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晁小蕊 卢洋 +1 位作者 张建华 石荣先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0年第10期1587-1588,共2页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4月我院眼科收治的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青光眼患者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独治疗组,...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4月我院眼科收治的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青光眼患者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独治疗组,比较临床疗效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结果联合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93%明显优于单独治疗组的79.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联合治疗组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高于单独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眼压、前房深度低于单独治疗组,视力高于单独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青光眼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显著降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量,安全性高,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超声乳化 角膜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弱视综合治疗802例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石荣先 晁小蕊 +3 位作者 张建华 方亚飞 李彬 张向东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81-882,897,共3页
目的评价儿童弱视综合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02例(1370眼)经综合治疗并随访3a以上的弱视儿童病历,按弱视类型、开始治疗的年龄、弱视程度、注视性质各分为3组进行研究。按弱视类型分:屈光不正组579眼、屈光参差组76眼、... 目的评价儿童弱视综合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02例(1370眼)经综合治疗并随访3a以上的弱视儿童病历,按弱视类型、开始治疗的年龄、弱视程度、注视性质各分为3组进行研究。按弱视类型分:屈光不正组579眼、屈光参差组76眼、斜视组715眼。按开始治疗的年龄分:3—6岁组740眼、7—8岁组486眼、9~12岁组144眼。按弱视程度分:轻度组610眼、中度组600眼、重度组160眼。按注视性质分:中心注视组850眼、旁中心注视组504眼、周边注视组16眼。结果802例(1370眼)弱视中基本治愈901眼(65.77%),进步388眼(28.32%),无效81眼(5.91%),总有效率94.09%。弱视治疗效果与弱视类型、开始治疗年龄、程度、注视性质密切相关。各类型弱视中,以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最好,各类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各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弱视程度越轻,治疗效果越好,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中心注视组疗效最好,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儿童弱视采用综合治疗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弱视 综合治疗 远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4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建华 石荣先 +2 位作者 方亚非 晁小蕊 李彬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78-880,共3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42眼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眼行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两联术);9眼行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三联术);1眼行白内障摘出联... 目的探讨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42眼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眼行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两联术);9眼行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三联术);1眼行白内障摘出联合小梁切除术。随访6~12个月,观察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测量眼压;术后3个月测量前房深度并检查房角情况。结果术后39眼(92.9%)在不用任何药物治疗的情况下,眼压完全控制;3眼(7.1%)加用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后眼压降至正常。40眼术后矫正视力不同程度提高(95.2%);37眼矫正视力≥0.3,其中0.3~0.5者19眼(45.2%),0.6~0.8者15眼(35.7%),1.0者3眼(7.1%)。与术前眼压控制后的视力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H=11.32,P=0.002)。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27±0.42)mm增加至(2.48±0.43)mm(t=4.79,P=0.008),房角也重新开放或部分开放增宽(H=5.21,P=0·02)。结论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根据药物治疗后眼压控制情况及房角检查结果选择二联或三联术,可以有效地控制眼压、提高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膨胀期 继发性青光眼 白内障摘出 人工晶状体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压对眼轴长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建华 王予东 +3 位作者 金家岩 石荣先 李彬 晁小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26-829,共4页
目的探讨眼压对眼轴长度的影响,为临床高眼压状态下准确计算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成年健康兔10只建立实验性动物高眼压模型,以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实验前分别测量左、右眼眼压及眼轴长度;在实验眼眼压基... 目的探讨眼压对眼轴长度的影响,为临床高眼压状态下准确计算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成年健康兔10只建立实验性动物高眼压模型,以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实验前分别测量左、右眼眼压及眼轴长度;在实验眼眼压基础上增加眼压至14 mmHg(1 kPa=7.5 mmHg)、16 mmHg、18 mmHg、20 mmHg和30 mmHg、40 mmHg、50 mmHg、60mmHg、70 mmHg、80 mmHg,分别测量相应眼压值时的眼轴长度;摘除左、右眼进行病理分析,测量角膜和巩膜的厚度。结果实验前左、右眼眼压分别为(12.31±0.89)mmHg和(12.37±0.94)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眼眼轴长度分别为(16.28±0.15)mm和(16.32±0.18)mm,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为14 mmHg、16 mmHg、18 mmHg、20 mmHg时,测得的相对应的眼轴长度分别为(16.33±0.18)mm、(16.36±0.18)mm、(16.43±0.19)mm和(16.54±0.19)mm;当眼压等于或大于18 mmHg时测得的眼轴长度与实验前眼轴长度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眼压为30 mmHg、40mmHg、50 mmHg、60 mmHg、70 mmHg和80 mmHg时,测得的相对应的眼轴长度分别为(16.86±0.21)mm、(17.07±0.19)mm、(17.17±0.17)mm、(17.26±0.15)mm、(17.27±0.15)mm和(17.27±0.15)mm;在眼压小于60 mmHg的情况下,眼压与眼轴长度的变化呈正相关(r=0.943,P=0.000)。病理检查,实验眼角膜组织水肿、厚度为(694.6±20.8)μm,与对照眼角膜厚度(662.6±14.9)μ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眼巩膜厚度为(363.8±5.6)μm,与对照眼巩膜厚度(381.4±6.6)μ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眼压引起眼轴长度增加,对于无屈光参差的高眼压白内障患者,术前确定眼轴长度时应参考对侧眼的眼轴长度并考虑眼压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避免术后发生人工晶状体屈光意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压 眼轴长度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底激光疗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的应用研究
5
作者 胡婷婷 晁小蕊 +1 位作者 霍方方 谢艳艳 《淮海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480-483,共4页
目的:观察眼底激光疗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黄斑水肿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8月—2023年8月收治的120例DR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激光组(60例)和联合组(60例),激光... 目的:观察眼底激光疗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黄斑水肿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8月—2023年8月收治的120例DR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激光组(60例)和联合组(60例),激光组予以眼底激光疗法治疗,联合组采用雷珠单抗联合眼底激光疗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住院时间、出血吸收时间、黄斑水肿消散时间、渗出吸收时间,黄斑中心凹厚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眼压最佳矫正视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住院时间、出血吸收时间、黄斑水肿消散时间、渗出吸收时间[(1.35±0.46)周、(2.25±0.34)周、(4.22±1.36)周、(10.24±2.25)周]均低于激光组[(2.14±0.76)周、(2.88±0.82)周、(5.41±1.75)周、(12.33±3.14)周](P<0.05);联合组治疗1、3个月后的黄斑中心凹厚度[(331.25±20.61)μm、(251.22±20.46)μm]均低于激光组[(345.25±20.52)μm、(265.25±20.41)μm](P<0.05),黄斑区视网膜厚度[(324.33±20.65)μm、(241.54±20.37)μm]均低于激光组[(340.45±20.72)μm、(255.36±20.73)μm](P<0.05);联合组治疗1、3个月后的眼压[(15.44±3.46)mmHg、(12.49±3.61)mmHg]均低于激光组[(18.76±4.27)mmHg、(15.36±3.77)mmHg](P<0.05),最佳矫正视力[(0.66±0.19)、(0.81±0.25)]均高于激光组[(0.48±0.16)、(0.59±0.21)](P<0.05);联合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激光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底激光疗法联合雷珠单抗能加快DR患者康复进程,对改善视网膜结构参数及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均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黄斑水肿 眼底激光疗法 雷珠单抗 视网膜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旋多巴联合多媒体视觉训练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的效果 被引量:5
6
作者 晁小蕊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第1期43-44,共2页
目的探讨左旋多巴联合多媒体视觉训练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84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多媒体视觉训练,观察组采用左旋多巴联合多媒体... 目的探讨左旋多巴联合多媒体视觉训练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84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多媒体视觉训练,观察组采用左旋多巴联合多媒体视觉训练。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和视觉敏感度。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78.5%(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视觉敏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旋多巴联合多媒体视觉训练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可有效提高临床效果和视觉敏感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多巴 多媒体视觉训练 屈光不正性弱视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切口与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效果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晁小蕊 洪萌 +2 位作者 谢艳艳 李权达 石荣先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15期2750-2752,共3页
目的比较标准切口与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效果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8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标准切口超声乳化术)和研究组(微切口超声乳化... 目的比较标准切口与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效果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8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标准切口超声乳化术)和研究组(微切口超声乳化术),各74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视力变化、角膜散光情况、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超声乳化能量及超声乳化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ogMAR视力值组间、时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1周、1个月logMAR视力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膜散光程度组间、时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及两组间术后1 d、1周、1个月角膜散光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组间、时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及两组组间术后1 d、1周、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切口与微切口对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患者内皮细胞均有影响,微切口创伤更小,对内皮细胞数量及功能影响较小,能更好地降低术源性散光程度,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标准切口 微切口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角膜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术式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及对视觉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晁小蕊 谢艳艳 +1 位作者 李权达 石荣先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16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及对视觉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2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儿分为A组(31例,双眼内直肌缩短术)、B组(33例,双...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及对视觉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2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儿分为A组(31例,双眼内直肌缩短术)、B组(33例,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及C组(38例,单眼内直肌缩短术+外直肌后徙术)。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后6个月,三组视远、视近的斜视度均较手术前降低,且B、C组视远、视近的斜视度均低于A组(P<0.05)。三组的矫正效果及优良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C组的矫正优良率均高于A组(P<0.01)。三组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内直肌缩短术+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优于双眼内直肌缩短术,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直肌后徙术 单眼内直肌缩短术 内直肌缩短术 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上睑提肌缩短术与改良CFS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中重度上睑下垂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2
9
作者 晁小蕊 谢艳艳 +1 位作者 李权达 石荣先 《中国医疗美容》 2020年第11期30-33,共4页
目的对比改良上睑提肌缩短术与改良联合筋膜鞘(CFS)悬吊术对先天性中重度上睑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先天性中重度上睑下垂病例(125只患眼)的临床资料,其中有43例(60只患眼)接受改良上睑提肌缩短术,记作A组;余46例(65只患眼... 目的对比改良上睑提肌缩短术与改良联合筋膜鞘(CFS)悬吊术对先天性中重度上睑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先天性中重度上睑下垂病例(125只患眼)的临床资料,其中有43例(60只患眼)接受改良上睑提肌缩短术,记作A组;余46例(65只患眼)接受改良CFS悬吊术,记作B组。对比术后3个月的矫正效果,不同时刻上睑回退和活动范围,术后3个月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不同病情患眼及总患眼术后3个月矫正效果分布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适矫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上睑回退均逐渐减少,活动范围均逐渐增大,本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刻2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7%,低于A组的16.28%(P<0.05)。结论改良上睑提肌缩短术与改良CFS悬吊术对先天性中重度上睑下垂的矫治效果相当,但后者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上睑提肌缩短术 改良联合筋膜鞘悬吊术 先天性上睑下垂 上睑回退 上睑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视力及角膜形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彬 洪萌 +2 位作者 晁小蕊 黄逸凡 杜耀武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4期284-286,共3页
[目的]探讨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患者的效果。[方法]以青少年近视患者68例(134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观察其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角膜形态变化的影响,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目的]探讨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患者的效果。[方法]以青少年近视患者68例(134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观察其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角膜形态变化的影响,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的屈光度和裸眼视力、角膜曲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的角膜厚度、眼轴长度较治疗前差异不显著(P> 0. 05)。治疗后的角膜不规则指数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的角膜表面形状指数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屈光度和裸眼视力、角膜曲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角膜形态,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近视 夜戴型角膜塑形镜 角膜曲率 角膜厚度 眼轴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林佐胺滴眼液在青光眼治疗中的疗效观察与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彬 晁小蕊 +2 位作者 洪萌 谢艳艳 石荣先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对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单用与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结合布林佐胺滴眼液两种治疗青光眼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并了解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某院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92例,随机分为G组与D组,各46例。D组患者治... 目的:对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单用与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结合布林佐胺滴眼液两种治疗青光眼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并了解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某院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92例,随机分为G组与D组,各46例。D组患者治疗仅仅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G组患者治疗采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结合布林佐胺滴眼液的方法,对G组和D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心率、眼压以及不良反应率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4、8周后眼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G组下降幅度大于D组(P<0.05);两组发生不良反应率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青光眼治疗中,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与布林佐胺滴眼液联用疗效较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 布林佐胺滴眼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封市部分城区7~12岁儿童弱视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保健措施研究
12
作者 胡婷婷 晁小蕊 谢艳艳 《哈尔滨医药》 2023年第5期1-4,共4页
目的 分析开封市部分城区7~12岁儿童弱视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对其预防保健措施进行探讨。方法 以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开封市部分城区5所小学的34690例儿童作为本次研究调查对象。均进行裸眼视力的检查,对裸眼视力<0.7的儿童进一步... 目的 分析开封市部分城区7~12岁儿童弱视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对其预防保健措施进行探讨。方法 以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开封市部分城区5所小学的34690例儿童作为本次研究调查对象。均进行裸眼视力的检查,对裸眼视力<0.7的儿童进一步开展散瞳验光和眼底检查,依据《弱视诊断专家共识(2011年)》确诊弱视。统计弱视儿童不同年龄、性别、弱视类型的患病情况,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弱视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调查的开封市部分城区的34690例儿童中,弱视298例,其患病率为0.84%,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弱视患病率分别为0.86%、0.85%;7~8岁、9~10岁、11~12岁年龄段儿童的弱视患病率依次为0.75%、0.82%、1.02%;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斜视性、形觉剥夺性弱视的占比依次为45.97%、34.22%、12.75%、7.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斜视、弱视家族史、早产史占比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斜视(P=0.020,OR=4.170)、弱视家族史(P=0.018,OR=3.550)、早产史(P=0.007,OR=2.399)是弱视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开封市部分城区7~12岁儿童弱视的患病率为0.84%,其中屈光因素是造成弱视发生的主要原因。且斜视、弱视家族史、早产史是弱视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应对相关因素予以有效控制,施以有针对性的弱视防治措施以此来降低开封市城区的弱视患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儿童 流行病学 影响因素 保健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与玻璃体切割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临床对比研究
13
作者 李权达 洪萌 +1 位作者 谢艳艳 晁小蕊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3年第3期164-166,共3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术(ILMP)与PPV治疗高度近视MHRD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02-2022-04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依据手术方法分为PPV联合ILMP组(A组)和PPV组(B组)。比较2组...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术(ILMP)与PPV治疗高度近视MHRD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02-2022-04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依据手术方法分为PPV联合ILMP组(A组)和PPV组(B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记录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及裂孔闭合率。统计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LogMAR)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共纳入106例(106只眼)患者,每组53例。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A组视网膜复位率、裂孔闭合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LogMAR值均较术前逐渐降低,其中A组的LogMAR值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PV比较,PPV联合ILMP治疗高度近视MHRD患者,能提高视网膜复位率及裂孔闭合率,促进视力改善,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效果肯定。但仍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等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 内界膜剥除术 视网膜脱离 高度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例眼部感染患者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特点及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
14
作者 李彬 洪萌 +3 位作者 晁小蕊 李权达 谢艳艳 石荣先 《抗感染药学》 2021年第12期1782-1785,共4页
目的:分析眼部感染患者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特点及感染危险因素,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眼部感染患者50例,分析患者送检样本中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情况,以及眼... 目的:分析眼部感染患者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特点及感染危险因素,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眼部感染患者50例,分析患者送检样本中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情况,以及眼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50例患者标本共检出22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比最高(占44.09%,97/220),其余依次为革兰阴性菌(占36.82%,81/220)、革兰阳性杆菌(占9.09%,20/220)、真菌(占5.91%,13/220)和其他(占4.09%,9/220);革兰阳性球菌中占比最高的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0.45%)、草绿色链球菌(11.82%);革兰阴性菌占比最高的为大肠埃希菌(11.36%)、铜绿假单胞菌(8.6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对红霉素、头孢呋辛、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钠的敏感率居前4位,分别为77.78%、64.44%、62.22%、60.00%;草绿色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的敏感率居前2位,分别为73.08%、65.38%;铜绿假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哌拉西林、头孢呋辛的敏感率居前3位,分别为73.68%、57.89%、52.63%,大肠埃希菌对复方磺胺甲噁唑的敏感率最高为92.00%;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眼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年龄≥60岁、药物治疗方案、无合并症、遵医依从性差和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结论:眼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常用的抗菌药物对病原菌的敏感率偏低;因此临床还需加强对眼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耐药率检测,以此指导其正确、安全地使用药物,促使患者加快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部感染病 病原菌 耐药性 感染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肌边缘切开术矫正共同性内斜视后双眼视觉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晁小蕊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第10期16-16,共1页
目的研究直肌边缘切开术矫正共同性内斜视后双眼视觉。方法将医院2017年8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随机分成甲组25例,乙组25例,甲组给予直肌边缘切开术,乙组给予直肌后徙缩短术,比较两组的双眼视觉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 目的研究直肌边缘切开术矫正共同性内斜视后双眼视觉。方法将医院2017年8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随机分成甲组25例,乙组25例,甲组给予直肌边缘切开术,乙组给予直肌后徙缩短术,比较两组的双眼视觉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甲组Ⅰ级、Ⅱ级功能较乙组低,Ⅲ级功能较乙组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乙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肌边缘切开术有效改善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双眼视觉功能,同时,患者术后并发症出现较少,较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肌边缘切开术 共同性内斜视 双眼视觉
原文传递
孤眼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体会 被引量:4
16
作者 晁小蕊 王文战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0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探讨孤眼(另一眼已肓,且视力无法恢复者)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寻求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视力的方法。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2月我科行手术的孤眼复杂性视网膜脱离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方法的选择,... 目的探讨孤眼(另一眼已肓,且视力无法恢复者)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寻求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视力的方法。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2月我科行手术的孤眼复杂性视网膜脱离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方法的选择,术后视力、眼压以及硅油的存留和取出情况。手术均采用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术中行剥膜、气-液交换、冷凝(或光凝)和硅油填充术。结果术后随访1月~1年,矫正视力≥0.3者7例;0.1~0.25者9例;〈0.1者4例。因继发青光眼或硅油乳化行部分硅油取出10例(50.00%),术后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14例,22~25mmHg3例,26mmHg及以上3例。硅油取出及联合白内障囊外摘出人丁晶体植入13例,最佳矫正视力0.08—0.6;保留硅油7例(35.00%),最佳矫正视力为光感-0.15。术后并发白内障者3例,硅油乳化7例,角膜变性2例(年龄均小于20岁)。结论对于孤眼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手术较其他手术视网膜复位成功率高,因玻璃体浑浊牵拉导致视网膜脱离的复发率低,且可以使视网膜达到复位,有效提高术后视力。加强随访,控制眼压,减少并发症,尽早取出硅油,适当放宽硅油保留时间,最大限度地保留术眼有用视力,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眼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除术 硅油 并发症
原文传递
青光眼术后眼轴长度改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建华 王予东 +3 位作者 石荣先 方亚非 晁小蕊 李彬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2年第9期692-694,共3页
目的研究青光眼术后眼轴长度的改变,为临床高眼压状态下准确计算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9例青光眼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后的眼压、眼轴长度的改变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9例青光眼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术后平均眼压(15... 目的研究青光眼术后眼轴长度的改变,为临床高眼压状态下准确计算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9例青光眼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后的眼压、眼轴长度的改变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9例青光眼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术后平均眼压(15.20±2.66)mmHg与术前平均眼压(60.27±10.60)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15,P=0.000);术后平均眼轴长度(21.86±0.80)mm与术前平均眼轴长度(22.28±0.81)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19,P=0.000);手术前后平均眼压差为(45.07±10.26)mmHg,平均眼轴长度差为(0.42±0.04)mm。结论高眼压引起眼轴长度增加,对于术前眼压不能控制的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测量眼轴时应考虑眼压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避免术后发生人工晶状体屈光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压 青光眼 手术 眼轴长度
原文传递
睑袋合并泪囊功能不全手术治疗32例临床分析
18
作者 张建华 马杰 +2 位作者 殷凤芳 赵盼 晁小蕊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983-985,共3页
目的探讨睑袋合并泪曩功能不全的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55眼)睑袋合并泪囊功能不全患者,进行睑袋成形联合睑部眼轮匝肌缩短术,观察术后睑袋消失及溢泪症状的改善情况,并分别在术前和术后的1、6、12和24个月,用染色剂在结膜囊内消... 目的探讨睑袋合并泪曩功能不全的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55眼)睑袋合并泪囊功能不全患者,进行睑袋成形联合睑部眼轮匝肌缩短术,观察术后睑袋消失及溢泪症状的改善情况,并分别在术前和术后的1、6、12和24个月,用染色剂在结膜囊内消失时间的方法对泪囊排泪功能进行测试。结果术后随访6~24(21.38±5.69)个月,本组32例(55眼)睑袋均消失,无任何并发症、后遗症,其中48眼(87.3%)溢泪症状完全消失,7眼(12.7%)偶有溢泪症状,总有效率100%;术前和术后的1、6、12和24个月,染色剂在结膜囊内消失时间依次为:24′32″±1′14″、18′01″±1′28″、17′59″4±1′25″、18′04″±1′19″和18′06″±1′23″。与术前相比,术后早期(1个月)染料在结膜囊内的消失时间明显缩短(t=4.223,P=0.002),术后不同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6)。结论睑袋成形联合睑部眼轮匝肌缩短术治疗睑袋合并泪囊功能不全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睑成形术 眼睑 外科学 泪器疾病 并发症 泪器疾病 外科学
原文传递
连花清瘟胶囊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晁小蕊 谢艳艳 +1 位作者 李权达 石荣先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20年第10期1990-1993,共4页
目的探讨连花清瘟胶囊联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4月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82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目的探讨连花清瘟胶囊联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4月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82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2滴/次,4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连花清瘟胶囊,4粒/次,3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干涩消失时间、畏光消失时间、充血消失时间、角膜愈合时间、角膜病损面积及泪液中氧化应激指标表皮生长因子(EGF)、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干涩消失时间、畏光消失时间、充血消失时间、角膜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角膜病损面积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角膜病损面积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泪液的EGF、GSH-Px水平明显升高,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泪液的EGF、GSH-Px水平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花清瘟胶囊联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可提高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减轻临床症状,降低泪液氧化应激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花清瘟胶囊 更昔洛韦眼用凝胶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角膜病损面积 氧化应激指标
原文传递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时机及疗效 被引量:1
20
作者 晁小蕊 谢艳艳 李彬 《中国实用医刊》 2021年第7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手术治疗的时机及疗效。方法抽取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4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年龄进行分组,其中A组(3~8岁)41例,B组(9~14岁)53例。两组患儿均接受手术治疗,指定...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手术治疗的时机及疗效。方法抽取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4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年龄进行分组,其中A组(3~8岁)41例,B组(9~14岁)53例。两组患儿均接受手术治疗,指定由同一名高年资、高职称眼科医师完成相关操作。记录两组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眼位情况,并将数据纳入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两组BCVA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BCVA均较术前提高,且A组BCVA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眼位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8岁儿童时期实施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儿童时期 少年时期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