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繁昌柯家冲窑青白瓷釉化学组成及其制釉工艺来源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杨玉璋 曾令园 +3 位作者 汪发志 崔炜 徐繁 张居中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09-1015,共7页
为了解繁昌柯家冲窑青白瓷釉化学组成特征及其演变过程,并探索我国南方早期青白釉的工艺技术来源,本文运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DXRF)分析了柯家冲窑五代至北宋中期不同阶段青白瓷釉的化学组成,并将分析结果与同时期北方定窑白瓷... 为了解繁昌柯家冲窑青白瓷釉化学组成特征及其演变过程,并探索我国南方早期青白釉的工艺技术来源,本文运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DXRF)分析了柯家冲窑五代至北宋中期不同阶段青白瓷釉的化学组成,并将分析结果与同时期北方定窑白瓷釉及南方越窑青瓷釉化学组成进行了综合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繁昌柯家冲窑青白釉化学组成在北宋中期时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尤以SiO_2含量的下降和CaO含量的上升最为明显,着色元素Fe,Mn,Ti的氧化物含量自五代时期至北宋中期变化幅度很小,繁昌柯家冲窑青白釉釉色由偏白向偏青转变的原因可能与该窑瓷器胎色的不断加深有关。此外,主成分分析及具有相似功能特性的元素组合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繁昌柯家冲窑青白瓷釉的化学组成与北方定窑白瓷釉较为接近,其釉料配方工艺可能来源于同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以定窑为代表的白瓷窑场。本文研究结果对了解我国早期青白瓷釉的化学组成特征及晚唐五代时期南、北方制瓷工艺技术交流问题等有重要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昌窑 青白釉 化学组成 瓷釉配方 工艺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镇江孙家村遗址印纹硬陶制作工艺及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曾令园 何汉生 +1 位作者 杨玉璋 段炼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4-72,共9页
为探索镇江地区印纹硬陶制作工艺及同一遗址出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关系问题,本文选取了孙家村遗址出土的8件印纹硬陶样品进行相关科技分析。结果表明,孙家村遗址印纹硬陶胎体具有“高硅低铝”的特征,熔剂Fe2O3的含量较高,应在氧化气氛... 为探索镇江地区印纹硬陶制作工艺及同一遗址出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关系问题,本文选取了孙家村遗址出土的8件印纹硬陶样品进行相关科技分析。结果表明,孙家村遗址印纹硬陶胎体具有“高硅低铝”的特征,熔剂Fe2O3的含量较高,应在氧化气氛中烧成从而形成红褐色胎体;烧成温度在1000~1200℃,吸水率在1.87%~14.3%之间波动,物相成分较为一致。从春秋时期开始该地区出土印纹硬陶的制作工艺开始逐渐衰落。对比该遗址的原始瓷,发现二者胎体之间化学组成特征差异明显,从西周时期开始镇江地区原始瓷与印纹硬陶已经完全分化,二者应使用了含铁量不同的原料,这种分化有助于原始瓷不断发展并完善,并可能最终导致印纹硬陶的衰落。从原料和窑址的角度来看,二者可能由邻近的宜兴地区以及浙江萧山,德清等地的主窑址区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家村遗址 印纹硬陶 原始瓷 制作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项城贾庄和后高老家遗址炭化植物遗存揭示的仰韶时期的原始农业 被引量:2
3
作者 程至杰 齐鸣 +3 位作者 曾令园 张居中 杨玉璋 李全立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5-95,共11页
豫东地区是史前中原文化系统、海岱文化系统等的中介地带,由于这里地处黄泛区且人口密集,史前遗址或被掩埋在地下数米深处,或位于岗地、堌堆之上,后期破坏严重,目前缺乏相关植物考古资料,对史前农业发展的认识并不清晰。本研究对河南项... 豫东地区是史前中原文化系统、海岱文化系统等的中介地带,由于这里地处黄泛区且人口密集,史前遗址或被掩埋在地下数米深处,或位于岗地、堌堆之上,后期破坏严重,目前缺乏相关植物考古资料,对史前农业发展的认识并不清晰。本研究对河南项城市贾庄和后高老家遗址开展浮选,获取了仰韶时代中期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炭化植物种子主要包括粟、黍、水稻三种农作物和狗尾草属、马唐属、稗属、黍亚科等野生植物,可食用野生植物的核壳来自菱属、芡实、柿属、栎属、桃属等。农作物及典型田间伴生杂草遗存的量化结果显示,两处遗址仰韶时代中期的农作物结构以粟、黍为主,水稻的比重很低,具备黄淮地区稻粟兼作农业的地域性和时代特征。多种可食用野生植物遗存显示了植物性食物资源的多样性。各类植物遗存的绝对数量和出土概率表明,农业在生业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采集野生植物仍然是先民获取植物性食物资源的重要方式。贾庄和后高老家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分析结果为了解豫东地区仰韶时代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对探索中华文明早期阶段的农业发展状况及其与文明演进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东地区 仰韶时代中期 炭化植物遗存 兼作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偃师商城遗址出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科技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玉璋 曾令园 +3 位作者 陈国梁 孙炳桂 龚莹雪 张居中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7,共9页
为了解河南偃师商城遗址出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工艺特征及产地来源,本文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热膨胀仪和吸水率仪对遗址出土的7件印纹硬陶和3件原始瓷样品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显示,上述样品胎体化学组成较为接近,皆具有南方陶瓷“高... 为了解河南偃师商城遗址出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工艺特征及产地来源,本文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热膨胀仪和吸水率仪对遗址出土的7件印纹硬陶和3件原始瓷样品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显示,上述样品胎体化学组成较为接近,皆具有南方陶瓷“高硅低铝”的典型特征,但原始瓷样品胎料组成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同时,二者胎体的助熔剂含量总体偏低;原始瓷釉以CaO为主要助熔剂,属高温钙釉,其釉料配制时未添加草木灰,可能是由黏土配以其他富含CaO、MgO的原料制作而成。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偃师商城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至少应有两处以上的产地来源,其中多数与二里头遗址样品成分接近但离散程度较高,少数样品与福建辽田尖山窑样品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偃师商城 印纹硬陶 原始瓷 工艺特征 产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