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胚抗原(CEA)、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3项肿瘤标志物在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近期疗效和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晚期(Ⅲ期、Ⅳ期)非小细胞肺...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胚抗原(CEA)、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3项肿瘤标志物在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近期疗效和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晚期(Ⅲ期、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接受至少2个周期的顺铂+吉西他滨(GP)方案或紫杉醇+顺铂(PC)方案化疗。所有患者在化疗前后均检测其血清CEA、CYFRA21-1、CA125水平。结果腺癌患者CEA及CA125水平比鳞癌更高,而鳞癌CYFRA21-1水平比腺癌更高(P<0.05);Ⅳ期、外转移部位数量≥3的患者的CEA、CYFRA21-1、CA125水平均比Ⅲ期、外转移部位数量<3的患者高(P<0.05)。PR患者治疗后血清CEA、CYFRA21-1、CA125水平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SD患者治疗前后3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PD患者治疗后血清CEA、CYFRA21-1、CA125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CEA<15 ng/m L患者的平均PFS、OS均比CEA≥15 ng/m L的患者长(8.48±3.24 VS 5.04±2.03;17.11±5.13 VS 13.11±4.12);CYFRA21-1<5 ng/m L患者的平均PFS、OS均比CYFRA21-1≥5 ng/m L的患者长(8.92±3.47 VS 4.88±2.31;18.01±5.80 VS 13.44±4.75);CA125<30 U/m L患者的平均PFS、OS均比CA125≥30 U/m L的患者长(7.96±3.51 VS 5.91±2.75;16.47±6.52 VS 13.51±5.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EA、CYFRA21-1、CA125水平对肿瘤分期及病理分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在评价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和预后水平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展开更多
为探究氮肥减量条件下添加生物质炭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0(N0)、300(N1)、255 kg·hm^(-2)(N2)3个氮肥水平和0(B0)、10×10^(3)(B1)、20×10^(3)(B2)、30×10^(3)kg...为探究氮肥减量条件下添加生物质炭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0(N0)、300(N1)、255 kg·hm^(-2)(N2)3个氮肥水平和0(B0)、10×10^(3)(B1)、20×10^(3)(B2)、30×10^(3)kg·hm^(-2)(B3)4个生物质炭水平,共计12个处理,研究氮肥减量配施生物质炭对麦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特征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N0B0)相比,各处理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和Mcintosh指数(U)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氮肥常规用量配施中量生物质炭(N1B2)处理土壤微生物AWCD、U值最高,分别为0.93、5.83,分别比N0B0处理提高52.5%、36.3%;氮肥减量水平下,随生物质炭用量增加土壤微生物Shannon指数呈增加趋势;土壤微生物主要利用酯类碳源,对醇类碳源利用整体偏低,不同处理下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能力有所不同。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处理间土壤微生物群落对6类可利用碳源利用差异主要在于氨基酸类、糖类、酸类和醇类;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标与春小麦产量呈正相关,当减量氮肥配施中量生物质炭(N2B2处理)时,春小麦产量可达8301.35 kg·hm^(-2),与常规施用氮肥(B0N1处理)相比增产22.1%,综上所述,氮肥配施生物质炭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促进春小麦生长,提高产量。研究结果可为生物质炭在北疆灌区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胚抗原(CEA)、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3项肿瘤标志物在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近期疗效和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晚期(Ⅲ期、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接受至少2个周期的顺铂+吉西他滨(GP)方案或紫杉醇+顺铂(PC)方案化疗。所有患者在化疗前后均检测其血清CEA、CYFRA21-1、CA125水平。结果腺癌患者CEA及CA125水平比鳞癌更高,而鳞癌CYFRA21-1水平比腺癌更高(P<0.05);Ⅳ期、外转移部位数量≥3的患者的CEA、CYFRA21-1、CA125水平均比Ⅲ期、外转移部位数量<3的患者高(P<0.05)。PR患者治疗后血清CEA、CYFRA21-1、CA125水平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SD患者治疗前后3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PD患者治疗后血清CEA、CYFRA21-1、CA125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CEA<15 ng/m L患者的平均PFS、OS均比CEA≥15 ng/m L的患者长(8.48±3.24 VS 5.04±2.03;17.11±5.13 VS 13.11±4.12);CYFRA21-1<5 ng/m L患者的平均PFS、OS均比CYFRA21-1≥5 ng/m L的患者长(8.92±3.47 VS 4.88±2.31;18.01±5.80 VS 13.44±4.75);CA125<30 U/m L患者的平均PFS、OS均比CA125≥30 U/m L的患者长(7.96±3.51 VS 5.91±2.75;16.47±6.52 VS 13.51±5.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EA、CYFRA21-1、CA125水平对肿瘤分期及病理分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在评价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和预后水平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文摘为探究氮肥减量条件下添加生物质炭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0(N0)、300(N1)、255 kg·hm^(-2)(N2)3个氮肥水平和0(B0)、10×10^(3)(B1)、20×10^(3)(B2)、30×10^(3)kg·hm^(-2)(B3)4个生物质炭水平,共计12个处理,研究氮肥减量配施生物质炭对麦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特征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N0B0)相比,各处理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和Mcintosh指数(U)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氮肥常规用量配施中量生物质炭(N1B2)处理土壤微生物AWCD、U值最高,分别为0.93、5.83,分别比N0B0处理提高52.5%、36.3%;氮肥减量水平下,随生物质炭用量增加土壤微生物Shannon指数呈增加趋势;土壤微生物主要利用酯类碳源,对醇类碳源利用整体偏低,不同处理下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能力有所不同。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处理间土壤微生物群落对6类可利用碳源利用差异主要在于氨基酸类、糖类、酸类和醇类;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标与春小麦产量呈正相关,当减量氮肥配施中量生物质炭(N2B2处理)时,春小麦产量可达8301.35 kg·hm^(-2),与常规施用氮肥(B0N1处理)相比增产22.1%,综上所述,氮肥配施生物质炭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促进春小麦生长,提高产量。研究结果可为生物质炭在北疆灌区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