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沥青路面内部缺陷无损检测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
作者 朱洪洲 阳绪缘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10588-10604,共17页
为了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沥青路面内部缺陷和病害,以便及时采取养护或其他处理措施,保障道路行车安全。同时,为促进沥青路面内部隐性病害和缺陷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对现有沥青路面内部缺陷的无损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分别综述了探地雷达... 为了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沥青路面内部缺陷和病害,以便及时采取养护或其他处理措施,保障道路行车安全。同时,为促进沥青路面内部隐性病害和缺陷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对现有沥青路面内部缺陷的无损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分别综述了探地雷达的基本原理、在沥青路面检测中的应用以及探地雷达图谱的智能识别,超声波检测技术的检测原理、超声波的衰减规律研究和其在路面内部缺陷检测中的应用与研究,红外热成像技术、核子密度仪、无核密度仪和瑞利波法的检测原理和在沥青路面内部缺陷检测中的应用与研究,最后汇总了各检测技术的检测原理、检测缺陷类型和优缺点等,并探讨了各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沥青路面内部缺陷无损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与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路面 内部缺陷 无损检测 探地雷达 超声波 红外热成像 无核密度仪 瑞利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制砂特性及其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朱洪洲 杜俊池 +2 位作者 陈祥 杨耸 谭祺琦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911-3922,共12页
随着天然砂开采的受限,机制砂的使用成为必然趋势。机制砂与天然砂的成砂过程差别较大,导致二者性能有着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影响了机制砂混凝土的性能。为了推进机制砂的应用,使制备的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满足应用要求,本文... 随着天然砂开采的受限,机制砂的使用成为必然趋势。机制砂与天然砂的成砂过程差别较大,导致二者性能有着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影响了机制砂混凝土的性能。为了推进机制砂的应用,使制备的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满足应用要求,本文从机制砂的制备方法、颗粒特性及混凝土配合比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展开分析,系统地总结了机制砂母岩岩性、石粉含量、颗粒形貌、级配以及混凝土配合比等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砂 石粉 岩性 颗粒形貌 级配 配合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石膏改性沥青高低温性能研究
3
作者 欧力 朱洪洲 +1 位作者 陈瑞璞 徐艳玲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15-1319,1324,共6页
为评价固废磷石膏作为沥青改性剂的可能性,对磷石膏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性能进行评价。分别将不同掺量的磷石膏加入到70#基质沥青中,以制备磷石膏改性沥青。通过动态剪切流变仪的温度扫描、频率扫描、多重应力蠕变模式测试磷石膏改性沥青... 为评价固废磷石膏作为沥青改性剂的可能性,对磷石膏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性能进行评价。分别将不同掺量的磷石膏加入到70#基质沥青中,以制备磷石膏改性沥青。通过动态剪切流变仪的温度扫描、频率扫描、多重应力蠕变模式测试磷石膏改性沥青高温流变特性,并基于Sigmoidal方程建立流变主曲线,通过弯曲梁流变仪评价磷石膏改性沥青低温抗裂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磷石膏的加入,磷石膏改性沥青的复数剪切模量(G^(*))提高并高于70#基质沥青,相位角(δ)差距不大,Shenoy车辙参数[G^(*)/(1-1/sinδtanδ)]明显提高;磷石膏的掺入能提高沥青在0.1,3.2 kPa的蠕变恢复率,并且降低在0.1,3.2 kPa的不可恢复柔量。添加磷石膏会增强基质沥青的高温性能,同时会略微降低沥青的低温抗裂性能,但是不会影响PG低温分级中的设计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改性沥青 DSR实验 Shenoy车辙参数 MSCR实验 低温抗裂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脲甲醛-生物油微胶囊的研制及性能探究
4
作者 杨耸 朱洪洲 +1 位作者 高俊锋 谭祺琦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907-6915,共9页
为研究微胶囊对沥青路面微裂纹的愈合效果,首先利用聚脲甲醛(作为微胶囊壁)和生物油(作为微胶囊心)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采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热重分析探究微胶囊的外观形貌和热稳定性;然后将微胶囊用于制备微胶囊/苯乙烯-丁... 为研究微胶囊对沥青路面微裂纹的愈合效果,首先利用聚脲甲醛(作为微胶囊壁)和生物油(作为微胶囊心)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采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热重分析探究微胶囊的外观形貌和热稳定性;然后将微胶囊用于制备微胶囊/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tyrene-butadiene-styrene, SBS)复合改性沥青,通过动态剪切流变仪和离析试验探究微胶囊的掺加对复合改性沥青路面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延度愈合率试验验证微胶囊的愈合效果,并结合宏微观试验分析其愈合机理。结果表明:微胶囊呈现类球状,且表面较为粗糙,增大了与沥青的接触面积。微胶囊的热稳定性较好,其囊壁可承受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的高温环境。随着微胶囊的添加,复合改性沥青的低温塑性和耐热性均有所改善。此外,复合改性沥青的储能模量和损失模量也有所提升,即微胶囊的添加提升了SBS改性沥青的黏弹性能,这可能是由于添加的微胶囊与SBS和基质沥青具有很好的相容性,且微胶囊均匀分散在沥青内部并嵌入SBS呈现的网状结构中,这也在离析试验和荧光显微试验中得以证实。当微胶囊的掺量为0.4%时,复合改性沥青的愈合率达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愈合率 原位聚合法 自愈合微胶囊 黏弹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稳定基层混合料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朱洪洲 何兆益 +1 位作者 黄晓明 吴国雄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10,共4页
对5种级配的沥青稳定基层混合料进行了控制应变的三分点小梁弯曲疲劳试验,分析了级配、沥青用量、沥青品种和温度对沥青稳定基层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悬浮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较嵌挤型沥青混合料好得多;沥青用量增加,... 对5种级配的沥青稳定基层混合料进行了控制应变的三分点小梁弯曲疲劳试验,分析了级配、沥青用量、沥青品种和温度对沥青稳定基层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悬浮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较嵌挤型沥青混合料好得多;沥青用量增加,疲劳寿命显著增长,由马歇尔方法确定的最佳沥青用量并非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最佳的沥青用量;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随试验温度的提高而显著增长;采用改性沥青的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较普通沥青有一定改善。这些规律可以为沥青稳定基层的混合料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稳定基层 弯曲疲劳试验 疲劳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重油再生沥青物理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朱洪洲 钟伟明 +2 位作者 万逸秋 向浩 杨洋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3-28,共6页
为研究生物重油对老化沥青再生的可行性,选取3种生物重油进行试验。对3种生物重油进行比重、黏度、水分含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理化性能测试;将3种生物重油按照2%、4%、6%、8%的比例掺配至经室内模拟老化后的70#沥青中,通过针入度... 为研究生物重油对老化沥青再生的可行性,选取3种生物重油进行试验。对3种生物重油进行比重、黏度、水分含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理化性能测试;将3种生物重油按照2%、4%、6%、8%的比例掺配至经室内模拟老化后的70#沥青中,通过针入度、延度、软化点、黏度试验,对比分析3种生物重油对70#老化沥青再生效果的差异性;参照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的方法确定生物重油的最佳掺量。结果表明:随生物重油掺量的增加,老化沥青软化点和黏度呈下降趋势,针入度和延度呈上升趋势;生物重油再生性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生物重油A和B再生性能较好,生物重油C再生性能稍差;生物重油A、B、C最佳掺量分别为3.9%、4.6%、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生物重油 再生 老化 物理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子量聚乙二醇/二氧化硅定型相变材料的性能 被引量:13
7
作者 朱洪洲 李菁若 +2 位作者 刘可 程耀飞 何丽红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2-45,共4页
以聚乙二醇为相变材料、二氧化硅为基体材料,采用温度促凝法制备出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二氧化硅定型相变材料(PEG/SiO2ss-PCMs)。运用综合热分析、红外光谱及偏光显微镜分析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PEG对PEG/SiO2性能的影响。结果表... 以聚乙二醇为相变材料、二氧化硅为基体材料,采用温度促凝法制备出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二氧化硅定型相变材料(PEG/SiO2ss-PCMs)。运用综合热分析、红外光谱及偏光显微镜分析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PEG对PEG/SiO2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s-PCMs中PEG与SiO2凝胶相互之间是靠氢键进行简单的物理吸附的,SiO2未影响PEG的相变行为,ss-PCMs中的PEG仍具有良好的结晶性能。ss-PCMs的相变温度、相变焓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增长,在多次温度循环下相变焓为85.3 J/g^108.1 J/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 硅溶胶 温度促凝法 定型相变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性能的沥青混合料组成结构优化 被引量:7
8
作者 朱洪洲 唐伯明 +1 位作者 何兆益 黄晓明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共5页
为了基于性能进行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对沥青混合料的综合性能优化进行了研究。根据胶浆理论,将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分为分散相主导型和分散介质主导型两类。选择4.75mm筛孔通过率、0.075mm筛孔通过率(矿粉用量)、粉胶比、空隙率作... 为了基于性能进行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对沥青混合料的综合性能优化进行了研究。根据胶浆理论,将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分为分散相主导型和分散介质主导型两类。选择4.75mm筛孔通过率、0.075mm筛孔通过率(矿粉用量)、粉胶比、空隙率作为沥青混合料性能优化决策参数。采用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沥青混合料组成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疲劳性能的权重减小和高温稳定性权重的增大,4.75mm筛孔通过率应逐渐减小;无论对疲劳性能还是高温稳定性,都需要5%~7%的矿粉用量和足够的沥青用量;粉胶比越小,沥青用量越大,疲劳性能越好;3%~4.5%空隙率的沥青混合料综合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优化 遗传算法 沥青混合料 综合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9
9
作者 朱洪洲 黄晓明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60-263,共4页
从材料角度讨论了影响沥青混合料抗疲劳性能的因素 ,对不同因素条件下沥青混合料室内疲劳试验结果进行灰关联分析 ,分别研究了沥青性质、集料级配和混合料体积参数对沥青混合料疲劳模型中K值和n值影响的程度 .研究表明 :混合料饱和度和... 从材料角度讨论了影响沥青混合料抗疲劳性能的因素 ,对不同因素条件下沥青混合料室内疲劳试验结果进行灰关联分析 ,分别研究了沥青性质、集料级配和混合料体积参数对沥青混合料疲劳模型中K值和n值影响的程度 .研究表明 :混合料饱和度和空隙率对K值 ,即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有较大影响 ;胶粉质量比和沥青膜厚度对n值 ,即疲劳寿命对应力水平变化敏感程度有较大影响 .因此要提高沥青混合料耐疲劳性能 ,应保证沥青用量 ,从而形成高质量的沥青胶结料 ,并使混合料充分密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合料 疲劳性能 影响因素 灰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1
10
作者 朱洪洲 黄晓明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8,共4页
沥青路面车辙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从混合料角度分析了影响沥青混合料高温抗车辙性能的因素,并通过不同因素条件下沥青混合料高温车辙试验,分别以动稳定度和总变形量作为参考序列,对影响因素进行灰关联分析。研究认为,沥青混合... 沥青路面车辙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从混合料角度分析了影响沥青混合料高温抗车辙性能的因素,并通过不同因素条件下沥青混合料高温车辙试验,分别以动稳定度和总变形量作为参考序列,对影响因素进行灰关联分析。研究认为,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和矿料4 75mm筛孔通过率对于混合料高温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合料 高温稳定性 车辙试验 灰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稳定碎石高温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灰熵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朱洪洲 徐松 +1 位作者 唐伯明 何兆益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81-1085,共5页
通过合理的混合料组成设计,提高沥青稳定碎石的高温稳定性,有助于减少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出现高温流动性车辙变形。文章在ATB25和ATB30级配范围内,选择9种集料级配,采用3种沥青,分别制备了13种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并通过高温车辙试验测试... 通过合理的混合料组成设计,提高沥青稳定碎石的高温稳定性,有助于减少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出现高温流动性车辙变形。文章在ATB25和ATB30级配范围内,选择9种集料级配,采用3种沥青,分别制备了13种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并通过高温车辙试验测试其动稳定度指标,然后运用灰关联熵方法分析了沥青针入度、空隙率、沥青用量、饱和度、4.75 mm筛孔通过率、0.075 mm筛孔通过率、粉胶比及公称最大粒径对沥青稳定碎石高温稳定性能的影响显著程度。分析结果表明,沥青针入度、空隙率对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具有较显著影响;为了提高沥青稳定碎石高温抗车辙性能,应选用高粘度沥青结合料,4%左右空隙率的混合料具有较佳的高温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稳定基层 抗车撤性能 车撤试验 灰关联熵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层类型水泥混凝土路面温度应力的差异 被引量:9
12
作者 朱洪洲 张瑞 +2 位作者 吴小军 李思李 田波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16,共9页
为了研究不同基层类型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温度效应,基于北京足尺环道对半刚性基层与柔性基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温度场、温度应变及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柔性基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温度和温度梯度均比半刚性基层水泥... 为了研究不同基层类型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温度效应,基于北京足尺环道对半刚性基层与柔性基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温度场、温度应变及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柔性基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温度和温度梯度均比半刚性基层水泥混凝土路面高,且半刚性基层水泥混凝土路面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使用半刚性基层作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可以减小水泥混凝土板内的温度波动;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基层类型不同,水泥混凝土板不同位置处的温度应变不同,滞回圈的分布与开闭状态也不同;虽然半刚性基层水泥混凝土路面会略微增大板中心处的温度应变,但可以大大减小板纵缝边缘中部处的温度应变,所以使用半刚性基层作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能有效降低水泥混凝土板内温度应变;虽然半刚性基层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中心处的平均温度应力增量略大,但其板纵缝边缘中部处的平均应力增量较小,且半刚性基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温度应力值及温度应力随时间的波动均较小,同时两种基层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板中心和板纵缝边缘中部处的最大温度应力值分别出现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板顶和板中,所以使用半刚性基层作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有利于减小水泥混凝土板内温度应力。综上所述,与柔性基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相比,半刚性基层水泥混凝土路面受温度场、温度应变及温度应力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水泥混凝土路面 北京足尺环道 基层类型 温度场 温度应力
原文传递
柔性路面级配碎石基层弹性模量取值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朱洪洲 郑和平 +1 位作者 何兆益 吴国雄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5期45-48,共4页
级配碎石材料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点,因此级配碎石弹性模量取值需考虑路面结构参数的影响.本文采用正交方法对影响柔性路面级配碎石基层应力状态的路面结构参数进行了分析,认为沥青面层厚度和土基模量是影响级配碎石基层弹性模量的主要因... 级配碎石材料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点,因此级配碎石弹性模量取值需考虑路面结构参数的影响.本文采用正交方法对影响柔性路面级配碎石基层应力状态的路面结构参数进行了分析,认为沥青面层厚度和土基模量是影响级配碎石基层弹性模量的主要因素.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建立路面参数与级配碎石弹性模量的关系,提出了级配碎石基层弹性模量计算公式,较目前的经验取值方法更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级配碎石 非线性 弹性模量 正交方法 多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CB试验的沥青混合料宏观断裂愈合性能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朱洪洲 范世平 李正浩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6-432,共7页
为了研究沥青混合料宏观断裂的自愈合性能,采用半圆弯曲(semi-circular bending,SCB)试验对70#基质沥青混合料和SBS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了断裂-愈合-断裂试验,并将愈合前后加载试验的强度恢复率定义为愈合指数(healing index,HI),分析了... 为了研究沥青混合料宏观断裂的自愈合性能,采用半圆弯曲(semi-circular bending,SCB)试验对70#基质沥青混合料和SBS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了断裂-愈合-断裂试验,并将愈合前后加载试验的强度恢复率定义为愈合指数(healing index,HI),分析了愈合时间、愈合温度和压力对混合料自愈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发生宏观断裂的沥青混合料在一定环境中愈合后,强度恢复率最高可达45%;温度升高、时间增长和施加压力对沥青混合料宏观可见裂缝的愈合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并非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其自愈合性能越好;最佳愈合温度与沥青软化点和沥青混合料种类有关;当温度不大于60℃时,施加外部压力对沥青混合料裂缝愈合具有显著改善作用,有围压试件获得的HI值最高可达无围压试件HI值的4.5倍;60℃时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HI值是70#基质沥青混合料HI值的4倍;超过60℃后,施加压力对沥青混合料自愈合性能无显著改善,且不同沥青混合料愈合性能也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自愈合性能 半圆弯曲试验 沥青混合料 宏观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4
15
作者 朱洪洲 谭祺琦 +2 位作者 杨孝思 范世平 赵鸿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573-2584,共12页
纤维材料作为一种沥青混合料添加剂和稳定剂,能有效改善沥青路面的各项性能指标,首先从纤维材料的自身特性出发,介绍了几种常用路用纤维的物理力学特性以及近年来开发出的新型绿色环保型纤维材料;通过复合材料理论、界面理论等相关理论... 纤维材料作为一种沥青混合料添加剂和稳定剂,能有效改善沥青路面的各项性能指标,首先从纤维材料的自身特性出发,介绍了几种常用路用纤维的物理力学特性以及近年来开发出的新型绿色环保型纤维材料;通过复合材料理论、界面理论等相关理论模型解释了纤维材料对沥青混合料的微细观改性机理;总结了现有关于纤维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界面表征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纤维沥青混合料性能的主要因素;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展望今后在纤维改性沥青混合料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当前对于纤维沥青混合料性能的研究在复合材料相互作用机理、路用性能评价指标和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还有待完善。推行基于复配纤维或改性剂的组合形式是纤维改性沥青混合料这一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面提升沥青混合料性能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用纤维 沥青混合料 路用性能 作用机理 界面表征方法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型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研制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朱洪洲 田春玲 +1 位作者 何丽红 谷雨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26-228,共3页
采用环氧树脂E-51与不同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PEG)反应合成一系列高分子非离子型环氧树脂乳化剂,并采用相反转法制备水性环氧树脂乳液,考查了PEG分子质量、E-51与PEG摩尔比、反应时间、乳化剂用量及乳化条件对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黏度、... 采用环氧树脂E-51与不同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PEG)反应合成一系列高分子非离子型环氧树脂乳化剂,并采用相反转法制备水性环氧树脂乳液,考查了PEG分子质量、E-51与PEG摩尔比、反应时间、乳化剂用量及乳化条件对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黏度、稳定性、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E-51)∶n(PEG-2000)=1∶1,在180℃下反应4h合成的乳化剂具有较好的乳化效果;乳化剂用量为20%,乳化温度60℃,分散机转速为3000r/min时,乳液粒径可达1.026μm且分布较窄,乳液黏度适中,具有较好的离心稳定性和储存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离子乳化剂 水性环氧树脂乳液 相反转法 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稳定基层ATB25混合料疲劳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朱洪洲 唐伯明 +1 位作者 高爽 何兆益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6期1067-1070,共4页
沥青稳定基层耐疲劳性能是柔性基层沥青路面使用寿命的关键影响因素。对5种级配的沥青稳定碎石基层ATB 25混合料进行了控制应力的三分点小梁弯曲疲劳试验;分析了矿料级配、沥青品种对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级配的沥青稳定基层AT... 沥青稳定基层耐疲劳性能是柔性基层沥青路面使用寿命的关键影响因素。对5种级配的沥青稳定碎石基层ATB 25混合料进行了控制应力的三分点小梁弯曲疲劳试验;分析了矿料级配、沥青品种对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级配的沥青稳定基层ATB 25混合料疲劳性能差别不大,说明采用低标号沥青的沥青稳定基层对应力水平变化更敏感。通过试验结果的同归分析并考虑现场修正系数,获得了沥青稳定基层的疲劳方程,可为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稳定基层 ATB25 弯曲疲劳试验 疲劳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参数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朱洪洲 唐伯明 刘伯莹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21-1024,共4页
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典型结构,采用正交分析方法,讨论了沥青稳定基层厚度、级配碎石基层厚度及土基模量等关键结构参数对路表回弹弯沉、沥青层层底拉应力2个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性能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基模量对于路表回... 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典型结构,采用正交分析方法,讨论了沥青稳定基层厚度、级配碎石基层厚度及土基模量等关键结构参数对路表回弹弯沉、沥青层层底拉应力2个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性能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基模量对于路表回弹弯沉的影响最为显著;当沥青层厚度在25 cm以内时,增加沥青层厚度可以减小沥青层底拉应力,延长沥青路面疲劳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 结构设计 正交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评价方法 被引量:19
19
作者 朱洪洲 黄晓明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6,共3页
根据Lemaitre应变等效假设,定义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参量,并在分析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过程的基础上,定义新的疲劳破坏标准。然后通过三分点小梁弯曲疲劳试验建立基于损伤理论的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评价方法。重合性检验表明,该损伤疲劳模... 根据Lemaitre应变等效假设,定义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参量,并在分析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过程的基础上,定义新的疲劳破坏标准。然后通过三分点小梁弯曲疲劳试验建立基于损伤理论的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评价方法。重合性检验表明,该损伤疲劳模型与荷载控制模式无关,从而可以更合理的评价混合料疲劳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合料 疲劳模型 损伤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宏观裂缝微波自愈合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朱洪洲 袁海 +2 位作者 刘玉峰 范世平 丁勇杰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4-89,共6页
为研究微波加热对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宏观断裂—愈合性能的影响,制备AC-13型沥青混合料半圆试件,采用半圆弯曲试验和微波加热对试件进行断裂—愈合—断裂试验,采用愈合前、合后加载试验的抗拉强度比值作为愈合指数HI(healing index),分... 为研究微波加热对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宏观断裂—愈合性能的影响,制备AC-13型沥青混合料半圆试件,采用半圆弯曲试验和微波加热对试件进行断裂—愈合—断裂试验,采用愈合前、合后加载试验的抗拉强度比值作为愈合指数HI(healing index),分析了加热时间和微波强度对试件表面温度和沥青混合料自愈合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波加热过程主要是集料中的极性粒子吸收微波,产生热量并传递给弱极性的沥青,实现混合料整体升温;试件表面温度随加热时间、微波强度呈良好的二元线性回归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加热时间、微波强度的增长能够促进混合料自愈合行为,这主要与该微波条件下混合料达到的温度有关,AC-13型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经微波强度700 W,加热100 s或微波强度560 W,加热120s后达到最佳的强度恢复率为83%~85%,试件表面温度在90-96℃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混合料 自愈合 宏观断裂 微波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