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论贾谊的民族思想及其对于西汉时期民族政策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朱凤相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57-60,共4页
关键词 民族政策 民族思想 汉与匈奴 西汉时期 贾谊 “三表” 民族一统 民族关系 朝天子 《汉书·武帝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汉书》景帝至武帝间年表中民族史料考异与订误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凤相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Z1期80-84,共5页
关键词 《史记》 《汉书·武帝纪》 《汉书》 民族史 考异 元狩二年 订误 匈奴人 霍去病 将相名臣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司马迁的历史观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凤相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1期91-96,共6页
近年来学术界对司马迁研究已全面展开,就其历史观研究而言犹且薄弱。这固然与他所处的时代尚为史学理论的发轫时期有关,因此不可能写出象刘知几《史通》那样的史学理论专著,但必须看到,一部《史记》所反映的司马迁历史观是不容忽视的,... 近年来学术界对司马迁研究已全面展开,就其历史观研究而言犹且薄弱。这固然与他所处的时代尚为史学理论的发轫时期有关,因此不可能写出象刘知几《史通》那样的史学理论专著,但必须看到,一部《史记》所反映的司马迁历史观是不容忽视的,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司马迁。本文力图从司马迁在史料选择上和论赞中反映出来的他对历史的态度进行一些探讨,以期争鸣,为更加全面地研究司马迁抛砖引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理论 《史通》 刘知几 论赞 李将军列传 究天人之际 择地而蹈 《项羽本纪》 重瞳子 《战国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上山采蘼芜》的男主人公说几句公道话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凤相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1期109-111,共3页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拥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过去不少的人总说这...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拥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过去不少的人总说这是一首弃妇诗。诗中的男主人公自然就成了喜新厌旧的负心汉了。我认为这是不公道的,这是一个不应有的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山采蘼芜 男主人公 长跪 焦仲卿妻 乐府诗 《孔雀东南飞》 乐府民歌 古典诗歌 聂夷中 人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恨歌》主题研究述论 被引量:2
5
作者 朱凤相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62-65,88,共5页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唐代诗歌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但在诗的主题思想方面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爱情说”、“讽喻说”和“双重主题说”等看法。本文总体上分为“述”和“论”两个部分:述的部分并非“述而不作”而是以“述”为主,“述”中...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唐代诗歌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但在诗的主题思想方面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爱情说”、“讽喻说”和“双重主题说”等看法。本文总体上分为“述”和“论”两个部分:述的部分并非“述而不作”而是以“述”为主,“述”中有“论”,“述”“论”结合的形式,论述了学术界有关《长恨歌》主题两次论争情况;“论”的部分则在“述”的基础上从“长恨说”中推演出《长恨歌》“永久遗憾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长恨歌》 主题 平民视角 爱情悲剧 永久遗憾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白居易的平民意识与诗歌创作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凤相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81-84,共4页
本文从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探讨了白居易诗歌创作与平民意识的关系及其成因。
关键词 白居易 平民意识 诗歌 艺术风格 儒家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一体化与“大一统”历史演进之关系
7
作者 朱凤相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1期30-36,共7页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她发源于黄河流域,居四方之中,故称中华。起初中华本是汉族的专称,随着封建帝国疆域的扩大和民族间的不断融合,中华已不仅限于中原地区,也不再专指汉族,而是包括汉族在内的各兄弟民族的总称。然而,这样一个...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她发源于黄河流域,居四方之中,故称中华。起初中华本是汉族的专称,随着封建帝国疆域的扩大和民族间的不断融合,中华已不仅限于中原地区,也不再专指汉族,而是包括汉族在内的各兄弟民族的总称。然而,这样一个容五十六个民族于一体的中华民族是如何形成的?她与“大一统”历史演进的关系又是怎样?以及研究她的成因与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民族意识有何意义?都有待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分裂 兄弟民族 民族一体化 祖国统一 黄河流域 历史进程 儒家思想文化 封建帝国 多民族国家 爱国主义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恨歌传》作者稽疑与断想
8
作者 朱凤相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84-87,共4页
《长恨歌传》是唐代传奇中名篇之一。自古以来就被认定是陈鸿作品,人们对此也坚信不疑,但事实上疑点颇多。本文从《长恨歌传》版本流传、歌”与“传”的关系、陈鸿其人及其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考察与质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断想:《长恨歌... 《长恨歌传》是唐代传奇中名篇之一。自古以来就被认定是陈鸿作品,人们对此也坚信不疑,但事实上疑点颇多。本文从《长恨歌传》版本流传、歌”与“传”的关系、陈鸿其人及其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考察与质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断想:《长恨歌传》的作者当为演唱《长恨歌》的歌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恨歌传》 《长恨歌》 稽疑 断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许穆夫人非“卫宣公之女”辨——新版《辞海》“许穆夫人”解订误
9
作者 朱凤相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72-73,共2页
本文考辨了新版《辞海》有关“许穆夫人”解释的错误及其成因。
关键词 许穆夫人 <辞海> 卫宣公 公子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首借古写今缘情写景的边塞诗——李颀《古从军行》新解兼谈他的边塞诗创作
10
作者 朱凤相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53-56,共4页
《古从军行》是李颀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盛唐边塞诗中较为特别的一首,然而古往今来,对它的解释及其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定位问题都有待于深入探讨。李颀是盛唐时期一位比较特殊的边塞诗人,因为他从未到过边塞,所以他的边塞诗独具特色。本... 《古从军行》是李颀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盛唐边塞诗中较为特别的一首,然而古往今来,对它的解释及其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定位问题都有待于深入探讨。李颀是盛唐时期一位比较特殊的边塞诗人,因为他从未到过边塞,所以他的边塞诗独具特色。本文一方面结合汉代史料考察并解释《古从军行》的内容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对于李颀的边塞诗题材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颀 《古从军行》 边塞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