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贾谊无为思想探微
被引量:1
- 1
-
-
作者
朱蔚彰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出处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25-28,共4页
-
文摘
贾谊无为观是先秦两汉无为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贾谊在《道术》一篇中赋予“道”以“接物”的规定,并从本末角度将此“道”划分为“虚之接物”与“术之接物”。经由对“虚之接物”的内涵界定及对“虚”“术”关系的定性,贾谊阐明了无为与有为在君道实践中的一体相关。人主的无为与有为最终在接物之道的内外、本末一体性开展中实现了有效统合。贾谊的上述观点对于西汉前期无为思想的发展具有关键的导向意义。
-
关键词
贾谊
无为
有为
接物
君道
-
Keywords
Jia Yi
Wu-wei
You-wei
JieWu
Tao of being a king
-
分类号
B234.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荀子人性论与名学的交互研究
- 2
-
-
作者
朱蔚彰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出处
《中原文化研究》
2021年第3期123-128,共6页
-
文摘
荀子名学是其人性论得以构建的逻辑基础,人性论内容则体现了荀子名学灵活性与片面性的二重特征。其中,荀子对“性”“伪”“化”的新界定为其人性论提供了概念支撑,状实二分法为人性演化理论提供了主要思路。此外荀子在概念层面强调“性伪之分”,在实践层面强调“性伪合”,体现其“用名”之灵活性。然而在圣人与常人之性的同异问题上,荀子的论断陷入片面。荀子擅长通过状实之辨来正名定辞,可在将“名”组织成“辞”即形成判断、命题的过程中,他却一味地以“实”(实质性方面)为判断的依准,轻视“状”(事物自身的非本质方面)的作用——在实践中,这种思维偏差会导致盖然性失误。
-
关键词
荀子
性恶
状实之辨
化性起伪
圣人之性
-
Keywords
Xunzi
Evil of Humanity
distinguishing Zhuang(状)and Shi(实)
Changing Humanity by Man-made
the nature of sage
-
分类号
B22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阮籍与魏晋之际玄学主旨的转变
- 3
-
-
作者
朱蔚彰
-
机构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
出处
《华夏文化》
2018年第1期20-22,共3页
-
文摘
阮籍(210—263年)是竹林玄学的代表之一,也是魏晋玄学由正始转向竹林阶段的关键人物。其一生思想可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即正始年间(240—249年),他与何晏(207—249年)、王弼(226—249年)等人一样从事着调和儒道的理论工作,并怀有济世之心。中期,即嘉平年间(249—254年),
-
关键词
魏晋玄学
阮籍
关键人物
理论工作
竹林
正始
儒道
王弼
-
分类号
B23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诸子无为理论的历史分疏
- 4
-
-
作者
朱蔚彰
李锐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出处
《老子学刊》
2023年第2期83-96,共14页
-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新出土文献与经典文献新研”(1233200009)
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出土简帛文献与古书形成问题研究”(19ZDA250)阶段性成果之一
-
文摘
“无为”是春秋至西汉前期诸子广泛使用的概念。老子确立其源始内涵,又替相关实践设置了“非刻意”与“无事”两项规定。然无为在最初便包含悖论,此后无为理论有三次大的转变:1.部分庄子后学强化了无为的工具价值,将其“辅自然”意义淡化;2.《管子》“舍己而以物为法”说确立了无为对为的从属性,促使无为理论的重心从“如何不为”转向“如何为”;3.《韩非子》的无为限于君道一隅,且彻底沦为手段。随后,《吕氏春秋》至《淮南子》继续对无为理论进行致用化改造,使无为的悖论性进一步减弱。
-
关键词
无为
悖论
老子
诸子
君道
-
分类号
B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