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55例汉族男性人群5-羟色胺受体1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曾繁松 李文 +5 位作者 肖斌 徐国勇 陈慧峰 林瀚生 陈青松 黄汉林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4年第5期343-347,共5页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男性人群中5-羟色胺受体1B基因(HTR1B)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遗传特征。方法:通过基因再测序筛查155例汉族男性人群HTR1B基因多态性位点,采用HaploView软件分析筛查到的多态性位点的遗传学特征、连锁不平衡(LD)、标签...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男性人群中5-羟色胺受体1B基因(HTR1B)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遗传特征。方法:通过基因再测序筛查155例汉族男性人群HTR1B基因多态性位点,采用HaploView软件分析筛查到的多态性位点的遗传学特征、连锁不平衡(LD)、标签SNP和单体型(域)分布。结果:155例汉族男性人群中,HTR1B基因SNP位点包含5′-侧翼区的rs17273700(-860A>G)、rs1228814(-700G>T)、rs11568817(-262 A>C)、rs130058(-161T>A),编码区的rs6298(+129A>G)、rs6296(+861G>C)和3′-侧翼区的rs6297(+1 180T>C);各多态性位点基因型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rs17273700与rs11568817位点之间(|D′|=1.0,2r=0.94)和rs6296与rs6298位点之间(|D′|=0.946,r=0.849)呈强LD关联;该人群主要存在8种单体型,占94.2%,其中最主要为野生单体型H1(46.0%);筛选出-860A>G、-700G>T、-161T>A、+129A>G、+1 180T>C共5个标签SNP和两个单体型域,-860A>G和+129A>G分别为其代表性单体型标签SNP(htSNP)。结论:本研究首次筛查出HTR1B基因在中国汉族男性人群中的合适的标签SNP和htSNP,减少了后续研究的SNP位点数目,为探讨其与疾病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TR1B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体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松常见病虫害的防治及管理 被引量:2
2
作者 黄海云 曾繁松 《农业与技术》 2015年第8期97-97,共1页
本文在概述湿地松林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指出在综合防治中,采取以营林技术措施和生物防治为主的自然防治方法,尽快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自然生态平衡,是湿地松纯林病虫害防治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湿地松 病虫害 预防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羟色胺在周围循环中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曾繁松 陈青松 黄汉林 《中国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7-220,共4页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又名血清素,是一种单胺类吲哚衍生物。周围循环中的5-HT主要来源于肠黏膜的嗜铬细胞,大部分由血小板摄取并贮存在分泌型致密颗粒内,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游离型5-HT数量较少[1]。5-HT必须通过相应受体...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又名血清素,是一种单胺类吲哚衍生物。周围循环中的5-HT主要来源于肠黏膜的嗜铬细胞,大部分由血小板摄取并贮存在分泌型致密颗粒内,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游离型5-HT数量较少[1]。5-HT必须通过相应受体的介导才能产生作用。迄今为止,在人类中已发现7个亚家族14个亚型的5-HT受体,与周围循环相关的有5-HT1A/1B/1D、5-HT2A/2B、5-HT3、5-HT4和5-HT7受体,分布于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等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羟色胺 5-羟色胺受体 周围血管 血管损伤 血小板 平滑肌细胞 内皮细胞
原文传递
手传振动接触人群血浆中4种血管调节因子与白指关系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郎丽 林瀚生 +3 位作者 陈青松 肖斌 张莹 曾繁松 《中国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9-274,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浆中4种血管调节因子与手传振动接触人群发生振动性白指(VWF)的相关性,初步探讨其用于筛查VWF的价值。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方法,抽取某金属加工厂从事金属打磨抛光作业1年以上的77名男性手传振动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根据主诉VW... 目的探讨血浆中4种血管调节因子与手传振动接触人群发生振动性白指(VWF)的相关性,初步探讨其用于筛查VWF的价值。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方法,抽取某金属加工厂从事金属打磨抛光作业1年以上的77名男性手传振动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根据主诉VWF情况分为非VWF组(34人)和VWF组(43人)。采集研究对象肘正中静脉血,分离血浆,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内皮素(E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 ICAM-1)和5-羟色胺(5-HT)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VWF判断指标,并构建新的多变量模型指标^y,对有关指标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与非VWF组比较,VWF组工人血浆中ET水平下降(P<0.01),TGF-β水平升高(P<0.01);但2组工人血浆中s ICAM-1和5-HT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年龄、吸烟、饮酒和手部症状等混杂因素后,ET水平与VWF发生呈负相关(P<0.01),TGF-β水平与VWF发生呈正相关(P<0.01);s ICAM-1和5-HT水平均与VWF发生无关联(P>0.05)。采用ET和TGF-β判断VWF的ROC曲线下面积(A_Z)分别为0.787、0.691(P<0.01),灵敏度分别为70.60%和53.49%,特异度分别为79.10%和85.29%;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以ET和TGF-β构建的^y判断VWF的A_Z为0.821(P<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09%和76.47%。ET和TGF-β、^y和ET的A_Z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y的A_Z高于TGF-β(P<0.05)。结论手传振动接触人群血浆中ET和TGF-β水平均与VWF发生有关联,可进一步用于筛查VWF的研究;s ICAM-1和5-HT与VWF的关联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传振动 振动性白指 血管调节因子 内皮素 转化生长因子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5-羟色胺
原文传递
周围血5-羟色胺与手传振动接触水平及末梢血管损伤的相关性 被引量:4
5
作者 郎丽 林瀚生 +2 位作者 陈青松 肖斌 曾繁松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42-546,共5页
[目的]研究手传振动接触工人周围血5-羟色胺水平与振动接触水平及末梢血管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广东某运动器材厂77名手传振动作业工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一般情况、手臂自觉症状、是否出现振动性白指(VWF)等;现场... [目的]研究手传振动接触工人周围血5-羟色胺水平与振动接触水平及末梢血管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广东某运动器材厂77名手传振动作业工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一般情况、手臂自觉症状、是否出现振动性白指(VWF)等;现场检测手传振动接触水平并计算累积振动暴露剂量(CVEL),采集抗凝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5-羟色胺水平,并进行冷水复温试验(CWLT)检测。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手传振动接触工人周围血5-羟色胺水平与手传振动接触水平及末梢血管损伤的相关性。[结果]高水平手传振动接触CVEL分组5-羟色胺的水平高于低水平组(z=-2.352,P=0.034);CWLT异常组的5-羟色胺水平高于正常组(z=-3.211,P=0.001)。校正年龄、吸烟与饮酒等混杂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VEL水平高低和CWLT是否异常与周围血5-羟色胺水平相关,CVEL高水平组的OR及95%CI为3.17(1.12,8.94),CWLT异常组为7.34(1.44,37.30);是否有VWF与周围血5-羟色胺水平不相关,OR及95%CI为1.92(0.74,5.00)。[结论]接触手传振动可导致接触人群5-羟色胺水平升高,手传振动的接触剂量及手部末梢血管损伤程度与5-羟色胺水平升高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传振动 5-羟色胺 末梢血管损伤 振动性白指 冷水复温试验 累积振动接触水平
原文传递
2010-2011年深圳市龙岗区流感监测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叶伟雄 曹桂华 +6 位作者 刘渠 李刚 刘凤仁 陈嘉慧 叶碧莉 杨燕 曾繁松 《职业与健康》 CAS 2013年第16期2072-2074,共3页
目的分析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流行性感冒(流感)监测的结果,为制定流感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分析龙岗区2010—2011年流感样病例的流行病学、病原学检测、职业暴露人群人禽流感血清学监测等资料,探索流感流行规律。结果 2010—2011... 目的分析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流行性感冒(流感)监测的结果,为制定流感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分析龙岗区2010—2011年流感样病例的流行病学、病原学检测、职业暴露人群人禽流感血清学监测等资料,探索流感流行规律。结果 2010—2011年龙岗区监测流感样病例55 429例,占监测就诊病例总数的7.24%(55 429/765 910);流感样病例主要集中在≤15岁年龄组,占80.55%;全年均有病例发生。两年间共分离出流感病毒毒株312株,阳性率38.61%(312/808);其中季节性流感A型96株,B型113株,甲型H1N1流感103株。两年共发生流感暴发疫情43起,累计发病例数458例;暴发时间多在3—5和12月,占总暴发疫情总数的83.72%,流感暴发疫情全部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2010年暴发疫情主要为B型流感病毒(94.44%),2011年暴发疫情仍以B型流感病毒(76.00%)为主。结论龙岗区2010—2011年季节性流感发病相对平静,未发生较大规模的暴发流行,病毒毒株未发生明显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 流感样病例 流感监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