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蜚蠊肠道抗真菌活性放线菌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2
1
作者 曾还雄 方霞 +1 位作者 刘凌燕 金小宝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7-151,共5页
对美洲大蠊肠道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内生放线菌进行筛选和分类鉴定。以白色念珠菌、红色毛癣菌、黑曲霉和烟曲霉4种人体致病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牛津杯法和菌株对峙共培养法对159株蜚蠊肠道内生放线菌进行体外抗真菌活性筛选,采用16S rDNA ... 对美洲大蠊肠道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内生放线菌进行筛选和分类鉴定。以白色念珠菌、红色毛癣菌、黑曲霉和烟曲霉4种人体致病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牛津杯法和菌株对峙共培养法对159株蜚蠊肠道内生放线菌进行体外抗真菌活性筛选,采用16S rDNA PCR、Blast同源性比对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等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研究结果表明,45株内生放线菌具有抗真菌活性,诸多菌株抗真菌谱较广,有10株内生放线菌对4种受试真菌均有拮抗作用。其中,链霉菌属为优势菌属有32株,占71.11%;戈登氏菌属有6株,微杆菌属有2株,分枝杆菌属、无色杆菌属、小单孢菌属、纤维微菌属和壤霉菌属各有1株。说明蜚蠊肠道含有丰富的抗真菌活性放线菌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蜚蠊 放线菌 抗真菌活性 分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菌红素对鼻咽癌细胞CNE-2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林培彬 陈志宇 +2 位作者 曾还雄 刘凌燕 金小宝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773-777,共5页
目的研究灵菌红素对鼻咽癌细胞CNE-2的增殖、周期、凋亡的影响。方法以鼻咽癌细胞CNE-2为研究对象,体外采用噻唑蓝(MTT)法、流式细胞术和DAPI染色分别检测灵菌红素对鼻咽癌细胞CNE-2的增殖、周期及凋亡的影响。结果灵菌红素可以抑制鼻... 目的研究灵菌红素对鼻咽癌细胞CNE-2的增殖、周期、凋亡的影响。方法以鼻咽癌细胞CNE-2为研究对象,体外采用噻唑蓝(MTT)法、流式细胞术和DAPI染色分别检测灵菌红素对鼻咽癌细胞CNE-2的增殖、周期及凋亡的影响。结果灵菌红素可以抑制鼻咽癌细胞CNE-2的增殖,且与时间和浓度呈依赖性,其中24μg/mL的灵菌红素处理CNE-2细胞24 h后的抑制率高达94.5%。灵菌红素改变鼻咽癌细胞CNE-2的周期分布,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2期,并诱导CNE-2细胞发生凋亡,且与作用浓度以及时间呈依赖关系。浓度为8μg/mL的灵菌红素处理24 h,G2期比例达23.93%,处理72 h,凋亡率达16.2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灵菌红素对鼻咽癌CNE-2细胞具有抑制增殖、改变周期分布和诱导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菌红素 鼻咽癌细胞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蛋黄卵磷脂中15种金属元素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秋玲 祝芷琦 +7 位作者 李咏华 王小妹 梁北梅 温恺嘉 许一靖 曾还雄 林元亨 唐顺之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9-135,共7页
蛋黄卵磷脂样品经微波消解,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样品中15种金属元素含量,对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在射频功率1.55 kW、载气(高纯氩气)流速1.03 L/min、等离子气体流速15.0 L/min、蠕动泵转速0.1 ... 蛋黄卵磷脂样品经微波消解,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样品中15种金属元素含量,对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在射频功率1.55 kW、载气(高纯氩气)流速1.03 L/min、等离子气体流速15.0 L/min、蠕动泵转速0.1 r/s、采样深度10 mm、重复次数3次条件下,通过在线加入内标钪(Sc)、锗(Ge)、铟(In)、铼(Re)元素可校正基体效应和干扰,测定汞元素时,加入金元素可降低测定误差;该方法的15种金属元素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在0.03~0.65 ng/mL之间,定量限在0.10~1.97 ng/mL之间;仪器精密度良好,RSD在0.45%~4.67%之间;重复性RSD在1.78%~8.72%之间;中间精密度RSD在2.24%~9.45%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2.67%~132.90%之间,RSD在1.42%~7.00%之间。样品溶液在2~8℃条件下保存72 h,稳定性良好,RSD在0.56%~3.93%之间。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可用于蛋黄卵磷脂中15种金属元素的同时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黄卵磷脂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微波消解 金属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大蠊肠道内生微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凌燕 陈志宇 +2 位作者 曾还雄 林培彬 金小宝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2-177,共6页
对美洲大蠊肠道内生微杆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其抑菌活性进行初步研究,并从基因水平分析微杆菌产生卤化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利用平板划线法对美洲大蠊肠道内生微杆菌进行分离和纯化,革兰氏染色后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并利用1... 对美洲大蠊肠道内生微杆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其抑菌活性进行初步研究,并从基因水平分析微杆菌产生卤化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利用平板划线法对美洲大蠊肠道内生微杆菌进行分离和纯化,革兰氏染色后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并利用16S rDNA PCR、BLAST同源性比对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部分抗生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的筛选。在此基础上,以8株常见致病菌为指示菌,利用牛津杯法对分离菌株的抑菌活性进行初步研究。分离得到的8株微杆菌其菌落颜色呈淡黄色或白色;16S rDNA基因测序和BLAST比对结果表明,该8株微杆菌与已知微杆菌同源性均达到98%以上,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8株微杆菌与土壤、海洋来源的微杆菌同源性较高。部分抗生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筛选结果表明8株微杆菌中有6株至少对FADH2-依赖性卤化酶、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NRPS)及Ⅰ型聚酮合酶(PKSI)3种基因中的2种呈阳性表达。抑菌实验显示,8株微杆菌中有6株微杆菌对受试真菌和细菌的生长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选择性抑制作用,表明美洲大蠊肠道存在具有抑菌活性的内生微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内生微杆菌 16S rDNA系统发育树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大蠊肠道无色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志宇 区佩渝 +3 位作者 刘凌燕 曾还雄 朱家勇 金小宝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11-816,共6页
目的从美洲大蠊肠道中分离、鉴定4株内生无色杆菌,并初步测定其抑菌活性和鉴定其关键次级代谢生物合成基因。方法采用平板划线法、16S rDNA PCR扩增、Blast比对和最大似然值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对4株美洲大蠊肠道内生无色杆菌进行分离、... 目的从美洲大蠊肠道中分离、鉴定4株内生无色杆菌,并初步测定其抑菌活性和鉴定其关键次级代谢生物合成基因。方法采用平板划线法、16S rDNA PCR扩增、Blast比对和最大似然值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对4株美洲大蠊肠道内生无色杆菌进行分离、鉴定。采用牛津杯法初步测定4株美洲大蠊肠道内生无色杆菌次级代谢产物的抗菌活性。采用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法鉴定4株美洲大蠊肠道内生无色杆菌的关键次级代谢生物合成基因PKS I、NRPS和卤化酶基因FADH2。结果从美洲大蠊肠道中分离得到了4株内生无色杆菌,且4株美洲大蠊肠道内生无色杆菌与已知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Achromobacter aegrifaciens和Achromobacter marplatensis的相似度均在99.3%以上。抑菌实验结果表明,4株美洲大蠊肠道内生无色杆菌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菌等病原菌均具有一定的选择抑制作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均能从4株美洲大蠊肠道内生无色杆菌的关键次级代谢生物合成基因PKS I、NRPS,且在菌株WA5-1-54的检测到卤化酶基因FADH2。结论美洲大蠊肠道内生无色杆菌可能具有产抑菌活性物质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肠道 无色杆菌 16SrDNA 系统发育树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蜚蠊肠道放线菌WA23‐4‐4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叶宇歆 曾还雄 +4 位作者 陈柳汕 汪洁 刘文彬 金小宝 沈娟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研究蜚蠊肠道内生放线菌WA23‐4‐4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次级代谢产物。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等方法分离纯化菌株WA23‐4‐4次级代谢产物;采用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光谱(NMR)、质谱(... 目的研究蜚蠊肠道内生放线菌WA23‐4‐4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次级代谢产物。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等方法分离纯化菌株WA23‐4‐4次级代谢产物;采用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光谱(NMR)、质谱(MS)等技术鉴定结构;微量肉汤稀释法体外测定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结果从蜚蠊肠道内生放线菌WA23‐4‐4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环(L‐脯‐L‐缬)二肽(1)、环(S‐脯‐S‐异亮)二肽(2)、环(R‐脯‐R‐亮)二肽(3)、环‐(L‐脯‐L‐酪)二肽(4)、环(甘‐亮)二肽(5)、环(丙‐酪)二肽(6)、反式对羟基肉桂酸(7)、邻氨基苯甲酸(8)、N‐[2‐(4‐羟苯基)‐乙基]乙酰胺(9)、环(丙‐缬)二肽(10)。其中化合物1、2、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生长具有较强抑制作用(MIC值均为128μg/mL),化合物1、2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213)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MIC值均为256μg/mL)。结论化合物1、2、5可能是该放线菌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蜚蠊 放线菌 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大蠊肠道内生分枝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区佩渝 刘凌燕 +3 位作者 陈志宇 曾还雄 朱家勇 金小宝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0-564,567,共6页
目的对美洲大蠊肠道内生分枝杆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初步研究其抑菌活性并筛选其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方法采用平板划线法对美洲大蠊肠道内生分枝杆菌进行分离、纯化及革兰染色检查;PCR扩增其16S rDNA并测序,进行BLAS... 目的对美洲大蠊肠道内生分枝杆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初步研究其抑菌活性并筛选其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方法采用平板划线法对美洲大蠊肠道内生分枝杆菌进行分离、纯化及革兰染色检查;PCR扩增其16S rDNA并测序,进行BLAST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对生物合成基因簇聚酮合酶(PKS I)基因、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基因与FADH2依赖型卤化酶基因进行初步筛选。采用牛津杯法初步测定分离菌对常见致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从美洲大蠊肠道分离到4株内生分枝杆菌,在高氏I号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较小,颜色呈橘红色,革兰染色呈紫色;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4株分枝杆菌与已知分枝杆菌相似度均在99%以上,且与植物、土壤及临床标本来源的分枝杆菌亲缘关系较近。4株美洲大蠊肠道内生分枝杆菌的生物合成基因PKS I表达均呈阳性,其中3株菌的NRPS基因表达呈阳性。抑菌试验显示,其中3株分枝杆菌均对8株常见致病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选择性抑制作用。结论美洲大蠊肠道内生分枝杆菌具有抑菌活性,可能具有产聚酮类或多肽类等活性物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内生分枝杆菌 16S RDNA序列 系统发育树 抑菌活性
原文传递
蜚蠊肠道放线菌的卤化酶基因检测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沈娟 陈至里 +4 位作者 林培彬 陈志宇 刘凌燕 曾还雄 金小宝 《生物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6-471,共6页
[目的]对159株蜚蠊肠道内生放线菌的卤化酶等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和初步分析。[方法]活化蜚蠊肠道内生放线菌,制备各菌株基因组DNA,根据依赖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H2的卤化酶基因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通过PCR扩增卤化酶基因片段,TA克隆后进... [目的]对159株蜚蠊肠道内生放线菌的卤化酶等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和初步分析。[方法]活化蜚蠊肠道内生放线菌,制备各菌株基因组DNA,根据依赖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H2的卤化酶基因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通过PCR扩增卤化酶基因片段,TA克隆后进行测序鉴定。在此基础上,对卤化酶阳性菌株进行聚酮合酶PKSⅠ和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NRPS等2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主要基因进行检测。[结果]159株蜚蠊肠道放线菌有84株含有卤化酶基因,占比52.83%;卤化酶基因阳性放线菌中71株含有PKSⅠ基因,70株含有NRPS,占比分别为84.52%、83.33%。[结论]蜚蠊肠道含有较丰富的卤化酶基因阳性放线菌,可作为未来分离卤化活性物质的微生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蜚蠊 放线菌 卤化酶 基因检测 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