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体半导体激光外照射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血浆肽类神经递质及其与免疫,血粘度,抗氧化等活性的相关观察 被引量:45
1
作者 成侃 王懿 +3 位作者 占世坤 胡秉诚 王如瑶 成柏华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32-136,共5页
本工作应用半导体激光 ( 650 nm,1 5~ 2 0 m W,CW)穴位照射人体双侧“扶突”穴后 ,同步观察其在血浆肽类神经递质上的变化以及其在血液黏度 ,免疫功能 ,抗氧化体系等方面的影响及其相关性。结果发现βEp有非常显著性的下降 ( P<0 .0... 本工作应用半导体激光 ( 650 nm,1 5~ 2 0 m W,CW)穴位照射人体双侧“扶突”穴后 ,同步观察其在血浆肽类神经递质上的变化以及其在血液黏度 ,免疫功能 ,抗氧化体系等方面的影响及其相关性。结果发现βEp有非常显著性的下降 ( P<0 .0 2 ) ,患者的 NK细胞活性 ,在照射后即有所显著性地提高 ( P<0 .0 5)。患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亦有同步增加 ( P<0 .0 5)。此外在血液流变学方面 ,发现血粘度指标中有低切和红细胞压积等 ,有着非常显著性的降低 ,分别为 ( P<0 .0 5,P<0 .0 0 1 )。这些结果充分提示 :半导体激光 ( 650 nm,1 5~ 2 0 m W,CW)穴位照射人体特定穴位后 ,可以显著性地提高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 ,同步增加机体的抗自由基的能力 ,减少机体或细胞的损伤。由于能迅速降低血粘度 (低切 )又可显著降低红细胞压积 ,故又能促进血液流通 ,改善机体或局部的血供和营养状态。所以是一种既无损伤又具良好疗效的临床应用的辅助治疗手段。作者对其机理亦作了简短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激光 肽类神经递质 NK细胞 SOD 血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导体激光对人体穴位外照射及家兔血管内照射后对SOD、LPO及GSH、GSH-PX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成侃 王懿 +5 位作者 占世坤 胡秉诚 高岷 金慧芳 王如瑶 成柏华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46-49,共4页
活性氧等自由基对机体可以影响许多生理和病理的过程 ,并认为在诱发某些疾病的机制上起着关键作用。本工作主要以半导体激光取代氦氖激光 ,体外穴位外照射取代血管内照射 ( ILIB)以观察激光对体内SOD、LPO( MDA)、GSH及 GSH-PX的影响。... 活性氧等自由基对机体可以影响许多生理和病理的过程 ,并认为在诱发某些疾病的机制上起着关键作用。本工作主要以半导体激光取代氦氖激光 ,体外穴位外照射取代血管内照射 ( ILIB)以观察激光对体内SOD、LPO( MDA)、GSH及 GSH-PX的影响。实验结果提示 :半导体激光 ( 650 nm,1 0~ 1 5m W,CW)照射人体“扶突”穴位后 ,可以即刻非常显著地提高血清 SOD的活性 ( P<0 .0 0 5)。这将有效地即刻提高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 ,改进当前的临床治疗方法 (血管内照射 )以及免除患者的血管损伤 ,细菌感染等等的作用 ,再加仪器更轻巧 ,故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过氧化脂质 LPO( MDA)方面 ,虽亦见有相应减少的倾向 ,但不显著。在 GSH及 GSH-PX的抗氧化体系中 ,激光对它影响似乎不大。本工作还对家兔进行了模拟血管内照射的观察 ,在 SOD、LPO方面亦有类似倾向 ,但均未达显著性差异。可能与方法及剂量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激光 穴位照射 血管内照射 氧自由基 S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附4例报告) 被引量:1
3
作者 成侃 胡秉诚 +5 位作者 李国文 赵卫国 王健 李云峰 林东 胡锦清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0年第1期50-52,共3页
关键词 颅内肿瘤 JFN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远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14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成侃 沈建康 +3 位作者 赵卫国 王健 蔡瑜 詹世坤 《中华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4年第8期11-12,共2页
目的 颈静脉孔区肿瘤位于颅底深部,临近主要动静脉及颅神经,手术显露困难。介绍选用远极外侧入路能良好暴露该区。方法 经切除14例颅底颈静脉孔区肿瘤,三维CTA模拟手术入路9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8例,大部切除6例。术后病人临床症状... 目的 颈静脉孔区肿瘤位于颅底深部,临近主要动静脉及颅神经,手术显露困难。介绍选用远极外侧入路能良好暴露该区。方法 经切除14例颅底颈静脉孔区肿瘤,三维CTA模拟手术入路9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8例,大部切除6例。术后病人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笔者就诊断特点、分型和手术入路选择等进行讨论,提出了选用远外侧入路对该肿瘤的手术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 颈静脉孔区肿瘤 外侧入路 颅底 诊断 手术 三维CT 结论 困难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除3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体会
5
作者 成侃 胡秉诚 +3 位作者 李国文 赵卫国 林东 沈建康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1999年第4期58-60,共3页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JFN)是罕见的颅内肿瘤,占颅内神经鞘瘤2.9%~4%。并位于颅底重要神经血管之间,手术切除困难。近期我们对3例JFN病人采用远外侧入路和颞下窝入路切除肿瘤,手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关键词 颈静脉孔区 神经鞘瘤 切除 肿瘤 体会 颅底 神经血管 罕见 颅内 颞下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铅电极的制备、表征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徐亮 赵芳 +2 位作者 农佳莹 成侃 张勇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59-963,共5页
以电沉积法制备了Ti/PbO2和Ti/MnO2/PbO22种电极。采用SEM、XRD和XPS等分析方法表征了电极的形貌、元素组成及元素化学态,并以罗丹明B为目标有机物,考察了所制备电极的析氧极化曲线和电催化活性以及Ti/MnO2/PbO2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研... 以电沉积法制备了Ti/PbO2和Ti/MnO2/PbO22种电极。采用SEM、XRD和XPS等分析方法表征了电极的形貌、元素组成及元素化学态,并以罗丹明B为目标有机物,考察了所制备电极的析氧极化曲线和电催化活性以及Ti/MnO2/PbO2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研究结果表明,Ti/MnO2/PbO2电极的稳定性、使用寿命、析氧电位和电催化活性较Ti/PbO2电极都有所提高,并且罗丹明B在Ti/MnO2/PbO2电极上的反应主要发生在析氧反应区,且反应不可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PbO2 Ti/MnO2/PbO2 电沉积 电催化 循环伏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合金网在颅骨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7
作者 濮春华 胡锦清 +5 位作者 赵卫国 沈建康 李国文 成侃 李云峰 林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43-443,共1页
关键词 钛合金网 颅骨成形术 影像学检查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眶上匙孔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 被引量:9
8
作者 沈建康 赵卫国 +2 位作者 卞留贯 成侃 蔡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74-777,共4页
目的 评价眶上匙孔入路切除小型鞍结节脑膜瘤的技术和效果。方法分析我科2003年1月~2005年12月,经眶上匙孔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15例,有限的眶上开颅宽25~30mm,高15~20mm,讨论肿瘤的大小、手术技巧、手术结果和并发症。结景尽管... 目的 评价眶上匙孔入路切除小型鞍结节脑膜瘤的技术和效果。方法分析我科2003年1月~2005年12月,经眶上匙孔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15例,有限的眶上开颅宽25~30mm,高15~20mm,讨论肿瘤的大小、手术技巧、手术结果和并发症。结景尽管开颅小,但可提供足够的空间进行颅内操作,保护脑和其他重要结构。该组患者出院时恢复良好,肿瘤全切除率达93.3%,术后视力改善者达86.7%,没有与人路相关的术后并发症。结论对于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来说,眶上匙孔人路是用于切除最大径〈3cm鞍结节脑膜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鞍结节 匙孔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手术和栓塞中的价值 被引量:19
9
作者 胡锦清 沈建康 +3 位作者 林东 凌华威 赵卫国 成侃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02-106,共5页
目的 评估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AN)手术和栓塞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211例行CTA检查并进行了手术或栓塞治疗的AN, 196例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所有患者根据CTA的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和指导手术或栓塞的进行... 目的 评估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AN)手术和栓塞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211例行CTA检查并进行了手术或栓塞治疗的AN, 196例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所有患者根据CTA的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和指导手术或栓塞的进行。结果 7例CTA出现技术性失误,其余CTA影像均被手术或栓塞所证实。CTA发现了DSA漏诊的2例小型AN。CTA提供的AN的部位、瘤体、瘤颈、瘤体/瘤颈比等参数,有利于早期确定治疗方案。66例行夹闭术,依据CTA所模拟的手术入路影像均可顺利找到AN,CTA能有效地提供AN与载瘤动脉、周围分支及颅底骨结构之间的三维关系信息。145例行栓塞治疗,CTA的结果均被DSA所证实,对前交通、基底动脉顶端AN,CTA均准确指导导引导管进入的方向,能清晰显示瘤颈的投射角度和瘤体瘤颈比,辅助确定工作角度和是否需要支架植入。结论 CTA有助于AN治疗方案地迅速确定,为早期治疗提供确切依据和指导信息,对AN手术或栓塞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夹闭手术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6
10
作者 尚寒冰 赵卫国 +4 位作者 沈建康 濮春华 蔡瑜 林东 成侃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外科手术治疗特点。方法对1999年2月-2006年5月施行手术治疗的21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患者(肿瘤位于小脑半球者14例,第四脑室内延髓背侧2例,延髓下部1例和脊髓内...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外科手术治疗特点。方法对1999年2月-2006年5月施行手术治疗的21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患者(肿瘤位于小脑半球者14例,第四脑室内延髓背侧2例,延髓下部1例和脊髓内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结果手术全切除肿瘤患者14例,次全切除7例,其中2例于手术前施行微导管超选择性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术。手术后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改善18例,2例因脑积水症状未改善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手术后并发出血,再次手术。12例患者平均随访25个月,9例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1例遗留小脑性共济失调,2例肿瘤复发(1例再次手术全切除肿瘤;1例多部位复发而行γ-刀治疗,随访7个月肿瘤无增大)。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为良性肿瘤,肿瘤全切除可获得根治。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手术前供血动脉栓塞以及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等综合措施可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血管细胞瘤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老年人颅脑外伤预后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胡秉诚 李宁 +3 位作者 沈建康 李国文 王键 成侃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1998年第4期28-31,共4页
目的对影响老年入颅脑外伤预后的因素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1986—1995年120例60岁以上老年颅脑外伤住院病人进引回顾性分析。入院CT检查诊断四膜外血肿3例,硬膜下血肿38例,脑内血肿42例,多发性血肿16例.脑挫伤21例,入院时CCS评分≤... 目的对影响老年入颅脑外伤预后的因素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1986—1995年120例60岁以上老年颅脑外伤住院病人进引回顾性分析。入院CT检查诊断四膜外血肿3例,硬膜下血肿38例,脑内血肿42例,多发性血肿16例.脑挫伤21例,入院时CCS评分≤8分46例,≥9分74例。结果病程中出现脑疝(顺叶疝).其中双侧胶叶疝10例,伤前存在伴发病共28例,伤后出现并发症45例。本组病死55例,死亡串45.4%.其中38例因伤势过重死亡.17例则死于伤后并发症。硬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预后较硬膜外血肿,脑挫伤差.而颅内多发性血肿则预后更差;伤后CCS评分≥8及出现脑疝病人死亡率高,预后差;伤前存在伴发病的老年人其伤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高于恼前无伴发病组;另外老年人伤后易出现严重并发症且死亡串高。结论作者认为老年颅脑外伤病人的年龄、伤前伴发病、损伤类型、昏迷程度。伤后发生脑疝以及并发症均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并发症 颅脑外伤 预后 伴发病 脑疝 入院 伤病 重要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底中线和旁中线部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3
12
作者 沈建康 冯东侠 +7 位作者 赵卫国 卞留贯 张怡璐 周新民 成侃 孙青芳 高恒 徐卫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目的探索改良手术入路和显微外科手术技巧,以提高颅底中线和旁中线部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2001年12月施行手术治疗的168例颅底中线和旁中线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前颅底者64例、中颅底23例以及后颅底81... 目的探索改良手术入路和显微外科手术技巧,以提高颅底中线和旁中线部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2001年12月施行手术治疗的168例颅底中线和旁中线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前颅底者64例、中颅底23例以及后颅底81例;中型(2~4cm)91例、大型(>4cm)77例。采用扩大前颅底入路、单侧额下入路、额下眶上匙孔入路、翼点入路、眶颧入路、眶颧颞极入路、岩骨联合入路、远外侧枕下入路及口-咽入路等9种不同手术入路方法施行手术。结果168例颅底部肿瘤患者,138例(82.1%)全切除,其中脑膜瘤全切除率为88.8%(79/89)、神经鞘瘤83.3%(35/42)、脊索瘤31.3%(5/16)、斜坡胆脂瘤93.3%(14/15)以及其他肿瘤83.3%(5/6)。手术后恢复良好者153例(91.1%),中度致残包括手术后失明或持久性精神症状者11例,重残3例,死亡1例(0.6%)。手术后新产生脑神经功能障碍25例(14.9%),与入路有关的并发症4例(2.4%)。结论合适的颅底手术入路、精良的手术技巧和正确的手术策略可以改善手术显露,扩大手术适应证,提高肿瘤全切除率,降低手术死亡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手术入路 适应证 并发症 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基二氧化铅电极的制备及其应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晶 赵芳 +1 位作者 张勇 成侃 《化学工程师》 CAS 2009年第5期45-47,共3页
本文综合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钛基PbO2电极技术的发展,包括电极的制备方法,电极的改性研究及钛基PbO2电极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
关键词 钛基二氧化铅电极 制备方法 复合电极 中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Willis动脉环远侧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2
14
作者 沈建康 赵卫国 +5 位作者 李国文 成侃 卞留贯 孙青芳 濮春华 李云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5-47,I001,共4页
目的 本文探讨脑Willis动脉环远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85年10月至2001年9月期间收治脑动脉远端的动脉瘤26例,其中位于大脑前动脉远侧段6例,大脑中动脉远侧段3例,大脑后动脉远侧段9例,小脑上动脉主干2... 目的 本文探讨脑Willis动脉环远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85年10月至2001年9月期间收治脑动脉远端的动脉瘤26例,其中位于大脑前动脉远侧段6例,大脑中动脉远侧段3例,大脑后动脉远侧段9例,小脑上动脉主干2例、小脑前下动脉主干1例,小脑后下动脉主干5例。动脉瘤最大径小于0.5 cm 9个,非囊状动脉瘤6例,合并脑AVM 5例。25例行手术治疗,1例合并脑干 AVM者采用γ-刀治疗AVM。结果 出院时临床状况优良者22例(84.6%),轻残者2例,重残者1例,死亡1例。另1例γ-刀治疗者在6个月后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而死亡。结论 脑Willis动脉环远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①大脑后动脉(PCA)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远侧动脉瘤发生率高;②非囊状动脉瘤较多;③动脉瘤较小;④合并脑AVM的发生率高;⑤引起脑内血肿多。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但合并脑AVM时手术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Willis动脉环远侧动脉瘤 诊断 治疗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9例脑脓肿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马捷 王建清 +3 位作者 全勇 贾丕丰 王维平 成侃 《海南医学》 CAS 2006年第5期45-46,共2页
目的阐述脑脓肿的临床特征,探讨脑脓肿的治疗方法,以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脑脓肿的发病,病因,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法。结果脑脓肿好发于青壮年,血源性和隐源性脑脓肿发病率趋增高,CT检查是脑脓肿主要的诊断方法。结论脑脓... 目的阐述脑脓肿的临床特征,探讨脑脓肿的治疗方法,以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脑脓肿的发病,病因,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法。结果脑脓肿好发于青壮年,血源性和隐源性脑脓肿发病率趋增高,CT检查是脑脓肿主要的诊断方法。结论脑脓肿的绝大多数病例若及时诊断治疗可获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脓肿 CT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髓内神经鞘瘤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6
作者 顾威庭 成侃 赵卫国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319-320,共2页
神经鞘瘤( Schwannomas )是椎管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位于髓外硬膜下或硬膜外。髓内神经鞘瘤( Intramedullary Schwannomas )是罕见的椎管内肿瘤,仅仅占神经鞘瘤的1.1%,占髓内原发肿瘤的0.3%~1.5%。现报告1例高颈段髓内... 神经鞘瘤( Schwannomas )是椎管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位于髓外硬膜下或硬膜外。髓内神经鞘瘤( Intramedullary Schwannomas )是罕见的椎管内肿瘤,仅仅占神经鞘瘤的1.1%,占髓内原发肿瘤的0.3%~1.5%。现报告1例高颈段髓内神经鞘瘤,并通过结合近几年国内外文献复习对髓内神经鞘瘤的诊治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文献复习 髓内 椎管内肿瘤 颈椎 髓外硬膜下 良性肿瘤 原发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和头颈部病变CT血管造影的三维成像 被引量:4
17
作者 凌华威 丁蓓 +3 位作者 何国祥 江浩 胡锦清 成侃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0年第3期160-163,共4页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图像重建(3D-SCTA)在颅内和头颈部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98例头颈部病变患者接受了3D-SCTA检查,其中包括颅内动脉瘤32例,颅内AVM 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35例,脑...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图像重建(3D-SCTA)在颅内和头颈部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98例头颈部病变患者接受了3D-SCTA检查,其中包括颅内动脉瘤32例,颅内AVM 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35例,脑膜瘤11例,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2例,颅底神经纤维瘤3例,颈部肿块6例,颈椎椎管内神经纤维瘤4例。结果:全部患者顺利经受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3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均显示清楚,且能够检出附壁钙化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32例颅内动脉瘤中30例获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情况、瘤轴的指向、载瘤动脉以及动脉瘤与颅区骨性组织的空间关系和动脉瘤与相邻血管分支的关系均能获得较满意的显示。16例颅内肿瘤(包括11例脑膜瘤,3例颅底神经纤维瘤,2例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与Willis环及其分支的关系,与硬膜窦静脉的关系以及与颅底诸孔的关系皆直观显示。6例颈部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及其与颈动脉、颈静脉血管的空间关系都清晰地显示。4例颈椎管内神经纤维瘤生长范围、形态和与骨性颈椎的关系得到直观地显示。三维图像的伪彩色显示、模拟手术视角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血管造影 头颈部病变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颅窝底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与评价 被引量:6
18
作者 沈建康 赵卫国 +5 位作者 成侃 孙青芳 濮春华 林东 李云峰 胡锦清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1年第4期213-215,共3页
目的 探讨和评价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手术治疗的前颅窝底脑膜瘤68例,将其分为前部和后部二组,大、中小三型,采用5种不同的手术入路,比较全切除率、手术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肿瘤的全切除率与... 目的 探讨和评价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手术治疗的前颅窝底脑膜瘤68例,将其分为前部和后部二组,大、中小三型,采用5种不同的手术入路,比较全切除率、手术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肿瘤的全切除率与肿瘤大小和部位有关,中、小型肿瘤和前部肿瘤的全切除率较高。翼点入路和眶颧入路明显优于双侧或单侧额下入路,全切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和手术效果好。结论 前颅窝底前部脑膜瘤宜采用眶颧侧裂入路,后部脑膜瘤宜采用翼点侧裂入路切除肿瘤,双侧额下入路应尽量少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颅底 脑膜瘤 手术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肌痉挛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探讨(附431例报告)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卫国 沈建康 +5 位作者 濮春华 孙青芳 成侃 卞留贯 李宁 胡锦清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260-263,共4页
目的回顾性总结面肌痉挛临床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比较内外科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探讨术前MRTA影像学诊断的价值。方法对431例曾行各种药物、针灸、A型肉毒素注射、茎乳孔面神经干部分毁损、面神经减压梳理术等方法治疗无效的病人行微血... 目的回顾性总结面肌痉挛临床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比较内外科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探讨术前MRTA影像学诊断的价值。方法对431例曾行各种药物、针灸、A型肉毒素注射、茎乳孔面神经干部分毁损、面神经减压梳理术等方法治疗无效的病人行微血管减压手术。结果431例面肌痉挛病人术前诊断发现继发性病因3例,其中桥小脑角脑膜瘤1例、胆脂瘤2例。在MRTA检查的336例中发现症状侧存在责任压迫血管273例,阳性率达81.3%。MVD术后面肌痉挛症状停止者396例,手术有效率达91.9%。无手术死亡及致残。术后平均随访2.8年,复发率2.9%。3例肿瘤继发性面肌痉挛术后症状立即消失。结论面肌痉挛病人有必要行磁共振检查以明确病因。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方法,适合任何要求根治且能耐受全麻的病人。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确保手术安全、高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诊断 治疗 面部肌肉 微血管减压手术 肉毒素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锦清 林东 +3 位作者 沈建康 赵卫国 成侃 王健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136-139,共4页
目的本文报道我科对连续收治的10例侧窦区(横窦和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行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的初步经验。方法所有病人先进行脑血管造影,确诊为侧窦区DAVF后立即对供血动脉行超选择性造影术并用NBCA胶或PVA颗粒进行栓塞。结果10... 目的本文报道我科对连续收治的10例侧窦区(横窦和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行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的初步经验。方法所有病人先进行脑血管造影,确诊为侧窦区DAVF后立即对供血动脉行超选择性造影术并用NBCA胶或PVA颗粒进行栓塞。结果10位病人进行16次栓塞治疗(有6例行2次),共对23根供血动脉进行了栓塞。其中8例采用NBCA胶,另2例采用PVA颗粒进行栓塞。8例栓塞后获得解剖学和临床治愈,另2例虽获临床治愈,但造影中仍可见少量病灶残留。4例伴有搏动性耳鸣和杂音者在首次栓塞后其症状和体征消失,其中1例搏动性耳鸣在第一次部分栓塞后2个月复发,但在第二次栓塞后消失。无一例病人在栓塞后出现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治疗对于某些类型的侧窦区DAVF是一个安全、有效和微侵袭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脑膜动静脉瘘 侧窦 栓塞治疗 DAVF 病因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