结果表明:1)现有的SAR数据源、InSAR技术和解译方法可以满足开展大区域中小比例尺活动性滑坡识别的需求,开展全国滑坡InSAR调查时机已经成熟;2)设计的“相位共振增强PRE-InSAR”技术,针对大冗余SAR观测的快速计算,可以消除大部分不利的干涉条件,突出滑坡的位置、范围和活动强度,有效地完成适合大区域滑坡识别的InSAR数据处理,技术上具有推广潜力;3)辅助地貌和光学遥感图像解译,考虑地层岩性、制灾机理、诱发因素,总结出三江并流区活动性滑坡的10类发育地貌位置;4)共解译海拔4000 m以下活动性滑坡904处,主要分布在金沙江的汪布堆—波罗、松雄、中心绒,怒江的八宿,澜沧江的察雅、囊谦、德钦、黄登水库8个区段;5)活动性滑坡主要是古(老)滑坡堆积体的复活,对其影响大的环境要素依次是河流侵蚀、地形坡度、地层岩性、降水气温,活动构造和地震对活动性滑坡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并不直接显著,地灾与人类活动互馈是本区域滑坡发育的一大特点;6)InSAR识别结果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活动性滑坡的自然发育规律,加深了对泛三江地区滑坡灾害的认识,但也应该看到,InSAR观测和活动性滑坡的解译具有多解性,制定标准化的InSAR识别工作流程,进行多源数据的融合观测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泛三江并流区 INSAR 活动滑坡 滑坡识别 发育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地区震后泥石流灾害区域预警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永双 姚鑫 +3 位作者 郭长宝 李凌婧 杨志华 杜国梁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14-1023,共10页
5·12汶川地震造成大量松散堆积物,导致震后触发泥石流的极端降雨量比震前显著降低.在龙门山地区震后泥石流发育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震后触发泥石流灾害的区域降雨阈值及其地域差异性,震后触发泥石流的72小时雨量分布特征... 5·12汶川地震造成大量松散堆积物,导致震后触发泥石流的极端降雨量比震前显著降低.在龙门山地区震后泥石流发育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震后触发泥石流灾害的区域降雨阈值及其地域差异性,震后触发泥石流的72小时雨量分布特征为:映秀-汶川一带为75~100mm,茂县-北川一带以100—160mm为主,上述区域外围及平武-青川一带为160~200mm;在龙门山前的雁门-茶坝、龙门山后山的禹里-平武之间为200mm以上.综合考虑地震地质、地形地貌和降雨等因素,建立了地震扰动区泥石流预警指标体系.采用加权信息量模型完成了龙门山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然后采用年最大72小时降雨量为主要触发因素,开展了震后5年的泥石流危险性预测评价及区域预警研究,提出泥石流的区域危险性是动态变化的,高危险区主要随降雨量和松散堆积物空间分布而变化,为震后泥石流灾害气象预警和防范等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扰动区 泥石流 降雨阈值 动态危险性 区域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中巴公路(公格尔—墓士塔格段)地质体缓慢变形识别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李凌婧 姚鑫 +2 位作者 张永双 凌盛 王宗盛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21-927,共7页
中巴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多发,通过微小变形对于其沿线地质灾害进行早期识别是一种重要的防灾措施。本文以中巴公路公格尔山至墓士塔格山段为研究区,选用2007年7月12日至2011年1月20日获取的16景PALSAR合成孔径雷达数据,采用小基线集干涉... 中巴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多发,通过微小变形对于其沿线地质灾害进行早期识别是一种重要的防灾措施。本文以中巴公路公格尔山至墓士塔格山段为研究区,选用2007年7月12日至2011年1月20日获取的16景PALSAR合成孔径雷达数据,采用小基线集干涉测量技术(SBAS-In SAR,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进行了变形干涉计算,识别并分析了沿线地质体的变形情况:(1)冰川运动与冰川泥石流作为沿线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变形相对较大,较易识别,有效PS点主要分布在前缘冰碛物部分,反映为正负大变形相间的高异常值点团,其中公格尔山与墓士塔格山山麓的冰碛物运动最为显著;(2)沿线较软弱顺坡结构岩体发育,且风化严重,稳定性较差,易形成溜石坡灾害,表现为顺坡负异常变形;(3)宽谷区PS点变形以正值和较小的负值为主,该区域主要为底部冰水堆积物,上部洪积物,冰川融水补给充足,土体水分含量较高,可能产生冻胀变形,同时也可能存在斜坡重力梯度方向的变形,二者变形合成在测量结果上表现为视线向的正异常;(4)中巴公路主要在湖盆和洪积扇上展布,推测由于不均匀分布软土的变形,使较为刚性的公路部分路段产生了下沉;(5)SBAS-In SAR的高精度变形观测覆盖范围广,对于线性工程周围地质体稳定性的识别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巴公路 SBAS-InSAR 地质灾害 冰碛物运动 缓慢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5
5
作者 姚鑫 李凌婧 +2 位作者 张永双 郭长宝 周能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2-44,共13页
青藏高原东缘新构造运动复杂而强烈,地震与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工作意义重大。基于地质力学和大陆动力学相互补充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理论,选择深部地球物理场、区域构造变形、地震活动、区域构造应力场作为内动力因素,地... 青藏高原东缘新构造运动复杂而强烈,地震与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工作意义重大。基于地质力学和大陆动力学相互补充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理论,选择深部地球物理场、区域构造变形、地震活动、区域构造应力场作为内动力因素,地形地貌、降雨量、河流冲蚀组合计算所产生的地质灾害条件作为外动力因素,地层岩性和活动断裂影响带作为介质因素,进行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采用地质要素梯度来反映内动力作用和通过地质环境要素综合分析表现外动力作用是提高评价准确性的有效手段;青藏高原东缘可分为8个构造特征差异显著的一级分区,75个综合因素差别较大的二级分区,653个外动力条件有一定差别的三级分区;总体而言,龙门山断裂、鲜水河断裂和安宁河断裂带构成的Y字型构造格架断裂带附近的地壳稳定性最差,西部次之,东部最好,北部区块较完整,南部复杂破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壳稳定性 青藏高原东缘 龙门山断裂 活动断裂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断裂带近场变形特征提取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凌婧 姚鑫 +2 位作者 张永双 王桂杰 郭长宝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7-228,共12页
断裂带近场变形特征不仅对新构造研究、地震预测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直接服务于工程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鲜水河断裂八美—道孚段为研究区,选用多期L波段的雷达数据,采用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PS-In SAR,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 断裂带近场变形特征不仅对新构造研究、地震预测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直接服务于工程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鲜水河断裂八美—道孚段为研究区,选用多期L波段的雷达数据,采用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PS-In SAR,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进行了2007—2011年的变形测量,结合其他资料综合分析了断裂带近场复杂的变形规律:1断裂间震期变形以负值为主,速率南段大于北段,两侧LOS东向运动速率差有所区别,南西侧速率大于北东侧速率,远离断裂带速度差明显,靠近断裂带速度差小,反映了断裂的整体东向运动和左旋相对运动;2断裂带附近,PS(Persistent Scatterer)点变形以较小的负值和正值为主,反映了地表的抬升,所在位置主要为湿地、山脚地下水出露点、河岸沟壑,推测原因为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地下水抬升使地表发生鼓胀变形,季节性冻胀导致的湿地趋势抬升增长,断裂带附近的破碎岩土体具有一定的膨胀性;3断裂带中古—八美段表现出大范围的升高变形为断裂在近场的逆冲抬升作用,以及宽大韧性剪切带的存在以此来吸收协调鲜水河断裂的整体变形;4在斜坡带上高变形PS"点团",反映了斜坡的重力变形作用,尤其在道孚—松林口段、乾宁盆地—龙灯坝段非常显著,体现了活动断裂带的地质灾害效应;5PS-In SAR高精度观测结果表明,活动断裂的变形是复杂的,在不同时期、不同分段、不同构造部位变形量和变形范围具有较大差异,不能简单考虑以断裂带为界的整体平移或升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 活动断裂 构造变形 干涉雷达 蠕滑型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绵远河流域地质灾害遥感提取与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凌婧 姚鑫 +1 位作者 张永双 陈剑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6-55,共10页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龙门山地区发生M S8.0大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斜坡地质灾害。全面、准确的地质灾害编录和对其发育规律分析是灾害防治研究的基础。因此,本文选取同震地质灾害典型发育的绵远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利用2期震后的SPOT5...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龙门山地区发生M S8.0大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斜坡地质灾害。全面、准确的地质灾害编录和对其发育规律分析是灾害防治研究的基础。因此,本文选取同震地质灾害典型发育的绵远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利用2期震后的SPOT5卫星遥感影像,结合震前航拍影像,进行了同震地质灾害图斑的自动识别,并结合影像目视检核和灾害野外验证精确地编录了斜坡地质灾害。针对先前学者在此研究区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本次地质灾害提取方法的优势与成果的完整性与精确性。在此解译成果基础上,进行了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的空间分析,得出了一些有别于前人的认识:(1)遥感影像是提取地震地质灾害的有效手段,但需要注意遥感影像的时相选择和期次的对比,这样才能获取完整且准确的解译结果;(2)提取的研究区地质灾害总面积为85.5km2,约为前人研究结果的两倍;解译结果显示,灾害主要集中分布于北川—映秀地表破裂带附近和绵远河主河道两侧的斜坡;(3)流域地处地形、地貌过渡带,高程、坡度、坡形、断裂及地表破裂和地层岩性是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的主控因素;在高程1500m和4100m附近灾害面积百分比最大,分别为31%和25%以上;灾害分布主要集中在50°附近,面积百分比与坡度呈正相关;在凹形陡坡单元灾害面积分布最大,其次为凸型中坡单元;灾害分布与该地区断层的活动特征相关性很大;硬岩、上硬下软地层是地质灾害的主要发生区域,占4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绵远河流域 地质灾害提取 灾害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的半干旱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以金沙江上游奔子栏—昌波河段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黎艳 陈剑 +2 位作者 许冲 李凌婧 姚鑫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75-982,共8页
半干旱区具有植被稀少、松散堆积物源丰富的特征,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以金沙江上游奔子栏—昌波河段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及遥感影像数据分析,研究了半干旱区的区域泥石流发育特征;选取地层岩性、断裂构造、斜坡坡度、流域相对... 半干旱区具有植被稀少、松散堆积物源丰富的特征,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以金沙江上游奔子栏—昌波河段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及遥感影像数据分析,研究了半干旱区的区域泥石流发育特征;选取地层岩性、断裂构造、斜坡坡度、流域相对高差、年平均降雨量和植被归一化指数等6项评价指标,利用GIS技术与AHP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建立半干旱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模型,得到研究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栅格图。对研究区进行小流域划分,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区域统计分析并分类,制作基于流域单元的泥石流易发性分区图。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泥石流高易发区和偏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沿岸的东北部、中部和西南部,面积约1 040.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5.7%。最后,构建检验曲线对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结果进行检验,高易发区和偏高易发区内实际发育的泥石流面积为651.4 km2,占泥石流总面积的51.1%,表明易发性评价分区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河谷 泥石流 易发性评价 AHP层次分析法 金沙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及发震构造探讨 被引量:31
9
作者 姚鑫 周振凯 +2 位作者 李凌婧 刘星洪 姚佳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7-514,共8页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M_s7.0级地震,构造部位处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巴颜喀拉地块东北角,震中位置是岷江断裂、塔藏断裂、虎牙断裂和雪山梁子断裂围闭的空震区。那条断裂发震,如何界定其与周边活动断裂的关系,与青藏高原东缘近年...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M_s7.0级地震,构造部位处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巴颜喀拉地块东北角,震中位置是岷江断裂、塔藏断裂、虎牙断裂和雪山梁子断裂围闭的空震区。那条断裂发震,如何界定其与周边活动断裂的关系,与青藏高原东缘近年来发生的大地震是否有成因联系等问题对于理解该区域现今构造活动模式、预判地震发展趋势和部署地震地质灾害防控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地震前后两期Sentinel-1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对地表同震形变场进行了InSAR测量,获取了极震区约2000 km^2范围内的雷达视线向变形(-13~28 cm)和运动方向,呈现为主动盘单侧走滑兼逆冲的变形模式,结合震源机制、断裂展布、构造背景和近年地震迁移的分析,揭示了控震构造是巴颜喀拉地块北缘边界断裂弧形旋转体系的尾端构造,发震断层是该断裂系中塔藏断裂的南段,并有与虎牙断裂贯通的趋势,因此,应重视本次地震与虎牙断裂之间的空震区未来的强震危险性问题;从区域上看,此次九寨沟地震可能与汶川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成因联系,因在巴颜喀拉地块南北边界断裂破裂基本贯通的条件下,2008年汶川地震诱发的东缘中部锁固破裂导致块体加速向东挤出,2013年鲁甸地震又释放了东缘南段挤压构造应力,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东北角的应力集中,促使九寨沟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干涉雷达 巴颜喀拉地块 塔藏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场址区域地壳稳定性In SAR评价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姚鑫 张路青 +1 位作者 李凌婧 曾庆利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4-115,共12页
针对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往往面对区域广阔、数据匮乏、时间紧迫等问题,本文提出基于InSAR技术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要素提取及分析方法,其具有空间覆盖范围大、时间可回溯、观测效率高等优势。以阿拉善地区某重大工程选址为例,选用1996~201... 针对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往往面对区域广阔、数据匮乏、时间紧迫等问题,本文提出基于InSAR技术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要素提取及分析方法,其具有空间覆盖范围大、时间可回溯、观测效率高等优势。以阿拉善地区某重大工程选址为例,选用1996~2010年存档ASAR/ERS合成空间雷达数据,利用D-InSAR技术提取的厘米级非线性变形量识别了地质灾害、浅层地下水变动等信息,利用IPTA-InSAR提取的毫米级变形速率分析了构造活动性,结合地质背景评价了工程场址区域地壳稳定性。本研究为有限条件下快速开展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干涉雷达 区域地壳稳定性 地质灾害 阿拉善 工程选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ntinel-1数据在西南山区水库变形斜坡InSAR监测中的适用性评价:以溪洛渡水库为例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凌婧 姚鑫 +1 位作者 周振凯 王德富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1-293,共13页
Sentinel卫星凭借其超高的辐射分辨率、稳定的轨道系统、较大的覆盖能力、较短的重返时间、可免费下载的数据,在斜坡灾害识别监测方向上有广泛的应用。自1963年意大利瓦伊昂特大滑坡发生以来,岸坡地质灾害一直是峡谷区水库关注的主要问... Sentinel卫星凭借其超高的辐射分辨率、稳定的轨道系统、较大的覆盖能力、较短的重返时间、可免费下载的数据,在斜坡灾害识别监测方向上有广泛的应用。自1963年意大利瓦伊昂特大滑坡发生以来,岸坡地质灾害一直是峡谷区水库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以金沙江上游溪洛渡水库区为例,结合PALSAR-2、TerraSAR-X数据,评价Sentinel-1 SAR数据在西南山区水库变形斜坡InSAR监测中的适用性,以理论结合实际结果分析Sentinel-1数据是否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替代其他商业数据,为今后相关行业应用提供参考。结果显示:Sentinel-1数据在研究区可解译的变形斜坡约200处,类型有滑坡、危岩体和塌岸;经现场核查,Sentinel-1数据解译的最小变形斜坡投影面积约为2400 m^(2),约35 m(长)×77 m(宽)大小,共16个变形像元聚集。高山峡谷区叠掩、阴影现象严重,通过对雷达常用观测模式下的SAR数据的比较,在SAR数据交集区域,有效观测面积为Sentinel-1升轨70.3%,Sentinel-1降轨68.9%,PALSAR-2升轨70.4%,PALSAR-2降轨67.6%,TerraSAR-X降轨52.5%,在不考虑分辨率的情况下,在库区Sentinel-1数据与其他两种SAR数据观测能力相比持平或更优秀。6月至11月初是溪洛渡水库的水位上升期,周边植被发育较好,造成数据相干性较差,2017年后Sentinel-1A(1B)双星拍摄获取的SAR数据量增加,高频观测可使相干性提高,利用2017年后该卫星数据可有效识别水库蓄—排水周期内的区域性变形斜坡发育变化情况。当长时间缺失SAR数据时,会造成最近一对SAR数据间的某些像元测量的变形超过其InSAR最大量程,解缠时丢失相位周期。Sentinel-1数据由于连续性较好,监测斜坡的变形趋势较为连续,因此更适合连续小变形的趋势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l-1 PALSAR-2 TERRASAR-X 水库变形斜坡 监测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舞蹈教育在美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慧 李凌婧 《艺术科技》 2019年第11期77-77,共1页
舞蹈教育在美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美育必要和重要的途径之一,也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舞蹈是最能够清晰地表达人类活动的艺术样式之一,不仅可美化人的身体线条,塑造美的形象和气质,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艺术感知能... 舞蹈教育在美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美育必要和重要的途径之一,也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舞蹈是最能够清晰地表达人类活动的艺术样式之一,不仅可美化人的身体线条,塑造美的形象和气质,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艺术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人的综合素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舞蹈教育 必要性 重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的缓倾煤层开采诱发顺层岩体地表变形模式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姚佳明 姚鑫 +3 位作者 陈剑 李凌婧 任开瑀 刘星洪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5-146,共12页
贵州贞丰县某煤矿开采煤层以向斜缓倾的三叠系上统火把冲组(T3h)为主,与贵州省大部分煤矿开采的背斜反倾煤层不同,其采矿活动诱发的地面沉降和滑坡风险亦表现出不同的变形破坏模式(背斜反倾煤层易诱发倾倒崩塌、顺层缓倾煤层易诱发地面... 贵州贞丰县某煤矿开采煤层以向斜缓倾的三叠系上统火把冲组(T3h)为主,与贵州省大部分煤矿开采的背斜反倾煤层不同,其采矿活动诱发的地面沉降和滑坡风险亦表现出不同的变形破坏模式(背斜反倾煤层易诱发倾倒崩塌、顺层缓倾煤层易诱发地面塌陷与滑坡)。论文利用升、降轨观测的共15期3 m空间分辨率L波段PALSAR-2 SAR为数据源,开展了多期地表变形D-InSAR测量,确定出变形发生的位置、范围与滞后时间。经实地调查验证,InSAR解算结果较好地吻合了矿区开采范围和地表破坏情况,证实了InSAR在煤矿区识别时序性地表形变的准确性。进而分解计算了地表三维变形,并通过与地下开采范围和过程的相关性分析,深化了对该地区缓倾煤层地下开采诱发的顺层滑坡变形模式的认识:(1)InSAR可以识别计算出采矿区地表变形的范围与沉降量,矿区变形在干涉影像中表现为以采空区地表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圆环状变形条纹;(2)地表变形区域覆盖地下采空区上方及附近地表区域,根据地表变形情况与地下采空区范围计算出该地区上山边界角约70°、下山边界角约58°;(3)地下采空与地表沉降变形存在约30 d的时间滞后;(4)顺层地下采空引发的地表水平移动方向受地层产状、地表坡向共同作用,水平向为沿层面的顺层滑移与向沉降中心汇聚的合成运动结果;(5)沿层面的顺层滑移与地表坡度因素叠加造成采空区地表上山侧岩石受拉产生拉裂缝,下山侧则易产生塌陷坑及裂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采空塌陷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法 三维变形 缓倾煤层 地表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坡灾害InSAR应急排查技术方法研究 被引量:32
14
作者 刘星洪 姚鑫 +2 位作者 周振凯 李凌婧 姚佳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2期229-237,共9页
研究探索了一条以InSAR变形为主,辅助光学遥感、地貌和地质条件特征,进行活动性滑坡快速排查的技术方法,并以四川省雷波县域为例进行了实验。应用4种SAR数据(PALSAR-1升轨、Sentinel-1 A/B升、降轨和PALSAR-2降轨数据)进行合成孔径雷达... 研究探索了一条以InSAR变形为主,辅助光学遥感、地貌和地质条件特征,进行活动性滑坡快速排查的技术方法,并以四川省雷波县域为例进行了实验。应用4种SAR数据(PALSAR-1升轨、Sentinel-1 A/B升、降轨和PALSAR-2降轨数据)进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处理,共解译活动性地质灾害163处,并分析了其时空分布规律,获得了几点认识:(1)InSAR技术能够追溯滑坡长期微小变形,从而实现活动性滑坡的有效识别;(2)多时段、多角度和多分辨率SAR数据的综合使用,可以有效克服滑坡观测的阴影叠掩、失相干等问题,提高滑坡(尤其是高位滑坡)识别的效果、效率和时效性;(3)与地面调查结果比较,InSAR识别的滑坡更全面、规模更准确,对高位滑坡和集中分布滑坡识别更有效,可以作为现今地质灾害排查的重要手段之一;(4)雷波县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及美姑河沿岸,北向坡和30°~40°坡度是地质灾害高发区,除寒武系、奥陶—志留系地层发生地质灾害比例较高,其它各地层总体分布较均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地质灾害排查 INSAR SAR数据 四川省雷波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机冲击下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凌婧 《科教导刊》 2017年第1期81-82,共2页
大学生课堂玩手机现在高校课堂的普遍现象,也成为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的头痛问题。针对这一普遍现象,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笔者通过对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及策略等方面改革的探索,在互联网+时代,为促进大学课程教学改... 大学生课堂玩手机现在高校课堂的普遍现象,也成为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的头痛问题。针对这一普遍现象,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笔者通过对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及策略等方面改革的探索,在互联网+时代,为促进大学课程教学改革和维持课堂教学秩序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 大学课堂 教学模式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诗”理论指导下中日诗歌色彩心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凌婧 《戏剧之家》 2018年第4期177-178,共2页
本篇论文以中国和日本的"纯诗"理论做切入点,以这个思潮影响下产生的诗作为主要文本,从而来比较分析中日这个时段(1919年-1949年)诗歌的联系与区别所在。本篇论文主要从诗歌色彩心理为主要比较观测点,从而探寻两国诗歌的区别... 本篇论文以中国和日本的"纯诗"理论做切入点,以这个思潮影响下产生的诗作为主要文本,从而来比较分析中日这个时段(1919年-1949年)诗歌的联系与区别所在。本篇论文主要从诗歌色彩心理为主要比较观测点,从而探寻两国诗歌的区别所在,并探讨产生这些区别的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日本诗歌 色彩心理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功率梯度在泥石流空间易发程度调查中的应用:以金沙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顾畛逵 姚鑫 +1 位作者 李凌婧 陶涛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7-98,共12页
泥石流空间易发程度调查是开展地质灾害防范和制定生态修复计划的基础之一。目前单纯依靠野外调查并结合遥感观测,或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泥石流模拟,均难以在大空间范围内高效、准确地识别潜在泥石流沟。鉴于泥石流是一种高能重力流,此次... 泥石流空间易发程度调查是开展地质灾害防范和制定生态修复计划的基础之一。目前单纯依靠野外调查并结合遥感观测,或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泥石流模拟,均难以在大空间范围内高效、准确地识别潜在泥石流沟。鉴于泥石流是一种高能重力流,此次研究以金沙江流域为例,在假定物源供给无差异条件下,提出通过求算河流功率梯度(ω)来实现地表外动力活动强度定量刻画和泥石流空间易发程度调查的新方案,并将泥石流沟验证点数与ω值关系曲线的比降趋势突变位置作为阈值(1×10^(-4) W/m^(2)),提取出大约3.2万条长度超过200 m的高能河谷或泥石流易发沟谷。这些沟谷基本位于金沙江和雅砻江干流中下游,在大约30 km距离的缓冲区范围内密集分布,其数量与缓冲区宽度存在乘幂函数关系。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发生极端气象事件可能性趋于增加,这些地带,尤其是梯级库区河段应做为泥石流灾害的重点防范区。研究的最终结果提供了金沙江流域泥石流易发沟谷的空间位置及ω值的点阵数据集,可供检索高能河谷的准确位置,也可作为相关地质灾害与地表过程研究的基础数据和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河流功率 外动力 高能河谷 金沙江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水升降对漩口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凯峰 余凯 +1 位作者 姚鑫 李凌婧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56-260,共5页
库水位升降是加剧库区滑坡危险性的主要因素。以西南地区紫坪铺水电站漩口滑坡为例,借助Geo-Studio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库水位变化对滑坡渗流场及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合监测数据验证了受库水位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通过... 库水位升降是加剧库区滑坡危险性的主要因素。以西南地区紫坪铺水电站漩口滑坡为例,借助Geo-Studio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库水位变化对滑坡渗流场及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合监测数据验证了受库水位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通过滑体颗粒级配曲线和修正的Kovács模型所确定的饱和-非饱和渗流参数,能够很好地模拟滑坡渗流场变化。在库水位上升阶段,稳定性系数峰值随着库水位上升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库水位下降时,稳定性系数先减小到最低值后逐渐增大,最低值时间与库水位最低点的时间一致。库水位下降速率越快,滑坡稳定性系数越差。库水位升降主要对滑坡前缘稳定性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滑坡 库水位升降 渗流场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学岗交融”指导下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探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凌婧 《科教文汇》 2020年第9期119-120,共2页
应用文写作虽然在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基于“学岗交融”指导对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应根据课程性质,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实际岗位的需求,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学力和适... 应用文写作虽然在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基于“学岗交融”指导对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应根据课程性质,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实际岗位的需求,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学力和适岗能力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打破固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提高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实用性,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岗交融 应用文写作 教学内容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写作通识课教学改革观察——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写作通识课为例
20
作者 李凌婧 《文教资料》 2021年第16期204-206,共3页
学岗交融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自我发展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常态。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写作通识课为切入视角,深入剖析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并给出策略建议,探索通识课程作为人才... 学岗交融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自我发展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常态。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写作通识课为切入视角,深入剖析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并给出策略建议,探索通识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组成要素,通过改革完善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更符合市场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写作通识课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