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台湾接受史论纲 被引量:3
1
作者 徐纪阳 朱双一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3-82,共10页
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作为新文学作家被引介到台湾文坛,到三四十年代,台湾成为鲁迅在东亚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左翼战士"的鲁迅形象逐渐生成。光复初期两岸文化汇流,两岸知识分子共同掀起台湾文化史上罕见的"鲁迅风潮&q... 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作为新文学作家被引介到台湾文坛,到三四十年代,台湾成为鲁迅在东亚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左翼战士"的鲁迅形象逐渐生成。光复初期两岸文化汇流,两岸知识分子共同掀起台湾文化史上罕见的"鲁迅风潮"。此后,绵延贯穿整个"戒严"期的"反鲁论述",与同时期向海外发展出的自由人文主义者的鲁迅研究、向"地下"发展出的左翼知识青年阅读鲁迅的潜流一起组成"戒严"期台湾鲁迅接受的三色光谱。"解严"后,形态各异的鲁迅著作及中国大陆、香港等地的鲁迅研究成果相继在台湾公开出版;学术界也开始对鲁迅进行学理性的研究与讨论,台湾鲁迅研究在最近的二十年中得到了推进,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台湾地区 接受史 现实主义 批判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传统”的对接与错位——论光复初期鲁迅在台传播的若干文化问题 被引量:4
2
作者 徐纪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0-78,共9页
在光复后两岸文化交流的热潮中,鲁迅及其作品在台湾的广为传播,起到整合社会进步力量对抗黑暗现实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当时文化思潮对台湾乃至整个中国前途与命运的思考盲点。大陆左翼所提倡的鲁迅"战斗精神"因与台湾日据... 在光复后两岸文化交流的热潮中,鲁迅及其作品在台湾的广为传播,起到整合社会进步力量对抗黑暗现实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当时文化思潮对台湾乃至整个中国前途与命运的思考盲点。大陆左翼所提倡的鲁迅"战斗精神"因与台湾日据时期对鲁迅"韧性斗争精神"的认知相契合而起到联合两岸知识者结成统一阵线的作用;但左翼具有政治"方向性"意义的鲁迅阐释并未得到台湾文化界的呼应。赴台后的许寿裳通过鲁迅重申"五四"精神,并将鲁迅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化身介绍给刚刚摆脱殖民困境的台湾文化界,与日据时期台湾知识者以中国文化对抗殖民文化及他们对启蒙者"鲁迅"的认识对接;不过许寿裳较为温和的鲁迅论中所暗示的健康的"中国化"道路却因种种原因未得到深入。这一阶段的鲁迅风潮已经能够预示1949年之后中国鲁迅阐释的不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复初期 鲁迅传统 战斗精神 台湾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赖和:鲁迅的精神镜像——《过客》、《前进》及其周边 被引量:4
3
作者 徐纪阳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10年第6期85-92,共8页
《前进》是台湾新文学初创期卓然鹤立于台湾文坛的优秀之作,它深受鲁迅《野草》的影响,是赖和在"台湾文化协会"分裂之后苦闷与彷徨的产物。《前进》中氤氲着的与鲁迅《影的告别》、《过客》等散文诗篇极为相似的情绪与气氛,... 《前进》是台湾新文学初创期卓然鹤立于台湾文坛的优秀之作,它深受鲁迅《野草》的影响,是赖和在"台湾文化协会"分裂之后苦闷与彷徨的产物。《前进》中氤氲着的与鲁迅《影的告别》、《过客》等散文诗篇极为相似的情绪与气氛,正表明赖和与鲁迅的思想交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和 鲁迅 《前进》 《野草》 精神镜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象重构与左翼思想再出发——论陈映真早期创作中的鲁迅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徐纪阳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9-145,共7页
一1959年,陈映真以《面摊》登上台湾文坛。在这篇小说中,为生计所迫的年轻夫妇,带着患有肺病的孩子来到台北街头,以经营流动面摊谋生。小说起笔的气势,颇得鲁迅之神韵。在暮色向晚的靛蓝色天空下,父亲的忧愁、母亲的不安、孩子的咳嗽,... 一1959年,陈映真以《面摊》登上台湾文坛。在这篇小说中,为生计所迫的年轻夫妇,带着患有肺病的孩子来到台北街头,以经营流动面摊谋生。小说起笔的气势,颇得鲁迅之神韵。在暮色向晚的靛蓝色天空下,父亲的忧愁、母亲的不安、孩子的咳嗽,以及阴暗沉郁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让人想起鲁迅《药》的开篇。将暗未暗的黄昏的景象,与《药》中“秋天的后半夜”极为相似。在鲁迅那里,“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在小栓的咳嗽声中,经营小茶馆的华老栓夫妇起床为肺病的儿子寻“药”。鲁迅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种自以为苦的寂寞与阴冷,在他去世20多年后传染给了一个隔着海峡、在白色恐怖的“暗夜”中咀嚼消化其文学并将之融入精神血脉的文学青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映真 鲁迅 早期创作 左翼思想 意象重构 文学青年 1959年 台湾文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钟理和:与文学者鲁迅相遇 被引量:2
5
作者 徐纪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0-57,共8页
钟理和早年与受到鲁迅影响的左翼文化人交往颇多,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又恰好处于台湾官方贬损、诋毁鲁迅的年代,但就其个人对鲁迅的接受而言,却与当时的左翼"鲁迅传统"、"右翼"反鲁论述的立场都不相同,显示出他与鲁迅... 钟理和早年与受到鲁迅影响的左翼文化人交往颇多,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又恰好处于台湾官方贬损、诋毁鲁迅的年代,但就其个人对鲁迅的接受而言,却与当时的左翼"鲁迅传统"、"右翼"反鲁论述的立场都不相同,显示出他与鲁迅文学心灵的深度共鸣,从而与作为文学家的鲁迅那孤独、寂寞的气质接榫。在台湾的鲁迅接受传统中,钟理和与文学者鲁迅的相遇具有独特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理和 鲁迅 文学家 台湾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殖民“现代性”悖论:赖和文化选择的两难境地 被引量:1
6
作者 徐纪阳 刘建华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6期45-49,共5页
赖和的一生几乎完全与日据时期重叠,他的文学中呈现出台湾知识分子面对殖民地现代性文化与传统文化时的复杂态度。赖和的小说《斗闹热》、《蛇先生》所展现出来的现代化与殖民的孪生性格,使他陷入了在现代与传统、启蒙与反启蒙之同选择... 赖和的一生几乎完全与日据时期重叠,他的文学中呈现出台湾知识分子面对殖民地现代性文化与传统文化时的复杂态度。赖和的小说《斗闹热》、《蛇先生》所展现出来的现代化与殖民的孪生性格,使他陷入了在现代与传统、启蒙与反启蒙之同选择的两难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和 殖民 现代性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浪漫感伤的文风与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歧途——论台湾作家龙瑛宗对鲁迅的接受 被引量:1
7
作者 徐纪阳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2-59,共8页
1937年4月,龙瑛宗以《植有木瓜树的小镇》获日本改造社悬赏创作奖佳作奖(一、二等奖从缺),成为继朝鲜作家张赫宙之后第二位获得该奖的殖民地作家,同时,也成为继杨逵、吕赫若之后第三位进入日本中央文坛的台湾作家。此事引发日本... 1937年4月,龙瑛宗以《植有木瓜树的小镇》获日本改造社悬赏创作奖佳作奖(一、二等奖从缺),成为继朝鲜作家张赫宙之后第二位获得该奖的殖民地作家,同时,也成为继杨逵、吕赫若之后第三位进入日本中央文坛的台湾作家。此事引发日本本土、台湾岛内及朝鲜文艺界广泛关注,《植有木瓜树的小镇》成为当时文坛热议的小说之一。在这些评论中,有些谈及龙瑛宗与鲁迅的某种关联,并注意到他的左翼现实主义倾向,从而“以被压迫民族问题予以评论”;而有些则盛赞这篇小说浪漫、耽美、感伤、忧郁的文风,“以艺术品看之”。㈨这两种方向背离的评价提示出龙瑛宗作品既有浪漫唯美的倾向、又有现实描写的立场,内含着龙瑛宗忧郁感伤的个人文学追求和客观表现殖民地生活的文学要求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作家 忧郁感伤 文学精神 现实主义 浪漫 鲁迅 文风 日本本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噉名与守旧:理解苏雪林“反鲁”的两个关键词 被引量:1
8
作者 徐纪阳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6-94,共9页
综观两岸的苏雪林研究,大陆学界注重探讨苏雪林大陆时期的文学活动,台湾学界则较愿意谈及苏雪林赴台以后的学术研究。而具体到苏雪林的"反鲁",双方虽立场不同,但都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苏雪林"反鲁"背后的名利动机;同... 综观两岸的苏雪林研究,大陆学界注重探讨苏雪林大陆时期的文学活动,台湾学界则较愿意谈及苏雪林赴台以后的学术研究。而具体到苏雪林的"反鲁",双方虽立场不同,但都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苏雪林"反鲁"背后的名利动机;同时,也因强调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导致双方都以简单的政治对立情绪遮蔽了苏雪林文化与道德观念上的保守倾向。实际上,名利动机是苏雪林"反鲁"中非常重要但又为学界所忽略的原因之一,它和苏雪林的保守观念相互作用,在特定的意识形态环境下持续发酵,从而造就了苏雪林半生的"反鲁"事业。苏雪林及苏雪林研究中的这些独特现象正是"内战-冷战"构造下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学术界必须着手处理的问题,它提示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两岸视野融合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雪林 鲁迅 台湾地区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伪装到自白——邱妙津的“女同志”认同之路 被引量:2
9
作者 徐纪阳 刘建华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8年第2期20-24,共5页
邱妙津作为首位以女同性恋者身份进行女同性恋主题书写的作家,其创作体证了"女同性恋"自我认同由否定到肯定、由排斥到认可的变异发展。尤其是其通过"女——女"情欲关注女同性恋的探索,突破了之前"女同"... 邱妙津作为首位以女同性恋者身份进行女同性恋主题书写的作家,其创作体证了"女同性恋"自我认同由否定到肯定、由排斥到认可的变异发展。尤其是其通过"女——女"情欲关注女同性恋的探索,突破了之前"女同"情欲规避的传统,在台湾女同性恋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其作品主角一般具有强烈阳性认同的规律,这一方面能批判既定性别规范对同性恋的压抑与约束,另一方面却不可避免存在将女同性恋模式僵化的拟异性化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同性恋 情欲 男权社会 异性恋霸权 性别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新文学发生期的鲁迅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纪阳 《华文文学》 2012年第3期90-96,共7页
以启蒙为目的的台湾白话文运动乃是受到中国大陆的新文化运动影响而发生的,随之而起的台湾新文学运动更担负了文化抵抗的救亡使命。台湾新文学发生期,鲁迅作品成为台湾文坛语体和文体的典范;在思想层面,则是将鲁迅作为中国大陆新文学的... 以启蒙为目的的台湾白话文运动乃是受到中国大陆的新文化运动影响而发生的,随之而起的台湾新文学运动更担负了文化抵抗的救亡使命。台湾新文学发生期,鲁迅作品成为台湾文坛语体和文体的典范;在思想层面,则是将鲁迅作为中国大陆新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从启蒙与救亡两个方面加以接受的。台湾青年与鲁迅的交往,也表明台湾青年对鲁迅的深刻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文 台湾新文学 《台湾民报》 鲁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后的马克思”——试论陈映真的民族认同之路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纪阳 刘建华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6年第2期83-87,共5页
陈映真的“左派”作家、学者的身份异常引人注目,因而被称为台湾“最后的马克思”;他秉持自由、民主的精神、坚守统一立场和信念,在小说和时评中展开对台湾社会“分离主义”思潮的尖锐抨击,并追根溯源,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寻找“分离... 陈映真的“左派”作家、学者的身份异常引人注目,因而被称为台湾“最后的马克思”;他秉持自由、民主的精神、坚守统一立场和信念,在小说和时评中展开对台湾社会“分离主义”思潮的尖锐抨击,并追根溯源,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寻找“分离主义”思潮的历史根源。本文试图探讨基督教在陈映真自由精神形成中的原初作用、鲁迅在国家认同上对少年陈映真的思想塑形,以及他的自由精神和国家观念在与台湾社会现实产生冲突以后走向马克思主义以寻求思想出路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映真 基督教 鲁迅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我军的翻译活动与“五四”思潮——兼论与鲁迅、周作人之关系
12
作者 徐纪阳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67-70,共4页
张我军到北京后才真正接触新文化运动,并由此开始他持续二十年的翻译生涯。在张我军的翻译中,尤以日本白桦派、自然派文学作品为多;同时他还从日本接受了左翼思想,翻译左翼社会科学著作多种。张我军的翻译活动受到"五四"思潮... 张我军到北京后才真正接触新文化运动,并由此开始他持续二十年的翻译生涯。在张我军的翻译中,尤以日本白桦派、自然派文学作品为多;同时他还从日本接受了左翼思想,翻译左翼社会科学著作多种。张我军的翻译活动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而其文学翻译则更是与鲁迅、周作人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我军 翻译活动 “五四” 鲁迅 周作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坍塌的乡土——从陈映真的创作看乡土文学派的解体
13
作者 徐纪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76-80,共5页
从陈映真的“华盛顿大楼”系列小说出发,将陈映真作为乡土文学的特殊个案,置于六、七十年代台湾乡土文学的流变和七十年代末乡土文学论战的背景中考察,探讨陈映真介入乡土文学的独特方式,以及他之所以被称为乡土文学作家的内在心理机制... 从陈映真的“华盛顿大楼”系列小说出发,将陈映真作为乡土文学的特殊个案,置于六、七十年代台湾乡土文学的流变和七十年代末乡土文学论战的背景中考察,探讨陈映真介入乡土文学的独特方式,以及他之所以被称为乡土文学作家的内在心理机制和现实因素;并简要勾勒台湾乡土文学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揭示陈映真在这一过程中所处的特殊的历史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映真 乡土文学 乡土意识 都市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自由人文主义”鲁迅评价的海外拓展
14
作者 徐纪阳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20-128,共9页
1949年前后,由于对共产主义理念的隔膜,自由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纷纷跟随国民党来到台湾。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反共文艺体制"下禁绝左翼文学的逆流中,这批思想上受自由主义和人文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经常通过对鲁迅等现代知识分... 1949年前后,由于对共产主义理念的隔膜,自由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纷纷跟随国民党来到台湾。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反共文艺体制"下禁绝左翼文学的逆流中,这批思想上受自由主义和人文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经常通过对鲁迅等现代知识分子的言说宣扬他们的政治与文化理想。由于他们的自由理念不见容于国民党当局的政治上的专制和意识形态上的反共,而中国自由人文主义的流脉逐渐向海外播散,从而在美国发展出夏氏兄弟、林毓生、李欧梵等人对鲁迅的学理性研究,这与岛内的国民党文人的反鲁论述、左翼知识分子的地下接受一起形成"戒严"时期台湾鲁迅传播的"三色光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自由人文主义 台湾 冷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文学场域与鲁迅台湾传播的多重路径——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台湾文坛的鲁迅接受
15
作者 徐纪阳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58-66,95,共10页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复杂的东亚文学场域中,台湾知识分子对鲁迅的接受呈现了多路径的特征。1930年代初期,台湾知识分子通过阅读日本左翼作家的译介,接受了作为"战士"的鲁迅形象。1935年前后,左翼作家杨逵经由日本作家的中介...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复杂的东亚文学场域中,台湾知识分子对鲁迅的接受呈现了多路径的特征。1930年代初期,台湾知识分子通过阅读日本左翼作家的译介,接受了作为"战士"的鲁迅形象。1935年前后,左翼作家杨逵经由日本作家的中介及胡风的文学译介工作,使他与鲁迅产生了间接的精神联系。鲁迅去世以后,郁达夫在日本参加《大鲁迅全集》的编辑会议,并将台湾知识界所关心的关于鲁迅的信息带到台湾。中日战争时期,钟理和、蓝明谷等知识分子则在大陆接受鲁迅影响。历史地看,1928年之后,台湾文坛开始由前期关注鲁迅的小说转向更重视鲁迅的杂文以及与杂文紧密相关的抗争精神,并形成文化上的反殖民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台湾文坛 日本文学 东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幻象中的书写困境——从“毛果山”系列小说看黄孟文的文化选择
16
作者 徐纪阳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96-99,共4页
黄孟文在其"毛果山"系列微型小说中肆意地铺张着"大中华文化的幻象";他虽然迷失在中华文化的幻象之中,但同时,他已经开始在对"异邦"的反思中重新认识自身的文化境遇,在两难选择的矛盾心态中寻找身份的认... 黄孟文在其"毛果山"系列微型小说中肆意地铺张着"大中华文化的幻象";他虽然迷失在中华文化的幻象之中,但同时,他已经开始在对"异邦"的反思中重新认识自身的文化境遇,在两难选择的矛盾心态中寻找身份的认同,并进行文化的自我定位。黄孟文文化选择的困境是华裔在新加坡多元文化生态中的必然遭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孟文 文化幻象 文化认同 华文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乡土”到“政治”——“乡土文学”论战后陈映真的创作转向
17
作者 徐纪阳 《华文文学》 2006年第3期87-91,共5页
1977年台湾爆发“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派”大获全胜。但是,“乡土派”在论战中的胜利并未使这一文学流派得以发展,相反,论战之后“乡土文学”风流云散,乡土文学的作家直接或间接地相继转入符合各自利益立场的政治叙述———“统”、... 1977年台湾爆发“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派”大获全胜。但是,“乡土派”在论战中的胜利并未使这一文学流派得以发展,相反,论战之后“乡土文学”风流云散,乡土文学的作家直接或间接地相继转入符合各自利益立场的政治叙述———“统”、“独”论述众说纷纭。在这样的情况下,陈映真坚持通过“乡土文学”论战所找回的台湾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策略性地避开政治权力的压制,逐步转入政治小说的创作,寻找论证国家统一的历史、文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映真 乡土文学 政治小说 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泊与还乡——论《台北人》的“离散”主题
18
作者 徐纪阳 郑琰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8年第3期131-133,共3页
白先勇的代表作《台北人》真实刻画了饱受悲欢离合的台湾移民群体的人生百态。作品深刻描绘了漂泊、离散者对故园的无限追忆和他们在夹缝中的生存困境、身份认同的危机意识,以及青年一代未知的命运。
关键词 白先勇 台北人 漂泊 离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堂世界世界语堂’两岸学术研讨会”综述
19
作者 徐纪阳 《闽台文化交流》 2012年第4期152-155,共4页
2012年10月28至30日,由漳州师范学院主办的“‘语堂世界世界语堂’两岸学术研讨会”在林语堂家乡福建省漳州市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台湾林语堂故居的60余名两岸林语堂研究专家,围绕林语堂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 学术研讨会 世界语 两岸 林语堂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综述 漳州师范学院 武汉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台湾与民族认同——以陈映真的现代性思考为例
20
作者 徐纪阳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54-57,共4页
台湾文学与"现代性"语境下的民族主义有着紧密的关系,不同的文学叙述背后的"民族认同"取向亦迥然而异。台湾作家陈映真以其坚定的统一立场著称于海峡两岸。他从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反省出发,长期思考着台湾社会现代性... 台湾文学与"现代性"语境下的民族主义有着紧密的关系,不同的文学叙述背后的"民族认同"取向亦迥然而异。台湾作家陈映真以其坚定的统一立场著称于海峡两岸。他从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反省出发,长期思考着台湾社会现代性问题,并自觉地将之作为论述国家统一的依据,从文化根源上驳斥分离主义,代表了台湾"民族认同"的正确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映真 台湾省 文学史 现代性 民族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