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轴心射流收油环内部油气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朱泽韬 吕亚国 +2 位作者 朱鹏飞 姜乐 刘振侠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72,共10页
为研究环下润滑结构内部油膜迁移及流动特性,针对轴心射流收油环采用VOF (Volume of fluid)方法开展了数值计算,获得了收油环端面油膜动态形成过程,在分析流场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收油环运转工况及结构参数对内部油膜形态、滑油体积分... 为研究环下润滑结构内部油膜迁移及流动特性,针对轴心射流收油环采用VOF (Volume of fluid)方法开展了数值计算,获得了收油环端面油膜动态形成过程,在分析流场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收油环运转工况及结构参数对内部油膜形态、滑油体积分数、油膜速度和供油孔输油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收油环端面油膜呈圆盘状迁移,边缘破碎形成油滴、油带甩至侧壁面,在供油孔内以“月牙形”分布加速流动,收油环端面油膜厚度随主轴转速增大而减小,随喷嘴流量上升而增加;提高转速降低了供油孔内滑油含量,使孔内油膜加速流动,孔内滑油含量随喷嘴流量的上升而增大,随供油孔径的增加而下降;喷嘴流量与供油孔径的改变对孔内流速影响较小;增加孔径与提高收油环转速可加强供油孔输运能力,8 kr/min下提高喷嘴流量使无量纲输油量Cq平均降低了40.71%,提高孔径使Cq最大提高了57.14%,转速的增加使Cq平均增加25.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下润滑 收油环 轴心射流 两相流动特性 VOF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高效润滑冷却技术研究进展
2
作者 刘振侠 朱泽韬 +2 位作者 姜乐 吕亚国 覃经文 《航空工程进展》 CSCD 2024年第6期86-96,共11页
滚动轴承作为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部件,必须依靠高效润滑冷却技术保障其在高速、高温和重载的严苛工作环境下稳定运转。与传统喷射润滑相比,环下润滑技术具有诸多优势,已成为现代发动机主轴轴承的主流润滑方式。本文围绕航空发动机主轴轴... 滚动轴承作为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部件,必须依靠高效润滑冷却技术保障其在高速、高温和重载的严苛工作环境下稳定运转。与传统喷射润滑相比,环下润滑技术具有诸多优势,已成为现代发动机主轴轴承的主流润滑方式。本文围绕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的高效润滑冷却技术,对比了典型润滑方式,系统梳理并总结了环下润滑技术的发展现状,讨论了环下润滑轴承的润滑冷却效果,对航空发动机主轴高速轴承润滑冷却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航空轴承高效润滑冷却和精细化热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主轴轴承 喷射润滑 环下润滑 两相流 润滑与冷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支点对转轴承腔两相流动及换热特性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曹逸韬 吕亚国 +2 位作者 朱泽韬 李宛蓉 刘振侠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1-181,共11页
为探究双支点对转轴承腔两相流动及换热特性,利用耦合的CLSVOF两相流方法开展数值研究,对比高低压轴同转、对转形式下的轴承腔流动及换热特征,重点探讨对转条件下,高低压轴转速及双侧供油流量对轴承腔壁面油气分布特征与换热特性的影响... 为探究双支点对转轴承腔两相流动及换热特性,利用耦合的CLSVOF两相流方法开展数值研究,对比高低压轴同转、对转形式下的轴承腔流动及换热特征,重点探讨对转条件下,高低压轴转速及双侧供油流量对轴承腔壁面油气分布特征与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转向下轴承腔壁面油膜形成过程类似,滑油在壁面以油滴、油矢、油带形式分布;同转形式下壁面流线旋向相同,对转形式下壁面流线旋向则相反,对转提高了轴承腔壁面剪切力及湍流强度,平均换热系数相对提升了16.47%;对转转速越大或转速比越高时,壁面滑油体积分数增大而油膜厚度降低,油膜流速平均增加72.95%,双侧供油量或供油流量比越大时,壁面滑油体积分数与油膜厚度均上升,油膜流速平均增加31.02%;增加转速与供油流量均可提高壁面热流密度,增大换热系数,采用双支点对转形式布局能够一定程度提高轴承腔换热性能,有利于保障发动机的安全可靠运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支点轴承腔 对转 两相流动及换热 换热系数 CLSVOF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模型应用可信框架研究
4
作者 韦韬 刘焱 +4 位作者 翁海琴 仲震宇 朱泽韬 王宇 王美琴 《信息安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53-1159,共7页
大模型技术的出现极大推动了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快速应用,但大模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由“模型幻觉”导致的安全可信挑战.这些挑战导致大模型应用落地时,尤其是安全攸关的专业性推理和研判时,其给出的结果难以被轻易信任采... 大模型技术的出现极大推动了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快速应用,但大模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由“模型幻觉”导致的安全可信挑战.这些挑战导致大模型应用落地时,尤其是安全攸关的专业性推理和研判时,其给出的结果难以被轻易信任采纳.在诸多专业领域实践中发现,大模型应用过程中缺乏一个统一的技术框架保证其结果的可信,严重阻碍了大模型技术在专业领域的应用.针对这个问题,结合在金融、医疗、安全等专业领域的应用实践,提出一种集充足数据(data,D)、专业知识(knowledge,K)、能力协同(collaboration,C)、高效反馈(feedback,F)为一体的大模型可信应用框架DKCF.希望DKCF可以推动行业大模型安全可信,助力大模型应用变革,推动越来越多的行业迎来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KCF 大模型 可信 可信框架 网络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下润滑供油通道流量分配特性的数值研究
5
作者 朱泽韬 吕亚国 +2 位作者 朱鹏飞 曹逸韬 刘振侠 《航空动力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100,共11页
为探究环下润滑供油通道滑油流量分配特性,采用volume of fluid(VOF)方法对轴心射流收油环内部两相流动进行了计算,获得了供油通道内油膜形成过程与流场特征,重点讨论了供油温度、主轴转速、供油流量及供油孔径组合对流量分配的影响规律... 为探究环下润滑供油通道滑油流量分配特性,采用volume of fluid(VOF)方法对轴心射流收油环内部两相流动进行了计算,获得了供油通道内油膜形成过程与流场特征,重点讨论了供油温度、主轴转速、供油流量及供油孔径组合对流量分配的影响规律,建立了临界孔径比的无量纲关联式。结果表明:滑油射流冲击收油环中心后形成油膜,其边缘断裂形成油带、油矢甩至侧壁面,最终油膜铺满整个端面;计算工况范围内,滑油分配主要受供油流量及孔径影响,各出口流量随供油流量上升均呈线性增加,滑油分配比随供油流量增加而平均降低15.05%;滑油分配比随下游孔径与孔径比的增加而上升;当无量纲供油流量越大且下游无量纲孔径越小时,临界孔径比越高并趋近于1,当无量纲供油流量降低或下游无量纲孔径增大时,临界孔径比则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下润滑 供油通道 流量分配特性 临界孔径比 VOF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