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突发气象灾害的生态效应:2008年中国南方特大冰雪灾害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 被引量:26
1
作者 曹坤芳 常杰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3-124,共2页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中旬,受拉尼娜现象及大气环流异常等的影响,北方强烈的冷气流南下与南方暖湿气流在我国南方交汇,导致湖南、贵州、广西、江西、湖北、安徽、浙江等19个省区市遭受大范围的特大冰雪灾害。冻雨在树木等物体上凝结成...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中旬,受拉尼娜现象及大气环流异常等的影响,北方强烈的冷气流南下与南方暖湿气流在我国南方交汇,导致湖南、贵州、广西、江西、湖北、安徽、浙江等19个省区市遭受大范围的特大冰雪灾害。冻雨在树木等物体上凝结成冰。直径1cm左右的树枝上结冰的厚度可超过10cm,冰重量可达其自身重量的数十倍,导致林木折干、倒伏、翻蔸、弯斜、断枝、断冠、劈裂、爆裂等,使森林受到严重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冰雪灾害 中国南方 生态效应 气象灾害 大气环流异常 拉尼娜现象 暖湿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热带雨林树种幼苗比叶重,光合特性和暗呼吸对生长光环境的适应 被引量:168
2
作者 冯玉龙 曹坤芳 +1 位作者 冯志立 马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01-910,共10页
雾凉季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4种植物幼苗对生长光环境的适应 ,其中两个树种幼苗喜光 (团花树和滇南插柚紫 ) ,两个树种幼苗耐荫 (滇南红厚壳和玉蕊 )。发现弱光环境中生长的 4种植物比叶重、光合能力、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暗呼吸速... 雾凉季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4种植物幼苗对生长光环境的适应 ,其中两个树种幼苗喜光 (团花树和滇南插柚紫 ) ,两个树种幼苗耐荫 (滇南红厚壳和玉蕊 )。发现弱光环境中生长的 4种植物比叶重、光合能力、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叶绿素 a/b比较低 ,叶绿素含量较高。玉蕊和滇南红厚壳幼苗的光合能力和呼吸速率低于团花树和滇南插柚紫。团花树和滇南插柚紫的比叶重和光合作用的可塑性大于玉蕊和滇南红厚壳。高光强下生长的团花树和滇南插柚紫增加叶氮分配给羧化酶的比例 ,减少分配给叶绿素的比例。滇南红厚壳和玉蕊适应弱光环境的能力略强于团花树和滇南插柚紫 ,但适应强光的能力较差。研究结果支持树种的生理生态特性决定了其演替状况和生境选择的假说。单位干重叶的光合能力和呼吸速率并未表现出利于光适应的可塑性 ,表明 4种植物生理适应能力较差。形态学上的适应在 4种热带雨林树种幼苗光适应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雨林树种 幼苗 叶重 光合特性 生长光环境 适应 光适应 暗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间低温胁迫对两种生长光强下藤黄幼苗叶片荧光特征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42
3
作者 蔡志全 曹坤芳 +1 位作者 冯玉龙 冯志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26-330,共5页
对两种不同生长光强下 (自然光的 8%和 5 0 %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木本植物藤黄 (Garciniahan buryi)幼苗经夜间低温 (4℃ )处理后荧光特性和活性氧代谢的研究结果表明 ,低温使藤黄叶片光合机构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 (Fv/Fm)、PSⅡ非环式... 对两种不同生长光强下 (自然光的 8%和 5 0 %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木本植物藤黄 (Garciniahan buryi)幼苗经夜间低温 (4℃ )处理后荧光特性和活性氧代谢的研究结果表明 ,低温使藤黄叶片光合机构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 (Fv/Fm)、PSⅡ非环式电子传递的量子效率 (ФPSⅡ )、非光化学猝灭系数 (NPQ)下降 ,原初荧光 (F0 )上升 .低温胁迫消除后 ,生长在 5 0 %光强下藤黄叶片的Fv/Fm和F0 在 3d后仍不能完全恢复 ,而生长在 8%光强下藤黄叶片的Fv/Fm和F0 基本恢复 ,说明低温使生长在 8%光强下藤黄的光合机构PSⅡ反应中心受到可逆失活 ,而生长在 5 0 %光强下藤黄的光合机构受到氧化伤害 .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 ,两种生长光强藤黄叶片活性氧保护酶 (SOD ,CAT ,APX)的活性虽升高 ,但O2 -.的生成速率、H2 O2 和MDA含量积累增加 .而在恢复阶段 ,生长在 8%光强比生长在 5 0 %光强下藤黄叶片的活性氧含量下降得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胁迫 藤黄 生长光强 荧光特性 活性氧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雨林三种树苗叶片光合机构对光强的适应 被引量:60
4
作者 蔡志全 曹坤芳 +1 位作者 冯玉龙 冯志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93-496,共4页
对生长在不同光强 (自然日光的 8% ,2 5 % ,5 0 % )下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3种木本植物团花 (An thocephaluschinensis)、玉蕊 (Barringtoniapendala)和藤黄 (Garciniahanburyi)幼苗光合机构的研究表明 ,随着生长光强的升高 ,植物叶片的光... 对生长在不同光强 (自然日光的 8% ,2 5 % ,5 0 % )下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3种木本植物团花 (An thocephaluschinensis)、玉蕊 (Barringtoniapendala)和藤黄 (Garciniahanburyi)幼苗光合机构的研究表明 ,随着生长光强的升高 ,植物叶片的光饱和点、补偿点、净光合速率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 (NPQ)升高 ,而表观量子效率 (AQY)、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 (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 (qP)下降 .在抗氧化系统中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抗坏血酸过氧化酶 (APX)活性随着光强的升高而升高 ,而过氢化物酶 (CAT)活性与生长光强的变化不一致 .抗坏血酸 (AsA)含量随着光强的升高而急剧上升 ,最能反映PFD的变化 .可以认为 ,除与叶黄素循环有关的热耗散增大之外 ,植物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加强也是响应强光的一种保护措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光强 光合特性 保护酶 热带木本植物幼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雨林不同生态习性树种幼苗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对生长光环境的反应 被引量:51
5
作者 郭晓荣 曹坤芳 许再富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77-381,共5页
于雨季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后期演替树种思茅木姜子 (Litseapierreivar .szemaois)、五桠果叶木姜子 (L dilleniifolia)和先锋树种毛果桐 (Mallotusbarbatus)幼苗的光合、荧光特征和抗氧化酶等对 3种光水平 (5 0 %、2 5 %和 8% )的... 于雨季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后期演替树种思茅木姜子 (Litseapierreivar .szemaois)、五桠果叶木姜子 (L dilleniifolia)和先锋树种毛果桐 (Mallotusbarbatus)幼苗的光合、荧光特征和抗氧化酶等对 3种光水平 (5 0 %、2 5 %和 8% )的适应特性 .结果表明 ,毛果桐的最大光合速率 (Pmax)随光水平升高呈增加趋势 ,而两种木姜子则在 5 0 %光水平下Pmax最小 .Fv/Fm 的日变化表明 ,3个种在 2 5 %和 5 0 %光水平下发生可逆光抑制 ,两种木姜子较重 .5 0 %光水平下 ,五桠果叶木姜子受到长期光抑制 .思茅木姜子和毛果桐的丙二醛 (MDA)和H2 O2 含量 ,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随光水平升高而增加 ,表明光水平升高 ,致使植物受光胁迫的影响加剧 ,增强抗氧化酶系统则减轻了其伤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雨林 生态习性 树种 幼苗 光合作用 抗氧化酶 光抑制 光适应 保护酶系统 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强对砂仁叶片光合作用光抑制及热耗散的影响 被引量:59
6
作者 冯志立 冯玉龙 曹坤芳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7-82,共6页
通过测定不同光照条件下砂仁 (AmomumvillosumLour.)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参数 ,探讨了光对其光合机构及其光破坏防御的影响。试验期间 ,上午 11:0 0之前有雾 ,光强较弱。上午砂仁阳生叶净光合速率 (Pn)与下午 (6 .5 3μmol·m-... 通过测定不同光照条件下砂仁 (AmomumvillosumLour.)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参数 ,探讨了光对其光合机构及其光破坏防御的影响。试验期间 ,上午 11:0 0之前有雾 ,光强较弱。上午砂仁阳生叶净光合速率 (Pn)与下午 (6 .5 3μmol·m-2 ·s-1)相似 ,高于阴生叶 (5 .94μmol·m-2 ·s-1) ,下午阴生叶Pn 高于上午 ,与阳生叶相似。下午砂仁叶片表观量子效率低于上午。其初始荧光 (Fo)、最大荧光 (Fm)、光系统Ⅱ (PSⅡ )最大光能转换效率 (Fv/Fm)、Fm/Fo 及PSⅡ的潜在效率 (Fv/Fo)随日光增强而降低 ,15 :0 0降至最低 ,表明光抑制逐渐加剧。之后随光强减弱这些叶绿素荧光参数升高 ,光抑制得到缓解。与此相反 ,非光化学猝灭系数 (qN)随光强的增加而升高 ,并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表明依赖叶黄素循环的保护性反应逐渐增强。阳生叶的光抑制比阴生叶强烈 ,当日遮荫处理使光抑制缓解 ,但各处理间qN 差异不大 ,表明热耗散未受显著影响。结论 :弱光下砂仁叶片即发生光抑制 ,在不同光照下其光抑制的普遍发生 ,是依赖叶黄素循环的保护性反应 ,而非光破坏的结果 ;砂仁叶片叶黄素循环的启动不需过剩光能 ,不同光处理对其影响不大 ;砂仁对光的适应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强 砂仁 光合作用 光抑制 热耗散 气体交换参数 叶绿素荧光参数 姜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间不同水肥管理下小粒咖啡的生长和光合特性 被引量:21
7
作者 蔡传涛 蔡志全 +4 位作者 解继武 周庆辉 曹坤芳 姚天全 王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7期1207-1212,共6页
通过云南 5年生田间小粒咖啡 (Coffeaarabica)进行 2种施肥 (低肥和高肥 )和在干季秸秆覆盖、滴灌、秸秆覆盖 +滴灌、对照 4种水分处理对植株生长和叶片光合特性影响的测定研究 .结果表明 ,小粒咖啡一年生长周期中最高峰期在雨季始期 ,... 通过云南 5年生田间小粒咖啡 (Coffeaarabica)进行 2种施肥 (低肥和高肥 )和在干季秸秆覆盖、滴灌、秸秆覆盖 +滴灌、对照 4种水分处理对植株生长和叶片光合特性影响的测定研究 .结果表明 ,小粒咖啡一年生长周期中最高峰期在雨季始期 ,次高峰期在雨季中期 .水分处理对生长高峰期株高和分枝长度的相对生长率没有显著作用 ,高施肥量则加大了其相对生长率 .干季水分处理提高了叶片的Pn、gs、Tr和WUE ,而叶绿素的荧光特征没有受到影响 .在湿季 ,高施肥量使叶片含氮量Pn增加 ,对gs 和Tr的影响较小 ,从而导致WUE提高 .高施肥量显著减小日间光抑制程度 ,加大了光合机构的实际光化学效率和热耗散能力 ,提高了对强光环境的适应性 .研究表明 ,小粒咖啡需要高养分的投入和良好的水分管理 ,湿季是小粒咖啡进行光合和生长的最优季节 ,干季田间秸秆覆盖 +滴灌的效果较好 ,滴灌和秸秆覆盖的效果相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粒咖啡 施肥 水分处理 生长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种热带雨林树苗叶片气孔特征及其可塑性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响应 被引量:97
8
作者 蔡志全 齐欣 曹坤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01-204,共4页
对生长在荫棚 3种不同光照条件下和全自然光下的热带雨林 4个冠层种 (望天树、绒毛番龙眼、团花、红厚壳 )和 3个中层种 (玉蕊、藤黄、滇南风吹楠 )树苗叶片气孔特征以及它们的可塑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这些植物的气孔全部着生在远... 对生长在荫棚 3种不同光照条件下和全自然光下的热带雨林 4个冠层种 (望天树、绒毛番龙眼、团花、红厚壳 )和 3个中层种 (玉蕊、藤黄、滇南风吹楠 )树苗叶片气孔特征以及它们的可塑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这些植物的气孔全部着生在远轴面 .7种植物中 ,玉蕊和绒毛番龙眼的气孔密度较大 ,滇南红厚壳和团花的保卫细胞最长 .随光强的增大 ,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增大 ,单位叶气孔数在低光强下较大 .除团花外 ,其它植物叶片气孔导度在 5 0 %光强处最大 ,而光强对保卫细胞的长度影响不显著 .相关分析表明 ,气孔密度与植物单位叶的面积呈负相关 ,而与气孔导度的相关性不显著 .尽管两种不同生活型植物气孔指数和单位叶气孔数在不同光强下的可塑性差异较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雨林 树苗 气孔特性 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雨林蒲桃属3个树种的幼苗光合作用对生长光强的适应 被引量:47
9
作者 齐欣 曹坤芳 冯玉龙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1-38,共8页
测定了生长于 3种光强下 (10 0 %、4 2 %和 14 %自然光强 )热带雨林演替早期 (思茅蒲桃Syzygiumlatilim bum)、中期 (乌墨S .cumini)和后期 (阔叶蒲桃S .szemaoense)出现的蒲桃属 (Syzygium) 3个树种幼苗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 测定了生长于 3种光强下 (10 0 %、4 2 %和 14 %自然光强 )热带雨林演替早期 (思茅蒲桃Syzygiumlatilim bum)、中期 (乌墨S .cumini)和后期 (阔叶蒲桃S .szemaoense)出现的蒲桃属 (Syzygium) 3个树种幼苗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比叶重和叶绿素含量。发现演替早期树种光合能力和光合可塑性最大、中期树种次之 ,后期树种光合能力最弱且在强光下受到显著抑制。但是 ,生长在强光下 ,3个树种均未发生长期光抑制和光破坏。随生长光强增加 ,3个树种热耗散速率都升高。不过在强光下 ,中期和后期树种通过热耗散消耗的过剩光能较多 ,通过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可能对于这两个树种在强光下避免光合机构的光破坏起到了重要作用。 14 %光强下 ,3个树种最大净光合速率、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比叶重降低 ,叶片单位干重叶绿素含量提高 ,对低光环境有了较好的形态学和生理学适应。但是 ,在 4 %光强下思茅蒲桃和乌墨幼苗全部死亡 ,只有阔叶蒲桃幼苗仍能存活 ,说明阔叶蒲桃幼苗适应弱光环境的能力高于思茅蒲桃和乌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雨林 树苗 演替状态 光合能力 光适应 蒲桃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迁地保护的4种龙脑香冠层叶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 被引量:24
10
作者 孟令曾 张教林 +1 位作者 曹坤芳 许再富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76-984,共9页
龙脑香科植物是东南亚热带雨林冠层的优势树种,在生态和经济上具有重要地位,而我国西南地区被认为是龙脑香科植物分布的最北端.该文于2004年雨季测定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迁地保护区内引种的4种国产龙脑香科植物:望天树(Parashorea chin... 龙脑香科植物是东南亚热带雨林冠层的优势树种,在生态和经济上具有重要地位,而我国西南地区被认为是龙脑香科植物分布的最北端.该文于2004年雨季测定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迁地保护区内引种的4种国产龙脑香科植物:望天树(Parashorea chinensis)、云南龙脑香(Dipterocarpus retusus)、版纳青梅(Vatica xishuangbannaensis)和海南坡垒(Hopea hainanensis)冠层叶片的光响应曲线、光合速率的日进程、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及叶片平均面积、气孔保卫细胞长度和分布状况等.结果表明,4种植物的最大光合速率(Pmax)(7.5~18.1 μnol·m-2·s-1,用单位叶面积表示;89.1~150.8 nmol·g-1DW·s-1,用单位于重表示)、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SP)、光饱和点(LCP)、表观量子效率和叶片特征差异显著.在正午时4个树种均出现光合作用显著降低的现象,其中海南坡垒光合速率下降最少.虽然高的叶片温度对光合作用有一定的影响,但正午光合作用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正午高的叶片-空气的水蒸气压力差(LAVPD)引起的气孔关闭造成的.4个树种正午的光系统Ⅱ线性电子传递的量子效率φPSⅡ显著降低,表明遭受了强烈的光抑制.云南龙脑香、版纳青梅和海南坡垒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在正午时升高的幅度最大,而望天树的NPQ上升较少,表明热耗散是前3个树种的主要光保护机制.中午前后望天树的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但其光合速率显著降低,表明大量的电子被分配到光呼吸上,也说明望天树主要通过光呼吸来保护光合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叶 叶绿素荧光 龙脑香科 日进程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河谷9种造林树种在旱季的水分关系和气孔导度 被引量:34
11
作者 高洁 曹坤芳 王焕校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6-190,共5页
对元谋干热河谷人工混交林中 9个树种叶片的水势、饱和渗透势、气孔导度、渗透调节和季节变化进行了测定 ,同时对树高和胸径也进行了比较。水分生理特征表明 :1 )随着旱季的深入 ,除刺槐 (Robiniapseudoacacia)、黄荆 (Vitexnegundo)、... 对元谋干热河谷人工混交林中 9个树种叶片的水势、饱和渗透势、气孔导度、渗透调节和季节变化进行了测定 ,同时对树高和胸径也进行了比较。水分生理特征表明 :1 )随着旱季的深入 ,除刺槐 (Robiniapseudoacacia)、黄荆 (Vitexnegundo)、滇榄仁 (Terminaliafranchetii)落叶外 ,其余常绿树种叶片的气孔导度、水势和饱和渗透势都呈下降的趋势 ,在最旱的三、四月份 ,它们适应干旱的方式有 4种 :①低水势、气孔导度近似关闭的厚荚相思 (Acacialepto carpa)、大叶相思 (A .auriculiformis)和肯氏相思 (A .cunninghamii) ;②低水势、低气孔导度的赤桉 (Eucalyptusdulebsis)、娟毛相思 (A .holosericea)和车桑子 (Dodonaeawiscosa) ;③较高水势、低气孔导度的柠檬桉 (Eucalyptuscitriodora)和新银合欢 (Leucaenaleucocephala) ;④较高水势、气孔导度近似关闭的马占相思 (Acaciamangium)。 2 )在干旱胁迫过程中 ,主要渗透调节物质出现的先后顺序是K+ 、游离脯氨酸、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 ,K+ 和可溶性糖贡献最大 ,分别在干旱的前后期起渗透调节作用 ,游离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在干旱的中期起渗透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造林 树种 旱季 水分 气孔导度 水分胁迫 渗透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河谷主要造林树种光合作用光抑制的防御机制 被引量:18
12
作者 高洁 曹坤芳 +1 位作者 王焕校 冯志立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86-291,共6页
比较研究了干热河谷 8个造林树种气孔导度、光合色素、叶绿素荧光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结果表明 :①气孔导度雨季较高 ,多呈“午睡”现象的双峰曲线日进程 ,旱季气孔导度很低 ,全呈单峰曲线日进程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Fv/Fm呈反正态... 比较研究了干热河谷 8个造林树种气孔导度、光合色素、叶绿素荧光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结果表明 :①气孔导度雨季较高 ,多呈“午睡”现象的双峰曲线日进程 ,旱季气孔导度很低 ,全呈单峰曲线日进程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Fv/Fm呈反正态分布曲线日进程 ,qP 和ФPSⅡ 呈正态分布曲线日进程 ,白昼 qNP随时间呈上升趋势 ,表明树种启动了过剩激发能耗散功能 .②叶绿素总含量、叶绿素a/b值及类胡萝卜素 /叶绿素值从雨季到旱季都呈下降趋势 ,减少了对光能的吸收 .③旱季马占相思 (Acaciamangium)、刺槐 (Robiniapseudoacacia)的Fv/Fm值明显低于雨季值 ,差异显著 ,发生了严重的光抑制 ;qP 和 qNP值除赤桉 (Eucalyptusdulebsis)变化不明显外 ,其余树种旱季 qP 值下降而 qNP值上升 .④对干旱、高光强、高温光保护的主动适应方式是保持较高的光化学猝灭、PSII线性电子传递效率和维持一定耗散过剩光能的能力 ,如降低光化学猝灭而增加非光化学猝灭来适应逆境 ,则是一种对生长不利的内损耗被动适应方式 .图 4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热河谷 胁迫 光抑制 叶绿素荧光 气孔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望天树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李巧明 何田华 +1 位作者 许再富 曹坤芳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3年第5期819-820,共2页
龙脑香科 (Dipterocarpaceae)濒危植物望天树 (Parashoreachinensis)目前仅局限分布于热带亚洲北部边缘 ,目前已受到特别的保护 ,但有关其遗传特性的研究很少。在本研究中 ,使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技术对望天树 7个天然居群进行... 龙脑香科 (Dipterocarpaceae)濒危植物望天树 (Parashoreachinensis)目前仅局限分布于热带亚洲北部边缘 ,目前已受到特别的保护 ,但有关其遗传特性的研究很少。在本研究中 ,使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技术对望天树 7个天然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望天树 7个天然居群 (194个个体 )用 2 0个随机引物进行了扩增 ,4 8 2 2 %的RAPD位点为多态位点 ,平均每个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比为 2 0 84 %。居群内的平均基因多样度为 0 7870 (用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来测量 ) ,整个物种的基因多样度为 1 4 10 0 ,居群内的基因多样度为 5 5 82 % ,居群间的基因多样度为 4 4 18%。GST平均值为 0 4 448。AMOVA分析表明 37 6 7%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地区间 ,11 4 0 %存在于地区内的居群间 ,而 5 0 93%则存在于居群内。结果揭示了望天树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很强的地区居群分化 ,这可能是由于望天树在其进化历史上 ,居群不断的减小及再扩张所引起的居群瓶颈所造成的。相关分析没有检测到居群大小和遗传多样性大小的正相关 ,而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空间距离检测到了显著的正相关。所得结果对该物种保护策略的制定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植物 望天树 遗传多样性 居群 遗传结构 RAPD 物种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喀斯特森林常绿和落叶榕树的水力特征和水分关系与抗旱策略 被引量:20
14
作者 刘金玉 付培立 +1 位作者 王玉杰 曹坤芳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84-493,共10页
以热带喀斯特地区的直脉榕(Ficus orthoneura)和豆果榕(F.pisocarpa)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常绿和落叶树木枝条和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光合水分特征和耐旱性的差异,目的在于探讨不同生活型榕树适应干旱生境的策略。直脉榕和豆果榕的叶片都... 以热带喀斯特地区的直脉榕(Ficus orthoneura)和豆果榕(F.pisocarpa)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常绿和落叶树木枝条和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光合水分特征和耐旱性的差异,目的在于探讨不同生活型榕树适应干旱生境的策略。直脉榕和豆果榕的叶片都有两层栅栏组织、游离状的海绵组织和钟乳体等旱生结构,同时叶片角质层蒸腾速率(gmin)和气孔导度(gs)相对较低。但与落叶的豆果榕相比,常绿的直脉榕的枝条木质部失去50%传导率的水势(P50)和gmin更低,表现出更保守的水分利用策略。总体上,两种榕树都表现出了对喀斯特干旱生境的良好适应,但是它们的适应策略表现出一定的差别。豆果榕通过落叶度过旱期,而直脉榕在结构和功能上比豆果榕更耐旱。抗旱策略和水分利用策略的不同导致两种榕树的生态位分异,减少了彼此间的水分竞争,有利于它们在喀斯特生境中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喀斯特森林 榕树 抗旱性 解剖结构特征 生理生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哀牢山和猫儿山中山常绿和落叶阔叶树光合特性对季节温度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3
15
作者 白坤栋 蒋得斌 +2 位作者 曹坤芳 万贤崇 廖德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05-913,共9页
研究调查了云南哀牢山中山常绿阔叶林和广西猫儿山中山落叶水青冈林中共生的常绿和落叶阔叶树光合特性在2005年的季节变化,探讨了两地温度气候差异对植物优势度的影响。在夏季,同一生境下的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之间以及两个生境树种之间... 研究调查了云南哀牢山中山常绿阔叶林和广西猫儿山中山落叶水青冈林中共生的常绿和落叶阔叶树光合特性在2005年的季节变化,探讨了两地温度气候差异对植物优势度的影响。在夏季,同一生境下的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之间以及两个生境树种之间的光合速率没有显著差别。当温度下降时,两个生境内的常绿和落叶植物的光合速率都下降,这与气孔的部分关闭和光系统Ⅱ活性的下降有显著的关系。气孔的部分关闭有利于减少水分蒸腾损失,但落叶树气孔关闭程度明显高于常绿植物而且无法避免严重的光抑制。常绿植物通过气孔调节来提高光合水分利用效率和通过光系统Ⅱ活性调节来降低光合机构的损伤来维持叶片四季常绿,但是猫儿山中山森林冬季低温严重损害气孔和光系统Ⅱ的功能而使常绿植物生长受到严重制约并限制其在群落中成为优势种,与之相反,哀牢山中山森林冬季相对暖和导致常绿植物能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并促进其在群落中形成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 猫儿山 常绿阔叶树 落叶阔叶树 光合作用季节变化 温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热带雨林木本植物幼苗光合诱导的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蔡志全 曹坤芳 郑丽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17-623,共7页
在晴天上午适宜条件下,测定了生长在模拟林下光环境中的6种热带雨林木本植物幼苗的光合特性和光合诱导特征。6种植物分别为先锋树种大穗野桐(Mallotus macrostachys),冠层树种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rgosa)、玉蕊(Barringtonia pendda... 在晴天上午适宜条件下,测定了生长在模拟林下光环境中的6种热带雨林木本植物幼苗的光合特性和光合诱导特征。6种植物分别为先锋树种大穗野桐(Mallotus macrostachys),冠层树种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rgosa)、玉蕊(Barringtonia pendda)、望天树(Shorea chinensis)、滇南插柚紫(Linociera insignis)和林下灌木睫毛粗叶木(Lasianthus hookeri)。研究结果表明:暗处理3 h的叶片经连续饱和强光照射后,6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呈s形到双曲线形。6种植物达到90%最大净光合速率的时间为4.4~12.5 min,这与所报道的其它热带雨林中一些阴生植物的诱导速率相近。大穗野桐和睫毛粗叶木的诱导速率最快,达到50%和90%最大净光合速率的时间为其它4种冠层植物幼苗的1/2至1/3。诱导过程中,最大气孔导度对强光的响应明显滞后于净光合速率。充分诱导的叶片在黑暗中20 min后,6种植物的诱导状态都较高。其中,大穗野桐的诱导状态消失相对较快,这可能与其气孔导度和羧化能力的快速降低有关。玉蕊诱导状态的消失主要与生化限制有关,因为此时它的气孔导度仍维持相对较高的值。而睫毛粗叶木较高的气孔导度和羧化能力的维持导致了很高的诱导状态。林下植物这种对强光的快速反应和黑暗中高的维持状态对有效利用光斑具有重要的意义,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雨林 光斑 诱导状态 气孔导度 木本植物 光合诱导 幼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热带雨林树种光合和形态解剖特征对不同生长光强的适应 被引量:41
17
作者 郭玉华 蔡志全 +1 位作者 曹坤芳 王渭玲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4年第3期240-244,共5页
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2种喜光树种中平树(Macarangadenticulata)、倒樱木(Paravallarismacrophylla)和2种耐荫树种云南肉豆蔻(Myristicayunnanensis)、金丝李(Garciniapaucinervis)幼苗叶片光合和形态解剖特征对3种不同生长光强(5%、... 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2种喜光树种中平树(Macarangadenticulata)、倒樱木(Paravallarismacrophylla)和2种耐荫树种云南肉豆蔻(Myristicayunnanensis)、金丝李(Garciniapaucinervis)幼苗叶片光合和形态解剖特征对3种不同生长光强(5%、25%和50%相对光强)的适应。研究结果表明,与强光下相比,弱光下生长的4种植物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叶绿素a/b、叶片和栅栏组织厚度、气孔密度和比叶重都降低,而海绵组织/栅栏组织和叶绿素含量升高。在相同光强下,与2种耐荫树种相比,2种喜光树种有较大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气孔密度和较低的叶绿素含量。在不同光强下,4种植物均表现出了对光适应有利的生理和形态解剖可塑性,而喜光树种比耐荫树种有较大的生理和形态可塑性,表明喜光树种具有比耐荫树种对强光有更强的适应能力。4种植物的生理指标的可塑性均大于叶片解剖结构的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解剖 光适应 光合作用 可塑性 热带雨林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两种生态型蕨类植物的光合特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张强 陈军文 +2 位作者 陈亚军 曹坤芳 李保贵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73-679,共7页
通过比较分布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林下生境中的附生鸟巢蕨(Neottopteris nidus)和地生网脉铁角蕨(Asplenium finlaysonianum)的光合特征和光合诱导特性,来研究不同生态型蕨类植物的光斑利用策略。研究结果表明,2种蕨类植物的最大净光合... 通过比较分布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林下生境中的附生鸟巢蕨(Neottopteris nidus)和地生网脉铁角蕨(Asplenium finlaysonianum)的光合特征和光合诱导特性,来研究不同生态型蕨类植物的光斑利用策略。研究结果表明,2种蕨类植物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没有显著差异,但网脉铁角蕨的最大气孔导度远远高于鸟巢蕨,表明后者具有更强的光合水分利用效率。在暗处理3小时接着光照(光强为20μmol.m-2.s-1)30分钟后,网脉铁角蕨的初始气孔导度显著高于鸟巢蕨。连续照射饱和强光后,网脉铁角蕨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50%(T50%)和90%的时间(T90%)比鸟巢蕨短:网脉铁角蕨和鸟巢蕨的T50%分别为0.57和5.31分钟,T90%分别为5.85和26.33分钟。诱导过程中,气孔导度对强光的响应明显滞后于净光合速率。鸟巢蕨达到最大气孔导度的时间明显比网脉铁角蕨慢,但在光合诱导消失过程中2种蕨类植物的光合诱导维持能力却没有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与大多数地生林下植物(如网脉铁角蕨)相比,附生鸟巢蕨的水分保护比碳获得更重要,但却限制了附生蕨对光斑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生蕨 诱导状态 光斑 气孔导度 地生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间低温对不同光强下生长的两种沟谷雨林树苗荧光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冯玉龙 曹坤芳 冯志立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0-156,共7页
于雾凉季测定了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 ,探讨了 4~ 6℃夜间低温对 4种相对光强下生长的两种西双版纳沟谷雨林树苗光系统Ⅱ (PSⅡ )活性的影响及雾对植物的可能保护机制。随夜间低温处理时间延长 ,不同光强下生长的团花树 (Anthocephalusch... 于雾凉季测定了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 ,探讨了 4~ 6℃夜间低温对 4种相对光强下生长的两种西双版纳沟谷雨林树苗光系统Ⅱ (PSⅡ )活性的影响及雾对植物的可能保护机制。随夜间低温处理时间延长 ,不同光强下生长的团花树 (Anthocephaluschinensis)和玉蕊 (Barringtoniamacrostachya)叶片日间和长期光抑制 ,以及PSⅡ反应中心的可逆失活或破坏加剧 ,生长环境光越强夜间低温的效应越明显 ,弱光下其效应不显著。间接表明雾使光强减弱利于缓解自然夜温降低对本区热带植物的影响。中光强下玉蕊对照植株发生了胁迫诱导的光抑制 ;相同处理条件下玉蕊的光抑制程度均比团花树重 ,表明玉蕊对夜间低温引起的光抑制更敏感。夜间低温处理后 ,中等和低光强下团花树的热耗散多于玉蕊 ,表明其光保护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荧光 夜间低温 生长环境 沟谷雨林 树苗 光抑制 光强 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性干旱对白皮乌口树(Tarenna depauperata Hutchins)水分状况、叶片光谱特征和荧光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张树斌 张教林 曹坤芳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干热河谷稀树灌丛常绿植物能够忍受长达半年以上的季节性干旱胁迫,但对这些常绿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的生理生态机制研究很少。本研究以干热河谷稀树灌丛优势常绿植物白皮乌口树(Tarenna depauperata Hutchins)为研究对象,分别在雨季和干季... 干热河谷稀树灌丛常绿植物能够忍受长达半年以上的季节性干旱胁迫,但对这些常绿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的生理生态机制研究很少。本研究以干热河谷稀树灌丛优势常绿植物白皮乌口树(Tarenna depauperata Hutchins)为研究对象,分别在雨季和干季测定其叶片的水势、压力-体积曲线、气体交换参数、叶片光谱特征以及叶绿素荧光和P700的光能分配。结果显示:受严重季节性干旱胁迫的影响,与雨季相比,干季的凌晨叶片水势(Ψpd)下降至-4.5 MPa,水分传导的叶比导率(KL)下降了49.5%,叶绿素反射指数(NDVI)下降了40.6%,花青素反射指数(ARI)上升至0.074(约为雨季的12.3倍),并且雨季和干季的叶片水势、水分传导效率、叶绿素含量和花青素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与雨季相比,干旱导致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显著下降至0.72(P<0.05),即PSⅡ发生光抑制,而光系统Ⅰ(PSⅠ)的活性(Pm)未发生明显变化;干季叶片的最大非光化学淬灭(NPQ)增加了31%,而激发的最大环式电子传递速率(CEF)下降了66%。表明长期干旱胁迫使CEF的激发受到强烈抑制,即光能捕获效率的降低和NPQ的增强促进了白皮乌口树在长期干旱胁迫下的光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干旱 叶比导率 叶片光谱特征 非光化学淬灭 环式电子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