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多叶矮化突变体lyd1的鉴定与基因克隆
1
作者 苏帅 刘孝伟 +5 位作者 牛群凯 时子文 侯雨微 冯开洁 荣廷昭 曹墨菊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4-1135,共12页
玉米株高降低通常是由节间数目减少、节间长度变短或二者共同作用所致。而本研究在基因编辑后代中发现的玉米多叶矮化突变体lyd1却表现为节间数目显著增加,株高显著降低。lyd1株高仅为93.10 cm,与野生型KN5585的株高159.95 cm相比,降低... 玉米株高降低通常是由节间数目减少、节间长度变短或二者共同作用所致。而本研究在基因编辑后代中发现的玉米多叶矮化突变体lyd1却表现为节间数目显著增加,株高显著降低。lyd1株高仅为93.10 cm,与野生型KN5585的株高159.95 cm相比,降低了41.79%,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然而lyd1叶片数平均达到27.8片,相较野生型平均17.8片叶,增加56.18%,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遗传分析表明,lyd1的突变表型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图位克隆将控制多叶矮化性状的基因定位于玉米3号染色体标记Indel10和Indel11之间,物理距离0.74 Mb。对定位区间内13个基因(不包含假基因)的序列进行测序,发现仅ZmTE1在第4外显子出现1个A碱基的替换,其他基因无差异。ZmTE1编码一个RNA结合蛋白,氨基酸的替换发生在第3个RNA结合结构域内(RRM3),导致天冬氨酸转变为缬氨酸。突变体lyd1的突变位点与已报道的te1-mum1、te1-mum^(2)、te1-mum^(3)、zm66不同,lyd1的发现为进一步解析玉米叶片和节间发育平衡的遗传机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叶片数量 节间长度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份新的玉米永久性失绿突变体chs10的鉴定及基因克隆
2
作者 侯雨微 岳毓菁 +3 位作者 李川 苏帅 易洪杨 曹墨菊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6,102,共12页
【目的】利用60Co-γ射线处理自交系齐319获得了一份新的玉米叶色突变体,对该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基因定位与克隆,并对候选基因的功能进行初步分析。【方法】以该突变体为亲本,构建遗传分析群体和基因定位群体;通过图位克隆技术获得关... 【目的】利用60Co-γ射线处理自交系齐319获得了一份新的玉米叶色突变体,对该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基因定位与克隆,并对候选基因的功能进行初步分析。【方法】以该突变体为亲本,构建遗传分析群体和基因定位群体;通过图位克隆技术获得关键候选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关键候选基因的结构和进化关系;通过qRT-PCR技术检测候选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同时运用烟草瞬时表达技术对候选基因进行亚细胞定位表达分析。【结果】鉴定了一份玉米永久性失绿突变体chs10(Permanent chlorosis 10),chs10自V2时期开始,叶片从幼苗基部到顶部逐渐由绿转黄,后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再复绿,并且,整个植株包括叶鞘、叶环、茎秆、苞叶和雄穗也均为黄色。该突变体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可稳定遗传,植株生长发育正常,可正常授粉结实。突变基因被定位于玉米第10染色体长臂标记SNP-2和SNP-3之间约0.17 Mb范围内,确定了关键候选基因Zm00001d025860,qRT-PCR结果显示Zm00001d025860在玉米根、茎、叶和叶鞘中均有表达,但在叶片中高表达,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目标蛋白被定位在细胞膜和叶绿体中。利用STRING预测发现Zm00001d025860与卟啉结合蛋白GUN4基因互作,GUN4与叶绿素合成中的镁离子螯合酶(MgCh)具有反馈调节作用。【结论】Zm00001d025860基因的突变导致突变体chs10叶色的改变,并且Zm00001d025860可能通过参与叶绿素合成途径来调控叶色变化。突变体chs10的发现一方面丰富了玉米叶色突变体研究的基因资源,同时为解析镁离子螯合酶在叶绿素合成途径中的作用机理奠定了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遗传分析 叶色突变体 chs10 图位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例航天诱变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株与可育株的株高生长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曹墨菊 黄文超 +2 位作者 潘光堂 荣廷昭 朱英国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61-264,共4页
以航天诱变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株的杂交F2 及姊妹交后代群体为材料 ,对育性分离群体中两种育性植株的株高及生长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整个生育期的不同发育阶段两种育性植株的株高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在发育的早期阶段 ,二者... 以航天诱变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株的杂交F2 及姊妹交后代群体为材料 ,对育性分离群体中两种育性植株的株高及生长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整个生育期的不同发育阶段两种育性植株的株高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在发育的早期阶段 ,二者差异较小 ,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 ,株高的差异逐渐加大。进一步对两种育性植株的株高增长曲线进行分析 ,发现二者的最大生长速度存在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诱变 玉米 细胞核 雄性不育株 可育株 株高 生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例航天诱变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41
4
作者 曹墨菊 荣廷昭 潘光堂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817-822,共6页
将卫星搭载处理后代所得到的玉米雄性不育材料 ,在不同地点、不同年份、不同季节进行种植观察 ;从田间和室内对育性表现的稳定性进行鉴定。通过正交和反交对不育株的所属类型进行分析 ,结合自交、回交分析其遗传特点。结果表明 ,该不育... 将卫星搭载处理后代所得到的玉米雄性不育材料 ,在不同地点、不同年份、不同季节进行种植观察 ;从田间和室内对育性表现的稳定性进行鉴定。通过正交和反交对不育株的所属类型进行分析 ,结合自交、回交分析其遗传特点。结果表明 ,该不育材料的雄穗无任何花药外露 ,花药内无花粉粒 ,败育彻底 ,育性表现稳定 ,是一个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的可遗传的“无花粉型”核不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卫星搭载 雄性不育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空诱变玉米核雄性不育与植物激素的关系 被引量:13
5
作者 曹墨菊 程江 +3 位作者 汪静 张采波 潘光堂 荣廷昭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47-452,共6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了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突变体姊妹交后代可育株和不育株中的细胞分裂素(ZT)、赤霉素(GAs)、生长素(IAA)、脱落酸(ABA)的含量及比值的变化,并通过外施赤霉素试验,调查了外施赤霉素对育性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了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突变体姊妹交后代可育株和不育株中的细胞分裂素(ZT)、赤霉素(GAs)、生长素(IAA)、脱落酸(ABA)的含量及比值的变化,并通过外施赤霉素试验,调查了外施赤霉素对育性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施赤霉素并不能使植株的育性发生改变。苗期可育株与不育株叶片中的内源IAA、ABA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拔节期可育株与不育株叶片中的内源ZT、GAs、IAA和ABA含量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单核小孢子期可育株与不育株雄穗中的IAA、ABA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双核花粉期可育株与不育株雄穗中仅有ABA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中可育株中ZT、GAs和IAA含量高于不育株,ABA含量低于不育株。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突变体不属于赤霉素敏感型;不育突变体的发生可能与ABA、IAA的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太空诱变 雄性不育 植物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幼胚培养胚性愈伤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曹墨菊 张颖 +2 位作者 刘玉贞 孙庆泉 荣廷昭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5期647-652,共6页
通过对5个玉米自交系的幼胚进行离体培养,研究不同基因型、不同培养条件对幼胚离体培养的反应,同时对愈伤诱导率与继代力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5个自交系材料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其愈伤诱导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2,4-D用量对愈... 通过对5个玉米自交系的幼胚进行离体培养,研究不同基因型、不同培养条件对幼胚离体培养的反应,同时对愈伤诱导率与继代力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5个自交系材料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其愈伤诱导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2,4-D用量对愈伤诱导率的影响显著,NAA的添加不能显著提高愈伤诱导率。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继代力之间相关不显著,二者可能受不同的遗传因子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胚性愈伤组织 诱导率 继代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玉米与近缘野生材料杂交后代的性状表现 被引量:11
7
作者 曹墨菊 荣廷昭 唐祈林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2期9-12,共4页
采用人工授粉的方法 ,将多个近缘野生材料与栽培玉米进行杂交 ,对F1 的性状表现进行调查分析 ,根据各杂交组合F1 在株型、生长势、抗逆性、抗病性、生育期、繁茂性和育性等方面的表现特点 ,提出了远缘杂交与常规育种的青饲玉米杂交种的... 采用人工授粉的方法 ,将多个近缘野生材料与栽培玉米进行杂交 ,对F1 的性状表现进行调查分析 ,根据各杂交组合F1 在株型、生长势、抗逆性、抗病性、生育期、繁茂性和育性等方面的表现特点 ,提出了远缘杂交与常规育种的青饲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多穗性玉米笋杂交种的选育、新型雄性不育材料的选育以及改良现有自交系和选育新型自交系等方面相结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杂交后代 近缘野生材料 远缘杂交 性状表现 栽培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条件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曹墨菊 荣廷昭 潘光堂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0年第2期14-16,共3页
1996年利用我国发射的返回式实验卫星搭载玉米种子 ,回收后田间种植观察 ,对其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处理当代只有少数性状表现出变异 ,处理后的自交一代、自交二代在株高、穗位高、生育期、育性等方面表现出分离 ;且... 1996年利用我国发射的返回式实验卫星搭载玉米种子 ,回收后田间种植观察 ,对其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处理当代只有少数性状表现出变异 ,处理后的自交一代、自交二代在株高、穗位高、生育期、育性等方面表现出分离 ;且遗传基础复杂群体比纯系材料更易出现变异 ,这预示着太空处理可望在株高、穗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卫星搭载 农艺性状 遗传改良 空间诱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自选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的小斑病C小种接种鉴定 被引量:11
9
作者 曹墨菊 荣廷昭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1-12,共2页
本研究对包括T、C、S三大组别及三个自选不育胞质G、类2 、类3 在内的一组玉米同核异质系进行C小种的接种鉴定。结果表明 ,C小种对C组内C、ES、G、类2 、类3 胞质具有不同的致病力 ,其中C胞质最敏感 ,其它几种胞质相对较弱。C小种除对C... 本研究对包括T、C、S三大组别及三个自选不育胞质G、类2 、类3 在内的一组玉米同核异质系进行C小种的接种鉴定。结果表明 ,C小种对C组内C、ES、G、类2 、类3 胞质具有不同的致病力 ,其中C胞质最敏感 ,其它几种胞质相对较弱。C小种除对C胞质有致病力外 ,对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细胞质雄性不育 C小种 小斑病 接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太空处理后代基因雄性不育株与可育株的比较 被引量:8
10
作者 曹墨菊 荣廷昭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49-55,共7页
作者对经太空处理获得的玉米同一遗传背景下的基因雄性不育株与可育株 ,从形态、生理生化及分子水平进行了差异检测和比较研究 .可育株能形成饱满、可染的花粉粒 ,因此花药饱满、花粉量大 ,能正常散粉 ;不育株根本不形成花粉粒 ,因此花... 作者对经太空处理获得的玉米同一遗传背景下的基因雄性不育株与可育株 ,从形态、生理生化及分子水平进行了差异检测和比较研究 .可育株能形成饱满、可染的花粉粒 ,因此花药饱满、花粉量大 ,能正常散粉 ;不育株根本不形成花粉粒 ,因此花药瘦瘪、不外露 ,不能正常散粉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分析结果表明 ,不育株与可育株在生理生化水平上也存在差异 ,并且找到一条能区分不育与可育的特征谱带 .RAPD分析结果显示 ,3.7%的随机引物在不育与可育基因组之间具有多态性 ,这一方面说明在DNA水平上可育与不育之间有质的差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卫星搭载 雄性不育 过氧化物酶 RA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条件对玉米自交系S_(37)的诱变效应 被引量:14
11
作者 曹墨菊 荣廷昭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1年第1期1-3,共3页
利用返回式实验卫星搭载玉米自交系S37的种子,通过遗传交配设计 对其后代株系进行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空间条件可以改变纯系材料后代株系 的配合力,并就数量性状的诱发突变及其表现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卫星搭载 玉米 配合力 空间条件 诱变效应 自交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搭载获得玉米基因雄性不育的初步鉴定 被引量:14
12
作者 曹墨菊 荣廷昭 潘光堂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00-103,共4页
1996年利用返回式实验卫星搭载玉米种子 ,从中选育出一份雄性不育突变体 ,对该不育材料通过多年、多代、多点的种植并结合与对照的同步观察、广泛测交鉴定 ,研究结果表明 ,不育材料花粉败育彻底 ,为无花粉型雄性不育 ,不育性状表现稳定 ... 1996年利用返回式实验卫星搭载玉米种子 ,从中选育出一份雄性不育突变体 ,对该不育材料通过多年、多代、多点的种植并结合与对照的同步观察、广泛测交鉴定 ,研究结果表明 ,不育材料花粉败育彻底 ,为无花粉型雄性不育 ,不育性状表现稳定 ,呈现出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的核不育的遗传特点 ,该不育材料对株高有一定的矮化作用 ,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出现与卫星搭载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卫星搭载 雄性不育 育性鉴定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同核异质不育系小孢子发育的mRNA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曹墨菊 荣廷昭 朱英国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9,共4页
应用cDNA-RAPD技术分析了玉米同核异质不育材料在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花粉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小孢子发育的相同时期,引物S330在48-2背景下的不同胞质之间存在差异,不同时期差异表现不一;引物S330在黄早四背景下的不同胞... 应用cDNA-RAPD技术分析了玉米同核异质不育材料在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花粉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小孢子发育的相同时期,引物S330在48-2背景下的不同胞质之间存在差异,不同时期差异表现不一;引物S330在黄早四背景下的不同胞质之间未检测到差异,并且小孢子发育的3个时期表现一致。对同核异质不育系和同质异核不育系的比较发现,核背景对mRNA转录的影响大于细胞质,不育胞质T、C、S在48-2背景和黄早四背景下的差异表现不一。根据S330在48-2背景下的扩增结果,发现基于mRNA多态性的相似性比较结果与不育细胞质的败育特点及败育时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配子体不育类型与保持系的相似性高于孢子体不育类型,孢子体不育类型之间的相似性高于孢子体不育与配子体不育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细胞质雄性不育 cDNA—RAPD分析 同核异质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雄性不育系的质、核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曹墨菊 荣廷昭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440-444,共5页
选用一组同核异质、四组同质异核不育系及保持系分别与测验系组成不完全双列杂交。对测交F1的吐丝期、株高、穗粒重等农艺性状进行了考察分析。结果表明:①同核异质组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胞质效应;同质异核组不同核背景之间表现出的差... 选用一组同核异质、四组同质异核不育系及保持系分别与测验系组成不完全双列杂交。对测交F1的吐丝期、株高、穗粒重等农艺性状进行了考察分析。结果表明:①同核异质组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胞质效应;同质异核组不同核背景之间表现出的差异较为明显。大多数性状的核基因组变异大于胞质基因组变异。②不育系在对农艺性状的影响上存在有质核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细胞质雄性不育 同核异质 同质异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胞质、多核背景下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同工酶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曹墨菊 荣廷昭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407-413,共7页
对玉米同核异质和同质异核两套不育系及其相应保持系单核至双核期的花药,采用薄层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电泳及光密度扫描方法进行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酶的同工酶在同一核背景下的不胞质之间和同一胞... 对玉米同核异质和同质异核两套不育系及其相应保持系单核至双核期的花药,采用薄层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电泳及光密度扫描方法进行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酶的同工酶在同一核背景下的不胞质之间和同一胞质下的不同核背景之间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各类不育系与其相应保持系之间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结合试验结果文中还对质核互作雄性不育产生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同核异质 同质异核 细胞质雄性不育 同工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特异DNA片段的发现及差异展示
16
作者 曹墨菊 荣廷昭 朱英国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47-752,共6页
利用3对线粒体引物对玉米同核异质和同质异核不育系的基因组总DNA进行PCR扩增;对检测到多态性的引物,再分别对供试材料小孢子发育至四分体、单核期和双核期的花药总RNA进行差异显示分析。结果表明:以基因组总DNA为模板,引物P1-P2在所有... 利用3对线粒体引物对玉米同核异质和同质异核不育系的基因组总DNA进行PCR扩增;对检测到多态性的引物,再分别对供试材料小孢子发育至四分体、单核期和双核期的花药总RNA进行差异显示分析。结果表明:以基因组总DNA为模板,引物P1-P2在所有供试不育材料都有一相同的特异扩增带,而在保持系中均无扩增;引物P3-P4在所有供试材料中均无扩增;引物P5-P6仅在保持系黄早四中有扩增,而在其他供试材料中无扩增。这一结果说明以P1-P2为引物所检测到的特异扩增带为所有供试不育细胞质所特有,且不受供试材料不同核背景的影响。对于在不育材料基因组总DNA中具有特异扩增的引物P1-P2,进一步以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RT-PCR),所有不育材料在小孢子发育的3个时期均有一相同的特异扩增带,而保持系在小孢子发育的相应时期均无扩增,说明以P1-P2为引物所检测到的转录本的大小和数目,在同核异质及同质异核不育材料间均表现一致,且不受小孢子发育时期的影响。这说明以P1-P2为引物所检测到的不育材料DNA水平的共同结构特点在小孢子发育中具有转录上的一致性,因此可以认为供试不育细胞质DNA水平的这一特异序列结构与雄性不育性状的表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细胞质雄性不育 同核异质 同质异核 PCR扩增 差异展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同核异质不育系与测验系杂交不同回交后代的育性观察
17
作者 曹墨菊 荣廷昭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4期1-5,共5页
本研究是以3个测交组合的不同回交世代为材料,对其育性表现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育性表现不仅受细胞质影响,也受细胞核影响,是质核互作的结果;分离世代的育性表现不符合孟德尔式的分离比例,随不育系核组成比例的不同而不... 本研究是以3个测交组合的不同回交世代为材料,对其育性表现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育性表现不仅受细胞质影响,也受细胞核影响,是质核互作的结果;分离世代的育性表现不符合孟德尔式的分离比例,随不育系核组成比例的不同而不同,育性表现为一种数量性状;育性恢复可能存在有杂种优势现象和配合力效应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回交 育性 同核异质不育系 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新选玉米雄性不育胞质花药败育的超微结构观察
18
作者 曹墨菊 荣廷昭 胡长远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2期84-87,共4页
利用电子显微镜对 3个新选玉米雄性不育胞质G、类2 、类3 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从四分体时期开始 ,G、类2 、类3 的绒毡层细胞径向膨大 ,严重液泡化 ,有的内切壁及径向壁不解体 ,内切质膜外侧没有乌氏体产生 ,单核中期小孢子外壁发育不... 利用电子显微镜对 3个新选玉米雄性不育胞质G、类2 、类3 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从四分体时期开始 ,G、类2 、类3 的绒毡层细胞径向膨大 ,严重液泡化 ,有的内切壁及径向壁不解体 ,内切质膜外侧没有乌氏体产生 ,单核中期小孢子外壁发育不完全 ,G、类2 、类3 胞质的小孢子外壁都有不连续的基足层发育 ,而没有覆盖层发育 ,3种不育胞质的基足层形态各不相同 ,与C胞质的小孢子外壁也有不同。以上结果表明 ,G、类2 、类3 胞质属于C组 ,但三者相互之间及其与C胞质之间在败育进程及特点上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雄性不育胞质 花药败育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玉米地方品种核心种质花期相关性状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0
19
作者 刘志斋 郭荣华 +5 位作者 石云素 蔡一林 曹墨菊 宋燕春 王天宇 黎裕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91-1602,共12页
【目的】研究中国玉米地方品种资源在抽雄期(T)、吐丝期(S)、抽雄-散粉间隔期(TAI)以及散粉-吐丝间隔期(ASI)等4个花期相关性状上的表型多样性,为玉米地方品种资源表型多样性的整体鉴定与评价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中国玉米地方... 【目的】研究中国玉米地方品种资源在抽雄期(T)、吐丝期(S)、抽雄-散粉间隔期(TAI)以及散粉-吐丝间隔期(ASI)等4个花期相关性状上的表型多样性,为玉米地方品种资源表型多样性的整体鉴定与评价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中国玉米地方品种核心种质库的799份种质,采用多环境试验设计,在植株进入生殖生长期后调查抽雄期、吐丝期、抽雄-散粉间隔期以及散粉-吐丝间隔期等4个花期相关性状的表型观测值,计算其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并进行显著性检验,评价中国玉米地方品种资源在这4个花期相关性状上的整体多样性水平。【结果】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省、市、地区的玉米地方品种资源在研究的4个花期相关性状上的表型观测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的差异,而这4个性状除TAI差异不显著外,T、S以及ASI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6个不同的玉米生态区上,这4个花期相关性状的表型观测值也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的差异,在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上,TAI的差异不显著,另3个性状则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差异。其中,西南山地玉米区在抽雄期、散粉期、抽雄-散粉间隔期和散粉-吐丝间隔期性状上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85、1.90、0.88和1.20。【结论】中国玉米地方品种资源在抽雄期、吐丝期、抽雄-散粉间隔期以及散粉-吐丝间隔期等4个花期相关性状上表现出了较高水平的多样性,尤其是西南山地玉米区,在表型观测值和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上均明显高于另5个生态区,表明西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地方品种 核心种质 花期相关性状 表型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种子休眠性的数量遗传分析 被引量:18
20
作者 兰海 高世斌 +4 位作者 樊庆琦 曹墨菊 唐祈林 潘光堂 荣廷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586-1588,共3页
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普通玉米自交系R08与A318杂交组合的P1、P2、F1、F2:3、B1:2和B2:2 6个世代群体的种子休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遗传符合1对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加... 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普通玉米自交系R08与A318杂交组合的P1、P2、F1、F2:3、B1:2和B2:2 6个世代群体的种子休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遗传符合1对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一显性多基因模型。在R2:3、B1:2和B2:2三个家系世代,主基因方差分别为0.9260、1.4176和0.5863;多基因方差分别为0.1184、0.1022和0.4623。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1.2172,显性效应值为-1.2172;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1.5028,显性效应值为1.4334。主基因遗传率在R2:3、B1:2和B2:2三个分离家系群体中为44.8%~79.65%,多基因遗传率为5.74%~35.33%。其中,主基因遗传率在B1:2世代中最大,为79.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子 休眠性 主基因+多基因 数量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