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被引量:2
1
作者 姚树洁 房景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共20页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重大策略。党中央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发展,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庆时强调“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4年的《政府...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重大策略。党中央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发展,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庆时强调“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重要性。顾名思义,战略腹地是相较于沿海(沿边)地区而言的。因此,中西部地区必将是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重点区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长江上游,与东部沿海地区有数千公里的距离,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下,双城经济圈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不断追赶沿海三大经济增长极。该地区人口众多、土地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经济规模较大、科技力量雄厚、战略地位特殊,是打造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的理想核心承载地区之一。本文首先梳理21世纪以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经济增长、人口集聚、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市场培育、对外开放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在此基础上分析该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高发展质量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新时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地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和理论机制研究 被引量:102
2
作者 姚树洁 房景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23,共14页
不断升级的中美贸易摩擦与持续爆发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贸发展造成了重大冲击,全球性经济贸易衰退已经不可避免。面对发达国家市场萎缩、新兴市场体量不足、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等一系列持续演变的风险和挑战,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 不断升级的中美贸易摩擦与持续爆发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贸发展造成了重大冲击,全球性经济贸易衰退已经不可避免。面对发达国家市场萎缩、新兴市场体量不足、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等一系列持续演变的风险和挑战,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应对外部环境复杂局势的战略定位,也是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归纳梳理中国已经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基于中国当前所面临的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环境不确定性,探讨创新发展格局必须立足于"内循环"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机制,分析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战略意义,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内生增长 新冠肺炎疫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基础设施能否促进消费市场发展——来自中国高铁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4
3
作者 房景 姚树洁 +1 位作者 冯根福 安磊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5-74,共20页
培育调动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资源,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增加,是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作为一项典型政府生产性支出,高铁建设可能会对消费市场发展产生挤入或挤出两种方向的作用。本文从典型居民消费需求出发,建立两城市内贸框... 培育调动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资源,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增加,是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作为一项典型政府生产性支出,高铁建设可能会对消费市场发展产生挤入或挤出两种方向的作用。本文从典型居民消费需求出发,建立两城市内贸框架,推导高铁影响消费市场发展的理论模型,从居民闲暇时间配置微观视角和市场一体化宏观视角,提出高铁影响消费市场发展的两种理论机制。基于理论模型,本文使用2007年至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高铁能否促进消费市场发展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可以显著激发外围城市的消费市场发展,但对中心城市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从微观个体视角和宏观市场总体视角来看,高铁产生积极影响的作用机制主要来自于影响居民闲暇时间配置和减轻商品市场分割程度。上述研究发现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也即推动高铁建设,有利于挖掘调动外围城市消费市场潜力,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 消费市场 双重差分 双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推动“双循环”新格局发展的理论及战略对策 被引量:18
4
作者 姚树洁 房景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51,共13页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国内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选择,也是新时代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大理论支撑。深刻理解“双循环”的内在逻辑关系,...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国内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选择,也是新时代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大理论支撑。深刻理解“双循环”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强大并富有韧劲的“双循环”新格局,是我国“十四五”及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命题。笔者侧重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进“双循环”新格局建设,基于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比较优势动态转变的发展经济学理论,透过近年来国际贸易单边主义和技术封锁本质及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等引发的外部环境变化,系统分析科技创新对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崛起的推动作用,总结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经验,探讨新时代我国技术创新推动社会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及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技术创新推进“双循环”新格局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 技术创新 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框架下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基于打造重庆内陆开放高地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姚树洁 欧璟华 房景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24期5-18,共14页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是我国广大西部地区通往东南亚乃至全世界一条重要的陆海贸易路径,实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向海洋对接,并通过"中欧"班列实现了"丝绸之路...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是我国广大西部地区通往东南亚乃至全世界一条重要的陆海贸易路径,实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向海洋对接,并通过"中欧"班列实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南北大通道之间的无缝粘合,对激活我国广大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特别是重庆市建成我国西部开放高地意义重大。从研究"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出发,分析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发展情况及前景,分析"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对重庆统筹利用Y字形交叉口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促进作用,及其所面对的诸如返程货源问题、运输能力与效率问题和统筹协调问题等挑战,并提出如下战略对策:统筹修订重庆始发的铁路货运网络规划,基于中新合作框架与东盟地区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从而充分发挥重庆市物流中心的作用,将重庆打造为国内最大的内陆自由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 中蒙俄经济走廊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阵跨阱、高铁建设与经济增长 被引量:1
6
作者 姚树洁 房景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1-12,共12页
基于"马阵跨阱"理论,构建PSM-DID模型,讨论京沪高铁、京广高铁和沪汉蓉高铁沿线的中心城市是否对其他地级市的经济增长产生溢出效应,并比较三条线路的异质性。得出以下结论:高铁建设对沿线城市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基于"马阵跨阱"理论,构建PSM-DID模型,讨论京沪高铁、京广高铁和沪汉蓉高铁沿线的中心城市是否对其他地级市的经济增长产生溢出效应,并比较三条线路的异质性。得出以下结论:高铁建设对沿线城市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除京沪高铁沿线的中心城市济南之外,三条线路上的其他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都有显著的溢出效应,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收敛俱乐部的中心城市具有不同的溢出能力。有鉴于此,应当加快高速铁路建设,特别是增加和优化从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延伸的高铁线路,以高铁为通道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的溢出效应,同时深入挖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 经济增长 倾向性评分匹配 双重差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国内国际大市场建设的战略价值与路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姚树洁 房景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21,共12页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内需要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抓手,巩固国内大市场主体地位,对外则要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牵引,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内需要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抓手,巩固国内大市场主体地位,对外则要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牵引,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而全球疫情与百年变局叠加对于国内国际大市场建设提出全新挑战。在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工作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突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及构建两大市场的重要性。本文分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发展基础,梳理我国居民消费市场变迁,对比我国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最终消费市场规模;分析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制约因素及发展瓶颈,讨论高水平对外开放面临的现实挑战,多指标分析技术创新与自主研发是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动能;提出国内大市场是推进国际大循环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促进更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解释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相得益彰的内在逻辑;最后提出促进国内国际大市场建设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统一大市场 高水平对外开放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过程的工程项目标准化造价管理研究
8
作者 房景 《区域治理》 2018年第44期81-81,共1页
目前,我国建筑业市场竞争力日益激烈,企业如果想占据足够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做好工程造价管理,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本文主要对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展开探讨.
关键词 全过程 项目标准化 造价管理 建筑造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及实践
9
作者 姚树洁 房景 《重庆社会科学》 2024年第5期5-22,共18页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的全新理念,总书记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包含一切能够促进新兴...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的全新理念,总书记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包含一切能够促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及形态。这是在传统生产力形式不足以支持我国新时代产业爬坡、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现实需求背景下提出的全新理念,是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科学指引。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改造社会生产方式,具有引领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提供经济增长新动能、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等多个维度的重要作用。培育新质生产力,应当围绕加强技术创新、聚焦人力资本积累、改善创业环境、促进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综合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时代 经济影响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