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空间布局优化的智能规划系统与应用
1
作者 晏龙旭 张尚武 +3 位作者 王颖 王德 胡杨 牟聆汀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6-35,共10页
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加强空间布局优化研究,规划师应具备分析和评价方案空间绩效的能力。构建面向空间布局优化的智能规划模拟评价系统SimPlan,集成二十多种模型和七大维度评价体系,通过“智能模拟—智能评价—迭代优化”工作流,全面支持... 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加强空间布局优化研究,规划师应具备分析和评价方案空间绩效的能力。构建面向空间布局优化的智能规划模拟评价系统SimPlan,集成二十多种模型和七大维度评价体系,通过“智能模拟—智能评价—迭代优化”工作流,全面支持总体空间布局统筹优化和向详细规划的精准传导落实。以鄂尔多斯市中心城区开发边界内详规统筹为案例开展应用,通过对总规空间布局方案的模拟评价和系统诊断,在用地调整、交通系统规划、空间结构、设施布局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和指引,有效支撑了上下联动的空间布局统筹优化。认为SimPlan基本实现了可解释、善学习、能推广、高效率的设计目标,能够在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也为智能方案生成与优化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空间布局 方案评估 智能规划 SimPl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心城市——腹地关系视角的城市地位提升分析框架及应用——以沈阳市为例
2
作者 王德 胡杨 +2 位作者 张扬帆 谭文垦 晏龙旭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9-115,共7页
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心城市与周边腹地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凸显,正确把握二者关系对于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至关重要。基于中心城市—腹地关系视角,构建城市地位提升的分析框架,包括腹地格局识别、腹地类型划分、腹地资源潜力... 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心城市与周边腹地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凸显,正确把握二者关系对于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至关重要。基于中心城市—腹地关系视角,构建城市地位提升的分析框架,包括腹地格局识别、腹地类型划分、腹地资源潜力评估等内容。该框架旨在超越传统规划中的行政边界约束,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腹地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引领区域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以沈阳市为例,发现其在辽宁省内已形成较为稳定的辐射范围,而蒙东地区则成为其腹地拓展的重点方向。同时,朝鲜半岛被视为一个潜在的优质国际腹地。通过模拟人口、交通、跨境合作等多种发展情境,比较各种路径对提升“沈阳—腹地”整体价值的贡献。总结出省域协同发展区、蒙东地区拓展区、朝鲜半岛合作区3大战略路径,为沈阳在区域乃至国家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提升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城市 城市腹地 分析框架 地位提升 沈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上海五个新城独立性动态特征与趋势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殷振轩 王德 +1 位作者 张扬帆 晏龙旭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2,共7页
“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是上海“十四五”对五个新城发展的战略性定位和重要要求之一。基于2014年、2020年的两期手机信令数据,从通勤活动和生活活动两个方面测度了上海五个新城的“独立性”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虽然五个新城职住... “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是上海“十四五”对五个新城发展的战略性定位和重要要求之一。基于2014年、2020年的两期手机信令数据,从通勤活动和生活活动两个方面测度了上海五个新城的“独立性”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虽然五个新城职住规模较为均衡,但实际“独立性”存在弱化趋势,部分新城向中心城通勤和生活出行的比例高达20%以上,“卧城”特征十分明显;五个新城对周边地区就业和活动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但对中心城的“反磁力作用”始终较弱。轨道交通可能大大强化了新城的“卧城”作用,但并没有促进新城的“反磁力”作用。上海五个新城仍处在由依赖中心城区的半独立卫星城向自我平衡的独立新城转变的阶段,其“独立性”仍有较大优化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五个新城 “独立性” 通勤活动 生活活动 手机信令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行为视角下上海市早高峰拥堵的形成模式与规划应对
4
作者 涂鸿昌 晏龙旭 +2 位作者 王德 胡杨 骆晓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38,共8页
从时空行为视角溯源导致拥堵的出行原因,有助于理解拥堵形成的时空全过程。以上海市早高峰期间常发拥堵路段与机动车出行为研究对象,使用手机信令数据与交通态势数据进行交通流分配,还原出行的时空轨迹,从空间、时间、行为3个维度刻画... 从时空行为视角溯源导致拥堵的出行原因,有助于理解拥堵形成的时空全过程。以上海市早高峰期间常发拥堵路段与机动车出行为研究对象,使用手机信令数据与交通态势数据进行交通流分配,还原出行的时空轨迹,从空间、时间、行为3个维度刻画早高峰拥堵形成的总体特征,解析具体路段的拥堵形成模式。发现拥堵的主要来源是沿内环、中环连片的居住密集区,去向主要集中在内环内的就业集中区;道路拥堵模式可归纳为“时空集中型”“出发集中型”“到达集中型”“时空分散型”4种主要类型;进而结合时空行为规划理论框架提出针对性的缓堵策略。从时空全过程视角认识道路拥堵的形成原因,可以为精细化的拥堵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时空行为规划 道路拥堵 手机信令数据 交通态势数据 交通流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供需匹配质量精准评价
5
作者 陈君南 晏龙旭 +3 位作者 王德 张尚武 冯高尚 吴菁妍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37,共8页
基于需求人群分布评价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的供需匹配质量,能够更精准地指导社区生活圈规划与完善。提出一套需求人群空间分布识别和设施服务水平评价的方法,采用手机数据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识别各类需求人群的空间分布,采用POI数... 基于需求人群分布评价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的供需匹配质量,能够更精准地指导社区生活圈规划与完善。提出一套需求人群空间分布识别和设施服务水平评价的方法,采用手机数据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识别各类需求人群的空间分布,采用POI数据测度相应设施分布,结合可达性分析开展设施供需匹配质量的精准评价。围绕《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工作导引》规定的5大类设施,首先采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进行总体评价。其次分析中心城和郊区小类设施在公里网格尺度的服务水平,识别潜在问题空间。最后提出不同类型设施服务水平的均等性具有差异,一些设施存在明显的问题空间,需予以针对性的建设完善;社区生活圈的构建需要超越街镇行政区划,在一些地区还需要兼顾道路连通性优化;郊区生活圈建设不宜设定绝对的可达性标准,需针对不同设施分类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生活圈 需求人群 供需匹配 手机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建筑识别技术在城市体检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晏龙旭 涂鸿昌 +5 位作者 王德 张尚武 刘骝 张雨迪 张扬帆 王勇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9-46,共8页
建筑变化是城市体检的重要维度之一,但实际工作常受制于建筑数据可获取性。探索基于深度学习和高精度卫星影像数据的建筑识别技术在城市体检中的应用。首先提出由城乡建设基本情况、政策落实与风险预警、规划实施评估等目标构成的建筑... 建筑变化是城市体检的重要维度之一,但实际工作常受制于建筑数据可获取性。探索基于深度学习和高精度卫星影像数据的建筑识别技术在城市体检中的应用。首先提出由城乡建设基本情况、政策落实与风险预警、规划实施评估等目标构成的建筑变化视角下城市体检评估框架;然后介绍基于深度学习和高精度卫星影像的建筑识别与分析方法,并提取2014年、2019年的建筑轮廓和高度信息;最后以上海为例,从建筑存量变化基本情况、当前城市体检关注的重点指标、上海“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3个方面开展评估。结果发现:“十三五”期间上海建筑存量有所增长,关于工业用地减量化和空间布局优化的政策实施效果显著,推进新城、分类推进镇的建设等政策实施较好,中心城区建筑总量控制、城市开发边界外工业用地减量复垦两项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体检 建筑变化 深度学习 高精度卫星影像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网络使用特征及其虚实空间联动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德 朱礼才淇 晏龙旭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6-66,77,共12页
移动网络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对个体时空间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手机信令数据的获取途径能够同时反映虚实空间活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因此以该数据为基础,对个体虚拟空间活动特征及虚实空间联动关系进行探究。研究发现:上... 移动网络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对个体时空间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手机信令数据的获取途径能够同时反映虚实空间活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因此以该数据为基础,对个体虚拟空间活动特征及虚实空间联动关系进行探究。研究发现:上海核心用户日均上网时长已达5.35小时,主要集中于“网络购物”“手机视频”和“社交网络”等类型,且访问类型随性别、年龄、访问强度等特征而发生变化;其次,访问类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呈现圈层分布的网络结构;再次,虚实空间关系呈现由相互促进到相互制约的变化,网络访问作为一种新的个体属性“标签”,能够对个体行为模式和空间分布进行解释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信令数据 网络访问 个体行为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探索空气污染对上海市居民出行的影响
8
作者 王德 江贺韬 +1 位作者 晏龙旭 李仙德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2023年第6期791-800,共10页
基于上海手机信令数据,设定空气非污染天与污染天对照组,借助方差分析、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测度空气污染对居民出行的总体影响,并揭示其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1)与非污染天相比,在污染天,上海居民通勤和非通勤出行率、人均出行频次、平... 基于上海手机信令数据,设定空气非污染天与污染天对照组,借助方差分析、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测度空气污染对居民出行的总体影响,并揭示其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1)与非污染天相比,在污染天,上海居民通勤和非通勤出行率、人均出行频次、平均出行距离、日人均出行总距离和出行范围均明显减小,人均出行时长也有所下降.非通勤出行更具有弹性,下降幅度最大.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当空气质量从“良”变为“轻度污染”,即空气质量指数(AQI)从50变为150时,手机信令数据所反映的出行频次减少4.6%.(2)空气污染对上海居民出行的影响以出行频次减少为核心因素,单次出行距离减少为次要因素,进而传导到其他出行指标.(3)空气污染对上海居民不同时间段各类出行的影响存在差异.从通勤出行来看,12:00之前上班通勤出行频次有所减少,14:00—18:00返家通勤出行有所增加.从非通勤出行来看,上午10:00之后从居住地到休闲地、从工作地到休闲地的非通勤出行均大幅下降.(4)不同区域内,空气污染造成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市级商圈、郊区公园等地非通勤出行频次下降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居民出行 手机信令数据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建成环境的评价与分析--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探索 被引量:31
9
作者 谢栋灿 王德 +1 位作者 钟炜菁 晏龙旭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7-108,120,共13页
行为研究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分析城市建成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利用手机信令数据,从个体的时空行为出发,在用地强度、职住关系、居民出行行为和城市空间结构等多个方面,对上海市的城市建成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旨在建立一... 行为研究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分析城市建成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利用手机信令数据,从个体的时空行为出发,在用地强度、职住关系、居民出行行为和城市空间结构等多个方面,对上海市的城市建成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旨在建立一套利用大数据评价城市建成环境的研究体系。结果表明,居民的活动分布、出行行为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受到用地、就业岗位、公共服务设施等建成环境的影响。整体上看,建成环境较好的区域集中在中心城区主中心,郊区副中心次之,中心城区边缘和远郊区则存在明显的问题与不足。研究表明,手机信令数据在城市建成环境评价分析上,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其分析结果可为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等提供具体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信令数据 建成环境评价 上海 职住 通勤 消费休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中心城区生活中心的识别与评估 被引量:4
10
作者 殷振轩 王德 +1 位作者 晏龙旭 赵必成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7-83,共7页
把握生活中心的现状特征,监测其动态发展是编制相关规划、进行城市管理的基本要求。文章基于手机信令数据,采用局部回归法识别了重庆市中心城区生活中心,发现其呈现多中心的结构特征,但生活中心集聚的趋势依然较为明显。在此基础上,结... 把握生活中心的现状特征,监测其动态发展是编制相关规划、进行城市管理的基本要求。文章基于手机信令数据,采用局部回归法识别了重庆市中心城区生活中心,发现其呈现多中心的结构特征,但生活中心集聚的趋势依然较为明显。在此基础上,结合消费行为和基础条件维度的演绎,对比生活中心实际发展情况和理论发展潜力,评价了重庆市中心城区高等级生活中心的空间发展绩效,并将其分为发展良好、发展较高效、发展尚可、发展一般和发展较低效5类,以期为编制相关规划、建设城市生活中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中心 手机信令数据 识别与评估 规划编制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世界城市网络的理论、方法和议题 被引量:9
11
作者 徐刚 王德 +1 位作者 晏龙旭 沈正平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9-189,共11页
1980年代以来,城市体系研究实现了两大突破:在空间尺度上,实现了由国家尺度向全球尺度的突破;在理论视角上,实现了从中心地模式到网络模式的突破。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全球城市研究与网络概念开始融合,由此开辟了世界城市网络(world ... 1980年代以来,城市体系研究实现了两大突破:在空间尺度上,实现了由国家尺度向全球尺度的突破;在理论视角上,实现了从中心地模式到网络模式的突破。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全球城市研究与网络概念开始融合,由此开辟了世界城市网络(world city network)研究领域。世界城市网络研究以世界为尺度、以网络为视角,侧重分析跨境的城市间关系(inter-city relations)。20多年来,西方城市学者对世界城市网络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论文聚焦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论:首先勾画世界城市体系重组的全球背景;接着讨论世界城市等级体系、世界城市假说、全球城市和“流空间”等理论的核心思想;然后总结世界城市“连锁网络模型”的构架和常用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最后讨论已有理论和方法的不足之处,以及有待推进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城市网络 全球/世界城市 “流空间” 连锁网络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方法论
原文传递
国外世界城市网络实证研究——进展、挑战与展望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刚 王德 晏龙旭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60,共9页
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不仅促进了全球/世界城市的崛起,增强了城市间的联系,而且重塑了城市间联系的内涵、方式和空间尺度。当代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城市在各种全球/世界城市网络中的定位。因此,全球/世界城市... 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不仅促进了全球/世界城市的崛起,增强了城市间的联系,而且重塑了城市间联系的内涵、方式和空间尺度。当代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城市在各种全球/世界城市网络中的定位。因此,全球/世界城市网络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政策意义。本文聚焦国外全球/世界城市网络的实证研究,首先归纳了以GaWC为代表的基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基于跨国公司的、基于基础设施联系的、基于其他联系途径的四个世界城市网络实证研究路径,介绍其研究特色与代表性成果;其次讨论了相关研究在方法论、内容、对象和理论基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最后提出未来研究还需要加强城市网络的形成机制与过程研究,进一步丰富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的方法论,研究互联网经济视角下的城市网络,揭示其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开展更多面向“普通城市”的网络研究,探讨城市地位与影响力的本质和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城市网络 实证研究 全球/世界城市 连锁网络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原文传递
城市中心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被引量:9
13
作者 晏龙旭 王德 张尚武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576-1586,共11页
"经济—空间"视角下城市中心体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之间缺少相互衔接的分析框架。论文通过对经典理论的系统归纳与演绎,建立整体视角下理解城市中心体系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框架,将城市中心体系的发展规律概括为空间竞争和空间联... "经济—空间"视角下城市中心体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之间缺少相互衔接的分析框架。论文通过对经典理论的系统归纳与演绎,建立整体视角下理解城市中心体系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框架,将城市中心体系的发展规律概括为空间竞争和空间联系2个机制,体现在本地服务功能和非本地功能的空间组织过程,分别形成等级网状结构和专业化点状结构,并相互融合形成"半网格"的城市中心体系,扮演着本地与宏观区域结构之间的"转换发动机"。最后探讨了对实证研究的若干启示,提出城市中心的定义和识别方法应注意与理论研究相互衔接;认为城市中心的本地/非本地功能特征及相应的发展机制亟待实证;认为中心及其空间影响的调控潜力是制定规划政策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中心体系 理论框架 空间竞争 空间联系 半网格结构
原文传递
上海都市区边界划分——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探索 被引量:56
14
作者 王德 顾家焕 晏龙旭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96-1909,共14页
都市区是中心城市及其主要影响范围,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国外都市区范围根据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的通勤联系划分,本质上是与中心城市具有密切经济联系的统一劳动市场区。国内由于统计数据的缺乏,通过通勤联系划分都市区... 都市区是中心城市及其主要影响范围,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国外都市区范围根据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的通勤联系划分,本质上是与中心城市具有密切经济联系的统一劳动市场区。国内由于统计数据的缺乏,通过通勤联系划分都市区的相关研究难以开展,且划分结果在内涵上与国外都市区差异较大。移动电话是目前普及率最高的移动通讯终端设备,其包含的地理位置标签可反映用户的职住地信息。利用上海移动2014年上半年某两周2G手机信令数据,识别用户的居住地和工作地,参照国外标准,根据中心与外围地区的通勤联系划分上海市都市区。在通勤联系的基础上,尝试采用消费联系作为都市区划分的辅助标准,并对划分结果进行了调整。结果表明:(1)基于通勤联系的上海都市区主要包括中心城周边地区、松江新城及外围大型工业区,基于消费联系调整的上海都市区包括中心城周边地区、松江、嘉定、青浦等新城及浦东惠南地区、长兴岛,整体上呈现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形态;(2)通勤联系和消费联系可以相互结合划分中国的都市区边界,通勤联系作为主要指标,消费联系作为辅助指标;(3)上海与国外城市都市区差异较大,国外都市区范围扩展极广,上海都市区范围未超过行政边界,局限在在中心城周围相对较小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区 边界划分 手机信令数据 上海
原文传递
国际大都市中心体系规划的经验与借鉴——基于五个案例城市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晏龙旭 王德 +2 位作者 张尚武 殷振轩 谭文垦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8-96,共9页
城市中心体系是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内容,如何开展规划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梳理大伦敦、新加坡、悉尼、墨尔本、上海五个城市中心体系规划案例,首先将城市中心体系规划的总体作用总结为三个方面:回答“空间如何发展”和“规划如何... 城市中心体系是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内容,如何开展规划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梳理大伦敦、新加坡、悉尼、墨尔本、上海五个城市中心体系规划案例,首先将城市中心体系规划的总体作用总结为三个方面:回答“空间如何发展”和“规划如何引导其发展”问题,提供规划政策纵向传导的框架。再次,将城市中心体系规划的一般目标分为提升城市对外竞争力和提升城市运行效率两个方面。针对前者的策略可归纳为通过城市中心促进经济集聚,提升高等级商业中心的国际吸引力,促进创新和教育有关的竞争力;针对后者的策略可归纳为通过城市中心优化职住关系,提升生活服务便利性,优化公共交通支持。最后提出对国内相关实践的两点启示:一是将城市中心的等级规划与职能规划分开;二是可探索围绕城市中心体系构建规划政策的空间框架,实现部门政策的协调聚焦和空间结构的弹性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大都市 城市中心体系规划 空间发展 政策协调 规划传导
原文传递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非就业活动目的识别——以上海市为例
16
作者 殷振轩 王德 +2 位作者 翟宝昕 张天然 晏龙旭 《地理科学进展》 2025年第3期583-593,共11页
手机信令数据在时空行为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缺乏活动目的的语义信息,限制了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潜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论文提出一种改进方法,用于推断手机信令数据中非就业活动目的。该方法融合了居民交通出行调查数据和活... 手机信令数据在时空行为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缺乏活动目的的语义信息,限制了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潜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论文提出一种改进方法,用于推断手机信令数据中非就业活动目的。该方法融合了居民交通出行调查数据和活动地到访频率等多源数据,并采用多项logit模型探究活动目的与个体属性信息、活动时间特征和活动地空间属性之间的关联规律。此外,论文创新性地引入了反映长周期行为模式的到访地频率变量。实证结果表明,加入到访频率后,模型拟合优度从0.265提高至0.442,整体预测准确率从58.0%升至69.2%。这种方法在保持模型解释性的同时,提升了非就业活动识别的准确率,为深入理解居民时空行为需求提供了新的途径。研究成果可以为公共设施规划、交通需求预测和商业布局优化等领域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信令数据 活动目的 非就业活动 多项logit模型 上海市
原文传递
上海市人口分布与空间活动的动态特征研究——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探索 被引量:126
17
作者 钟炜菁 王德 +1 位作者 谢栋灿 晏龙旭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72-984,共13页
对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动态把握是了解人口活动规律、认识城市空间结构、配置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及制订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保障方案的重要依据。由于目前国内缺少系统的人口动态变化统计数据,城市内部层面的人口空间分布和活动的... 对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动态把握是了解人口活动规律、认识城市空间结构、配置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及制订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保障方案的重要依据。由于目前国内缺少系统的人口动态变化统计数据,城市内部层面的人口空间分布和活动的动态特征方面的相关研究难以开展,研究成果较为有限。移动电话是目前普及率最高的通讯终端设备,其用户的动态分布信息可以准确地反应整个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与活动的动态特征。利用手机信令数据,以上海市为例,构建"人口—时间—行为"关系的人口空间动态分析框架,分析上海市人口分布和活动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上海整体人口密度呈单中心的圈层空间分布结构,昼夜空间分布经历"白天向中心集聚、夜晚向郊区分散"的流动过程;人的各类活动(如通勤、消费休闲)会产生人口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职住关系的不匹配和活动对中心的高度依赖使得人口的空间分布不均,形成向心流动模式。消费休闲行为对中心城区的依赖度明显高于就业活动,且集中体现在紧邻中心城区的外围近郊呈圈层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信令数据 昼夜人口 居住与就业 土地利用强度 上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