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贾谊无为思想探微 被引量:1
1
作者 朱蔚彰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25-28,共4页
贾谊无为观是先秦两汉无为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贾谊在《道术》一篇中赋予“道”以“接物”的规定,并从本末角度将此“道”划分为“虚之接物”与“术之接物”。经由对“虚之接物”的内涵界定及对“虚”“术”关系的定性,贾谊阐明... 贾谊无为观是先秦两汉无为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贾谊在《道术》一篇中赋予“道”以“接物”的规定,并从本末角度将此“道”划分为“虚之接物”与“术之接物”。经由对“虚之接物”的内涵界定及对“虚”“术”关系的定性,贾谊阐明了无为与有为在君道实践中的一体相关。人主的无为与有为最终在接物之道的内外、本末一体性开展中实现了有效统合。贾谊的上述观点对于西汉前期无为思想的发展具有关键的导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谊 无为 有为 接物 君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人性论与名学的交互研究
2
作者 朱蔚彰 《中原文化研究》 2021年第3期123-128,共6页
荀子名学是其人性论得以构建的逻辑基础,人性论内容则体现了荀子名学灵活性与片面性的二重特征。其中,荀子对“性”“伪”“化”的新界定为其人性论提供了概念支撑,状实二分法为人性演化理论提供了主要思路。此外荀子在概念层面强调“... 荀子名学是其人性论得以构建的逻辑基础,人性论内容则体现了荀子名学灵活性与片面性的二重特征。其中,荀子对“性”“伪”“化”的新界定为其人性论提供了概念支撑,状实二分法为人性演化理论提供了主要思路。此外荀子在概念层面强调“性伪之分”,在实践层面强调“性伪合”,体现其“用名”之灵活性。然而在圣人与常人之性的同异问题上,荀子的论断陷入片面。荀子擅长通过状实之辨来正名定辞,可在将“名”组织成“辞”即形成判断、命题的过程中,他却一味地以“实”(实质性方面)为判断的依准,轻视“状”(事物自身的非本质方面)的作用——在实践中,这种思维偏差会导致盖然性失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性恶 状实之辨 化性起伪 圣人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阮籍与魏晋之际玄学主旨的转变
3
作者 朱蔚彰 《华夏文化》 2018年第1期20-22,共3页
阮籍(210—263年)是竹林玄学的代表之一,也是魏晋玄学由正始转向竹林阶段的关键人物。其一生思想可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即正始年间(240—249年),他与何晏(207—249年)、王弼(226—249年)等人一样从事着调和儒道的... 阮籍(210—263年)是竹林玄学的代表之一,也是魏晋玄学由正始转向竹林阶段的关键人物。其一生思想可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即正始年间(240—249年),他与何晏(207—249年)、王弼(226—249年)等人一样从事着调和儒道的理论工作,并怀有济世之心。中期,即嘉平年间(249—254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玄学 阮籍 关键人物 理论工作 竹林 正始 儒道 王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子无为理论的历史分疏
4
作者 朱蔚彰 李锐 《老子学刊》 2023年第2期83-96,共14页
“无为”是春秋至西汉前期诸子广泛使用的概念。老子确立其源始内涵,又替相关实践设置了“非刻意”与“无事”两项规定。然无为在最初便包含悖论,此后无为理论有三次大的转变:1.部分庄子后学强化了无为的工具价值,将其“辅自然”意义淡... “无为”是春秋至西汉前期诸子广泛使用的概念。老子确立其源始内涵,又替相关实践设置了“非刻意”与“无事”两项规定。然无为在最初便包含悖论,此后无为理论有三次大的转变:1.部分庄子后学强化了无为的工具价值,将其“辅自然”意义淡化;2.《管子》“舍己而以物为法”说确立了无为对为的从属性,促使无为理论的重心从“如何不为”转向“如何为”;3.《韩非子》的无为限于君道一隅,且彻底沦为手段。随后,《吕氏春秋》至《淮南子》继续对无为理论进行致用化改造,使无为的悖论性进一步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为 悖论 老子 诸子 君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