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尾松人工林混交改造下根系-菌丝-微生物互作对土壤磷转化的调控机制
1
作者 贺明霞 黄雪蔓 +6 位作者 尤业明 王博 童慧 杨欣然 明安刚 招礼军 栾军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94,共12页
【目的】揭示复层异龄混交改造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磷组分转化的调控机制,为缓解针叶纯林连栽导致的土壤磷素限制及生态功能衰退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马尾松纯林及其与红锥、格木构建的异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1.45 mm(根系+菌丝)... 【目的】揭示复层异龄混交改造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磷组分转化的调控机制,为缓解针叶纯林连栽导致的土壤磷素限制及生态功能衰退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马尾松纯林及其与红锥、格木构建的异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1.45 mm(根系+菌丝)、53μm(仅菌丝)孔径根际限制装置,解析根系-菌丝-微生物互作对磷循环的影响。【结果】(1)引入红锥和格木混交改造使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总活性磷含量分别提升了41.34%、44.42%,使总中等活性磷含量分别提升了36.84%、40.26%。(2)较马尾松纯林,红锥-马尾松、格木-马尾松混交林中微生物生物量磷总含量分别显著增加91.21%、79.52%,酸性磷酸酶总活性分别显著增加86.25%、103.46%;土壤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磷、亮氨酸氨基肽酶是调控土壤磷组分转化的主要环境因子。(3)仅增加菌丝参与后,马尾松纯林、红锥-马尾松混交林、格木-马尾松混交林3种林分土壤中磷素活化系数显著升高了24.37%、20.24%、20.69%。(4)与仅增加菌丝参与相比,根系输入导致纯林中总活性磷和总中等活性磷含量分别下降35.55%、30.25%,导致红锥和格木混交林中活性无机磷含量分别下降28.14%和34.59%。【结论】马尾松混交林土壤磷组分的循环和转化受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土壤氮素共同影响,根系对土壤中磷的转化起主要作用,根系和菌丝的相互作用能使其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互作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影响土壤磷的转化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土壤磷组分 土壤酶活性 根际 菌根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滴定仪测定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方法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朝英 郑路 +3 位作者 郑之卓 李华 王亚南 明安刚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2-640,共9页
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颗粒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等)是反映土壤质量的关键性指标,开展准确高效地测定这些指标对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自动滴定仪与传统人工滴定相比,人员工作强度低,检测准确,但检测效率不及人工滴定的30%。为解决... 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颗粒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等)是反映土壤质量的关键性指标,开展准确高效地测定这些指标对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自动滴定仪与传统人工滴定相比,人员工作强度低,检测准确,但检测效率不及人工滴定的30%。为解决此问题,本文探讨了4种氧化剂加入量对测定有机碳的影响,研究了提前预加滴定液对检测效率提高的效果。最终优选氧化剂加入量为2mL,预加滴定液量以空白样滴定量的1/3计,建立了用于测定土壤有机碳的自动滴定仪法。采用有机碳不同水平的土壤样品和标准物质对方法进行验证,并与人工滴定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自动滴定仪法与人工滴定法无显著性差异,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在2.10%~12.96%,加标回收率在93.37%~98.06%,标准物质相对误差为4.31%~4.79%;优化后的自动滴定法单个试样滴定用时由11min缩短到3.5min,整体检测效率高于人工滴定,而试剂耗用量仅是人工滴定法的40%。自动滴定仪法显著提升了有机碳的检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滴定仪 人工滴定 土壤有机碳 氧化剂加入量 预加滴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抚育方式对人工幼林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3
作者 李华 郑路 +5 位作者 吴思达 陈琳 李朝英 明安刚 闵惠琳 郝建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105,共10页
人工林皆伐炼山后林地水土流失严重,通过对不同抚育方式下人工幼林地水土流失的研究,为当地人工林的科学经营和生态管理提供依据。在广西南部马尾松采伐迹地炼山后,基于连续3 a的径流小区观测数据,对比研究割灌抚育和铲草抚育对林地水... 人工林皆伐炼山后林地水土流失严重,通过对不同抚育方式下人工幼林地水土流失的研究,为当地人工林的科学经营和生态管理提供依据。在广西南部马尾松采伐迹地炼山后,基于连续3 a的径流小区观测数据,对比研究割灌抚育和铲草抚育对林地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炼山后、在林地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前2年,割灌抚育年径流量分别是铲草抚育的65.4%和64.5%,年泥沙流失量分别是铲草抚育的46.9%和37.2%,降雨量、降雨强度大的月份,割灌抚育对水土流失的降低作用更为明显或显著(P<0.05),在炼山后的第3年、割灌抚育依然能显著降低抚育当月和全年的水土流失量;2)割灌抚育提高发生地表径流的最小降雨量,且随日降雨量的增加,水土流失量的增加幅度明显小于铲草抚育的。人工林皆伐炼山后,可通过抚育方式的改变来减少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特征 抚育方式 水土流失 炼山 广西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汽浴-流动分析仪法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方法
4
作者 李朝英 郑路 +1 位作者 明安刚 王亚南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8-234,共7页
为了准确高效批量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采用比色管代替消煮管,蒸汽加热消煮土壤,利用流动分析仪法测定有机碳。并将此方法与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常规通用)进行了比较,探讨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蒸汽浴-流动分析仪法测定土壤有机碳... 为了准确高效批量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采用比色管代替消煮管,蒸汽加热消煮土壤,利用流动分析仪法测定有机碳。并将此方法与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常规通用)进行了比较,探讨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蒸汽浴-流动分析仪法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重复性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19%~9.41%,回收率为92.21%~97.63%。方法精密度及准确性良好。所测结果与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方法拟合的回归方程:y(蒸汽浴-流动分析仪法)=0.947x(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1.621(r^(2)=0.933),两者呈良好的相关性。用两种方法测定200个土壤有机碳,蒸汽浴-流动分析仪法的检测用时是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用时的68%,人工操作用时是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用时的44%,蒸汽浴-流动分析仪法无需使用硫酸亚铁,重铬酸钾、硫酸和水用量为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的40%。蒸汽浴-流动分析仪法省工省时,人员工作强度低,试剂用量少,环境危害降低,检测准确高效,经济安全,可推荐为大批量土壤有机碳含量测定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浴 流动分析仪法 土壤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11种典型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
5
作者 巢林 欧梦菲 +8 位作者 陈健 卢卫福 马琳 李忠国 黄柏华 明安刚 张建兵 胡宝清 刘艳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97-3407,共11页
旨在探究喀斯特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过程及其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为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提供数据支持。以南京中医药大学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大青山石山树木园11种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的优良石山树种为研究对象... 旨在探究喀斯特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过程及其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为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提供数据支持。以南京中医药大学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大青山石山树木园11种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的优良石山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13C自然丰度法区分凋落叶和土壤来源CO_(2)并量化土壤激发效应,比较不同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激发效应的差异,探讨凋落物分解及其激发效应与凋落物性状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1)11个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在碳相关化学性质(水溶性碳、半纤维素和单宁含量等)、养分含量(磷和镁含量等)及化学计量特征(碳磷比和氮磷比)等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程度变异。(2)不同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诱导的土壤激发效应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在整个培养实验期间,11个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平均分解了35.3%,其中海南椴分解最快,达到50%,而青冈栎分解最慢,仅分解16.5%。(3)总体上看,凋落叶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5.1 mg C kg^(-1)土壤d^(-1))是对照土壤呼吸速率(2.3 mg C kg^(-1)土壤d^(-1))的2.2倍,凋落叶添加显著促进土壤有机碳分解,平均达到37.6%;其中海南椴、割舌树和任豆凋落叶输入则抑制土壤有机碳分解(抑制程度分别为-13.2%、-6.9%和-22.5%),产生负激发效应。(4)凋落叶分解与非结构性碳(r=0.63,P=0.04)和水溶性碳(r=0.91,P<0.001)呈显著正相关,与叶干物质含量(r=0.64,P=0.03)、纤维素(r=0.62,P=0.04)和锰含量(r=-0.63,P=0.04)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溶性碳、钾和钙含量相结合可以解释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变异的98%;然而,凋落叶性状与土壤激发效应强度之间并没有显著相关性。从土壤养分归还角度考虑,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树种可以选择光皮梾木、海南椴、顶果木和降香黄檀等凋落叶分解较快的树种,以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和植被恢复;另一方面,从土壤碳固持角度来看,海南椴、任豆和割舌树等凋落叶输入会抑制土壤有机碳分解,从而有利于提高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碳封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自然丰度 C4土壤 凋落物性状 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排放激发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与不同阔叶树种混交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的影响
6
作者 李金凤 王晖 +6 位作者 黄海梅 童秀丽 王健 廖玉丽 黄雪蔓 明安刚 尤业明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9-450,共12页
为探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不同混交模式对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马尾松/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混交林(MPC)、马尾松/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混交林(MPE)、马尾松/多树种[红锥、格木、火力... 为探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不同混交模式对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马尾松/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混交林(MPC)、马尾松/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混交林(MPE)、马尾松/多树种[红锥、格木、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a)、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MPM)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并以马尾松纯林(PP)作为对照。结果表明:(1)混交种植均提高了细根生物量(FRB)和凋落物量(TL),MPM表现最好且差异显著(P<0.05);(2)MPC、MPE和MPM真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Chao1)显著提高(P<0.05),而细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不明显;(3)在细菌群落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是优势菌门;在真菌群落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是优势菌门。与马尾松纯林相比,MPC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接合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MPE拟杆菌门和装甲菌门(Armatimonadetes)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但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4)土壤有效磷(AP)、细根碳氮比(C_(root)∶N_(root))、细根碳磷比(C_(root)∶P_(root))与细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相关,而土壤有机碳(SOC)和pH值是影响细菌群落组成的最关键因素;土壤中的全氮(TN)、容重(BD)与真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相关,含水率(SWC)是影响真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综上,马尾松与单一或多种阔叶树种混交种植5年后对土壤真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但对细菌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 马尾松人工林 树种混交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群落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乡土树种与桉树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功能类群的比较
7
作者 席守鸿 明安刚 +2 位作者 谭玲 何江 覃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32-1244,共13页
营造乡土树种人工林和桉树人工林是我国南亚热带森林经营的常见模式。为探究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功能对乡土树种和桉树人工林的响应特征与机制,该研究以南亚热带4个乡土树种人工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 营造乡土树种人工林和桉树人工林是我国南亚热带森林经营的常见模式。为探究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功能对乡土树种和桉树人工林的响应特征与机制,该研究以南亚热带4个乡土树种人工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和外来树种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为对象,基于各林分土壤(0~20 cm)真菌18S rRNA高通量测序数据,利用FUNGuild数据库,比较分析乡土树种与尾巨桉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功能类群的差异特性及影响的主导土壤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5个研究林分的土壤真菌优势门均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但不同乡土树种林分与尾巨桉林的土壤真菌优势目存在差异。(2)尾巨桉林土壤真菌群落α多样性高于乡土树种人工林,其群落组成结构也与乡土树种人工林存在显著差异(P<0.05)。(3)4个乡土树种人工林土壤的腐生营养型的相对丰度高于尾巨桉林,并且火力楠林和米老排林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尾巨桉林,尾巨桉林土壤共生营养型以及外生菌根真菌和木材腐生菌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乡土树种人工林。(4)pH是导致尾巨桉林与乡土树种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功能类群差异的主要土壤环境因子。综上认为,在南亚热带地区将尾巨桉林改建成火力楠林或米老排林可提高土壤养分水平,提升土壤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真菌群落 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 FUNGuild数据库 乡土树种人工林 桉树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育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与碳贮量的影响 被引量:72
8
作者 明安刚 张治军 +3 位作者 谌红辉 张显强 陶怡 苏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6,共6页
对广西大青山林区不同间伐强度下2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碳贮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伐措施有利于提高马尾松乔木层生物量和碳贮量,不利于林下地被物和凋落物生物量和碳的累积,重度、中度和轻度间伐下马尾松林乔木层碳贮量分别高出对照11.4... 对广西大青山林区不同间伐强度下2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碳贮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伐措施有利于提高马尾松乔木层生物量和碳贮量,不利于林下地被物和凋落物生物量和碳的累积,重度、中度和轻度间伐下马尾松林乔木层碳贮量分别高出对照11.47%,11.78%和14.49%,林下植被层分别低于对照20.82%,19.80%和0.20%,凋落物层分别低于对照15.81%,2.87%和27.31%;间伐对土壤层碳贮量和生态系统碳贮量总量无显著影响,但有降低土壤碳贮量和增加生态系统碳贮量总量的趋势,土壤碳贮量分别低于对照4.15%,1.83%和5.53%,生态系统碳贮量总量分别高出对照2.62%,4.19%和3.58%,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间伐措施对各器官碳贮量在乔木层的分配无显著影响,各处理均表现为树干(53.38%~ 60.12%)>树根(15.70%~ 16.74%)>树皮(12.88%~ 14.38%)>树枝(7.53%9.12%)>树叶(2.27%~ 2.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育间伐 马尾松 人工林 生物量 碳贮量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自然化改造对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48
9
作者 明安刚 刘世荣 +6 位作者 李华 曾冀 孙冬婧 雷丽群 蒙明君 陶怡 明财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7833-7842,共10页
近自然化改造作为森林新增碳汇的最有希望的选择之一,将如何通过改变林分结构影响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而影响林分固碳能力和潜力目前尚不清楚,因此,了解近自然化改造对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近自然化改造作为森林新增碳汇的最有希望的选择之一,将如何通过改变林分结构影响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而影响林分固碳能力和潜力目前尚不清楚,因此,了解近自然化改造对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马尾松近自然化改造林(P(CN))、马尾松未改造纯林(P(CK))、杉木近自然改造林(C(CN))和杉木未改造纯林(C(CK))4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的方法,分析4种林分生物量差异,旨在揭示近自然化改造对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杉木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通过调整林分结构显著提升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8a后马尾松和杉木林分生物量分别增加46.71%和37.24%。乔木层生物量在林分生物量总量中占主导地位(95.48%-98.82%),并对林分生态系统总生物量变化起决定性作用。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增加主要因为近自然化改造改变了林分群落结构,进而提高了乔木层生产力。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经营措施不仅可以改善林分结构,提升林分生产力,并可为增强植被固碳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自然化改造 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 生物量 生产力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红锥、杉木纯林与混交林碳贮量比较 被引量:28
10
作者 明安刚 刘世荣 +5 位作者 莫慧华 蔡道雄 农友 曾冀 李华 陶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4-251,共8页
造林再造林作为新增碳汇的一种有效途径,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通过改变林分树种组成,优化造林模式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通过样方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南亚热带26年生红锥纯林(PCH)... 造林再造林作为新增碳汇的一种有效途径,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通过改变林分树种组成,优化造林模式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通过样方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南亚热带26年生红锥纯林(PCH)、杉木纯林(PCL)及红锥×杉木混交林(MCC)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含量、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杉木、红锥各器官平均碳含量分别为492.1—545.7 g/kg和486.7—524.1 g/kg。相同树种不同器官以及不同树种的相同器官间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红锥各器官碳含量的平均值(521.3 g/kg)高于杉木(504.7 g/kg)。不同林分间地被物碳含量大小顺序为PCH>MCC>PCL;不同树种之间的土壤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0—100 cm土壤平均碳含量为PCL>MCC>PCH。生态系统碳贮量大小顺序为PCL(169.49 t/hm2)>MCC(141.18 t/hm2)>PCL(129.20 t/hm2),相同组分不同林分以及相同林分的不同组分碳贮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造林模式对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配规律有显著影响,营建混交林有利于红锥生物量和土壤碳的累积,而营建纯林有利于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碳的吸收,也有利于土壤碳的固定。因而,混交林的固碳功能未必高于纯林,在选择碳汇林的造林模式时,应以充分考虑不同树种的固碳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 红锥 杉木 纯林 混交林 碳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3种阔叶树种人工幼龄纯林及其混交林碳贮量比较 被引量:26
11
作者 明安刚 刘世荣 +5 位作者 农友 蔡道雄 贾宏炎 黄德卫 王群能 农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0-188,共9页
如何通过优化造林模式来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已受到广泛关注。以南亚热带8年生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纯林(PE)、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纯林(PC)、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纯林(PM)及格木×红锥×米老排混交林... 如何通过优化造林模式来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已受到广泛关注。以南亚热带8年生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纯林(PE)、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纯林(PC)、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纯林(PM)及格木×红锥×米老排混交林(MECM)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格木、红锥和米老排不同器官平均碳含量分别为512.4—561.7 g/kg,474.2—553.4 g/kg和512.8—556.3 g/kg。相同树种不同器官之间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各器官碳含量的平均值大小顺序为格木(539.3 g/kg)>米老排(532.7 g/kg)>红锥(515.3 g/kg)。不同林分间,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含量均以米老排纯林最高,混交林(MECM)居次,红锥纯林和格木纯林最低;不同林分之间的土壤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0—10cm,10—30cm,30—50cm和50—100cm土壤碳含量均以米老排纯林最高,红锥纯林居次,格木纯林和混交林(MECM)土壤碳含量最低。生态系统碳贮量大小顺序为米老排(308.0 t/hm2)>混交林(182.8 t/hm2)>红锥纯林(180.2 t/hm2)>格木纯林(135.2 t/hm2),相同组分不同林分间以及相同林分的不同组分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混交林与红锥纯林间碳贮量总量无显著差异(P>0.05)。造林模式对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配有显著影响,营建混交林有利于红锥和格木地上碳的累积,不利于土壤碳的固定,而营建纯林既有利于米老排生物量碳的吸收,也有利于土壤碳的固定。因而,对碳汇林造林模式的选择,应根据树种固碳特性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木 红锥 米老排 人工幼林 造林模式 碳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力木人工林生物量与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 被引量:9
12
作者 明安刚 郑路 +3 位作者 麻静 陶怡 劳庆祥 卢立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39,共8页
在样方调查和实测生物量的基础上,采用相对生长法对28年生铁力木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铁力木各器官碳含量在452.4~524.5 gkg之间,大小排序为:树叶〉树干〉树枝〉树根〉树皮;土壤碳含量以表土层最高,且随... 在样方调查和实测生物量的基础上,采用相对生长法对28年生铁力木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铁力木各器官碳含量在452.4~524.5 gkg之间,大小排序为:树叶〉树干〉树枝〉树根〉树皮;土壤碳含量以表土层最高,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铁力木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165.8和79.3 thm2,分配顺序均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树皮;铁力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与碳储量分别为173.5和203.1 thm2,生物量的分配主要集中在乔木层(95.6%),碳储量的分配顺序为土壤层(59.3%)〉乔木层(39.0%)〉地被层(1.7%);林下植被碳含量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而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分配均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力木人工林 碳含量 生物量 碳储量 分配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坡位米老排人工林生长量与生物量的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明安刚 陶怡 +5 位作者 吴光枝 赵樟 孙冬婧 苏勇 吴燕萍 臧海珊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8期90-93,共4页
为了阐明坡位对米老排人工林生长量及生物量的影响,采用相对生长法分3个坡位对广西大青山28年生米老排人工林生长量及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坡位对米老排人工林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影响显著,且呈现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的规律... 为了阐明坡位对米老排人工林生长量及生物量的影响,采用相对生长法分3个坡位对广西大青山28年生米老排人工林生长量及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坡位对米老排人工林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影响显著,且呈现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的规律;人工林群落及各组分生物量和乔木各器官生物量均受坡位的影响,且差异显著,下坡位生物量最高,中坡位居次,上坡位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位 米老排人工林 生长量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栽桉树人工林及其林下植被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明安刚 温远光 李武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6期14370-14371,14376,共3页
介绍了桉树人工林的发展现状,初步综述了连栽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研究进展以及群落结构复杂性和植物功能群的研究进展,并对连栽桉树人工林的研究提出了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展望。
关键词 连栽 桉树人工林 发展现状 林下植被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栽对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5
作者 明安刚 温远光 +1 位作者 朱宏光 王磊 《广西林业科学》 2009年第1期26-30,共5页
采用时空序列和定位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东门林场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连栽导致桉树人工林多数土壤养分含量不同程度的下降:(1)土壤的pH值、土壤交换性Ca和速效K在0~20cm和20~40cm土层都有... 采用时空序列和定位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东门林场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连栽导致桉树人工林多数土壤养分含量不同程度的下降:(1)土壤的pH值、土壤交换性Ca和速效K在0~20cm和20~40cm土层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不显著;土壤有机质、水解N和全K在0~20cm土层显著下降,在20~40cm土层,变化不显著;(2)全N在20~40cm土层,显著下降,在0~20cm土层变化不显著;有效P在0~20cm和20~40cm土层无显著变化,全P在20~40cm土层显著上升;交换性Mg在0~20cm和20~40cm土层都显著下降;(3)在0~40cm土层,全N、水解N、交换性Mg显著下降,土壤pH值、有机质、全K、速效K及交换性ca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人工林 连栽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大青山米老排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 被引量:14
16
作者 明安刚 于浩龙 +3 位作者 陈厚荣 卢立华 蔡道雄 温恒辉 《林业科技开发》 2010年第5期71-74,共4页
用环刀法分3个不同坡位和4个土层深度对广西大青山米老排人工林土壤体积质量、含水率、持水量、孔隙度等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青山米老排人工林土壤体积质量、土壤水分及土壤空隙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表土层上,表层以下各土层之... 用环刀法分3个不同坡位和4个土层深度对广西大青山米老排人工林土壤体积质量、含水率、持水量、孔隙度等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青山米老排人工林土壤体积质量、土壤水分及土壤空隙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表土层上,表层以下各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的坡位对米老排表土层的土壤物理性质影响显著,但对表层以下其他土层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老排人工林 土壤物理性质 环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伐桩高度对尾巨桉萌芽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明安刚 陈厚荣 +3 位作者 李武志 陶怡 郝建 周国福 《辽宁林业科技》 2011年第5期20-21,41,60,共4页
通过对尾巨桉3个不同高度水平伐桩的萌芽率和萌芽力的调查分析,阐明伐桩高度对尾巨桉萌芽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尾巨桉的萌芽更新能力极强,且高度在5~10 cm的伐桩在3个处理中具有最高的萌芽率和萌芽力,其中,萌芽率高达97.3%,显著高于15... 通过对尾巨桉3个不同高度水平伐桩的萌芽率和萌芽力的调查分析,阐明伐桩高度对尾巨桉萌芽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尾巨桉的萌芽更新能力极强,且高度在5~10 cm的伐桩在3个处理中具有最高的萌芽率和萌芽力,其中,萌芽率高达97.3%,显著高于15~20 cm的伐桩;萌芽力高达16条/桩以上,且与10~15 cm和15~20 cm的伐桩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处理对萌芽林胸径和树高的生长没有显著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伐桩高度 尾巨桉 萌芽率 萌芽力 生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南亚热带几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 被引量:92
18
作者 王卫霞 史作民 +4 位作者 罗达 刘世荣 卢立华 明安刚 于浩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25-933,共9页
以我国南亚热带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碳氮储量及分配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体内碳的分布与器官年龄的关系不明显,而氮的分布与年龄的关系... 以我国南亚热带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碳氮储量及分配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体内碳的分布与器官年龄的关系不明显,而氮的分布与年龄的关系则较为密切,表现为幼嫩器官中的氮含量大于老化器官,而老化器官的C/N比值大于幼嫩器官。格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内各组分的氮含量均高于其他两种人工林生态系统,并且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在土壤表层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格木、红椎和马尾松人工林碳储量分别为236.22、267.84、200.57 t/hm2,氮储量分别为17.91、12.38、10.59 t/hm2。乔木层碳储量分别占42.57%、36.31%和40.28%,0—100 cm土壤碳储量分别占55.77%、62.52%和57.83%;氮储量则是土壤占绝对优势,分别为92.00%、93.72%和95.53%。说明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主要分布在土壤中,且红椎人工林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碳储量 氮储量 分配格局 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自然化改造对杉木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7
19
作者 孙冬婧 温远光 +3 位作者 罗应华 李晓琼 张万幸 明安刚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2-208,共7页
在广西凭祥市热林中心青山实验场设置杉木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样地,进行3种间伐强度处理(75%、55%、35%),均匀套种4种阔叶树。改造5年后,研究不同间伐强度近自然经营对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近自然化改造... 在广西凭祥市热林中心青山实验场设置杉木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样地,进行3种间伐强度处理(75%、55%、35%),均匀套种4种阔叶树。改造5年后,研究不同间伐强度近自然经营对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近自然化改造5年后,乔、灌、草3层的物种数明显增加,灌草层的优势种有所变化,但各间伐处理的优势物种大致相同;各间伐处理的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改造后各处理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未改造的纯林,各处理草本层的Simp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改造前的纯林。杉木胸径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且差异显著,但各处理间树高无显著差异;套种的4种阔叶树的胸径、树高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大叶栎、红椎的胸径、树高生长量在不同间伐处理林分中有显著差异;高间伐强度改造的杉木人工林适合套种阳性树种大叶栎、米老排和中性树种红椎,中等间伐强度改造的杉木人工林适合套种耐阴性树种润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近自然化改造 间伐 物种多样性 生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格木、马尾松幼龄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 被引量:43
20
作者 罗达 史作民 +4 位作者 王卫霞 刘世荣 卢立华 明安刚 于浩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6051-6059,共9页
研究比较了南亚热带6年生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幼龄人工纯林及马尾松与格木混交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依次为马尾松-格木混交林(137.75 t/hm2)>格木纯林(134.0... 研究比较了南亚热带6年生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幼龄人工纯林及马尾松与格木混交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依次为马尾松-格木混交林(137.75 t/hm2)>格木纯林(134.07 t/hm2)>马尾松纯林(131.10 t/hm2),总氮储量则为格木纯林(10.19 t/hm2)>马尾松-格木混交林(8.68 t/hm2)>马尾松纯林(7.01 t/hm2)。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库空间分布基本一致,绝大部分储存于0—100 cm土壤层,平均占生态系统总储量的81.49%和96.91%,其次为乔木层(分别占17.52%和2.69%),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层所占比例最小。林地土壤碳主要集中于表土层,其中0—30 cm土层平均碳储量为52.52 t/hm2,占土壤总碳储量(0—100 cm)的47.99%,土壤氮的分布则无明显规律。相比于纯林,与固氮树种混交的营林方式表现出更大的碳储存能力。3种幼龄人工林生态系统较低的地上与地下部分碳氮分配比,表明其仍具有较强的碳氮固持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储量 幼龄林 固氮树种 人工林经营 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