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儿股骨近端骨髓炎23例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景延辉 王达辉 +2 位作者 裴新红 马瑞雪 宁波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7年第5期298-302,共5页
目的探讨小儿股骨近端骨髓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23例股骨近端骨髓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7例,年龄(26.2±8.3)个月(20 d^4岁)。合并病理性髋关... 目的探讨小儿股骨近端骨髓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23例股骨近端骨髓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7例,年龄(26.2±8.3)个月(20 d^4岁)。合并病理性髋关节脱位3例,合并髂骨骨髓炎1例。5例采用保守治疗,18例采用手术治疗。发病至初始治疗时间为(12.3±5.2)d(3 d^1个月)。按发病至初始治疗时间将全部病例分为A和B两组,≤2周为A组(12例),>2周为B组(11例)。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测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治愈率、A和B两组的治愈率。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结果随访(38.3±11.1)(12~61)个月。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良好16例;7例遗留并发症,包括4例股骨头坏死,2例关节僵硬和1例病理性髋关节脱位。23例患儿中5例接受保守治疗,其中4例(80%)治愈;18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2例(66.7%)治愈。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0)。A组11例(91.7%)治愈,B组5例(45.5%)治愈,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小儿股骨近端骨髓炎早期不易被发现,其预后与发病至初始治疗时间相关。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可改善预后,减少关节僵硬和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炎 股骨 髋关节 儿童 学龄前 婴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术对低龄患儿脊柱畸形矫正的疗效 被引量:1
2
作者 钱闯 郑一鸣 +2 位作者 李邦耀 景延辉 王达辉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664-668,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脊柱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术对低龄患儿脊柱畸形矫正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的低龄(<6岁)半椎体畸形患儿为研究对象,记录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 目的初步探讨脊柱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术对低龄患儿脊柱畸形矫正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的低龄(<6岁)半椎体畸形患儿为研究对象,记录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资料,通过影像学检查测量患儿术前、术后不同阶段的全脊柱矢状面改变情况、Cobb角、后凸角、后凸角修正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0例患儿,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3. 7±1. 8)岁,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2. 41±7. 14)个月,平均手术时间(3. 3±1. 3) h,平均出血量(147. 75±168. 55) m L,患儿术后均无神经脊髓并发症发生,随访过程中出现2例因隐匿性椎弓根骨折造成的内置物相关并发症,经手术内固定翻修及延长固定节段后得到改善。患儿术后即刻以及末次随访Cobb角、后突角修正值术后均得到显著改善(P <0. 05)。结论采用脊柱后路半椎体切除经椎弓根钉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低龄儿童的半椎体畸形安全、有效,但需基于精确的术前评估、严密的围手术期监护及完整的术后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半椎体畸形 低龄儿童 脊柱后凸/先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rgical treatment for infra-cardiac 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drainage and early-mid follow-up results in 17 cases
3
作者 景延辉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1年第3期191-191,共1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effectiveness of urgent surgical correction for infra cardiac 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drainage (TAPVD)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Methods From July 2000 to April 2009,seventeen patients wi... Objective To evaluate effectiveness of urgent surgical correction for infra cardiac 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drainage (TAPVD)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Methods From July 2000 to April 2009,seventeen patients with infra-cardiac type of 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 received surgical corr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gical treatment for infra-cardiac 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drainage and early-mid follow-up results in 17 cas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孩子为何会莫名膝盖疼痛?
4
作者 景延辉 王达辉 《为了孩子(2-7岁)(下)》 2025年第1期12-12,共1页
Q我家孩子6岁了,最近总说自己膝盖痛,但他也没受过外伤,请问这是怎么回事?A其实,这种现象在6岁左右的孩子身上较为常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快速成长时期。不过,如果孩子的疼痛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还伴有其他异常症状,那就一定要及时... Q我家孩子6岁了,最近总说自己膝盖痛,但他也没受过外伤,请问这是怎么回事?A其实,这种现象在6岁左右的孩子身上较为常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快速成长时期。不过,如果孩子的疼痛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还伴有其他异常症状,那就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去看专业医生了。接下来,我们从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这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膝盖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因素 快速成长 膝盖 年龄段 疼痛 孩子
原文传递
17例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5
5
作者 景延辉 贾兵 +5 位作者 陈张根 叶明 陶麒麟 闫宪刚 陈纲 张惠锋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 评估新生儿、小婴儿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纠治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0年7月至2009年6月,共纠治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7例.病婴出生15天~3.7月龄,其中1月龄以下9例,占52.9%;体重(4.10±0.95)kg,其中5 kg以下15例... 目的 评估新生儿、小婴儿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纠治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0年7月至2009年6月,共纠治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7例.病婴出生15天~3.7月龄,其中1月龄以下9例,占52.9%;体重(4.10±0.95)kg,其中5 kg以下15例,占全组88.2%.4例低温低流量灌注下,经右心房切口,切开房间隔,左房与肺静脉吻合;13例深低温停循环灌注,采用心脏上翻法,左心房斜形切口与肺静脉无张力缝合,其中吻合口宽度保证在2.5~4.0 cm.结果 全组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6例术后延迟关胸,5例发生肺高压危象,2例出现暂时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肺水肿,所有病婴均治愈出院.1例术后反复出现肺部感染,心脏超声发现吻合口流速明显增快(3.05 m/s)、严重肺动脉高压、三尖瓣重度反流,1年后失随访.16例随访1个月~9年,平均(51.8±35.0)个月.随访期均行心脏超声、X线胸片、心电图检查.多数病婴心功能良好,心影较术前明显缩小,肺充血消失,心电图示窦性节律,吻合口血流速度正常.结论 新生儿及婴幼儿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病情危重,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效果良好,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左心房与肺静脉吻合口应足够大,避免狭窄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静脉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心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6
作者 景延辉 贾兵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03-806,共4页
随着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治疗水平的发展,术后存活率不断提高,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和并发症已日益引起重视。其中,右室流出道梗阻型先心病术后重度肺动脉反流的处理即是目前关注的焦点,而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PPVI)作... 随着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治疗水平的发展,术后存活率不断提高,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和并发症已日益引起重视。其中,右室流出道梗阻型先心病术后重度肺动脉反流的处理即是目前关注的焦点,而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PPVI)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因其微创、可重复性好,已引起广泛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 支架 瓣膜置换 肺动脉瓣反流
原文传递
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摄片的必要性和内固定松动的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钱闯 景延辉 +1 位作者 郑一鸣 王达辉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0-135,共6页
目的探究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摄片的必要性和内固定松动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骨科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50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资料。男307例,女... 目的探究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摄片的必要性和内固定松动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骨科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50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资料。男307例,女195例;年龄为(60.0±27.2)个月;骨折Gartland分型:Ⅱ型224例,Ⅲ型278例。随访中有52例发生松动(设为内固定松动组),余未发生内固定松动的460例设为内固定未松动组。测量并比较患者在术中与术后围手术期的肘关节X线片上克氏针间夹角(夹角1、夹角2)、克氏针有效固定比值(比值1、比值2、比值3)、干骺端骨干角α、肱骨远端前倾角β。收集其他可能影响内固定松动的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后出现内固定松动的危险因素。结果术中、术后围手术期X线片示,克氏针间夹角1、夹角2(26.58°±14.22°vs.26.75°±10.70°,41.85°±8.67°vs.41.31°±7.79°)、克氏针有效固定比值1、比值2、比值3(0.904±0.182vs.0.887±0.206,0.897±0.119vs.0.895±0.142,0.890±0.035vs.0.889±0.076)、干骺端骨干角α(86.25°±2.74°vs.85.52°±1.86°)、肱骨远端前倾角β(31.04°±0.97°vs.29.54°±0.45°),以上项目术中与术后围手术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部位(P=0.032)、骨折分型(P=0.041)和术后感染(P=0.004)是造成内固定松动的危险因素。结论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在围手术期间固定牢靠,无骨折移位的风险,术后可考虑不再摄X线片。随访中内固定松动的风险与骨折部位、骨折分型和术后感染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X线透视检查 围手术期医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