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环下润滑结构内部油膜迁移及流动特性,针对轴心射流收油环采用VOF (Volume of fluid)方法开展了数值计算,获得了收油环端面油膜动态形成过程,在分析流场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收油环运转工况及结构参数对内部油膜形态、滑油体积分...为研究环下润滑结构内部油膜迁移及流动特性,针对轴心射流收油环采用VOF (Volume of fluid)方法开展了数值计算,获得了收油环端面油膜动态形成过程,在分析流场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收油环运转工况及结构参数对内部油膜形态、滑油体积分数、油膜速度和供油孔输油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收油环端面油膜呈圆盘状迁移,边缘破碎形成油滴、油带甩至侧壁面,在供油孔内以“月牙形”分布加速流动,收油环端面油膜厚度随主轴转速增大而减小,随喷嘴流量上升而增加;提高转速降低了供油孔内滑油含量,使孔内油膜加速流动,孔内滑油含量随喷嘴流量的上升而增大,随供油孔径的增加而下降;喷嘴流量与供油孔径的改变对孔内流速影响较小;增加孔径与提高收油环转速可加强供油孔输运能力,8 kr/min下提高喷嘴流量使无量纲输油量Cq平均降低了40.71%,提高孔径使Cq最大提高了57.14%,转速的增加使Cq平均增加25.87%。展开更多
为探究环下润滑供油通道滑油流量分配特性,采用volume of fluid(VOF)方法对轴心射流收油环内部两相流动进行了计算,获得了供油通道内油膜形成过程与流场特征,重点讨论了供油温度、主轴转速、供油流量及供油孔径组合对流量分配的影响规律...为探究环下润滑供油通道滑油流量分配特性,采用volume of fluid(VOF)方法对轴心射流收油环内部两相流动进行了计算,获得了供油通道内油膜形成过程与流场特征,重点讨论了供油温度、主轴转速、供油流量及供油孔径组合对流量分配的影响规律,建立了临界孔径比的无量纲关联式。结果表明:滑油射流冲击收油环中心后形成油膜,其边缘断裂形成油带、油矢甩至侧壁面,最终油膜铺满整个端面;计算工况范围内,滑油分配主要受供油流量及孔径影响,各出口流量随供油流量上升均呈线性增加,滑油分配比随供油流量增加而平均降低15.05%;滑油分配比随下游孔径与孔径比的增加而上升;当无量纲供油流量越大且下游无量纲孔径越小时,临界孔径比越高并趋近于1,当无量纲供油流量降低或下游无量纲孔径增大时,临界孔径比则下降。展开更多
文摘为研究环下润滑结构内部油膜迁移及流动特性,针对轴心射流收油环采用VOF (Volume of fluid)方法开展了数值计算,获得了收油环端面油膜动态形成过程,在分析流场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收油环运转工况及结构参数对内部油膜形态、滑油体积分数、油膜速度和供油孔输油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收油环端面油膜呈圆盘状迁移,边缘破碎形成油滴、油带甩至侧壁面,在供油孔内以“月牙形”分布加速流动,收油环端面油膜厚度随主轴转速增大而减小,随喷嘴流量上升而增加;提高转速降低了供油孔内滑油含量,使孔内油膜加速流动,孔内滑油含量随喷嘴流量的上升而增大,随供油孔径的增加而下降;喷嘴流量与供油孔径的改变对孔内流速影响较小;增加孔径与提高收油环转速可加强供油孔输运能力,8 kr/min下提高喷嘴流量使无量纲输油量Cq平均降低了40.71%,提高孔径使Cq最大提高了57.14%,转速的增加使Cq平均增加25.87%。
文摘为探究环下润滑供油通道滑油流量分配特性,采用volume of fluid(VOF)方法对轴心射流收油环内部两相流动进行了计算,获得了供油通道内油膜形成过程与流场特征,重点讨论了供油温度、主轴转速、供油流量及供油孔径组合对流量分配的影响规律,建立了临界孔径比的无量纲关联式。结果表明:滑油射流冲击收油环中心后形成油膜,其边缘断裂形成油带、油矢甩至侧壁面,最终油膜铺满整个端面;计算工况范围内,滑油分配主要受供油流量及孔径影响,各出口流量随供油流量上升均呈线性增加,滑油分配比随供油流量增加而平均降低15.05%;滑油分配比随下游孔径与孔径比的增加而上升;当无量纲供油流量越大且下游无量纲孔径越小时,临界孔径比越高并趋近于1,当无量纲供油流量降低或下游无量纲孔径增大时,临界孔径比则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