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千粒重性状遗传体系分析 |
戚存扣
盖钧镒
傅寿仲
浦惠明
张洁夫
陈新军
高建琴
|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4 |
16
|
|
2
|
甘蓝型油、蔬兼用双低油菜新品种——宁油16号 |
戚存扣
陈新军
张洁夫
浦惠明
高建芹
傅寿仲
|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11
|
|
3
|
甘蓝型油菜低芥酸、黄籽新品种宁油10号的选育 |
戚存扣
傅寿仲
浦惠明
伍贻美
张洁夫
陈玉卿
高冠军
陈爱华
|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
1998 |
21
|
|
4
|
甘蓝型油菜品种间籽粒产量及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
戚存扣
浦惠明
张洁夫
傅寿仲
陈新军
高建芹
|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
2003 |
25
|
|
5
|
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 |
戚存扣
盖钧镒
章元明
|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1 |
38
|
|
6
|
油菜(Brassicanapus L.)千粒重性状主位点组遗传分析 |
戚存扣
浦惠明
张洁夫
傅寿仲
高建芹
陈新军
盖钧镒
|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7
|
甘蓝型油菜-埃塞俄比亚芥二体附加系植株形态及细胞学鉴定 |
戚存扣
浦惠明
傅寿仲
仲裕泉
|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5 |
7
|
|
8
|
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性分析及自交系基础群体筛选 |
戚存扣
陈玉卿
张洁夫
高冠军
博寿仲
惠飞虎
|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
1997 |
7
|
|
9
|
甘蓝型油菜与埃塞俄比亚芥种间杂交亲和性及F_1植株形态 |
戚存扣
傅寿仲
浦惠明
|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
1989 |
11
|
|
10
|
江苏油菜科学技术发展50年 |
戚存扣
傅寿仲
|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19
|
|
11
|
甘蓝型油菜二体附加系92Ⅰ 1096附加染色体的遗传研究 |
戚存扣
高冠军
浦惠明
傅寿仲
仲裕泉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0 |
4
|
|
12
|
甘蓝型油菜与埃芥种间杂种F_1的细胞学研究 |
戚存扣
浦惠明
傅寿仲
仲裕泉
|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
1991 |
5
|
|
13
|
不同遗传来源甘蓝型油菜开花期的基因型差异和遗传效应分析 |
戚存扣
盖钧镒
|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11
|
|
14
|
白菜型油菜品种间和自交系间杂种优势效应分析 |
戚存扣
高冠军
张洁夫
傅寿仲
惠飞虎
|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
2000 |
4
|
|
15
|
甘蓝型油菜F_2群体主要脂肪酸含量间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
戚存扣
浦惠明
傅寿仲
|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
1993 |
8
|
|
16
|
甘蓝型油菜与埃塞俄比亚芥杂交F_1衍生后代的育性及性状变异 |
戚存扣
浦惠明
傅寿仲
|
《中国油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3 |
4
|
|
17
|
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的遗传 |
戚存扣
傅寿仲
|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
1992 |
21
|
|
18
|
江苏省油菜品质改良育种进展 |
戚存扣
傅寿仲
|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
1997 |
4
|
|
19
|
双低高产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宁油12号 |
戚存扣
浦惠明
傅寿仲
张洁夫
陈新军
高建芹
黄迎弟
|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
2003 |
1
|
|
20
|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杂种优势的改良研究——待改良组合的主位点组分析及供体亲本选择 |
戚存扣
盖钧镒
浦惠明
张洁夫
陈新军
高建芹
伍贻美
傅寿仲
|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
2001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