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红壤旱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1
作者 黄天宝 张景云 +7 位作者 吴昌强 李亚贞 郑伟 韩德鹏 肖小军 熊文 程业伟 万长艳 《江西农业》 2025年第6期103-105,共3页
针对江西红壤旱地的土壤特点和气候条件,详细阐述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土地整理、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收获等关键环节,旨在为提高该地区大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 针对江西红壤旱地的土壤特点和气候条件,详细阐述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土地整理、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收获等关键环节,旨在为提高该地区大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合理的品种搭配、科学的种植模式以及有效的田间管理措施,实现大豆玉米的协同生长和高产高效,同时对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红壤旱地 大豆 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肥和耕作措施季节性干旱下对红壤剖面水分变化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李亚贞 肖国滨 +4 位作者 肖小军 钟义军 陈明 夏桂龙 黄欠如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8-83,共6页
为了探讨培肥和耕作措施下红壤旱地的土壤剖面水分变化和产量对季节性干旱的响应规律,本研究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系统分析了稻草覆盖、有机肥和常免耕对土壤剖面含水量、表层土壤温度及作物产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猪粪施用、常耕和免耕... 为了探讨培肥和耕作措施下红壤旱地的土壤剖面水分变化和产量对季节性干旱的响应规律,本研究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系统分析了稻草覆盖、有机肥和常免耕对土壤剖面含水量、表层土壤温度及作物产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猪粪施用、常耕和免耕处理的土壤含水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相同耕作和猪粪条件下,稻草覆盖与否对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在春玉米和秋玉米季中连续干旱条件下,稻草覆盖处理下0—5,5—10,10—20cm土壤含水量均高于不覆盖处理,稻草覆盖处理下0—5,5—10,10—20cm土壤含水量均高于不覆盖处理,春玉米季的增幅分别为27.93%,5.91%,1.41%,秋玉米季分别为15.74%,7.71%,2.59%。同时,稻草覆盖可以显著影响表层土壤的温度变化,在春玉米开花期,0—10cm和10—20cm的土壤温度覆盖比不覆盖分别降低了13.92%和2.26%。在秋玉米开花期0—10cm和10—20cm的土壤温度覆盖比不覆盖分别降低了0.30%和2.69%。在所有处理中,春玉米和秋玉米季均表现出稻草覆盖+施猪粪+常耕的秸秆和籽粒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干旱 红壤 稻草覆盖 土壤剖面水分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沟种植对土壤水分变化及夏玉米生育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李亚贞 焦念元 +6 位作者 尹飞 郭书亚 王振华 张新 张前进 焦万松 付国占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140-143,共4页
为探讨华北地区夏玉米垄沟种植效果和适宜种植方式,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小麦收获后起垄沟播、垄作和平作3种种植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和玉米叶片水势、叶面积、干物质积累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播处理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垄... 为探讨华北地区夏玉米垄沟种植效果和适宜种植方式,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小麦收获后起垄沟播、垄作和平作3种种植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和玉米叶片水势、叶面积、干物质积累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播处理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垄作和平作,全生育期平均0~100cm土层沟播比垄作和平作分别高2.00%和5.40%。沟播分别比垄作和平作开花期平均叶片水势高26.99%和30.54%,全生育期平均叶面积系数高5.43%和13.83%、干物质积累增加4.03%和19.49%,最终籽粒产量分别比垄作和平作高3.81%和11.62%,差异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作 沟播 夏玉米 土壤含水量 生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优质高产油菜品种(组合)比较试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亚贞 肖国滨 +7 位作者 郑伟 肖小军 刘小三 许煜峰 黄天宝 陈明 徐艳明 叶川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29-32,共4页
于2012-2013年对14个油菜品种(组合)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产量较高的品种为丰油730和98p13,分别比对照赣油杂5号增产22.56%和16.70%;生育期最短的为皖油13;苗期和薹期生长势表现较好的为98p13、98p37;抗逆性较强的为98... 于2012-2013年对14个油菜品种(组合)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产量较高的品种为丰油730和98p13,分别比对照赣油杂5号增产22.56%和16.70%;生育期最短的为皖油13;苗期和薹期生长势表现较好的为98p13、98p37;抗逆性较强的为98p13、98p37、丰油730、沣油737、中2313等。初步认为适合在江西种植的优质高产油菜品种(组合)为98p13、98p37、丰油730、沣油737、中23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油菜 品种 产量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肥用量对秋播黑芝麻‘赣芝8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李亚贞 肖国滨 +6 位作者 叶川 黄天宝 刘小三 郑伟 肖小军 陈明 胡惠文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18期69-73,共5页
为探讨黑芝麻新品种‘赣芝8号’在红壤旱地上的合理氮肥用量,笔者研究了6种氮肥用量r0、60、90、120、150、180kg/hm。N)下‘赣芝8号’的产量、植株性状、氮肥农学利用率。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对芝麻产量影响显著。在所有处理中均以... 为探讨黑芝麻新品种‘赣芝8号’在红壤旱地上的合理氮肥用量,笔者研究了6种氮肥用量r0、60、90、120、150、180kg/hm。N)下‘赣芝8号’的产量、植株性状、氮肥农学利用率。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对芝麻产量影响显著。在所有处理中均以N120的产量、单株蒴数、每蒴粒数最高,其产量高达1172.22kg/hm^2。而NO处理表现最差,其产量仅为672.78kg/hm^2。收获指数与产量的表现不一,与NO相比,N60、N90、N120、N150、N180的收获指数分别增加了15.99%、14.91%、38.82%、25.68%、17.07%。其中以N90处理的收获指数最高。在氮农学效率方面,表现出N120处理较高,为4.16kg/kg。通过方程拟合发现,‘赣芝8号’获得高产的合理施氮范围在80~120kg/hm^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芝麻 氮肥用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播期和氮肥用量对油菜新品系159GP10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李亚贞 肖国滨 +7 位作者 叶川 郑伟 刘小三 黄天宝 肖小军 吴艳 谭启华 王瑞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20期78-82,共5页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对油菜新品系159GP10进行了不同播期(9月30日、10月10日、10月20日、10月30日)与不同施氮量(N 0、90、180、240、360 kg/hm2)对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处理下,生育进程前期所经历天数相差较...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对油菜新品系159GP10进行了不同播期(9月30日、10月10日、10月20日、10月30日)与不同施氮量(N 0、90、180、240、360 kg/hm2)对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处理下,生育进程前期所经历天数相差较大,初花后,生育进程天数变化不大。不同氮肥处理下对油菜生育进程也有较大影响,不施氮处理成熟期最早,比360 kg/hm2处理的成熟期提前8天。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绿叶数、最大叶长和叶宽均呈现逐渐增加趋势,但是植株根茎粗以180 kg/hm2最高。不同播期处理下随着播期的推迟和施氮的减少,油菜单株的株高、有效分枝数、主序长、全株角果数都相应减少,特别是全株总角果数减少达显著水平(P<0.05)。不同播期处理下,产量以10月10日处理最高(3315.84 kg/hm2),产量表现为10月10日>9月30日>10月20日>10月30日;不同氮肥处理下产量以180 kg/hm2最高(3157.18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氮肥用量 油菜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熟制下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亚贞 肖富良 +6 位作者 韩德鹏 戴熙燕 刘开基 王瑞平 陈明 余跑兰 肖国滨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2-86,共5页
为探讨马铃薯-中稻-再生稻不同覆盖方式下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特性,选用裸地(M1)、稻草包芯覆盖(M2)、黑色地膜覆盖(M3)、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盖(M4)4种覆盖方式,以4个马铃薯品种为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对不同覆盖方式下马铃薯出苗时间... 为探讨马铃薯-中稻-再生稻不同覆盖方式下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特性,选用裸地(M1)、稻草包芯覆盖(M2)、黑色地膜覆盖(M3)、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盖(M4)4种覆盖方式,以4个马铃薯品种为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对不同覆盖方式下马铃薯出苗时间及出苗率、大中薯率、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处理中,M4处理的出苗率最高,分别比M3、M2和M1处理提高了1.62%、2.65%、7.71%。马铃薯的株高、主茎数、大中薯率和产量均表现出M4>M3>M2>M1。而不同品种的产量则以兴佳2号最高,分别比华薯2号、中薯5号、费乌瑞它提高了90.86%、98.70%、103.17%。同时,M4处理下兴佳2号的产量分别比M3、M2和M1处理增加了17.32%、30.70%和43.17%,产投比则分别提高了13.14%、22.22%、41.43%。方差分析表明,品种对产量的影响最大,覆盖方式对出苗率影响最大。因此,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盖技术可改善马铃薯大中薯率,能显著增产增收,是江西三熟制地区的高效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三熟制 覆盖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中北“油稻稻”三熟制下头季稻叶片衰老频度对再生稻再生力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亚贞 郑伟 +8 位作者 肖国滨 肖小军 黄天宝 吴艳 吕伟生 刘小三 陈明 赖诗盛 叶川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55,共6页
为研究三熟制条件下适合种植的再生稻品种及头季叶片衰老频度对再生力特性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10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比较分析了这些品种的再生力、再生季产量及头季衰老强度等若干性状。结果表明,头季不同品种结实率与再生季... 为研究三熟制条件下适合种植的再生稻品种及头季叶片衰老频度对再生力特性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10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比较分析了这些品种的再生力、再生季产量及头季衰老强度等若干性状。结果表明,头季不同品种结实率与再生季再生力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20,头季千粒重、叶干质量下降率、叶绿素含量下降率、产量与再生季再生力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22、-0.516、-0.637、-0.676。再生季有效穗数与再生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活芽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57和-0.615。头季结实率、叶片叶绿素含量、产量,以及再生季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是影响再生力的重要因素。综合两季产量和再生力特性来看,深两优5814、C两优608、准两优608、丰两优香1号等4个品种可以作为再生稻在江西中北部的三熟制条件下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三熟制 再生稻 叶片衰老频度 再生力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两优608在江西油菜-中稻-再生稻三熟制模式下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4
9
作者 李亚贞 肖国滨 +7 位作者 郑伟 肖小军 黄天宝 吴艳 吕伟生 刘小三 陈明 叶川 《中国种业》 2017年第6期77-78,共2页
准两优608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用准S与R608配组选育而成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该品种2015-2016年在江西作推广种植,可以作油菜-中稻-再生稻三熟制种植,表现为茎秆粗壮、穗大粒多、抗倒性好、丰产性好、再生稻... 准两优608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用准S与R608配组选育而成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该品种2015-2016年在江西作推广种植,可以作油菜-中稻-再生稻三熟制种植,表现为茎秆粗壮、穗大粒多、抗倒性好、丰产性好、再生稻产量高。本文阐述了其在江西作三熟制下再生稻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两优608 三熟制 再生稻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大学生旷课的原因分析和几点建议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亚贞 王松柏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13-115,共3页
面对大学生旷课较普遍的问题,文章从学生本身、教师、家庭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建议:教师提高授课水平,加强课堂平时考勤;学生管理工作将监督处分制度落实到位,细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关键词 旷课 高校教育 学生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杂交稻甬优4149在江西作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11
作者 李亚贞 梅胜芳 +9 位作者 张昆 戴熙燕 黄天宝 吴艳 肖富良 郑伟 肖小军 吕伟生 张绍文 肖国滨 《农技服务》 2017年第23期11-11,112,共2页
甬优4149是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和武汉佳禾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武汉亘谷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甬粳41A"与"F9249"配组育成的三系籼粳杂交中稻品种。该品种2016-2017年在江西作再生稻种植,表现为高产、抗逆性... 甬优4149是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和武汉佳禾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武汉亘谷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甬粳41A"与"F9249"配组育成的三系籼粳杂交中稻品种。该品种2016-2017年在江西作再生稻种植,表现为高产、抗逆性强、米质优,穗大粒多等特点。本文对该品种做再生稻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甬优4149 再生稻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稻共生期对谷林套播油菜苗期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3
12
作者 郑伟 叶川 +6 位作者 肖国滨 陈明 李亚贞 黄天宝 肖小军 刘小三 朱昌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4254-4263,共10页
[目的]研究共生期对谷林套播油菜苗期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为南方三熟制地区谷林套播油菜共生期确定提供参考。[方法]以油菜品种赣油杂5号和丰油730为材料,设置油稻共生期12 d、10 d、7 d、5 d、3 d、0 d(CK)6个处理,于2012—2014年进... [目的]研究共生期对谷林套播油菜苗期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为南方三熟制地区谷林套播油菜共生期确定提供参考。[方法]以油菜品种赣油杂5号和丰油730为材料,设置油稻共生期12 d、10 d、7 d、5 d、3 d、0 d(CK)6个处理,于2012—2014年进行大田试验。[结果](1)共生期延长有利于提高油菜出苗期密度,但较长的共生期导致油菜密度后期急剧下降,降幅随着共生期延长而增加,成苗率和成株率随共生期延长先增加后下降。油菜成熟期密度以共生5 d处理最大,与0 d(CK)处理相比,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提高0.97%和5.98%,而12 d共生期处理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下降19.20%、19.35%。(2)共生期显著影响套播油菜苗期生长发育,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随共生期延长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共生期延长呈现先增加后逐渐下降趋势。(3)套播油菜成熟期的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产量等产量相关性状与共生期关系密切。其中,共生期与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单株干重等产量性状极显著正相关、与每角粒数极显著负相关。(4)套播油菜单株产量随着共生期延长而增加,油菜单位面积产量随着共生期的延长呈先增后降趋势,以共生5 d产量最高;相比于CK,两年度分别增产20.48%和22.35%,增产效果显著。(5)共生期显著影响油菜生育进程,相比于套播处理,CK油菜全生育期明显缩短,差异主要发生在出苗至蕾薹期,现蕾后发育进程差异不明显。[结论]共生期延长有利于提高套播油菜出苗密度和个体生长发育,但成苗率和成株率低,造成成熟期密度不足而导致减产,共生期缩短出苗密度小,且因播期晚,个体生长发育较差,最终影响产量形成。因此本区域内谷林套播油菜共生期以3—7 d为宜,5 d为最佳,共生期过长或太短均不利于南方三熟制地区套播油菜高产群体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水稻 共生期 谷林套播油菜 苗期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田小麦和玉米产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22
13
作者 韩天富 李亚贞 +8 位作者 曲潇林 马常宝 王慧颖 黄晶 柳开楼 都江雪 张璐 刘立生 张会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0-108,共9页
探究中国小麦和玉米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关键驱动因素,为粮食安全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农业农村部近30年(825个点位,1988-2019年)全国农田监测数据,分析了小麦和玉米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逐步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探究施肥、气... 探究中国小麦和玉米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关键驱动因素,为粮食安全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农业农村部近30年(825个点位,1988-2019年)全国农田监测数据,分析了小麦和玉米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逐步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探究施肥、气候和土壤属性对产量变化的影响,最后通过偏最小二乘法探究各指标影响产量变化的主要调控路径。结果表明,近30年,小麦、玉米单作和二者轮作下平均产量分别为5.05、9.05、6.01和7.08 t/hm^(2),相应的变异系数为36.6%、26.2%、32.1%和28.0%,相应作物产量随时间的增加速率分别为100、159、46和98 kg/(hm^(2)·a)(P<0.05)。同其他作物轮作下的小麦产量、变异系数和变化速率分别为5.29t/hm^(2)、28.6%和67kg/(hm^(2)·a)(P<0.001)。高产玉米主要分布在西北(单作)和华北地区(与小麦轮作);高产小麦主要分布在同玉米轮作下的长江下游和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小麦和玉米产量最低。除了西南和长江中游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下的小麦产量随监测时间延长呈负增长,其他各区域及全国尺度上的产量均呈正增长。逐步回归结果表明:氮肥对小麦和玉米产量的调控作用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土壤pH的调控作用均未达到极显著水平。针对不同区域而言,随机森林结果显示:除了气候和氮肥的重要性以外,有机质在大部分区域(尤其是西南地区)对产量变化的重要性较大,而钾肥对华北和西北地区的玉米产量变化的重要性较大。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发现,土壤属性、肥料投入和气候三者对产量调控的总效应分别为47.6%、29.4%和23.0%,气候主要是通过影响土壤属性和施肥进而调控作物产量。近30年中国小麦和玉米产量整体上呈不断增加趋势,但是西南和长江中游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下小麦产量随时间呈降低趋势,需引起重视。土壤性质对小麦和玉米产量变化的影响高于施肥和气候,除了氮肥是调控各区域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以外,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在种植玉米时还应当重视钾肥合理的投入,而西南地区应当将提升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作为实现高产稳产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土壤 肥料 气候 产量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稻作区土壤速效钾和钾肥偏生产力时空变化 被引量:16
14
作者 柳开楼 韩天富 +7 位作者 黄晶 李亚贞 马常宝 薛彦东 都江雪 王远鹏 李文军 张会民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2-212,共11页
基于农业农村部布置在全国的水稻土监测样点(1988—2017),分析不同稻作区水稻土的速效钾、钾肥偏生产力和钾素表观平衡的时空变化趋势。在30 a间,东北区水稻土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长江三角洲(长三角)、长江中游、华南和西南地区。随试验... 基于农业农村部布置在全国的水稻土监测样点(1988—2017),分析不同稻作区水稻土的速效钾、钾肥偏生产力和钾素表观平衡的时空变化趋势。在30 a间,东北区水稻土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长江三角洲(长三角)、长江中游、华南和西南地区。随试验年限的延长,除了长江中游的水稻土速效钾为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外,东北、长三角和华南区的水稻土速效钾含量均呈现出先稳定后增加的趋势,而西南区的水稻土速效钾含量则无显著变化。线性拟合方程表明,土壤速效钾含量每增加10 mg·kg^(–1),30 a间东北、长三角、长江中游、华南的钾肥偏生产力提升幅度分别为0.31、1.51、0.26和0.49 kg·kg^(-1)。除西南区域外,其他区域的钾素表观平衡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因此,1988—2017年,全国尺度上水稻土的速效钾含量呈增加趋势,但不同稻作区土壤速效钾含量及年均增幅则差异较大。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增加显著促进了水稻钾肥偏生产力的提升,而长期进行水稻种植导致的钾素表观盈余则进一步有利于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速效钾 水稻土 区域 钾肥偏生产力 钾素表观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淀粉-Ti-Si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吸附性能研究
15
作者 李亚贞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63-167,共5页
以玉米淀粉、钛酸正丁酯和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原料,通过化学键合法制备出玉米淀粉-Ti-Si复合材料,通过FTIR、SEM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其对水溶液中Hg2+、Cu2+、Pb2+及Cd2+等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钛、硅无机... 以玉米淀粉、钛酸正丁酯和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原料,通过化学键合法制备出玉米淀粉-Ti-Si复合材料,通过FTIR、SEM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其对水溶液中Hg2+、Cu2+、Pb2+及Cd2+等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钛、硅无机氧化物与淀粉发生了键合作用,并均匀分布在淀粉中;淀粉-Ti-Si复合材料对金属离子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与淀粉及淀粉-Ti复合材料相比,淀粉-Ti-Si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淀粉 复合材料 吸附 重金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实践问题研究
16
作者 李亚贞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00-101,共2页
文章联系笔者所在学校宿舍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对多部门分工协作、辅导员走访制度的严格执行、学生干部队伍的充分调动以及寝室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等问题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 学生宿舍 宿舍管理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茬高度对谷林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郑伟 肖国滨 +7 位作者 肖小军 李亚贞 陈明 刘小三 黄天宝 吴艳 叶川 朱昌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48-656,共9页
【目的】在晚稻-油菜套种模式下,稻茬高度对套种油菜田土壤蓄水保墒、套种油菜出苗及生长发育均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探求适宜套播油菜出苗、生长发育及高产的晚稻机收留茬高度,为实现农艺、农机高效有机结合提供参考。【方法】试验... 【目的】在晚稻-油菜套种模式下,稻茬高度对套种油菜田土壤蓄水保墒、套种油菜出苗及生长发育均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探求适宜套播油菜出苗、生长发育及高产的晚稻机收留茬高度,为实现农艺、农机高效有机结合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于2014—2016年在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江西省红壤研究所进行,以丰油730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4个稻茬高度(20、30、40、50 cm)。通过测定套播油菜成苗率、成株率、越冬期和盛花期农艺性状、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产量及构成因素,比较分析晚稻不同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结果】(1)在20—50 cm范围内,留茬高度增加有利于提高套播油菜出苗期密度,且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40 cm处理最大,成熟期密度也相对较大。与留茬20 cm、30 cm处理相比,留茬40 cm处理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提高了13.73%、7.09%和13.18%、7.23%,与留茬50 cm处理差异不大;(2)留茬高度显著影响套播油菜生长发育。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最大叶宽、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及顶部3片全展叶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随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最大叶长随留茬高度增加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3)套播油菜单株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高度40 cm产量最高;相比产量最低的留茬20 cm处理,增产18.92%,增产效果显著。留茬高度与套播油菜成熟期的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产量等产量相关性状关系密切,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结论】留茬过低,成苗率和成株率低,尽管个体生长发育较好,但成熟期密度不足不利于高产群体构建;留茬过高,成苗率和成株率显著提高,但个体生长发育偏弱,不能发挥群体生长优势,最终影响产量形成。在4个稻茬高度下,留茬高度以40 cm为宜,套播油菜群体生长和产量表现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稻 稻茬高度 谷林套播油菜 生长发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种量对双季稻套播油菜群体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郑伟 肖国滨 +6 位作者 吕伟生 李亚贞 陈明 黄天宝 肖小军 吴艳 叶川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7-232,共6页
为研究稻田三熟制双季稻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筛选适宜的播种量,2016-2017年以丰油730油菜品种为材料,设置3.75kg/hm^2、4.50kg/hm^2、5.25kg/hm^2、6.00kg/hm^2和6.75kg/hm^25个播种量处理,采用大田试验,比较不同播种量对双季稻套播... 为研究稻田三熟制双季稻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筛选适宜的播种量,2016-2017年以丰油730油菜品种为材料,设置3.75kg/hm^2、4.50kg/hm^2、5.25kg/hm^2、6.00kg/hm^2和6.75kg/hm^25个播种量处理,采用大田试验,比较不同播种量对双季稻套播油菜生育进程、密度、成苗率、成株率、个体生长发育、抗病性、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1)套播油菜密度随着播种量增加而增加,但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下降。(2)播种量显著影响套播油菜个体生长发育,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最大叶片叶长和叶宽、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随播种量增加而下降,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表现先增加后逐渐下降的趋势,以播种量5.25kg/hm^2处理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最大。(3)菌核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播种量6.75kg/hm^2处理比播种量3.75kg/hm^2处理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增加了19.83%和9.92%。(4)播种量与分枝高度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达到极显著负相关水平。(5)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播种量5.25kg/hm^2处理产量最高,显著高于3.75和4.50kg/hm^2的处理,分别增产16.72%和9.36%。可见播种量不足或过大均不利于套播油菜高产群体的构建,本区域内稻田三熟制双季稻套播油菜适宜播种量为5.25~6.0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量 双季稻区套播油菜 生长发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旱地花生//大豆不同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吴艳 肖国滨 +6 位作者 黄天宝 李亚贞 郑伟 肖小军 肖富良 吕伟生 叶川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83-687,共5页
【目的】探讨江西红壤旱地大豆和花生合理的间作种植模式,为提高作物种植效益及缓解南方红壤旱地作物连作障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花生单作(CK1)、大豆单作(CK2)为对照,设2行花生//2行大豆(J1)、4行花生//2行大豆(J2)... 【目的】探讨江西红壤旱地大豆和花生合理的间作种植模式,为提高作物种植效益及缓解南方红壤旱地作物连作障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花生单作(CK1)、大豆单作(CK2)为对照,设2行花生//2行大豆(J1)、4行花生//2行大豆(J2)、8行花生//2行大豆(J3)3种间作种植模式,结合田间观测与室内分析,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与花生单作相比,花生//大豆间作处理对花生生长的影响不明显,花生主要农艺性状指标、间作总面积产量、花生单位面积产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大豆在间作模式中则处于优势地位,与其单作相比,花生//大豆间作处理可提高大豆的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并显著提高间作总面积产量和大豆单位面积产量(P<0.05)。综合考虑投入和产出情况,花生//大豆间作处理中以J1处理的经济效益最佳,纯收益达4223.07元/ha,产投比为1.31。【结论】花生//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下作物的总产量及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单作大豆,而与单作花生无明显差异,其中,以2行花生//2行大豆的间作模式经济效益最佳,可在江西红壤旱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旱地 花生 大豆 间作模式 产量 经济效益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性干旱条件下氮肥与密度运筹对鲜食糯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肖国滨 高其璋 +6 位作者 李亚贞 叶川 刘小三 郑伟 黄天宝 张昆 熊洁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5-48,65,共5页
为探讨季节性干旱下糯玉米的高产栽培模式,本试验研究了氮肥和密度运筹下糯玉米的产量与氮肥农学利用率。结果表明,在9至11月的干旱条件下,随着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鲜果穗产量逐渐增加,在氮肥用量(225 kg/hm2)和6万株/hm2处理下玉米鲜... 为探讨季节性干旱下糯玉米的高产栽培模式,本试验研究了氮肥和密度运筹下糯玉米的产量与氮肥农学利用率。结果表明,在9至11月的干旱条件下,随着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鲜果穗产量逐渐增加,在氮肥用量(225 kg/hm2)和6万株/hm2处理下玉米鲜果穗产量最高,比不施氮处理提高了32.29%。氮农学效率表现较高的为中施氮量(175 kg/hm2)、中密度(5.25万株/hm2)和中施氮量(175 kg/hm2)、高密度(6万株/hm2)处理,分别为10.57 kg/kg和11.79 kg/kg,表现最低的为高施氮量(275 kg/hm2)、低密度(4.5万株/hm2),为3.76 kg/kg。因此,在南方红壤地区,通过合理搭配氮肥量和种植密度,可以在季节性干旱下实现鲜食糯玉米的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干旱 氮肥 密度 鲜食糯玉米 氮农学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