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信任困惑及其破解 被引量:6
1
作者 曾琰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2-77,共6页
赢得人民大众的信任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信任问题本质上是个体对一种理性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信任。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来看,人民大众对意识形态信任的建立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意识形态内容体系本身的科学性;二... 赢得人民大众的信任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信任问题本质上是个体对一种理性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信任。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来看,人民大众对意识形态信任的建立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意识形态内容体系本身的科学性;二是意识形态的理性意识和人民大众的感性意识能实现"互相规约"。当前意识形态建设中存在的社会本位思维、唯意识形态理性意识的单向度规制、意识形态内容体系的不圆融性等要素阻碍了人民大众对于意识形态信任的确立。因此,立足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现状,破解信任困惑是提高意识形态建设实效性的必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人民大众 意识 理性 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制度”与“德行”之间——现代社会调适的逻辑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曾琰 张卫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65,共5页
"理性制度"与"德行"作为两种社会调适的配置资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人们普遍相信,在一个国度和社会,如果社会结构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越是合理,理性制度在社会调适中所占的比重越大,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程度就愈... "理性制度"与"德行"作为两种社会调适的配置资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人们普遍相信,在一个国度和社会,如果社会结构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越是合理,理性制度在社会调适中所占的比重越大,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程度就愈高。据此,对理性制度的无限取悦限制了德行调适的发挥。而惯用历史叙事法从逻辑意涵和实践效能的探析表明,德行调适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调试资源,甚至有着理性制度无法企及的效用层次。因此,现代社会无限依赖理性制度调适的路径,会误读现代社会调适模式,而且会淤塞思考社会善治问题的理论通路。所以,笔者以为开发德行资源,完善理性制度,综合"理性制度—德行"思路,而不能听任理性言说变成"理性制度"的单声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制度 德行 社会调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权利获取到责任承担:治理视域下社会自主性困惑解析及破解 被引量:9
3
作者 曾琰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3-69,共7页
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分离不仅是现代政治生活的基本图景,也造成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难题。现代社会自主性的实现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而在社会自主性中融合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更是这一目标实现的逻辑必然。而当前盛行的以权利获取为径... 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分离不仅是现代政治生活的基本图景,也造成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难题。现代社会自主性的实现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而在社会自主性中融合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更是这一目标实现的逻辑必然。而当前盛行的以权利获取为径路来实现社会自主性的思维逻辑容易产生以下误区,即国家权利让渡必然导致社会自主性的产生、国家应该在社会自主性的困惑中承担无限责任,这种认识方式无视社会主体的责任承担,体现为以预防国家权利侵略的消极防御性治理方式,彻底将国家和社会对立起来。而在现实性上,权利获取本位下会产生的社会意向的价值流失、社会组织的公共性阙如、集体行动的暴力倾向,造成了社会发展的无序化。以社会主体为分析视角,能揭示出以权利获取为导向的社会自主性实现的困惑,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自主性建设中不能忽视社会主体的责任承担。于此,社会、社会组织、公民三个层面的责任回归,无疑是破解社会自主性困惑的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自主 国家与社会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或是规范?——网络文化视域下德育创新的反思 被引量:3
4
作者 曾琰 张卫伟 《甘肃理论学刊》 2009年第5期28-31,共4页
对当今世界的人们来说,"自由"一词冠名当今网络文化特征,已经成为某种毋庸争议的言语习惯。但是这种用法并不恰当。严格的说,网络文化本身其实是一种大众文化,网络文化作为大众文化没有逃脱"统治"的本性,其实是&qu... 对当今世界的人们来说,"自由"一词冠名当今网络文化特征,已经成为某种毋庸争议的言语习惯。但是这种用法并不恰当。严格的说,网络文化本身其实是一种大众文化,网络文化作为大众文化没有逃脱"统治"的本性,其实是"规范"性的存在,甚至泯灭了"自由"。学校德育错误将"自由"作为支点来寻求德育创新,严重制约了网络文化下道德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学校道德教育在网络文化环境下要及时转向,走出以"自由"为幌的道德教育创新误区,要构建真正的"自由"平台,重返学生道德本真,唤醒学生道德欲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化 大众文化 自由 规范 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正义理论的三维向度及其启示 被引量:4
5
作者 曾琰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5-39,共5页
马克思正义理论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不正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法权批判、社会批判和道德批判三维向度的统一。正义的法权批判向度在批判自然法和市民社会的基础上揭示了正义的阶段属性,正义的社会批判向度指出了解决正义问题必须返... 马克思正义理论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不正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法权批判、社会批判和道德批判三维向度的统一。正义的法权批判向度在批判自然法和市民社会的基础上揭示了正义的阶段属性,正义的社会批判向度指出了解决正义问题必须返回到现实的生产实践当中,正义的道德批判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从人性角度对未来社会分配方式的反思。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现实启示是:分配正义是保障社会正义的基础,社会正义的实现要防止个体需求满足异化为对拜物教的追逐,个体正义感的确立需要对个体人性的充分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正义 法权 社会 人性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规约:在公共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 被引量:3
6
作者 曾琰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4-38,共5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和价值向度来源于公共生活的实践理念,公共生活的健康发展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指导,二者的"双向规约"统一于现实生活中。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逻辑上是公共生活中的公共价值,公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和价值向度来源于公共生活的实践理念,公共生活的健康发展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指导,二者的"双向规约"统一于现实生活中。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逻辑上是公共生活中的公共价值,公共生活的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现实依据,公共生活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上的内在价值规定契合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要求。作为价值理念和实践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发挥着对公共生活建设的价值指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共生活 国家 社会 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评价视域中的榜样文化建设 被引量:6
7
作者 曾琰 《前沿》 2013年第19期168-171,共4页
榜样是对个体和社会发展具有价值引领的先进典型,并由各类社会群体评定而取得其外在合理性。在现实层面,自我评价则促进了个体学习榜样这一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一是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完成了榜样的确立,通过个体的内在需要和榜样外在先进... 榜样是对个体和社会发展具有价值引领的先进典型,并由各类社会群体评定而取得其外在合理性。在现实层面,自我评价则促进了个体学习榜样这一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一是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完成了榜样的确立,通过个体的内在需要和榜样外在先进性形成对照完成了评价标准的选择问题,并构建了指引自身发展的价值体系;二是自我评价中的榜样学习确立了主体的存在方式。因此,如何解决当下榜样文化建设的问题不能够、也不应该逃离自我评价研究视域。同时,榜样产生和个体学习榜样的过程是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忽视社会评价之于榜样学习的重要意义,也不能在个体学习榜样的过程中用社会评价取代自我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评价 榜样 困惑
原文传递
公共精神培育的逻辑路径和现实基点——志愿精神价值内涵及反思 被引量:4
8
作者 曾琰 《当代青年研究》 2012年第8期75-80,共6页
志愿精神和公共精神是精神的重要形式和伦理体现,两者在内容上解析了不同实践领域的各自内涵,在形式上都具有精神的总体性样态,公共精神是志愿精神培育的内核:志愿精神和"公共精神"的价值内涵和实践指向具有一致性,公共精神... 志愿精神和公共精神是精神的重要形式和伦理体现,两者在内容上解析了不同实践领域的各自内涵,在形式上都具有精神的总体性样态,公共精神是志愿精神培育的内核:志愿精神和"公共精神"的价值内涵和实践指向具有一致性,公共精神对于解决当前我国志愿精神生成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解析志愿精神与公共精神的关系,可以明晰志愿精神培育的实践指向,破除志愿精神培育的现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愿精神 公共精神 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IT产业集群的特点及其社会资本效用探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曾琰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3-96,F0003,共5页
传统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垂直分工与水平一体化问题,而一些非物质联系如社会网络、信任、规范等社会资本要素被忽视。通过对印度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的作用机制和实际效用进行分析,发现社会资本能有效降低... 传统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垂直分工与水平一体化问题,而一些非物质联系如社会网络、信任、规范等社会资本要素被忽视。通过对印度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的作用机制和实际效用进行分析,发现社会资本能有效降低交易费用,有助于建立集群内部的信任基础,促进产业集群知识扩散和功能创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IT产业集群 印度班加罗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评价视域中的榜样文化建设 被引量:2
10
作者 曾琰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44,55,共4页
榜样是对个体和社会发展具有价值引领的先进典型,并由各类社会群体评定而取得其外在合理性。在现实层面,自我评价则促进了个体学习榜样这一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一是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完成了榜样的确立,通过个体的内在需要和榜样外在先进... 榜样是对个体和社会发展具有价值引领的先进典型,并由各类社会群体评定而取得其外在合理性。在现实层面,自我评价则促进了个体学习榜样这一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一是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完成了榜样的确立,通过个体的内在需要和榜样外在先进性形成对照完成了评价标准的选择问题,并构建了指引自身发展的价值体系;二是自我评价中的榜样学习确立了主体的存在方式。因此,解决当下榜样文化建设的问题不能够、也不应该逃离自我评价研究视域。同时,榜样产生和个体学习榜样的过程是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忽视社会评价之于榜样学习的重要意义,也不能在个体学习榜样的过程中用社会评价取代自我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评价 榜样 困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人本”与“物本”之间:系统信任的价值分野及融合 被引量:1
11
作者 曾琰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08-514,共7页
肇始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历程之中,系统信任是以现代理性方式来解决现代生活中人的存在问题,这就预示了其自身固有的"人本"与"物本"这强大的现代性张力。而当今流行的以"物本"遮蔽"人本"的价值取... 肇始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历程之中,系统信任是以现代理性方式来解决现代生活中人的存在问题,这就预示了其自身固有的"人本"与"物本"这强大的现代性张力。而当今流行的以"物本"遮蔽"人本"的价值取向,在实践上容易使得系统信任的实施仅仅局限于系统本身的理性建构,它忽视了信任问题中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这一基础问题,进而彻底淤塞了系统信任的实践径路。于此,回归系统信任中"人本"与"物本"的价值要求,注重系统本身的科学性、疏通人与系统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培育个体诚信美德,方是解决系统信任现实难题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信任 人本 物本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闲暇德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曾琰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9年第4期72-74,共3页
闲暇德育是德育教育的特殊模式和方式,大学生闲暇德育的实施使个体对德性体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然而,在实然层面的大学生,闲暇生活状态却走向了"闲暇"悖论,主要体现在:大学生闲暇生活走向两个极端,指导闲暇德育的伦理层次也... 闲暇德育是德育教育的特殊模式和方式,大学生闲暇德育的实施使个体对德性体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然而,在实然层面的大学生,闲暇生活状态却走向了"闲暇"悖论,主要体现在:大学生闲暇生活走向两个极端,指导闲暇德育的伦理层次也出现混乱,大大降低了大学生闲暇德育的实效性。从现实层面对问题的回应要注重闲暇德育的三个重要范畴:需求范畴、体验范畴和德性范畴,这是大学生闲暇德育的现实逻辑和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闲暇德育 大学生 闲暇悖论 德性背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注意力机制和Bi-LSTM网络的车辆辅助桥梁损伤评估 被引量:1
13
作者 曾琰 冯东明 黎剑安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89-1097,共9页
基于车辆辅助的桥梁损伤识别具有巨大应用潜力,但仍难以从多源监测数据中提取损伤敏感特征,进而准确评估桥梁损伤状态。为此,提出了基于长短时记忆网络的注意力加权特征融合模型(ALFF-Net)。该模型通过预置数据重构层,提高了Bi-LSTM单... 基于车辆辅助的桥梁损伤识别具有巨大应用潜力,但仍难以从多源监测数据中提取损伤敏感特征,进而准确评估桥梁损伤状态。为此,提出了基于长短时记忆网络的注意力加权特征融合模型(ALFF-Net)。该模型通过预置数据重构层,提高了Bi-LSTM单元对时间序列多尺度特征信息的感知能力。同时结合注意力机制和特征融合策略,降低了深度神经网络下游分支的预测难度,进一步提升了模型对序列数据重要依赖关系的建模能力。通过车-桥耦合仿真生成了不同路面不平整度和车速下的监测数据集,对ALFF-Net模型的桥梁损伤识别性能进行综合测试。结果表明:ALFF-Net模型较经典LSTM网络在显著降低计算成本的同时,损伤识别准确率最高可提升19.30%,且各级路面不平整度下的识别误差均小于3%。进一步地,通过对比ALFF-Net模型在不同监测数据驱动方案下的识别精度,验证了协同多源监测数据的桥梁结构损伤检测结果更为鲁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损伤评估 车-桥耦合振动 长短时记忆网络 注意力机制 特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印度特有的社会流动模式——一“梵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曾琰 《南亚研究季刊》 2004年第3期110-115,共6页
本文从对种姓制度等级特性和身份社会意义的分析入手 ,揭示出种姓制度对印度人社会身份的影响 ,并针对低种姓如何改善种姓身份的疑问 ,对印度社会中存在的“梵化”—一社会流动摸式的实现过程 ,流动特点和社会功能进行探讨。
关键词 印度 社会流动模式 种姓制度 种姓身份 梵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制度环境的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曾琰 《财会通讯(下)》 2013年第8期77-79,共3页
本文采用非金融上市公司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一系列制度环境因素怎样影响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研究发现:市场化程度、产品市场发展程度、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法律环境和政府干预程度等制度环境因素是影响公司债务期限选择的重要因素。... 本文采用非金融上市公司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一系列制度环境因素怎样影响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研究发现:市场化程度、产品市场发展程度、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法律环境和政府干预程度等制度环境因素是影响公司债务期限选择的重要因素。市场化程度与公司债务期限水平显著负相关;产品市场发展程度与公司债务期限水平显著负相关;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与公司债务期限水平显著负相关;法律环境指数与公司债务期限水平显著负相关;政府干预程度与公司债务期限水平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环境 债务期限 市场化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经济学反思--以印度经济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曾琰 《南亚研究季刊》 CSSCI 2008年第2期65-68,共4页
本文对马氏人口论所提出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所产生的消耗压力,将必然减缓经济增长,甚至引发经济倒退的理论进行反思,并通过对印度经济增长的实例分析,推理出在新经济增长模式下,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并非负面的因素,而有其对经济增长的... 本文对马氏人口论所提出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所产生的消耗压力,将必然减缓经济增长,甚至引发经济倒退的理论进行反思,并通过对印度经济增长的实例分析,推理出在新经济增长模式下,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并非负面的因素,而有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理论 新经济增长 印度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董事会特征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曾琰 《商业会计》 2013年第17期85-87,共3页
本文采用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实证检验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程度和董事会会议次数等一系列董事会特征因素如何影响会计稳健性。具体而言:(1)董事会规模与会计稳健性显... 本文采用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实证检验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程度和董事会会议次数等一系列董事会特征因素如何影响会计稳健性。具体而言:(1)董事会规模与会计稳健性显著负相关;(2)独立董事比例与会计稳健性显著正相关;(3)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程度和董事会会议次数对会计稳健性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事会特征 会计稳健性 面板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足迹视角的中印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18
作者 曾琰 方雯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2008年第9期84-88,共5页
该文在分析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对中国和印度的历史生态足迹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两国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资源系统的消耗程度,进而从一个侧面比较中印经济发展模式之可持续性。
关键词 生态足迹 中印经济 增长模式 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志愿精神之于公共精神培育的逻辑与价值反思 被引量:1
19
作者 曾琰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55-61,110,共8页
志愿精神和公共精神在内容上体现了不同实践领域的各自内涵,具有内在的切合性。公共精神是志愿精神培育的内核,从个体间关系、责任伦理和实践模式三个方面促成了志愿精神的生成和深化,对于解决当前我国志愿精神生成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起... 志愿精神和公共精神在内容上体现了不同实践领域的各自内涵,具有内在的切合性。公共精神是志愿精神培育的内核,从个体间关系、责任伦理和实践模式三个方面促成了志愿精神的生成和深化,对于解决当前我国志愿精神生成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我国志愿精神中蕴含的私德成分和工具理性思维对公共精神的培育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愿精神 公共精神 公德 私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非在伯仲之间——马克思与阿伦特关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比较
20
作者 曾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71-76,共6页
马克思和阿伦特都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判。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特征,其"虚假性"根源在于实践意义的失落,他批判的旨归是唯物史观的确立;阿伦特以"行动"出发的两种... 马克思和阿伦特都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判。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特征,其"虚假性"根源在于实践意义的失落,他批判的旨归是唯物史观的确立;阿伦特以"行动"出发的两种政治生活对比,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揭露现代资本主义"虚假政治"问题,并指出意识形态问题是造成极权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如何超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走的是一条更为深刻的"变革生产方式"的道路,而阿伦特将希望寄托于回归"行动"意义以重塑"真正的政治"。相比之下,马克思的批判更为彻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虚假性 马克思 阿伦特 实践 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