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外赤潮频发海区水文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朱德弟 潘玉球 +1 位作者 许卫忆 陈巧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7期1131-1134,共4页
对长江口外赤潮频发区的水文特征的分析表明 ,在这个海区 ,春、夏季由于长江入海径流量大 ,长江冲淡水在西南 东北向流的作用下发生转向 ;上升流一般发生在从第一个转向点到长江口外深槽顶端的西侧斜坡上 ;春季这个转向点偏北 ,夏季偏... 对长江口外赤潮频发区的水文特征的分析表明 ,在这个海区 ,春、夏季由于长江入海径流量大 ,长江冲淡水在西南 东北向流的作用下发生转向 ;上升流一般发生在从第一个转向点到长江口外深槽顶端的西侧斜坡上 ;春季这个转向点偏北 ,夏季偏南 ,秋季因长江入海径流量小 ,似无转向点存在 .春、夏季余流的分布特点是羽状锋区附近是表、底层流辐合区 ;涌升区的表层余流呈现辐散的特征 ,底层余流具有顺槽进入长江口或向长江口辐合的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外 赤潮 羽状锋 长江冲淡水转向 上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春初浙江近海的低温特征及其对大规模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20
2
作者 朱德弟 陆斗定 +1 位作者 王云峰 苏纪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1-39,共9页
在长江口附近和浙江近海海域,近些年来每年春季几乎都发生大规模的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赤潮,时间通常是在4月底或5月初,但2005年却一直到5月底才发生。本文根据近几年在浙江近海进行的多个春季航次的调查资料和有关... 在长江口附近和浙江近海海域,近些年来每年春季几乎都发生大规模的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赤潮,时间通常是在4月底或5月初,但2005年却一直到5月底才发生。本文根据近几年在浙江近海进行的多个春季航次的调查资料和有关站位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海区2005年春初的温度特征及其对大规模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的影响,阐明了2005年春季大规模东海原甲藻赤潮迟发的主要物理环境原因。结果表明,2005年3月浙江近海水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偏低,且这种情况在近岸区更为明显;与2004年同期相比,2005年春初(4月初)浙江近海水温偏低,2005年和2004年的这种水温差异在近岸和中上层的低盐水里最为明显,而在远岸和下层的高盐水水温差异则相对要小;近岸低盐水最低温度2005年比2004年低约2.6℃;2005年1—3月浙江近海特殊的气象条件(10 a中最低的气温和强劲的偏北大风)和2004/2005年冬季较弱的台湾暖流是形成4月初浙江近海低温特征的主要原因;2004年冬季和2005年春初浙江近水温偏低很可能是2005年春季东海大规模原甲藻赤潮迟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近海 大规模东海原甲藻赤潮 低温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春夏季东海赤潮过程中营养盐作用初探 被引量:30
3
作者 张传松 王江涛 +2 位作者 朱德弟 王修林 李京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3-159,共7页
关键词 东海 赤潮 营养盐 硅藻 甲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际海域的赤潮生消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4
作者 许卫忆 朱德弟 +2 位作者 张经 董礼先 陈耕心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98-604,共7页
目前所了解的众多与发生赤潮有关的因素均非赤潮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 ,而且不存在稳定的赤潮诱发因子。赤潮的发生是富营养化、适合的光合作用条件和赤潮藻本身的死亡率三方面的综合结果。这 3个因素以及与这 3个因素有关的其他因素都可... 目前所了解的众多与发生赤潮有关的因素均非赤潮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 ,而且不存在稳定的赤潮诱发因子。赤潮的发生是富营养化、适合的光合作用条件和赤潮藻本身的死亡率三方面的综合结果。这 3个因素以及与这 3个因素有关的其他因素都可能成为赤潮发生的激发因子。根据此概念建立了赤潮生消过程的动力 -营养盐 -赤潮藻间的耦合数值模式 ,成功地数值模拟了 1 998年 3— 4月在香港沿海实际发生的赤潮生消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耦合数值模式 富营养化生消过程 赤潮藻 死亡率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崎岖列岛附近海域浮游植物与水环境状况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朱根海 施青松 +3 位作者 张健 许卫忆 朱德弟 陈全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9-158,共10页
于2001年冬(2月)、春(4月)、夏(7月)、秋(10月)首次对崎岖列岛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和赤潮生物与枯水期(2月)、丰水期(7月)的水质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法和环境质量单项评价标准指数法,对该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于2001年冬(2月)、春(4月)、夏(7月)、秋(10月)首次对崎岖列岛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和赤潮生物与枯水期(2月)、丰水期(7月)的水质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法和环境质量单项评价标准指数法,对该海域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崎岖列岛附近海域共有浮游植物6门45属90种,其中赤潮生物有33种,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夏季(4.25×10^4个/dm^3),秋季(3.85×10^4个/dm^3),春季(2.66×10^4个/dm^3),冬季(5.20×10^3个/dm^3)。底泥中发现的藻类有80种,其中赤潮生物有31种,并发现一些甲藻孢囊及休眠孢子。底泥藻类丰度为12-612个/g,平均值为68个/g。主要有害赤潮生物为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dentatum(=东海区的东海原甲藻P.donghaiense),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项圈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onilatum,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具尾鳍藻Dinophysis caudata,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裸藻Eutreptiella gymnastica等。主要赤潮生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该海域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则超标严重,水质已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崎岖列岛海域 浮游植物 赤潮生物 孢囊 环境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的趋势与特点 被引量:28
6
作者 夏平 陆斗定 +1 位作者 朱德弟 杜伟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7-56,共10页
根据历史记载和近年调查实测资料,概述了浙江近岸海域赤潮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赤潮的特点与发生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浙江近岸海域各种不同类型藻类引发的赤潮频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甲藻赤潮的发生次数上升尤为迅速,赤潮出现的规模越来越... 根据历史记载和近年调查实测资料,概述了浙江近岸海域赤潮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赤潮的特点与发生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浙江近岸海域各种不同类型藻类引发的赤潮频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甲藻赤潮的发生次数上升尤为迅速,赤潮出现的规模越来越大,有毒赤潮记录次数也显著增加。探讨了赤潮发生的一些原因,指出了建立科学评估有害赤潮影响体系和预警系统的意义并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近岸海域 赤潮 富营养化 评估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水螅水母、管水母和栉水母的丰度分布与季节变化 被引量:11
7
作者 高倩 陈佳杰 +1 位作者 徐兆礼 朱德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7328-7337,共10页
依据2002—2003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29°00'—32°00'N、122°00—123°30'E)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探讨了该水域小型水母(含水螅水母、管水母和栉水母)总丰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季节差异。结果显示,该海域... 依据2002—2003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29°00'—32°00'N、122°00—123°30'E)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探讨了该水域小型水母(含水螅水母、管水母和栉水母)总丰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季节差异。结果显示,该海域共出现小型水母41种,其中水螅水母28种,管水螅11种,栉水母2种。主要优势种包括管水母大西洋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和气囊水母(Physophora hydrostatica)以及水螅水母四叶小舌水母(Liriope tetraphylla)、两手筐水母(Solmundella bitentaculata)和短柄和平水母(Eirene brevistylus),其中大西洋五角水母为冬、春季第一优势种,双生水母则为夏、秋季第一优势种。该水域小型水母总丰度呈明显季节差异,夏季丰度最高((337.33±55.68)个/m^2),春、秋季次之(分别为(142.09±67.71)个/m^2和(132.84±35.17)个/m^2),冬季最低((113.69±32.72)个/m^2)。水温是影响调查区小型水母总丰度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小型水母丰度与表层温度显著正相关(P<0.01)。盐度是影响小型水母平面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春季小型水母丰度与底层盐度正相关(P<0.05),夏季与10 m层盐度正相关(P<0.01),全年则是与10 m层盐度正相关(P<0.01)。此外,调查水域小型水母丰度与其饵料——小型桡足类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螅水母 管水母 栉水母 季节分布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源物质输送对赤潮高发区的影响—以铝为例 被引量:13
8
作者 任景玲 刘素美 +4 位作者 张经 谢亮 李丹丹 程岩 朱德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7期1117-1121,共5页
近年来长江口附近海域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 ,赤潮爆发次数增多 ,而富含营养物质的长江水的输入可能是海内富营养化的主要物质来源 .Al在海洋中停留时间较短且不易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 ,常用Al作为陆源输入及不同水团运动的有效示踪元素 ... 近年来长江口附近海域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 ,赤潮爆发次数增多 ,而富含营养物质的长江水的输入可能是海内富营养化的主要物质来源 .Al在海洋中停留时间较短且不易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 ,常用Al作为陆源输入及不同水团运动的有效示踪元素 .结果表明 ,研究海域中溶解态Al的浓度秋季高于夏季 ,且与水体的盐度和悬浮颗粒物浓度表现出一定的关系 .赤潮高发区内溶解态Al的浓度一般大于 0 .0 4μmol·L-1,明显表现出受到陆源输入的影响 .赤潮发生时由于其自身的絮凝及赤潮生物颗粒物表面的吸附作用使水体中的溶解态Al含量平均下降约 4 0 % ,而在赤潮发生过程中溶解态Al形态变化及机理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高发区 源输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潮发生和蔓延的动力机制数值模拟 被引量:9
9
作者 许卫忆 朱德弟 +1 位作者 卜献卫 陈耕心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1-97,共7页
海洋中发生的赤潮不是单纯的生物生态问题 ,而是在海洋动力环境条件控制下的生物生态问题 .对 4种情况进行数值模拟来证明动力条件对赤潮的发生、蔓延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 4种情况是 :( 1 ) 1 998年春实际发生在香港海域的赤潮的生消全过... 海洋中发生的赤潮不是单纯的生物生态问题 ,而是在海洋动力环境条件控制下的生物生态问题 .对 4种情况进行数值模拟来证明动力条件对赤潮的发生、蔓延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 4种情况是 :( 1 ) 1 998年春实际发生在香港海域的赤潮的生消全过程 ;( 2 )改变潮差后的赤潮生消全过程 ;( 3)改变流场的扩散强度后的赤潮生消全过程 ;( 4 )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海区的周边地形来控制赤潮的蔓延途径 .这些模拟结果表明海洋的动力条件不仅对赤潮的蔓延发挥输运作用 ,而且对赤潮的形成有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数值模拟 动力机制 地形 动力条件 海洋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盐在东海春季大规模赤潮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传松 王修林 +1 位作者 朱德弟 王江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02-1006,共5页
为研究营养盐在东海大规模赤潮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分别于2004,2005年春季在东海赤潮爆发前进行了2个航次的海上调查。调查结果显示:DIN,PO4-P,SiO3-Si浓度分别高达15,0.55,15μmol.L-1以上,调查海域整体上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受陆源输入影... 为研究营养盐在东海大规模赤潮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分别于2004,2005年春季在东海赤潮爆发前进行了2个航次的海上调查。调查结果显示:DIN,PO4-P,SiO3-Si浓度分别高达15,0.55,15μmol.L-1以上,调查海域整体上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受陆源输入影响,调查区域营养盐分布呈现出近岸高、外海低,等值线走向与岸线基本平行的特点。同2004年相比,2005年春季调查海域营养盐高值区明显外扩,营养盐水平整体升高:其中DIN浓度升高9%、PO4-P升高18%、SiO3-Si升高60%,硅磷比上升60%,硅氮比上升了47%。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营养盐浓度水平,较高的硅酸盐含量以及较高的硅磷比、硅氮比值是2005年春季优先爆发大规模硅藻赤潮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营养盐 赤潮 硅藻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东海原甲藻赤潮爆发的现场调查和分析 被引量:41
11
作者 陈翰林 吕颂辉 +1 位作者 张传松 朱德弟 《生态科学》 CSCD 2006年第3期226-230,共5页
2004年4~5月对东海赤潮高发区开展了赤潮原因种的大面观测并对期间爆发的特大赤潮进行跟踪调查,在56个站位采集了171份样品。表层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donghaiense)变化范围为2.5×103~6.0×107cells·L-1,最大值出现... 2004年4~5月对东海赤潮高发区开展了赤潮原因种的大面观测并对期间爆发的特大赤潮进行跟踪调查,在56个站位采集了171份样品。表层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donghaiense)变化范围为2.5×103~6.0×107cells·L-1,最大值出现在122.94°E,30°N的rb12A站;中层东海原甲藻变化范围为1.0×103~5.32×106cells·L-1,最大值出现在rf40站。从水平分布看,东海原甲藻呈不均匀分布,从垂直分布看,赤潮爆发前原甲藻细胞在水体中层密集,大量增殖后上升到表层,爆发赤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原甲藻 赤潮 东海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磷虾类数量和分布的季节特征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陈佳杰 徐兆礼 朱德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279-5285,共7页
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29°00′~3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磷虾类总丰度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与渔场的关系,丰度的季节差异与水团的关系,分... 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29°00′~3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磷虾类总丰度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与渔场的关系,丰度的季节差异与水团的关系,分析了优势种的数量变动、对磷虾类的贡献及对环境的适应情况,并与东海外海的生态特征作了比较。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磷虾类丰度季节变化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平面分布变化与盐度有关。平均丰度夏季最高(10.46ind/m3),冬季最低(0.32ind/m3)。本次调查共发现8种,优势种为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和小型磷虾(Euphausia nana),其中中华假磷虾四季皆为优势种,太平洋磷虾是春、秋和冬季的优势种,小型磷虾仅仅是春秋季的优势种。中华假磷虾在春、夏和冬季对总丰度的贡献率较高,并占绝对优势,其更适应夏季咸淡水交错水域的环境,而太平洋磷虾和小型磷虾更适应东海近海暖温高盐环境。长江冲淡水势力强弱和中华假磷虾的数量对磷虾类时空分布有重要影响,中华假磷虾对咸淡水环境的适应则是影响该种数量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磷虾类 生态特征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近岸泥质区百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的变化及对环境的响应 被引量:6
13
作者 冯旭文 段杉杉 +5 位作者 石学法 刘升发 赵美训 杨海丽 朱德弟 王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5-161,共7页
在210Pb定年的基础上,对取自浙江沿岸泥质缺氧区的柱样沉积物开展了菜子甾醇、甲藻甾醇、长链烯酮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含量及比例的分布特征,重建了泥质区110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及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浙江近岸... 在210Pb定年的基础上,对取自浙江沿岸泥质缺氧区的柱样沉积物开展了菜子甾醇、甲藻甾醇、长链烯酮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含量及比例的分布特征,重建了泥质区110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及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浙江近岸浮游植物生产力百年来呈上升趋势,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上升,80年代以来有显著增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则均有甲藻比例上升、硅藻比例下降的趋势。研究认为,浙江沿岸泥质区百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的提高与我国化肥施用量和长江氮的入海通量呈正相关,营养盐N∶P和N∶Si比值的增加导致浮游植物优势种由硅藻向甲藻的转变,说明自20世纪60年代,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农业快速发展、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是导致浙江沿岸泥质区海域浮游植物生产力提高及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沿岸泥质区 富营养化和缺氧 生物标志物 浮游植物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甲藻赤潮前后典型断面营养盐变化及其补充初探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京 石晓勇 +2 位作者 张传松 宋国栋 朱德弟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4-99,共6页
根据2005年春、夏季东海赤潮高发区两个航次的综合调查资料,对调查海域大规模甲藻赤潮过程中典型断面的营养盐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究了营养盐补充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营养盐持续补充在该海区甲藻赤潮过程中起到了... 根据2005年春、夏季东海赤潮高发区两个航次的综合调查资料,对调查海域大规模甲藻赤潮过程中典型断面的营养盐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究了营养盐补充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营养盐持续补充在该海区甲藻赤潮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调查海区表层主要受长江冲淡水等陆源淡水补给作用的影响,而底层主要受台湾暖流补给作用的影响,且陆源补给作用对调查海区北部的影响强于南部,台湾暖流对调查海区南部的影响强于北部;长江冲淡水等陆源影响对硅酸盐、氮盐补给程度较高,其次是磷酸盐;台湾暖流对调查海区底层磷酸盐补给程度最高,对氮盐和硅酸盐的补给作用不明显;此外,底层沉积物释放作用可能也是硅酸盐补给的重要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甲藻赤潮 营养盐 典型断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端足类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蔡萌 徐兆礼 朱德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1-87,共7页
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28°00′-3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数据,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端足类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及与渔场的关系,分析了优势种的数量... 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28°00′-3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数据,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端足类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及与渔场的关系,分析了优势种的数量变动和对浮游端足类总丰度的贡献,并与东海外海种类的生态特征做了比较。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端足类丰度季节变化主要受温度的影响,而平面分布变化则与盐度相关。平均丰度在夏季最高(2.75个/m^3),在冬季最低(0.10个/m^3)。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端足类49种,江湖独眼钩虾(Monoculodes limnophilus)和裂颏蛮(Lestrigonus schizogeneios)是最主要的优势种,江湖独眼钩虾在四季中对端足类总丰度都有很大贡献,在春秋冬三季为第一优势种,说明江湖独眼钩虾对相对较低的温度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裂颏蛮则只在春夏秋季有较大贡献,其中夏季裂颏蛮贡献率为0.87,高于江湖独眼钩虾,这与裂颏蛮具有较高温度的环境适应能力有关。浮游端足类种类数与总丰度都与表层温度的线性相关显著,同表层盐度的相关不显著。作为长江口鱼类的重要饵料之一,浮游端足类的数量分布对长江口和舟山海域渔场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长江口 端足类 生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海域浮游软体动物生态特征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剑 徐兆礼 朱德弟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76-983,共8页
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28°00′-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软体动物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的环境适应类型。结... 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28°00′-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软体动物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的环境适应类型。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浮游软体动物总丰度分别为:春季64.61ind/m3,夏季191.84ind/m3,秋季59.11ind/m3,冬季1.4ind/m3。四季共出现软体动物24种,其中春季8种,夏季21种,秋季10种,冬季2种。马蹄螔螺(Limacina trochiformis)适温较低,是春季主要优势种;明螺(Atlanta peroni)作为暖水种,是夏季主要的优势种;秋季主要优势种为尖笔帽螺(Creseis acicula),适应于较高的水温;强卷螺(Agadina stimpsoniji)适温较低,是冬季的主要优势种。春季浮游软体动物大多聚集在苏北沿岸流和长江径流交汇处或偏沿岸流一侧,夏季在河口咸淡水水团内,秋季的高丰度则主要出现在台湾暖流和长江径流交汇偏暖水的一侧,冬季出现种类较少,低温是其最主要的因素。浮游软体动物作为一种偏大洋性的种类,在外海的数量和种类分布要远高于近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软体动物 优势种 生态类型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塞那肽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制备及体外评价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德弟 董平 +2 位作者 张健 许颖 吴海英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475-1481,共7页
目的:制备艾塞那肽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并对其进行体外评价及表征。方法: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法筛选艾塞那肽PLGA纳米粒的处方及工艺,并通过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镜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体... 目的:制备艾塞那肽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并对其进行体外评价及表征。方法: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法筛选艾塞那肽PLGA纳米粒的处方及工艺,并通过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镜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体外模拟胃肠液和Caco-2细胞模型对其稳定性和细胞摄取及转运进行评价。结果:通过正交设计最终确定了最佳处方工艺:内水相和油相的比例为1∶5,超声功率200 W,超声时间4 min,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浓度为2%,初乳与外水相体积比为1∶20。所制得纳米粒粒径为116.2 nm,透射电镜显示PLGA纳米粒为类圆形球状纳米粒,表面规则。体外研究结果表明,PLGA纳米粒可延缓艾塞那肽在胃肠液中的释放,同时也明显增加了其稳定性(P<0.05),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孵育4 h后,仍分别有约50%和80%的保留。细胞实验表明,PLGA纳米粒的摄取和转运分别是对照组的7倍和5倍之多(P<0.05)。结论:PLGA纳米粒可作为艾塞那肽潜在的高效口服递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塞那肽 PLGA纳米粒 口服 细胞转运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思考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德弟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3年第11期122-122,共1页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用文的使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说,应用文写作已经成为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中职院校应用文教学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本文主要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在应用文教学中的现状和问题,提...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用文的使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说,应用文写作已经成为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中职院校应用文教学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本文主要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在应用文教学中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建议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职院校 应用文写作教学 问题 方法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东部河口和近岸海域总溶解态无机砷的分布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曹秀红 任景玲 +3 位作者 张桂玲 张金娥 杜金洲 朱德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20-726,共7页
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对2006年12月和2007年8月航次海南东部河流、河口、近岸及地下水中的总溶解态无机砷(total dissolved inorganic arsenic,TDIAs,As5++As3+)进行了测定.2006年12月万泉河及河口、文昌/文教河及河口、近岸TDIAs... 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对2006年12月和2007年8月航次海南东部河流、河口、近岸及地下水中的总溶解态无机砷(total dissolved inorganic arsenic,TDIAs,As5++As3+)进行了测定.2006年12月万泉河及河口、文昌/文教河及河口、近岸TDIAs的浓度分别为4.0~9.4、1.3~13.3、13.3~17.3 nmol.L-1,2007年8月万泉河及河口、文昌/文教河及河口、近岸、地下水TDIAs的浓度分别为1.6~15.5、2.4~15.9、10.8~17.6、未检出~41.7 nmol.L-1.结果表明,万泉河及文昌/文教河河流、河口TDIAs的浓度不存在显著性季节变化,较我国及世界其它河流、河口偏低,处于自然状态.砷在万泉河口和文昌/文教河口混合过程中均表现为保守混合.以文昌/文教河为例,初步估算出2007年文昌/文教河口地下水向沿岸砷的输送通量为1 153 mol.a-1,约为文昌/文教河砷入海通量的二分之一,表明海南东部沿岸地下水也是沿岸海区砷的主要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溶解态无机砷 分布 季节变化 海南东部 河口和近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