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针灸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研究现状、热点主题及前沿趋势,为未来临床实践和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集(WOSS)数据库中检索2003—2023年的相关文献,运用CiteS...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针灸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研究现状、热点主题及前沿趋势,为未来临床实践和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集(WOSS)数据库中检索2003—2023年的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 6.2.R6、VOSviewer等软件对发表年份、期刊、机构、作者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中文文献592篇和英文文献144篇,发现该领域的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上海中医药大学吴焕淦团队、成都中医药大学吴巧凤团队、霍普斯金大学陈建德团队以及湖南中医药大学张泓和刘密团队均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团队。关键词分析揭示,分期分型辨证治疗、联合疗法、针灸循证医学和机制研究是当前研究热点,而肠道菌群、巨噬细胞和炎症因子等主题预计将持续成为未来研究趋势。结论:本研究揭示了针灸治疗IBD的治疗潜力,为进一步提升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建议加强各研究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严格规范针灸操作流程与技术参数,深化针药联合治疗的研究,推进针灸循证医学的发展,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入研究针灸调节IBD的具体机制。展开更多
目的对比观察电针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上巨虚、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等穴后对结肠组织白介素-1β(IL-1β)及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a7信使核糖核酸(nchRa7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大肠下合穴上巨虚治疗对应腑病是否存在相对特异性。方法将70只健...目的对比观察电针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上巨虚、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等穴后对结肠组织白介素-1β(IL-1β)及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a7信使核糖核酸(nchRa7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大肠下合穴上巨虚治疗对应腑病是否存在相对特异性。方法将7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上巨虚组、足三里组、下巨虚组、阳陵泉组及承筋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除空白组外均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溶液灌肠诱导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成功并治疗10 d后,肉眼观察大鼠结肠黏膜溃疡及炎症情况,ELISA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IL-1b含量,RT-PCR检测nAchRa7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各穴位组结肠损伤有不同程度好转,组织IL-1β含量明显偏低而n ACh Ra7m RNA表达均较高(P<0.05,P<0.01),且上巨虚组、足三里组结肠溃疡评分亦较低(P<0.05,P<0.01);与上巨虚组比,其他4个穴位组结肠n AChRa7mRNA表达均较低(P<0.01),而下巨虚组、阳陵泉组、承筋组结肠溃疡及炎症损伤较严重,结肠溃疡评分及IL-1b含量均偏高(P<0.05,P<0.01)。结论电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IL-1β、n Ach Ra7m RNA等调节异常的免疫功能,改善结肠黏膜损伤等来实现的;上巨虚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总体效应优于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及承筋穴,说明上巨虚穴与对应大肠腑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对特异性。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针灸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研究现状、热点主题及前沿趋势,为未来临床实践和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集(WOSS)数据库中检索2003—2023年的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 6.2.R6、VOSviewer等软件对发表年份、期刊、机构、作者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中文文献592篇和英文文献144篇,发现该领域的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上海中医药大学吴焕淦团队、成都中医药大学吴巧凤团队、霍普斯金大学陈建德团队以及湖南中医药大学张泓和刘密团队均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团队。关键词分析揭示,分期分型辨证治疗、联合疗法、针灸循证医学和机制研究是当前研究热点,而肠道菌群、巨噬细胞和炎症因子等主题预计将持续成为未来研究趋势。结论:本研究揭示了针灸治疗IBD的治疗潜力,为进一步提升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建议加强各研究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严格规范针灸操作流程与技术参数,深化针药联合治疗的研究,推进针灸循证医学的发展,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入研究针灸调节IBD的具体机制。
文摘目的对比观察电针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上巨虚、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等穴后对结肠组织白介素-1β(IL-1β)及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a7信使核糖核酸(nchRa7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大肠下合穴上巨虚治疗对应腑病是否存在相对特异性。方法将7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上巨虚组、足三里组、下巨虚组、阳陵泉组及承筋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除空白组外均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溶液灌肠诱导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成功并治疗10 d后,肉眼观察大鼠结肠黏膜溃疡及炎症情况,ELISA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IL-1b含量,RT-PCR检测nAchRa7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各穴位组结肠损伤有不同程度好转,组织IL-1β含量明显偏低而n ACh Ra7m RNA表达均较高(P<0.05,P<0.01),且上巨虚组、足三里组结肠溃疡评分亦较低(P<0.05,P<0.01);与上巨虚组比,其他4个穴位组结肠n AChRa7mRNA表达均较低(P<0.01),而下巨虚组、阳陵泉组、承筋组结肠溃疡及炎症损伤较严重,结肠溃疡评分及IL-1b含量均偏高(P<0.05,P<0.01)。结论电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IL-1β、n Ach Ra7m RNA等调节异常的免疫功能,改善结肠黏膜损伤等来实现的;上巨虚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总体效应优于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及承筋穴,说明上巨虚穴与对应大肠腑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对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