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鲁迅台湾接受史论纲 |
徐纪阳
朱双一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2
|
“鲁迅传统”的对接与错位——论光复初期鲁迅在台传播的若干文化问题 |
徐纪阳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3
|
赖和:鲁迅的精神镜像——《过客》、《前进》及其周边 |
徐纪阳
|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
2010 |
4
|
|
4
|
意象重构与左翼思想再出发——论陈映真早期创作中的鲁迅影响 |
徐纪阳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5
|
钟理和:与文学者鲁迅相遇 |
徐纪阳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6
|
殖民“现代性”悖论:赖和文化选择的两难境地 |
徐纪阳
刘建华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9 |
1
|
|
7
|
浪漫感伤的文风与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歧途——论台湾作家龙瑛宗对鲁迅的接受 |
徐纪阳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8
|
噉名与守旧:理解苏雪林“反鲁”的两个关键词 |
徐纪阳
|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9
|
从伪装到自白——邱妙津的“女同志”认同之路 |
徐纪阳
刘建华
|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
2008 |
2
|
|
10
|
台湾新文学发生期的鲁迅影响 |
徐纪阳
|
《华文文学》
|
2012 |
1
|
|
11
|
“最后的马克思”——试论陈映真的民族认同之路 |
徐纪阳
刘建华
|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
2006 |
1
|
|
12
|
张我军的翻译活动与“五四”思潮——兼论与鲁迅、周作人之关系 |
徐纪阳
|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13
|
坍塌的乡土——从陈映真的创作看乡土文学派的解体 |
徐纪阳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0 |
|
14
|
台湾“自由人文主义”鲁迅评价的海外拓展 |
徐纪阳
|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0 |
|
15
|
东亚文学场域与鲁迅台湾传播的多重路径——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台湾文坛的鲁迅接受 |
徐纪阳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8 |
0 |
|
16
|
文化幻象中的书写困境——从“毛果山”系列小说看黄孟文的文化选择 |
徐纪阳
|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17
|
从“乡土”到“政治”——“乡土文学”论战后陈映真的创作转向 |
徐纪阳
|
《华文文学》
|
2006 |
0 |
|
18
|
漂泊与还乡——论《台北人》的“离散”主题 |
徐纪阳
郑琰
|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
2008 |
0 |
|
19
|
“‘语堂世界世界语堂’两岸学术研讨会”综述 |
徐纪阳
|
《闽台文化交流》
|
2012 |
0 |
|
20
|
文学台湾与民族认同——以陈映真的现代性思考为例 |
徐纪阳
|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