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髌韧带在髌骨下极及胫骨结节处发生髌韧带起止点双撕脱骨折(bifocal avulsion of patellar tendon,BAPT)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9月至2023年9月于我中心接受治疗的7例BAPT青少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人...目的分析髌韧带在髌骨下极及胫骨结节处发生髌韧带起止点双撕脱骨折(bifocal avulsion of patellar tendon,BAPT)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9月至2023年9月于我中心接受治疗的7例BAPT青少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人口特征、受伤机制、临床表现、影像表现、手术过程及治疗效果。结果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13.6岁,男性占85.7%,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平均为29.1。受伤机制均与膝关节的剧烈被动屈曲及扭转相关。X线对髌韧带起止点双撕脱骨折的诊断率仅为14.3%;CT对髌骨下极撕脱所联合的软骨下骨撕脱识别敏感,诊断率为100%;MRI对髌骨下极骨膜及软骨的撕脱识别敏感,诊断率为100%。髌骨下极损伤选择直接缝合或保守治疗;胫骨结节损伤采用螺钉固定较大骨块,克氏针协助固定较小骨块;髌韧带在胫骨止点处的破裂采用带线锚钉编织并固定。患者在中位15个月的随访中,平均12.3周在影像学上完全愈合,5.3个月恢复膝关节最大活动范围,5.9个月重返损伤前运动。术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平均为93.4分,Tegner评分平均为6.9分。结论髌韧带起止点双撕脱骨折较为罕见,其中髌骨下极的撕脱在X线上易漏诊,当髌骨下极和胫骨结节均存在触痛时应警惕,通过CT或MRI明确诊断。患者通常可在解剖复位及坚强固定后早期活动并恢复良好的关节及运动功能。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髌韧带在髌骨下极及胫骨结节处发生髌韧带起止点双撕脱骨折(bifocal avulsion of patellar tendon,BAPT)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9月至2023年9月于我中心接受治疗的7例BAPT青少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人口特征、受伤机制、临床表现、影像表现、手术过程及治疗效果。结果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13.6岁,男性占85.7%,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平均为29.1。受伤机制均与膝关节的剧烈被动屈曲及扭转相关。X线对髌韧带起止点双撕脱骨折的诊断率仅为14.3%;CT对髌骨下极撕脱所联合的软骨下骨撕脱识别敏感,诊断率为100%;MRI对髌骨下极骨膜及软骨的撕脱识别敏感,诊断率为100%。髌骨下极损伤选择直接缝合或保守治疗;胫骨结节损伤采用螺钉固定较大骨块,克氏针协助固定较小骨块;髌韧带在胫骨止点处的破裂采用带线锚钉编织并固定。患者在中位15个月的随访中,平均12.3周在影像学上完全愈合,5.3个月恢复膝关节最大活动范围,5.9个月重返损伤前运动。术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平均为93.4分,Tegner评分平均为6.9分。结论髌韧带起止点双撕脱骨折较为罕见,其中髌骨下极的撕脱在X线上易漏诊,当髌骨下极和胫骨结节均存在触痛时应警惕,通过CT或MRI明确诊断。患者通常可在解剖复位及坚强固定后早期活动并恢复良好的关节及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