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鉴定水稻品种的微卫星标记筛选 被引量:82
1
作者 施勇烽 应杰政 +2 位作者 王磊 朱智伟 庄杰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5-201,共7页
选用58个水稻微卫星标记,对目前应用较广的28份杂交水稻亲本材料进行多态性分析,并比较了其中14个标记应用3.0%琼脂糖凝胶电泳和6.0%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检测结果。研究表明,所应用的标记可将所有供试水稻材料区分开,不同标记的... 选用58个水稻微卫星标记,对目前应用较广的28份杂交水稻亲本材料进行多态性分析,并比较了其中14个标记应用3.0%琼脂糖凝胶电泳和6.0%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检测结果。研究表明,所应用的标记可将所有供试水稻材料区分开,不同标记的多态性检测能力差异较大;两种检测方法所得结果高度一致,但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辨率较高、带型清晰,能更准确反映水稻材料间的差异。对于一般水稻材料而言,选用12个标记可将不同材料区别开的几率大于99.9%,但要区分遗传相似性较高的材料,则可能需挑选高多态性标记和(或)增加检测的标记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标记筛选 水稻品种 鉴定 微卫星标记 多态性分析 琼脂糖凝胶 多态性标记 遗传相似性 亲本材料 杂交水稻 检测结果 检测能力 检测方法 应用 分辨率 选用 挑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淡绿叶突变体HM14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4
2
作者 施勇烽 魏彦林 +6 位作者 奉保华 王惠梅 徐霞 黄奇娜 吕向光 张晓波 吴建利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5-590,共6页
淡绿叶突变体HM14是通过EMS诱变籼稻IR64获得的,整个生育期叶色均保持淡绿。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除了株高显著降低外,其他农艺性状未发生显著改变。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指数测定结果表明,突变体的叶绿素a、b含量较野生型IR64明显下降,突... 淡绿叶突变体HM14是通过EMS诱变籼稻IR64获得的,整个生育期叶色均保持淡绿。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除了株高显著降低外,其他农艺性状未发生显著改变。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指数测定结果表明,突变体的叶绿素a、b含量较野生型IR64明显下降,突变体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但蒸腾速率明显上升,光合作用受到显著影响。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淡绿叶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构建突变体HM14与Moroberekan的F2分离群体作为基因定位群体,将该淡绿叶基因pgl HM14定位在第11染色体短臂RM1812和RM26092两个标记之间大约299kb区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淡绿叶突变体 叶绿素含量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淡绿叶突变体HM133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3
3
作者 施勇烽 贺彦 +3 位作者 郭丹 吕向光 黄奇娜 吴建利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03-610,共8页
EMS诱导籼稻品种IR64获得淡绿叶突变体HM133。与野生型IR64相比,HM133播种后的第6周和第15周的光合色素含量以及抽穗期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气孔导度则明显上升;此外,突变体株高、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等农艺性状也较野生型显著下降。叶... EMS诱导籼稻品种IR64获得淡绿叶突变体HM133。与野生型IR64相比,HM133播种后的第6周和第15周的光合色素含量以及抽穗期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气孔导度则明显上升;此外,突变体株高、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等农艺性状也较野生型显著下降。叶绿体超微结构分析表明,分蘖期HM133类囊体基粒片层形状不规则,堆叠凌乱、排列疏松。遗传分析表明HM133淡绿叶性状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于第3染色体长臂RM143和RM3684之间。该区间内包含编码镁螯合酶D亚基的基因OsCHLD。序列分析表明HM133中该基因第10外显子上有一个从G突变为A的单碱基变异,导致编码的氨基酸由精氨酸变成谷氨酸,推测OsCHLD基因即为控制HM133淡绿叶表型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淡绿叶 基因定位 镁螯合酶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个丹东杂草稻的形态与微卫星标记分析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施勇烽 王渭霞 +3 位作者 玄松南 陈洁 庄杰云 吴建利 《中国稻米》 2007年第4期7-11,共5页
本研究采用19对籼粳特异性水稻微卫星标记,分析比较了4份丹东杂草稻(WS、WL、BS和BL)与标准籼粳对照品种之间的差异。同时应用程式指数法根据稃毛、酚反应、穗轴第1节间长度、抽穗时壳色、叶毛和谷粒长宽比等6项指标对杂草稻的籼粳属性... 本研究采用19对籼粳特异性水稻微卫星标记,分析比较了4份丹东杂草稻(WS、WL、BS和BL)与标准籼粳对照品种之间的差异。同时应用程式指数法根据稃毛、酚反应、穗轴第1节间长度、抽穗时壳色、叶毛和谷粒长宽比等6项指标对杂草稻的籼粳属性进行分析。分子标记分析及形态特性分析结果表明,WL属粳型,另外三份杂草稻属于偏粳型。另外,发现丹东杂草稻和粳稻测验种的亲缘关系比东乡野生稻更近,表明杂草稻属于粳偏栽培型。由此推测丹东杂草稻可能是由古老栽培稻演变而来。试验结果对进一步了解研究杂草稻特性并在育种中利用其有利基因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稻 微卫星标记 程式指数法 籼粳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栽水稻品种微卫星标记数据库的初步构建 被引量:96
5
作者 庄杰云 施勇烽 +4 位作者 应杰政 鄂志国 曾瑞珍 陈洁 朱智伟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60-468,共9页
以前期筛选的微卫星标记为基础,并在4个染色体上增加新标记,进一步检测了63个主栽常规稻品种和杂交稻亲本,推荐了24个微卫星标记(每条染色体2个)作为水稻品种鉴别的标记;除了63个常规稻品种和杂交稻亲本外,这24个标记还应用于检测41个... 以前期筛选的微卫星标记为基础,并在4个染色体上增加新标记,进一步检测了63个主栽常规稻品种和杂交稻亲本,推荐了24个微卫星标记(每条染色体2个)作为水稻品种鉴别的标记;除了63个常规稻品种和杂交稻亲本外,这24个标记还应用于检测41个主栽杂交稻组合,并确定了各个标记在试验材料中检测到的等位基因类型。通过杂交稻组合与其亲本的标记匹配性检验,确认了杂交稻母本的高真实性,提高了恢复系数据的可靠性,剔除了1个假杂交稻,建立了103个水稻材料×24个标记的主栽水稻品种微卫星标记数据库,并分析了数据库中各个标记、各组材料的多态性表现。此外,还讨论了材料真实性和典型性对数据库构建的影响,提出了水稻品种间差异判别标准的建议及其应用风险和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标记 水稻 品种鉴定 多态性频率 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区域试验品种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被引量:29
6
作者 程本义 施勇烽 +2 位作者 沈伟峰 庄杰云 杨仕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2,共6页
利用前期研究筛选的12个微卫星标记(SSR)首选标记对2005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区域试验199个水稻品种进行了DNA指纹鉴定,构建了199个水稻品种×12个首选标记的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区域试验品种DNA指纹库。在首选标记座位上,常规稻和杂交... 利用前期研究筛选的12个微卫星标记(SSR)首选标记对2005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区域试验199个水稻品种进行了DNA指纹鉴定,构建了199个水稻品种×12个首选标记的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区域试验品种DNA指纹库。在首选标记座位上,常规稻和杂交稻的主导等位基因基本相同,籼稻和粳稻的主导等位基因差异较大;常规稻品种的纯合度高,多数杂交稻品种的杂合度较高、杂合座位数呈正态分布。比较相同母本的系列杂交稻组合,表明主导不育系系列组合具有较高的组内品种间母本一致性。此外,对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区域试验品种特异性鉴定、DNA指纹库的扩充和鉴定标记数的确定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产量区域试验 微卫星标记 DNA指纹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瘟病抗性基因Pi25特异性CAPS标记的开发与验证(英文) 被引量:30
7
作者 王惠梅 陈洁 +3 位作者 施勇烽 潘刚 沈海超 吴建利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960-1968,共9页
为在水稻育种中快速与高效利用稻瘟病抗性基因Pi25,本文利用该基因不同等位基因编码区序列差异开发了4套CAPS标记(CAP1/HincII、CAP3/BglII、CAP3/NdeI和CAP3/Hpy99I),并利用169份稻种资源、98个重组自交系(RIL)以及217个水稻转基因后代... 为在水稻育种中快速与高效利用稻瘟病抗性基因Pi25,本文利用该基因不同等位基因编码区序列差异开发了4套CAPS标记(CAP1/HincII、CAP3/BglII、CAP3/NdeI和CAP3/Hpy99I),并利用169份稻种资源、98个重组自交系(RIL)以及217个水稻转基因后代,对4套标记的准确性和选择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4套标记均能准确地检测Pi25/pi25座位。其中,标记CAP1/HincII和CAP3/Hpy99I特异性识别并酶切显性等位基因,而标记CAP3/BglII和CAP3/NdeI特异性识别并酶切隐性等位基因。利用稻瘟病菌株JS001-20接种RIL与转基因材料,抗性表现与标记检测的结果完全一致,表明该CAPS标记准确可靠。分析稻种资源后发现,Pi25基因频率较低(1.2%),说明该基因在我国水稻稻瘟病抗性育种中还没有被充分利用。本文的研究结果特别是开发的2对识别并酶切显性等位基因的CAPS标记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我国早籼稻的稻瘟病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抗性 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 标记辅助选择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斑点叶变异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8
作者 黄奇娜 杨杨 +2 位作者 施勇烽 陈洁 吴建利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8-115,共8页
大多数水稻斑点叶突变体是研究稻瘟病抗性、白叶枯病抗性以及植物程序性细胞死亡机理的理想材料。已经阐明了49份水稻斑点叶突变体的遗传模式,并成功克隆分离了若干斑点叶基因。综述了这些突变体的来源、遗传模式、基因定位和克隆,基因... 大多数水稻斑点叶突变体是研究稻瘟病抗性、白叶枯病抗性以及植物程序性细胞死亡机理的理想材料。已经阐明了49份水稻斑点叶突变体的遗传模式,并成功克隆分离了若干斑点叶基因。综述了这些突变体的来源、遗传模式、基因定位和克隆,基因的功能以及它们对水稻主要病害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斑点叶 诱变 抗病性 程序性细胞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微卫星标记评估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53
9
作者 应杰政 施勇烽 +1 位作者 庄杰云 薛庆中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49-654,共6页
【目的】为正确评估中国水稻(Oryza sativa L.)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位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已筛选的24个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标记组合(每条染色体2个),分析63个主栽常规稻品种和杂交稻组合亲本(2... 【目的】为正确评估中国水稻(Oryza sativa L.)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位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已筛选的24个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标记组合(每条染色体2个),分析63个主栽常规稻品种和杂交稻组合亲本(2002年推广面积达6.67×104ha(100万亩))的遗传变异。【结果】共检测到135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标记5.6个;多态性频率(frequency of polymorphisms,FP)变动范围为0.486~0.840,平均0.682。水稻恢复系比保持系/不育系遗传差异大;与常规籼稻品种相比,常规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聚类分析表明,中国籼稻品种主要来自华南稻区和长江流域稻区,粳稻品种则分布于北方稻区和太湖流域(江苏和浙江省),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结论】作者认为,应用微卫星标记所作的中国水稻品种聚类分析与传统系谱分析趋势一致,结果更为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淡褐斑叶突变体lbsl1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12
10
作者 奉保华 杨杨 +6 位作者 施勇烽 林璐 陈洁 黄奇娜 魏彦林 Hei LEUNG 吴建利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7-301,共5页
通过EMS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淡褐色斑点叶突变体lbsl1(light brown spotted leaf 1)。在自然条件下,突变体播种后10~14d,叶片上出现淡褐色斑点,随后逐渐扩散至全叶,第1叶至剑叶上均有淡褐色斑,为全生育期性状。斑点性... 通过EMS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淡褐色斑点叶突变体lbsl1(light brown spotted leaf 1)。在自然条件下,突变体播种后10~14d,叶片上出现淡褐色斑点,随后逐渐扩散至全叶,第1叶至剑叶上均有淡褐色斑,为全生育期性状。斑点性状的表达对株高、生育期、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具有显著的影响。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淡褐色斑点叶性状受一个隐性核基因控制。将突变体lbsl1与正常叶色水稻Morobereken杂交构建F2定位群体,利用SSR标记,最终将该淡褐叶基因lbsl1(t)定位在第6染色体短臂上一个约130kb的区段上。定位的结果和发展的群体为该基因的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色 斑点叶突变体 分子标记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微卫星标记评估我国水稻主栽品种的一致性 被引量:10
11
作者 应杰政 施勇烽 +1 位作者 庄杰云 薛庆中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7-371,共5页
为较准确地评估我国水稻主栽品种的一致性,挑选5个微卫星标记,对41个有2~7个来源的水稻品种进行了微卫星标记检测。结果表明,18个(43.90%)品种存在同一品种名称不同来源间的差异。进一步选择11个代表性水稻品种或杂交稻组合作... 为较准确地评估我国水稻主栽品种的一致性,挑选5个微卫星标记,对41个有2~7个来源的水稻品种进行了微卫星标记检测。结果表明,18个(43.90%)品种存在同一品种名称不同来源间的差异。进一步选择11个代表性水稻品种或杂交稻组合作较大样本分析(50个单株),它们在5个微卫星标记上的不一致率为0.0%~10.0%,平均为1.67%,每个微卫星标记的异质率变化幅度为0.36%~5.45%。11个品种中有6个(54.55%)在所有位点上完全一致,不一致率通常都不超过5%。因此,在构建水稻品种微卫星数据库时,必须慎重选择取样来源。当鉴别特定材料时,则应相应增加标记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微卫星标记 一致性 品种保护 品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水稻显性斑点叶突变体的鉴定和基因精细定位 被引量:7
12
作者 郭丹 施勇烽 +6 位作者 王惠梅 张晓波 宋莉欣 徐霞 贺彦 郭梁 吴建利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66-975,共10页
通过EMS(ethane methyl sulfonate)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显性斑点叶突变体HM113。在大田环境下,突变体褐色斑点在播种后3周的叶片上产生,始穗期扩散至叶鞘。与野生型IR64相比,突变体HM113的株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 通过EMS(ethane methyl sulfonate)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显性斑点叶突变体HM113。在大田环境下,突变体褐色斑点在播种后3周的叶片上产生,始穗期扩散至叶鞘。与野生型IR64相比,突变体HM113的株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显著下降,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同时突变体CAT和SOD活性显著降低,POD活性显著上升。组织化学分析显示,突变体叶片中积累了大量活性氧,且斑点处细胞坏死。白叶枯病菌接种结果显示,HM113是一个广谱抗性增强的突变体。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HM113中防卫反应基因AOS2、PAL4、PR10和PR1b等的表达大幅上调。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褐斑性状受单显性基因(SplHM113)控制,利用图位克隆法将该基因定位在第7染色体长臂RM21605和RM418之间,物理距离约为308 kb。本研究为褐斑基因Spl^(HM113)的克隆与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斑点叶突变体 白叶枯病抗性 活性氧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生育期基因型选择避免稻瘟病抗性与结实率的遗传累赘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文强 樊叶杨 +2 位作者 陈洁 施勇烽 吴建利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9-364,共6页
利用重组自交系研究表明,在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上稻瘟病抗性基因Pi25(t)与控制结实率和每穗实粒数的QTL之间存在遗传累赘。为了验证这种关系,采用了更大的遗传群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稻瘟病抗性与结实率存在遗传累赘,但未检测到稻瘟病抗... 利用重组自交系研究表明,在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上稻瘟病抗性基因Pi25(t)与控制结实率和每穗实粒数的QTL之间存在遗传累赘。为了验证这种关系,采用了更大的遗传群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稻瘟病抗性与结实率存在遗传累赘,但未检测到稻瘟病抗性与每穗实粒数存在遗传累赘。通过对第7染色体长臂RM2-RM214区间抽穗期基因(qHD-7)型背景进行选择,可以打破或避免稻瘟病抗性与结实率的遗传累赘。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关系,选择Pi25(t)区间基因型不同、RM2-RM214区间基因型相同、其他染色体区间基本一致的两个株系发展新群体进行分析,除第6染色体的结实率QTL可以分解成2个效应较小的QTL(qSF-6-1和qSF-6-2)外,当第7染色体RM2-RM214区间基因型为中156背景时,Pi25(t)与结实率QTL(qSF-6-2)存在遗传累赘,且qSF-6-2来自父本谷梅2号的等位基因起减效作用;当第7染色体RM2-RM214区间基因型为谷梅2号背景时,第6染色体上没有检测到结实率QTL。上述结果说明在特定育种材料中对抽穗期基因进行选择可以成功打破或避免稻瘟病抗性与结实率的遗传累赘,为水稻以及其他作物的高产抗病育种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遗传累赘 稻瘟病抗性 数量性状座位 抽穗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核基因控制的叶色变异 被引量:23
14
作者 魏彦林 施勇烽 吴建利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69-1178,共10页
水稻叶色突变是一种肉眼明显可见的性状变异,变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突变导致叶绿体缺失、结构异常、叶绿素含量和比例发生改变。叶色变异主要由核基因控制,也可由叶绿体基因或核质互作控制。叶色变异对研究光合作用机制、叶色调控机理、... 水稻叶色突变是一种肉眼明显可见的性状变异,变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突变导致叶绿体缺失、结构异常、叶绿素含量和比例发生改变。叶色变异主要由核基因控制,也可由叶绿体基因或核质互作控制。叶色变异对研究光合作用机制、叶色调控机理、叶片发育调控以及稻作生产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水稻核基因控制的叶色突变的类型及来源、遗传机理、应用前景等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叶色突变体的基因定位和功能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色突变体 分子标记 基因定位 叶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斑点叶突变体hm197的鉴定及其基因定位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小红 施勇烽 +7 位作者 张晓波 奉保华 宋莉欣 王惠梅 徐霞 黄奇娜 郭丹 吴建利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47-456,共10页
通过双环氧丁烷(diepoxybutane)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遗传稳定的水稻褐色斑点叶突变体hm197。在自然条件下,该突变体褐色斑点自播种后10周开始于叶尖出现,而后慢慢扩散至全叶。遗传分析表明,该褐色斑点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暂名spl... 通过双环氧丁烷(diepoxybutane)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遗传稳定的水稻褐色斑点叶突变体hm197。在自然条件下,该突变体褐色斑点自播种后10周开始于叶尖出现,而后慢慢扩散至全叶。遗传分析表明,该褐色斑点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暂名splhm197,并将其定位在第4染色体长臂上140kb的区段内。与野生型IR64相比,突变体株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均显著下降。遮光处理表明,hm197褐色斑点的形成受自然光照的诱导。此外,hm197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效率也比野生型显著降低。组织化学分析表明,突变体中有过氧化氢和大量超氧阴离子O2的沉积。与IR64相比,hm197叶片中清除氧自由基酶系统中SOD和APX活性极显著上升,其余均极显著下降,同时伴随总可溶蛋白含量下降以及MDA含量上升,hm197表现出早衰迹象。抗病性鉴定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叶突变体 白叶枯病抗性 基因定位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消解-HG-AFS测定大米中痕量砷 被引量:6
16
作者 牟仁祥 陈铭学 +2 位作者 应兴华 施勇烽 朱智伟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2003年第6期852-855,共4页
研究了微波消解 -氢化物发生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大米中痕量砷的方法。建立了大米用微波消解的最佳分析条件 ,试验了酸、预还原剂用量等对测定砷的影响 ,并讨论了大米中其他伴生元素对测定的干扰情况 ,确定了原子荧光光谱仪的参数设置... 研究了微波消解 -氢化物发生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大米中痕量砷的方法。建立了大米用微波消解的最佳分析条件 ,试验了酸、预还原剂用量等对测定砷的影响 ,并讨论了大米中其他伴生元素对测定的干扰情况 ,确定了原子荧光光谱仪的参数设置和最佳氢化反应条件。检出限为 0 .0 4 ng/m L。此法测定标准物质大米粉 (GBW0 85 0 2 )中砷的含量 ,其结果与证书值相吻合 ,相对标准偏差为 2 .5 % ,回收率为 93.9%—115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解 氢化物发生 原子荧光光谱法 大米 HG AFS 光谱仪 参数设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口国对我国出口蔬菜农药残留检测项目的选择性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应兴华 徐霞 +3 位作者 朱智伟 陈铭学 牟仁祥 施勇烽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7,共4页
对 13 8 2份出口蔬菜样本残留农药的受检频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进口国对我国出口蔬菜提出的农药残留检测项目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与我国农药产业结构、蔬菜种类和受检月份相关。受检农药种类主要集中在杀虫剂 ,尤其是高毒有机磷杀虫... 对 13 8 2份出口蔬菜样本残留农药的受检频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进口国对我国出口蔬菜提出的农药残留检测项目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与我国农药产业结构、蔬菜种类和受检月份相关。受检农药种类主要集中在杀虫剂 ,尤其是高毒有机磷杀虫剂 ;豆类、茄果类和芸薹属类是农药残留受检频率较高的蔬菜种类 ;5月和 8月是受检的高峰期。同时为降低我国出口蔬菜农药残留水平提出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口蔬菜 进口国 项目 中国 菜农 农药产业 目的 农药残留检测 蔬菜种类 茄果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褐色颖壳新等位基因OsFBX310^(bh6)的克隆鉴定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霞 张晓波 +6 位作者 施勇烽 王惠梅 黄奇娜 奉保华 李小红 郭丹 吴建利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5-342,共8页
通过EMS诱变获得遗传稳定的水稻褐色颖壳突变体(brown hull 6,简称bh6)。与野生型IR64相比,在自然条件下突变体的颖壳颜色自抽穗期开始逐渐加深直至蜡熟期颖壳呈深褐色,除千粒重和穗长显著降低外,其他农艺性状(株高、每株有效穗数、每... 通过EMS诱变获得遗传稳定的水稻褐色颖壳突变体(brown hull 6,简称bh6)。与野生型IR64相比,在自然条件下突变体的颖壳颜色自抽穗期开始逐渐加深直至蜡熟期颖壳呈深褐色,除千粒重和穗长显著降低外,其他农艺性状(株高、每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未发生显著改变。遗传分析表明,该褐色颖壳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构建突变体bh6与正常色颖壳水稻CPSLO17的F2分离群体作为基因定位群体,将该基因精细定位在第9染色体长臂上106kb的区段内。序列分析发现,突变体中F-box蛋白基因OsFBX310(LOC_Os09g12150)编码区第1013位碱基由G突变为A,致使其所编码的蛋白序列第338位的甘氨酸(Gly)突变成天冬氨酸(Asp)。通过构建OsFBX310功能互补载体进行转化试验,结果表明,突变体转基因植株的谷壳颜色恢复为正常颜色。该基因是已报道的水稻OsFBX310基因的新等位基因,命名为OsFBX310bh6。OsFBX310bh6及其野生型等位基因的克隆对深入研究338位甘氨酸/天冬氨酸在类黄酮代谢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丰富水稻特异种质资源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褐色颖壳突变体 分子标记 OsFBX310 类黄酮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R64品种内残余变异的来源和遗传模式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建利 施勇烽 +4 位作者 陈洁 Casiana VERA CRUZ 庄杰云 Hei LEUNG 郑康乐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1-135,共5页
The phenotypically uniform indica rice variety IR64 was chosen for study of the source and inheritance of within cultivar residual variation using a set of SSR markers.Molecular heterogeneity in IR64 was identified on... The phenotypically uniform indica rice variety IR64 was chosen for study of the source and inheritance of within cultivar residual variation using a set of SSR markers.Molecular heterogeneity in IR64 was identified on the short arm of chromosome 2 involving at least five SSR loci spanning nearly 30 cM.The SSR variations originated from the parental lines of IR64(IR5657-33-2 /IR2061-465-1-5-5)and were segregating in the selfed bulk seed stock in a Mendelian manner for more than 20 years.This study was one of few examples to verify successfully that within cultivar variations of SSR in morphologically uniform selfing crops came from its parental lines,which has immediate and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including test of seed purity,varietal fingerprinting,and cur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germplasm coll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残余变异 异质性 微卫星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斑点叶突变体spl2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5
20
作者 宋莉欣 黄奇娜 +7 位作者 奉保华 施勇烽 张晓波 徐霞 王惠梅 李小红 赵宝华 吴建利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19-1528,共10页
通过双环氧丁烷(diepoxybutane)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红褐色斑点叶突变体spl21(spotted-leaf 21)。大田条件下,突变体播种后约2周叶片上开始出现红褐色斑点,随后部分斑点融合,从叶尖开始发黄枯萎,并沿叶片两侧边缘向下扩... 通过双环氧丁烷(diepoxybutane)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红褐色斑点叶突变体spl21(spotted-leaf 21)。大田条件下,突变体播种后约2周叶片上开始出现红褐色斑点,随后部分斑点融合,从叶尖开始发黄枯萎,并沿叶片两侧边缘向下扩散,严重时叶片大部分或整体枯死。突变体spl21与野生型IR64相比,其株高、穗长、有效穗数、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均显著降低。组织化学分析表明,叶片斑点处及周围有H2O2沉积。突变还导致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极显著降低,叶片光合能力明显下降;此外,突变体中CAT、SOD、APX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OD活性则极显著升高。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表型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图位克隆法最终将该基因定位于第12染色体长臂下端介于In Del-8和RM28746之间约87 kb的区段内,暂名spl21(t),本研究为该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斑点叶突变体 过氧化氢 光合色素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