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千粒重性状遗传体系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戚存扣 盖钧镒 +4 位作者 傅寿仲 浦惠明 张洁夫 陈新军 高建琴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274-1277,共4页
通过遗传差异较大的 2个甘蓝型油菜 (BrassicanapusL )纯系亲本组合 (HSTC14×宁油 7号 )衍生后代的世代家系群体分析 ,应用主基因 +多基因家系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研究油菜千粒重的遗传体系。结果表明 ,甘蓝型油菜HSTC14×宁... 通过遗传差异较大的 2个甘蓝型油菜 (BrassicanapusL )纯系亲本组合 (HSTC14×宁油 7号 )衍生后代的世代家系群体分析 ,应用主基因 +多基因家系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研究油菜千粒重的遗传体系。结果表明 ,甘蓝型油菜HSTC14×宁油 7号组合千粒重遗传体系系由一对主基因 +多基因构成 ,主基因中只有加性效应 (d =0 10 6 2 ) ,不存在显性效应 ;多基因存在加性 ([d]=0 2 2 2 8)和显性效应 ,但显性效应为负值 ([h]=- 0 2 80 0 )。表明该组合千粒重主要由主基因加性效应和多基因效应决定 ,但无杂种优势。F2∶3家系群体主基因遗传力为 83 39% ,多基因遗传力为 11 71%。HSTC14×宁油 7号组合千粒重的改良可能受主基因无显性效应 ,多基因显性效应为负值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SSICA NAPUS L. 千粒重 遗传体系 主基因+多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蔬兼用双低油菜新品种——宁油16号 被引量:11
2
作者 戚存扣 陈新军 +3 位作者 张洁夫 浦惠明 高建芹 傅寿仲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8-138,共1页
关键词 新品种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甘蓝型双低油菜 2004年8月 甘蓝型油菜 作物种植 油菜生长 经济作物 育种目标 研究所 蔬菜 油料 饲料 主茎 油用 植株 摘薹 食味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低芥酸、黄籽新品种宁油10号的选育 被引量:21
3
作者 戚存扣 傅寿仲 +5 位作者 浦惠明 伍贻美 张洁夫 陈玉卿 高冠军 陈爱华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8-29,共2页
甘蓝型油菜低芥酸、黄籽新品种宁油10号的选育戚存扣傅寿仲浦惠明伍贻美张洁夫陈玉卿高冠军陈爱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南京210014)宁油10号(原名Ⅰ1136)是我国第一个甘蓝型油菜低芥酸、黄籽新品种,19... 甘蓝型油菜低芥酸、黄籽新品种宁油10号的选育戚存扣傅寿仲浦惠明伍贻美张洁夫陈玉卿高冠军陈爱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南京210014)宁油10号(原名Ⅰ1136)是我国第一个甘蓝型油菜低芥酸、黄籽新品种,1997年10月16日通过江苏省农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 油菜 宁油10号 选育 特性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品种间籽粒产量及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被引量:25
4
作者 戚存扣 浦惠明 +3 位作者 张洁夫 傅寿仲 陈新军 高建芹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145-150,共6页
 应用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了遗传来源不同的1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间66个双列组合的单株籽粒产量及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结果,21个组合单株籽粒产量具有超高亲优势,超高亲优势率为70 24%(30 70%~218 10%)。产量性状中,8个组合千粒重表...  应用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了遗传来源不同的1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间66个双列组合的单株籽粒产量及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结果,21个组合单株籽粒产量具有超高亲优势,超高亲优势率为70 24%(30 70%~218 10%)。产量性状中,8个组合千粒重表现超高亲优势(3 57%~20 48%),其中7个组合为低千粒重亲本组合;47个组合单株角果数具有超高亲优势,平均超高亲优势率为28 02%(0 93%~97 87%);13个组合的每角粒数有超高亲优势,平均超高亲优势率为11 67%。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品种间籽粒产量超高亲杂种优势明显,可利用的杂种优势潜力较大;杂交油菜籽粒产量的杂种优势主要源自单株角果数的杂种优势,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对籽粒产量的杂种优势贡献较小。文中讨论了甘蓝型油菜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品种 籽粒产量 产量性状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 被引量:38
5
作者 戚存扣 盖钧镒 章元明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2-187,共6页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甘蓝型油菜无芥酸品种HSTC14与高芥酸品种宁油7号杂交组合P1、F1、P2、B1:2、B2:2和F2:3 6个家系世代群体芥酸含量进行了多世代联合分 析,结果表明:HSTC14×宁油7号组合芥酸含量受2...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甘蓝型油菜无芥酸品种HSTC14与高芥酸品种宁油7号杂交组合P1、F1、P2、B1:2、B2:2和F2:3 6个家系世代群体芥酸含量进行了多世代联合分 析,结果表明:HSTC14×宁油7号组合芥酸含量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遗传.该杂交组合B1:2、B2:2和F2:3群体芥酸含量主基因遗传率为28.25~69.57%,多基因遗传率为29.81%~70.39%,表明该组合芥酸含量是由2对主基因+多基因相互配合控制遗传的。主基因效应中加性效应明显,第1对主基因显性效应绝对值较高;上位性效应中,第1对主基因加性×第2对主基因显性效应明显;多基因效应主要是加性和显性效应。控制HSTC14×宁油7号组合芥酸含量的2对主基因基因效应不等。第1对主基因da的基因效应为-12.1712,而第2对主基因db的基因效应只-6.5423,相当于第1对主基因效应的53.75%,2对主基因对芥酸含量的贡献大小差异较大。讨论了形成控制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2个主基因位点基因效应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基因+多基因 甘蓝型油菜 芥酸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Brassicanapus L.)千粒重性状主位点组遗传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戚存扣 浦惠明 +4 位作者 张洁夫 傅寿仲 高建芹 陈新军 盖钧镒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共5页
应用作物数量性状QTL体系的主位点组检测方法分析不同遗传来源的 12个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L. )亲本的千粒重性状的遗传差异类型、主位点组基因型和基因效应。结果表明: 12个甘蓝型油菜亲本间千粒重性状受 3个主位点组基因控制,各... 应用作物数量性状QTL体系的主位点组检测方法分析不同遗传来源的 12个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L. )亲本的千粒重性状的遗传差异类型、主位点组基因型和基因效应。结果表明: 12个甘蓝型油菜亲本间千粒重性状受 3个主位点组基因控制,各主位点组基因效应的方向、大小不等。3个主位点组基因的加性效应 (dM )分别为0 316 3**、-0 141 9*和-0 003 7; 3个主位点组基因的显性效应(hM)分别为-0 033 7、0 184 3*和-0 212 9*。主位点组基因加性效应(dM)的和为正值;显性效应(hM)的和为负值。主位点组遗传变异百分率为 54 44%,微位点组的遗传变异百分率为 33 26%。文中讨论了亲本和亲本间杂种千粒重性状的遗传特点和改良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点 千粒重 性状 亲本 显性效应 油菜 基因效应 基因型 改良 基因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埃塞俄比亚芥二体附加系植株形态及细胞学鉴定 被引量:7
7
作者 戚存扣 浦惠明 +1 位作者 傅寿仲 仲裕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717-722,共6页
从甘蓝型油菜品种“3-63-4-5-1”与埃塞俄比亚芥品种“Dodolla”杂种F_1植株开放受粉获得的F_2群体中筛选出一株半不育、矮杆、甘蓝型油菜类型植株,经连续4个世代自交、分离鉴定出一个二体附加系“92I1096”。细胞学观察结果,其根尖细... 从甘蓝型油菜品种“3-63-4-5-1”与埃塞俄比亚芥品种“Dodolla”杂种F_1植株开放受粉获得的F_2群体中筛选出一株半不育、矮杆、甘蓝型油菜类型植株,经连续4个世代自交、分离鉴定出一个二体附加系“92I1096”。细胞学观察结果,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2n=40,比其母本甘蓝型油菜(2n=38)多两条额外染色体。花粉母细胞(PMCs)减数分裂中期(MI)染色体构型平均为0.47Ⅰ+119.77Ⅱ,未发现多价体存在。减数分裂末期,往往出现两个落后染色体,最终产生染色体数为20+20的二分体。该二体附加系可能为在甘蓝型油菜整组染色体的基础上添加了二条埃塞俄比亚芥外源染色体,这两个外源染色体可能来自埃塞俄比亚芥的B染色体组。二体附加系“92I1096”的植株形态为甘蓝型油菜类型,花粉育性平均为92.55%。但结实性欠佳。二体附加系“92I1096”植株较矮,平均株高为100.2cm,极易从形态上加以识别。文中还讨论了矮杆基因作为该二体附加系的标记性状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埃塞俄比亚芥 形态 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性分析及自交系基础群体筛选 被引量:7
8
作者 戚存扣 陈玉卿 +3 位作者 张洁夫 高冠军 博寿仲 惠飞虎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1-13,共3页
对不同来源的21份白菜型油菜品种(系)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3个品种(系)表现为自交不亲和(亲和指数<1),8个表现为自交系和(亲和指数>1)。云南、贵州两省的品种属自交不亲和类型,8个品种平均自交亲和指数为0.23(0~0.63... 对不同来源的21份白菜型油菜品种(系)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3个品种(系)表现为自交不亲和(亲和指数<1),8个表现为自交系和(亲和指数>1)。云南、贵州两省的品种属自交不亲和类型,8个品种平均自交亲和指数为0.23(0~0.63),平均给角率为6.36%(0~17.42%)。长江中下游地区品种间自交亲和性差异较大,13个品种(系)平均自交亲和指数为1.87(0.08~6.43),平均给角率为35.35%(3.27%~76.09%)。自交亲和性较强的群体内个体间自交特性存在着基因型差异。群体自交亲和指数越高,群体内自交亲和基因型分布频率越高。这类群体可选为自交系筛选的基础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亲和性 自交系 基础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与埃塞俄比亚芥种间杂交亲和性及F_1植株形态 被引量:11
9
作者 戚存扣 傅寿仲 浦惠明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89年第3期27-33,共7页
对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与埃塞俄比亚芥(Brassica carinata Br.)种间杂交亲和性及F_1植株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间杂交亲和性显著低于双亲种内杂交亲和性。种间杂交亲和指数为0.76;种内杂交亲和指数,N×N为14.91,Ca&... 对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与埃塞俄比亚芥(Brassica carinata Br.)种间杂交亲和性及F_1植株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间杂交亲和性显著低于双亲种内杂交亲和性。种间杂交亲和指数为0.76;种内杂交亲和指数,N×N为14.91,Ca×Ca为5.66。尽管种间杂交结角率为62.17%,但空角率高达73.50%,而且平均每角结籽数(1.22粒)显著低于种内杂交组合(N×N为16.93,Ca×Ca为5.69)。种间杂交的正反交亲和性有明显差异,N×Ca和Ca×N组合的亲和指数分别为1.42和0.04;空角率分别为47.81%和95.48%;平均每角种子数分别为2.59和0.06粒。种间杂交亲和程度,正交(N×Ca)强于反交。杂种F_1植株形态为双亲中间型但偏向于埃芥,F_1植株营养生长旺盛,但雄蕊外形不正常,表现不孕,回交有可能克服该种问杂种F_1的不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芥菜 种间杂交 亲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油菜科学技术发展50年 被引量:19
10
作者 戚存扣 傅寿仲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30-436,共7页
对江苏省近50年(1959~2009)油菜品种改良、栽培技术发展进行了总结。江苏油菜栽培技术发展,从总结群众经验起步,逐步研究建立了以"看苗诊断(施肥、管理实践)"为核心的"油菜‘三发’栽培技术"、以"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为... 对江苏省近50年(1959~2009)油菜品种改良、栽培技术发展进行了总结。江苏油菜栽培技术发展,从总结群众经验起步,逐步研究建立了以"看苗诊断(施肥、管理实践)"为核心的"油菜‘三发’栽培技术"、以"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为路线的"油菜群体质量栽培技术"和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目标的"油菜保优、轻型、简化、高效栽培技术"等技术体系,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江苏油菜品种改良经历了"甘蓝型油菜品种替代白菜型油菜品种"、"优质品种替代非优质品种"和"杂交油菜替代常规油菜"3个阶段。每一次品种更替的结果都是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是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发展引导油菜从"小作物"走向"大作物",推动了油菜产业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油菜 品种改良 栽培技术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二体附加系92Ⅰ 1096附加染色体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戚存扣 高冠军 +2 位作者 浦惠明 傅寿仲 仲裕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5,共5页
应用细胞学方法研究了甘蓝型油菜二体附加系 92 1 0 96( Brassica napus-carinata2 n=4 0 )和甘蓝型油菜整倍体品种宁油 1 0号 ( B.napus L.2 n=3 8)及其杂种的体细胞染色体数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配对行为。结果 ,甘蓝... 应用细胞学方法研究了甘蓝型油菜二体附加系 92 1 0 96( Brassica napus-carinata2 n=4 0 )和甘蓝型油菜整倍体品种宁油 1 0号 ( B.napus L.2 n=3 8)及其杂种的体细胞染色体数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配对行为。结果 ,甘蓝型油菜二体附加系 92 1 0 96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稳定在 2 n=4 0条。它与宁油1 0号间的正反交杂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2 n=3 9条。表明二体附加系 92 1 0 96的两条外源的同源附加染色体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机会相等。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 MI) ,杂种的 3 9条染色体配对成 1 9 +1 I,少数细胞出现了多价体 ,但在观察的所有花粉母细胞中均携有一个单价体。 92 1 0 96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晚后期( AI) ,二分体细胞的染色体构型为 2 0 +2 0的细胞占 93 .54%。表明该二体附加系的附加染色体能在杂种后代中稳定传递 ,不易因遗传排斥而丢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二体附加系 遗传 附加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与埃芥种间杂种F_1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戚存扣 浦惠明 +1 位作者 傅寿仲 仲裕泉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91年第4期8-12,共5页
对甘蓝型油菜黄褐籽品系881127、Y 173、Y 187与埃芥黄种皮品种:Dodola、216845的种间杂种F_1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杂种F_1根尖细胞染色体数2n=36,从细胞学上证实了该种间杂种F_1的杂种性质。杂种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异常... 对甘蓝型油菜黄褐籽品系881127、Y 173、Y 187与埃芥黄种皮品种:Dodola、216845的种间杂种F_1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杂种F_1根尖细胞染色体数2n=36,从细胞学上证实了该种间杂种F_1的杂种性质。杂种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异常,减数分裂中期Ⅰ形成较多的单价体(平均为16.06条),而配对二价体数目较少,平均只9.71条。染色体基本构型为(12—20)Ⅰ+(8—12)Ⅱ+(0—1)Ⅲ。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末期,部分单价体形成落后染色体,导致小孢子退化,产生不育花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甘蓝型 埃芥 种间杂交 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遗传来源甘蓝型油菜开花期的基因型差异和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戚存扣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55-460,共6页
应用作物数量性状 QTL体系检测的主位点组方法对不同地理来源的甘蓝型油菜 (Brassica napus L .) 12个品种双列杂交组合的开花期 (播种—初花日数 )性状的遗传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开花期的遗传受 4个主基因控... 应用作物数量性状 QTL体系检测的主位点组方法对不同地理来源的甘蓝型油菜 (Brassica napus L .) 12个品种双列杂交组合的开花期 (播种—初花日数 )性状的遗传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开花期的遗传受 4个主基因控制 ,其加性效应分别为 - 17.2 2 * * ,2 .71* ,6 .0 9* * 和 - 1.0 5 ,显性效应分别为 - 3.6 7* ,1.0 7* ,4 .5 2 *和 - 2 .78* ,各主基因效应方向、大小不等。主基因遗传率为 81.4 4 % ,多基因遗传率为 12 .90 %。文中估计了 12个甘蓝型油菜亲本开花期基因的基因型 ,并讨论了形成亲本间开花期遗传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来源 甘蓝型油菜 开花期 基因型差异 遗传效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菜型油菜品种间和自交系间杂种优势效应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戚存扣 高冠军 +2 位作者 张洁夫 傅寿仲 惠飞虎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0-32,共3页
本试验主要研究了白菜型油菜品种间和自交系间的杂种优势效应。 6个白菜型油菜品种间的 15个组合产量测定结果 ,除 3个组合具有正向超亲优势外 (优势率为 1 4%、6 0 %和8 4% ) ,其余组合均表现为负向超亲优势。 4个自交系间 12个杂... 本试验主要研究了白菜型油菜品种间和自交系间的杂种优势效应。 6个白菜型油菜品种间的 15个组合产量测定结果 ,除 3个组合具有正向超亲优势外 (优势率为 1 4%、6 0 %和8 4% ) ,其余组合均表现为负向超亲优势。 4个自交系间 12个杂交组合产量测定结果 ,9个组合具有正向超亲优势 ,其中 5个组合的超亲优势达 2 5 0 %~ 96 4%。它们中有 3个组合具有超标准品种优势 (优势率在 13 58%~ 35 80 %之间 )。表明白菜型油菜品种间可利用的杂种优势潜力较小 ,而自交系间杂种优势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品种 自交系 杂种优势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F_2群体主要脂肪酸含量间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戚存扣 浦惠明 傅寿仲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11-15,共5页
对甘蓝型油菜常规良种“宁油七号”(芥酸含量51.38%)与加拿大双低油菜品种“威斯特”(Westar,芥酸含量<1%)杂种F_2种子群体的主要脂肪酸含量间进行了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导入无芥酸基因的杂种F_2群体中芥酸(C_(22:1))与廿... 对甘蓝型油菜常规良种“宁油七号”(芥酸含量51.38%)与加拿大双低油菜品种“威斯特”(Westar,芥酸含量<1%)杂种F_2种子群体的主要脂肪酸含量间进行了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导入无芥酸基因的杂种F_2群体中芥酸(C_(22:1))与廿碳烯酸(C_(20:1))含量呈正相关关系(r=0.4055,P<0.01),芥酸与油酸(C_(18:1))、亚油酸(C_(18:2))、亚麻酸(C_(18:3))含量间呈负相关关系(r=—0.9335、r=—0.7391,r=—0.3043,P均<0.01)。回归分析表明,芥酸含量的变化对油酸含量影响最大,回归系数(b)为—1.0103,对廿碳烯酸和亚油酸含量影响较小,b值分别为0.1842和—0.1453;而芥酸含量的变化对亚麻酸含量几乎无影响(b=—0.0306)。廿碳烯酸与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间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1%显著水平。这一结果表明,芥酸、廿碳烯酸和油酸含量可能受同一基因系统控制。分析结果,油酸含量的变化对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影响相当小(b值分别为0.1345和0.0197),而亚油酸与亚麻酸含量间呈正相关关系(r=0.50235,P<0.01,b=0.2572)。表明该群体中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可能受一独立基因系统控制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脂肪酸 分析 杂种二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与埃塞俄比亚芥杂交F_1衍生后代的育性及性状变异 被引量:4
16
作者 戚存扣 浦惠明 傅寿仲 《中国油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8-10,21,共4页
甘蓝型油莱与埃塞俄比亚芥杂种F_1衍生后代育性及性状变异的研究结果表明:(1)育性随世代的衍生而增加,植株育性从BCF_2的85.71%提高到BCF_3的99.36%;花粉育性从BC_1F_2的61.7%提高到BC_1F_3的72.6%。(2)植株经济性状随世代提高而不... 甘蓝型油莱与埃塞俄比亚芥杂种F_1衍生后代育性及性状变异的研究结果表明:(1)育性随世代的衍生而增加,植株育性从BCF_2的85.71%提高到BCF_3的99.36%;花粉育性从BC_1F_2的61.7%提高到BC_1F_3的72.6%。(2)植株经济性状随世代提高而不断改善。BC_1F_2和BC_1F_3的每角粒数分别为9.63和13.55粒,单株产量分别为13.62克和21.05克,但在BC_1F_3,种间杂种的遗传紊乱现象依然存在。(3)连续4个世代分离筛选,获得一些变异新类型,如无花瓣、黄种皮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杂交育种 F1代 育性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的遗传 被引量:21
17
作者 戚存扣 傅寿仲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58-60,共3页
甘蓝型油莱白花品系与黄花品系正反交F_1、F_2及BCF_1代花瓣颜色遗传表现,正反交F_1植株花色为乳白色,呈双亲中间型。F_2代分离出白、乳白和黄色三种花瓣色类型植株,白色和乳白色花植株数(311)与黄色花植株(117)数呈3:1分离。F_1与双亲... 甘蓝型油莱白花品系与黄花品系正反交F_1、F_2及BCF_1代花瓣颜色遗传表现,正反交F_1植株花色为乳白色,呈双亲中间型。F_2代分离出白、乳白和黄色三种花瓣色类型植株,白色和乳白色花植株数(311)与黄色花植株(117)数呈3:1分离。F_1与双亲回交后代分离出两种类型花色植株。与白花亲本回交后分离出白和乳白两种花色植株;与黄色亲本回交后,分离出乳白和黄花两种花色植株,且均呈1:1分离。表明,本文所应用的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对黄花呈不完全显性遗传。甘蓝型油菜的花瓣色受一对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白花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油菜品质改良育种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戚存扣 傅寿仲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4-36,共3页
江苏省油菜育种已转入双低(低芥酸、低硫甙)育种阶段,并育成“2051”、”3108”和“8705”等几个双低品系,通过省区试和大区区试。油菜品质改良育种与品质分析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目前,双低品种(系)的稳产性还比... 江苏省油菜育种已转入双低(低芥酸、低硫甙)育种阶段,并育成“2051”、”3108”和“8705”等几个双低品系,通过省区试和大区区试。油菜品质改良育种与品质分析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目前,双低品种(系)的稳产性还比不上常规品种,这与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狭窄、品质性状与嵅啃宰醇涞母合蛳喙匾约巴庠瓷投杂善分植坑跋煊泄亍U庑┛赏ü忧吭咏磺妆狙≡瘛改良育种程序和应用育种新技术来克服,从而提高育成品种的丰产、稳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品质改良 产量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低高产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宁油12号 被引量:1
19
作者 戚存扣 浦惠明 +4 位作者 傅寿仲 张洁夫 陈新军 高建芹 黄迎弟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210-210,共1页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新品种 “宁油12号” 产量表现 特征特性 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杂种优势的改良研究——待改良组合的主位点组分析及供体亲本选择 被引量:1
20
作者 戚存扣 盖钧镒 +5 位作者 浦惠明 张洁夫 陈新军 高建芹 伍贻美 傅寿仲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200-204,共5页
应用作物数量性状主位点组分析方法分析了甘蓝型油菜 (BrassicanapusL .)品种“宁杂 1号”的保持系、恢复系与 10个供体亲本间组合的单株种子产量差异 ,估算出代表外源有利基因的遗传参数 μG′值 ,以此作为标准选择供体亲本 ,改良宁杂 ... 应用作物数量性状主位点组分析方法分析了甘蓝型油菜 (BrassicanapusL .)品种“宁杂 1号”的保持系、恢复系与 10个供体亲本间组合的单株种子产量差异 ,估算出代表外源有利基因的遗传参数 μG′值 ,以此作为标准选择供体亲本 ,改良宁杂 1号的杂种优势。单株产量分析结果 ,虽然 10个供体亲本与“宁R1”间杂种组合单株产量的杂种优势明显 ,但 10个供体亲本中只有P6(“宁油 10号”)与“宁B6”间杂交组合产量比宁杂 1号明显提高(7 78% )。这表明通过直接选择恢复系来提高宁杂系统杂种组合的杂种优势的效率有限。 10个供体亲本的单株产量的G位点组效应 (μG′)值分析结果 ,有 3个供体亲本的 μG′值较高 ,达到显著水平 (P <0 0 5 )。这 3个亲本分别为“五十铃”、“苏油 1号”和“中油 82 1” ,它们可使宁杂 1号的单株产量分别获得 2 8 49%、2 9 70 %和 45 6 6 %的提高 ,表明这 3个亲本可作为候选供体亲本来改良宁杂 1号的杂种优势。此外 ,研究结果还显示改良恢复系的配合力是提高宁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主位点组 杂种优势 遗传改良 杂交组合 亲本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