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物洗脱球囊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疗效比较 被引量:15
1
作者 曾书燚 王正东 +4 位作者 陈坚 李平 谢文超 林智海 黎艺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39-842,共4页
目的对比药物洗脱球囊(DEB)和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冠状动脉疾病支架植入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6例支架植入后ISR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紫杉醇DEB组(n=32)和紫杉... 目的对比药物洗脱球囊(DEB)和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冠状动脉疾病支架植入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6例支架植入后ISR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紫杉醇DEB组(n=32)和紫杉醇DES组(n=44)。收集一般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记录术后1年患者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靶病变血运重建、靶血管血运重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 DEB组和DES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良好均衡性(P>0.05)。ISR发生在前降支较多(DEB组43.75%,DES组47.73%)。两组ISR靶血管类型类似(P>0.05)。两组裸金属支架(BMS)和DES植入术后ISR类型、ISR病变类型、再狭窄支架特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显示,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靶血管血运重建、靶病变血运重建及MA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无事件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B治疗BMS或DES植入术后ISR安全可行,疗效不低于DES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洗脱球囊 药物洗脱支架 支架内再狭窄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对桡动脉远期影响及其主要因素 被引量:11
2
作者 曾书燚 李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7-239,共3页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对桡动脉远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对患者桡动脉血管壁及内径等远期的影响及其主要因素。
关键词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远期影响 主要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与超声心动图对老年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评估效果对比
3
作者 曾书燚 梁祥文 +5 位作者 陈雷 谢文超 殷红霞 陈明东 黎艺毅 王正东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17-2820,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MSCT)检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患者数据、图像质量及其评估效果。方法行TAVR患者104例,术前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或多层螺旋CT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以超声心动图进行TAVR手术者为对照组(52例...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MSCT)检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患者数据、图像质量及其评估效果。方法行TAVR患者104例,术前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或多层螺旋CT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以超声心动图进行TAVR手术者为对照组(52例),MSCT行TAVR手术者为观察组(52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获得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布及手术特征。结果在合并疾病方面,超过一半患者患有糖尿病,略高于1/3患者患有肺部疾病。术前MSCT测量与普通超声测量值比较,左冠状动脉高度、右冠状动脉高度、瓣环面积、钙化评分、Valsalva窦直径、窦管交界处直径、升主动脉直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测量植入成功率为96.15%,两组手术特征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CT和常规超声对老年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患者术前所测量的图像具有很高的相关性,MSCT图像清晰度更高,信息量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置换术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的发生及其预测因素 被引量:51
4
作者 钟继明 李浪 +1 位作者 陆永光 曾书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5-268,共4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的风险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入选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的患者1 020例,记录所有患者的病史资料及用药方案,均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测量桡动脉直径并记录动脉解...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的风险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入选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的患者1 020例,记录所有患者的病史资料及用药方案,均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测量桡动脉直径并记录动脉解剖异常情况,再行下一步的冠脉造影(CAG)或冠脉介入治疗(PCI)。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冠心病介入诊疗过程中桡动脉发生痉挛的影响。结果 209(20.5%)例患者发生桡动脉痉挛。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8,95%CI 2.5~5.8;P=0.001)、年龄(OR=0.68,95%CI 0.60~0.92;P=0.003)、吸烟(OR=2.3,95%CI 1.8~4.1;P=0.026)、桡动脉鞘置入时前臂疼痛(OR=3.0,95%CI 2.3~4.8;P=0.006)、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OR=4.7,95%CI 3.6~7.2;P=0.002)、桡动脉直径/身高比值(OR=5.2,95%CI 3.7~8.1;P=0.012)、桡动脉直径/导管外径比值(OR=5.8,95%CI 4.2~6.9;P=0.006)、导管交换次数(OR=2.3,95%CI 1.4~4.3;P=0.038)是桡动脉发生痉挛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过程中患者发生桡动脉痉挛事件较常见,女性、低龄、吸烟、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桡动脉直径/身高的比值低、桡动脉直径/导管外径的低比值、多次导管交换是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痉挛 桡动脉 经桡动脉途径 介入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对冠脉无复流患者内皮微粒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陆永光 文宏 +2 位作者 曾书燚 钟继明 苏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40-1543,共4页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患者循环血中内皮微粒(EMPs)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将行PCI治疗后发生无复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52例分为替罗非班组(n=26)和硝酸甘油组(n=26),以32...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患者循环血中内皮微粒(EMPs)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将行PCI治疗后发生无复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52例分为替罗非班组(n=26)和硝酸甘油组(n=26),以32例未发生无复流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于PCI前、PCI后即刻和PCI后48h采集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患者血浆EMPs水平,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sICAM-1水平。结果:发生无复流患者循环血中EMPs和sI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在治疗后48h,替罗非班组EMPs和sICAM-1水平均明显低于硝酸甘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MPs和sICAM-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s=0.654,P=0.004)。结论:替罗非班可明显降低PCI后无复流患者EMPs和sICAM-1水平,改善无复流。EMPs对反映PCI后无复流患者冠脉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和损伤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替罗非班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无复流 内皮微粒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人群桡、尺动脉内径特点及其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浪 曾书燚 +4 位作者 巫相宏 陆永光 唐尔闻 陈伟 徐戈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51-354,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南方人群桡、尺动脉内径特点及其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2007-07至2010-09疑诊冠心病住院并首次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 346例,分为汉族组1 070例,壮族组276例,通过经桡动脉造影定量测量方... 目的:探讨中国南方人群桡、尺动脉内径特点及其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2007-07至2010-09疑诊冠心病住院并首次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 346例,分为汉族组1 070例,壮族组276例,通过经桡动脉造影定量测量方法测量桡、尺动脉内径大小。结果:在1346例患者中,平均桡动脉内径为(3.04±0.43)mm,平均尺动脉内径为(3.03±0.37)mm,两者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6.1%男性及57.0%女性其桡动脉内径大于或等于6F Cordis鞘管外径;59.3%男性及24.9%女性其桡动脉内径大于或等于7F Cordis鞘管外径。汉族、壮族两组前臂动脉内径对比:桡动脉内径[汉族组(3.04±0.43)mm vs壮族组(3.05±0.42)mm,P>0.05],尺动脉内径[汉族组(3.03±0.38)mm vs壮族组(3.05±0.36)mm,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桡动脉内径与性别(b'j=0.309,P<0.01)、体重(b'j=0.103,P<0.01)呈正相关,与糖尿病(b'j=-0.088,P<0.01)呈负相关。结论:中国南方汉族和壮族人群其桡、尺动脉内径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经桡动脉途径操作中,大部分中国南方人群中使用6F鞘管及导管是安全的,在部分选择人群中使用7F鞘管及导管也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尺动脉 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D4+T淋巴细胞miRNA的差异表达 被引量:6
7
作者 陆永光 李浪 +2 位作者 陈妍梅 钟继明 曾书燚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23-326,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血CD4+T淋巴细胞基因中miRNA的表达谱,筛选与正常对照者差异表达的miRNA,寻找对CD4+T淋巴细胞具有调控作用的miRNA,为进一步阐明miRNA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基础。方法利用密度梯度... 目的通过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血CD4+T淋巴细胞基因中miRNA的表达谱,筛选与正常对照者差异表达的miRNA,寻找对CD4+T淋巴细胞具有调控作用的miRNA,为进一步阐明miRNA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基础。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对照者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法进一步分离出CD4+T淋巴细胞。采用miRNA基因芯片技术检测CD4+T淋巴细胞miR-NA的表达谱,通过分析软件筛选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对照者CD4+T淋巴细胞差异表达的miRN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验证。结果 miRNA基因芯片筛选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中表达显著上调的miRNA有miR-155、miR-21、miR-424和miR-127-3p,显著下调的有miR-30b和miR-181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验证结果与芯片筛选结果一致。结论筛选得到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血CD4+T淋巴细胞miRNA差异表达谱,可能参与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淋巴细胞 微小核糖核酸 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可吸收涂层和永久涂层药物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陆永光 李浪 +3 位作者 陈妍梅 苏强 钟继明 曾书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1期9549-9554,共6页
背景: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和永久涂层药物支架均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由于支架架构、支架药物、药物载体上的差异,多个研究对两种支架疗效和安全性的比较结果不完全一致。目的:比较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 背景: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和永久涂层药物支架均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由于支架架构、支架药物、药物载体上的差异,多个研究对两种支架疗效和安全性的比较结果不完全一致。目的:比较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和永久涂层药物支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结果,评价两类支架在疗效和安全性上的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1966-01/2010-07)、Embase(1980-01/2010-07)、Cochrane library(2010-07)、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0-01/2010-07)及相关参考文献,收集比较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的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的随机方法学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纳入10个对照研究,共纳入4391例患者,其中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组2429例,永久涂层药物支架组196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支架置入后6~12个月内心脏主要不良事件、靶血管血运重建、心脏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支架内再狭窄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明显小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组(P<0.05)。提示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安全、有效,并不劣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且可能在减轻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后内膜过度增生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生物可吸收涂层 永久涂层 支架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美他嗪在扩张型心肌病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甘剑挺 林智海 +2 位作者 谢文超 梁祥文 曾书燚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10期167-168,共2页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105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曲美他嗪组50例,常规治疗组55例,曲美他嗪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mg 3次/d,服用12个月,对照组...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105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曲美他嗪组50例,常规治疗组55例,曲美他嗪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mg 3次/d,服用12个月,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年观察患者临床情况及多普勒超声指标的变化。结果曲美他嗪组急性左心衰竭发作率较常规治疗组低(P<0.05),而心源性病死率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及1年两组LVEF均有改善,但曲美他嗪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短期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长期治疗,可明显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美他嗪 扩张型心肌病 心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立维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对CK、CK-MB、cTnT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黎艺毅 梁祥文 +1 位作者 曾书燚 钟丽球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93-995,共3页
目的:探讨波立维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对肌酸激酶(CK)、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T(c Tn 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 目的:探讨波立维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对肌酸激酶(CK)、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T(c Tn 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波立维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波立维联合通心络胶囊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CK、CK-MB、c Tn T的水平。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2.3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K、CK-MB、c Tn 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的CK、CK-MB、c Tn 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立维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波立维 通心络胶囊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小时尿蛋白、血压变异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关系
11
作者 曾书燚 梁祥文 +3 位作者 林智海 黎艺毅 凌政 王正东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8-53,共6页
目的分析24 h尿蛋白定量(24 h-UTP)、血压变异性(BPV)与原发性高血压(EHT)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200例EH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降压治疗1个月,于治疗前检测患者24 h-U... 目的分析24 h尿蛋白定量(24 h-UTP)、血压变异性(BPV)与原发性高血压(EHT)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200例EH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降压治疗1个月,于治疗前检测患者24 h-UTP,检测血压并计算血压变异系数[收缩压变异系数(SCV)、舒张压变异系数(DCV)],治疗1个月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定睡眠质量并分组,分析治疗前24 h尿蛋白、血压变异系数与EHT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关系。结果EHT患者治疗前24 h-UTP为44.01(42.41,45.50)mg/24 h,SCV为11.53(10.87,12.22),DCV为7.75(7.38,8.10);治疗1个月PSQI评分为6.50(3.00,7.00)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4 h-UTP与PSQI评分呈负相关(r=-0.763,P<0.05);SCV、DCV分别与PSQI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0.815、0.759,P<0.05);经1个月治疗,200例患者中发生睡眠障碍的患者有49例,发生率为24.50%;经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SCV(OR=1.580,P=0.021)、DCV(OR=1.592,P<0.001)、24 h-UTP(OR=1.403,P<0.001)高可能是EHT患者治疗后发生睡眠障碍的风险因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治疗前SCV、DCV、24 h-UTP分别预测EHT患者治疗后发生睡眠障碍风险的AUC分别为0.822(95%CI:0.757~0.888)、0.856(95%CI:0.783~0.928)、0.863(95%CI:0.787~0.938),预测价值均较理想。结论24 h-UTP、BPV与EHT患者睡眠质量有关,可能是患者治疗后发生睡眠障碍的风险因子,对预测患者治疗后发生睡眠障碍风险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24 h尿蛋白定量 血压变异性 睡眠障碍 相关性
原文传递
微小核糖核酸155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CD4+T淋巴细胞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陆永光 李浪 +2 位作者 陈妍梅 钟继明 曾书燚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60-965,共6页
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155(miRNA-155)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调控作用,从而阐明miRNA-155在UAP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住院的UAP患者21例,同时以疑似不典型冠心病症状而冠脉造影正常的住院患者18... 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155(miRNA-155)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调控作用,从而阐明miRNA-155在UAP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住院的UAP患者21例,同时以疑似不典型冠心病症状而冠脉造影正常的住院患者1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miRNA-155表达水平,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表达水平。免疫磁珠法分选10例UAP患者外周血CIM+T淋巴细胞,将分离的细胞分为对照组、miRNA-155组和miRNA-155抑制物组。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干预后,流式细胞术检测辅助性T细胞Th1和Th2数量,实时定量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IFN-γ受体α(interferon gamma receptor alpha,IFN-γRα)、T细胞表达T盒(T—box expressed in T cells,T—bet)、GATA结合蛋白3(GATA—binding protein3,GATA-3)的mRNA及蛋白表达,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IFN-γ、IL-4的表达。结果UAP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miRNA-155与血清IFN-γ表达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miRNA-155的表达与血清IFN-1呈显著正相关(r=0.842,P〈0.01)。与对照组比较,体外培养CD4+T淋巴细胞miRNA-155组Th1数量、T—betmRNA及蛋白、培养液上清IFN-^y表达显著增加,IFN-γRα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h2数量、GATA-3、IFN-γRα的mRNA、GATA-3蛋白表达及培养液上清IL-4无明显改变(均P〉0.05);miRNA-155抑制物可有效地阻断miRNA-155的上述作用。结论miRNA-155主要通过影响Thl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参与对CIM+T淋巴细胞的调控,在UAP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核糖核酸 淋巴细胞 不稳定性心绞痛
原文传递
下壁导联室性早搏R/S波比值与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曾春梅 刘明 +2 位作者 曾书燚 罗宇萍 钟欣静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1年第7期890-894,共5页
目的分析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室性早搏的特点,了解下壁导联室性早搏R/S波比值与CHF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在心血管内科住院的CHF经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70例患者完善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根... 目的分析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室性早搏的特点,了解下壁导联室性早搏R/S波比值与CHF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在心血管内科住院的CHF经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70例患者完善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根据下壁导联室性早搏的R/S波比值分为R/S≥1组(n=85)和R/S<1组(n=85),随访1年,比较两组的主要终点事件(死亡)及次要终点事件[心力衰竭(心衰)再住院]的情况。结果入组患者中共54例(31.76%)记录到至少1次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与R/S≥1组相比,R/S<1组NSVT发生率更高(40.00%vs 23.53%,χ^(2)=5.319,P=0.021)。出现主要终点事件的患者共31例(18.24%),进展性心衰死亡16例(51.61%),猝死8例(25.81%),原因不详7例(22.58%)。R/S≥1组死亡率低于R/S<1组(11.76%vs 24.71%,χ^(2)=4.774,P=0.029),患者生存期长于R/S<1组[(7.60±3.60)个月vs(5.62±2.89)个月,t=3.95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R/S波比值<1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0.306,95%CI(0.122~0.768),P=0.012],但在校正成对室早及NSVT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422,95%CI(0.174~1.024),P=0.057]。在次要终点事件方面,R/S≥1组心衰再住院率低于R/S<1组(34.12%vs 54.12%,χ^(2)=6.895,P=0.009),首次心衰至再住院间隔时间长于R/S<1组(P=0.04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R/S波比值<1是心衰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00,95%CI(1.434~5.865),P=0.003],且校正成对室早及NSVT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OR=2.386,95%CI(1.251~4.551),P=0.008]。结论 CHF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下壁导联室性早搏R/S波比值与其预后具有相关性,R/S<1或为其不良预后的预测因素,但需要综合考虑成对室性早搏及NSVT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室性早搏 R/S波比值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预后
原文传递
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坚 曾书燚 李平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5年第5期77-80,共4页
药物疗法是治疗心力衰竭常用的治疗方式,由于其成本较低,在临床使用广泛。多项临床随机试验已显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及β受体阻断剂能有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的患者(HFREF)。盐皮... 药物疗法是治疗心力衰竭常用的治疗方式,由于其成本较低,在临床使用广泛。多项临床随机试验已显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及β受体阻断剂能有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的患者(HFREF)。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是又一个获得证实能有效改善HFREF患者的预后,然而MRA对于慢性心衰伴保留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患者是否有效还存在争议。针对于此,笔者对MRA的作用机制及MAR在慢性心衰患者伴或不伴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的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 慢性心力衰竭 螺内酯 依普利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