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式MRI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效果评估及再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张绪翠 曲宝俊 +1 位作者 张敏 司君增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2期1-4,共4页
目的 探讨多模式磁共振成像(MRI)对急性脑梗死(ACI)溶栓治疗效果评估及再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本单位于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接受溶栓治疗ACI患者76例,分析AC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缺血半暗带区域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局部... 目的 探讨多模式磁共振成像(MRI)对急性脑梗死(ACI)溶栓治疗效果评估及再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本单位于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接受溶栓治疗ACI患者76例,分析AC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缺血半暗带区域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局部脑血流量(rCBF)、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MTT)、局部脑血容量(rCBV)及神经功能缺损(NHISS)评分。根据患者治疗后6个月有无再发脑梗死将其分为再梗死组及未梗死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多模式MRI参数,多因素分析ACI溶栓治疗后再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绘画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多模式MRI参数对ACI溶栓治疗后再发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 溶栓后rCBF、ADC、rCBV均高于溶栓前(P<0.05),MTT低于溶栓前(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rCBF、ADC、rCBV与NHISS评分呈正相关(P<0.05),MTT与NHISS评分呈负相关(P<0.05);再梗死组入院时NHISS评分高于未梗死组(P<0.05),2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房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梗死组rCBF、ADC、rCBV均高于未脑梗死组(P<0.05),MTT低于未梗死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时NHISS高评分、rCBF、ADC、rCBV低水平及MTT高水平是ACI患者溶栓后是否发生再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rCBF、rCBV、MTT及三者联合检测ACI患者溶栓后再梗死的灵敏度分别为75.00%、91.67%、75.00%、100.00%,特异度分别为78.13%、79.69%、84.38%、87.50%,准确度分别为77.63%、81.58%、82.89%、89.47%,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7、0.852、0.844、0.964。结论 多模式MRI对ACI患者溶栓治疗效果评估准确率较高,入院时NHISS高评分、rCBF、ADC、rCBV低水平及MTT高水平是其溶栓后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rCBF、rCBV、MTT对预测ACI溶栓后再发脑梗死具有一定价值,但三者联合检测的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磁共振成像 急性脑梗死 溶栓 再发脑梗死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胶质瘤患者MRS测量值与病理分级的关系及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张绪翠 曲宝俊 +1 位作者 张敏 刘振瑞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9期1071-1076,共6页
目的分析脑胶质瘤患者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测量值与病理分级的关系及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11—2020-11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69例,依据病理分级进行分组,其中Ⅰ级(12例)与Ⅱ级(20例)纳入低级别组,Ⅲ级(23例)与Ⅳ... 目的分析脑胶质瘤患者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测量值与病理分级的关系及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11—2020-11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69例,依据病理分级进行分组,其中Ⅰ级(12例)与Ⅱ级(20例)纳入低级别组,Ⅲ级(23例)与Ⅳ级(14例)纳入高级别组。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RS检查,记录病变区域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值,计算NAA/Cho、NAA/Cr、Cho/Cr值,对比2组患者NAA/Cho、NAA/Cr、Cho/Cr值,分析MRS检查测量值(NAA/Cho、NAA/Cr、Cho/Cr)与病理分级的关系,以及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探讨MRS测量值对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相较于低级别组,高级别组NAA/Cho、NAA/Cr值更低,Cho/Cr值更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脑胶质瘤患者NAA/Cho、NAA/Cr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Cho/Cr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P<0.05)。69例患者随访期间失访2例,剩余67例患者术后复发19例(28.36%)。相较于未复发组,复发组患者病理分级Ⅲ~Ⅳ级及肿瘤直径>4.5 cm占比、Cho/Cr值更高,NAA/Cho、NAA/Cr更低(P<0.05)。病理分级Ⅲ~Ⅳ级、肿瘤直径>4.5 cm、低NAA/Cho值及NAA/Cr值、高Cho/Cr值是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AA/Cho值、NAA/Cr值、Cho/Cr值预测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2、0.731、0.847,三者联合预测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复发的AUC为0.904,明显大于三者单独检测(P<0.05)。结论脑胶质瘤患者NAA/Cho、NAA/Cr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Cho/Cr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NAA/Cho值、NAA/Cr值、Cho/Cr值联合检测对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磁共振波谱成像 NAA/Cho值 NAA/Cr值 Cho/Cr值 病理分级 术后复发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判断星形胶质细胞瘤(AG)术前分级的准确性及复发者的征象特点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绪翠 曲宝俊 华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10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MRI判断星形胶质细胞瘤(AG)术前分级的准确性及复发患者的MRI征象特点。方法选取68例AG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依据,评估MRI对AG患者术前分级诊断的准确性。术后行为期1年的随访,分析复发患者的MRI征象。结果术前... 目的探讨MRI判断星形胶质细胞瘤(AG)术前分级的准确性及复发患者的MRI征象特点。方法选取68例AG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依据,评估MRI对AG患者术前分级诊断的准确性。术后行为期1年的随访,分析复发患者的MRI征象。结果术前MRI检查对AG患者肿瘤分级的正确评估率为94.1%(64/68),其中WHOⅠ-Ⅳ级的准确率分别为86.7%(13/15)、95.0%(19/20)、96.3%(26/27)和100.0%(6/6)。术后1年的跟踪随访确诊复发9人,复发率为13.2%;MRI检查见13个复发灶,信号均匀1个(7.7%),信号不均匀12个(92.3%);无强化表现0个(0.0%),结节状强化1个(7.7%),片状强化2个(15.4%),花环状强化9个(69.2%),团块状强化1个(7.7%);瘤周轻度水肿1例(7.7%),中度水肿5例(38.5%),重度水肿7例(53.8%)。结论 MRI检查在AG患者术前分级及术后复发评估中均可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星形胶质细胞瘤 术前 分级 准确性 复发 MRI征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腺瘤的MRI诊断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绪翠 华冰 曲宝俊 《肝脏》 2016年第11期956-959,共4页
目的研究肝细胞腺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自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于本院就诊并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腺瘤患者20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及术前诊断,比较其与病理结果差异。结果本研究20例患者,18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2个病灶,1例为多发病... 目的研究肝细胞腺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自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于本院就诊并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腺瘤患者20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及术前诊断,比较其与病理结果差异。结果本研究20例患者,18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2个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6个病灶),病灶总计26个;T1 WI上稍低信号影病灶23个,稍高信号影病灶3个;T2 WI上高信号影病灶16个,低信号影病灶10个。DWI上稍高信号影病灶17个,等信号影病灶9个,富含脂质信号影病灶24个。增强扫描结果中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门脉期稍低信号影病灶16个,稍高信号影病灶10个;延迟扫描结果显示稍低信号影病灶19个,等信号影病灶7个。出现假包膜环状强化病灶10个。26个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ADC比值均>1。结论 MRI提示病灶富含脂质、血供及有包膜同时排除肝细胞癌等病变,并测量病灶ADC值显示与正常肝组织ADC比值>1时,可为肝细胞腺瘤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腺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患者螺旋CT影像特征及sICAM-1、HBP、B7-H3的诊断价值
5
作者 张绪翠 曲宝俊 +2 位作者 翟艳慧 董学广 朱超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965-2968,共4页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感染患者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特征及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肝素结合蛋白(HBP)、协同刺激分子B7家族3(B7-H3)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3年7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人...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感染患者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特征及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肝素结合蛋白(HBP)、协同刺激分子B7家族3(B7-H3)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3年7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SAP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将继发感染的患者纳入研究组(37例),未继发感染的患者纳入对照组(49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螺旋CT影像特征、sICAM-1、HBP、B7-H3,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ICAM-1、HBP、B7-H3预测SAP继发感染的效能。结果研究组各螺旋CT影像征象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sICAM-1、HBP和B7-H3分别为(988.76±71.54)ng/L、(37.87±15.65)ng/ml和(184.54±28.65)ng/L均高于对照组(P<0.05);sICAM-1、HBP、B7-H3和联合检测预测SAP继发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93、0.682、0.658和0.884,联合检测诊断价值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继发感染与未继发感染的SAP患者均有相同螺旋CT影像学特征,但继发感染患者检出率更高,而血清sICAM-1、HBP、B7-H3水平在SAP继发感染的预测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其中三者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感染 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肝素结合蛋白 协同刺激分子B7家族3 诊断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