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混合优化算法的电磁监测裂缝参数识别 被引量:1
1
作者 曾波 杨扬 +5 位作者 宋毅 陈珂 徐尔斯 王怡亭 颖洁 裴婧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4-693,共10页
压裂实时监测是水力压裂效果评价和工程参数优化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传统电磁监测裂缝参数识别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度难以保证,影响了监测效果。为了提高裂缝参数识别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海洋捕食者密度聚类混合优化算法的电磁监测裂缝参... 压裂实时监测是水力压裂效果评价和工程参数优化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传统电磁监测裂缝参数识别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度难以保证,影响了监测效果。为了提高裂缝参数识别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海洋捕食者密度聚类混合优化算法的电磁监测裂缝参数识别方法。利用海洋捕食者算法(MPA)进行多次寻优,以每次寻优结果作为初始数据集,然后,利用密度聚类算法(DBSCAN)进行聚类,构建中间样本数据集,最后,抽取该样本数据中值作为最终输出结果。采用Rastrigin函数进行测试,分析混合优化算法寻优能力。测试结果表明,相对粒子群优化算法(PSO),MPA算法单次寻优效果较佳。但两种算法寻优结果均具有较强随机性,其中,PSO和MPA算法50次寻优精度分别为10^(-7)~10^(2)和10^(-10)~10^(-2),而改进的混合优化算法寻优效果更稳定,寻优精度达10^(-7)。构建缝长、方位压裂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噪声低于15%时,缝长和方位识别平均绝对误差分别小于1 m和1°。利用改进的算法对四川盆地某井页岩气压裂电磁监测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裂缝改造的长度(缝长)与方位。实例分析结果验证了改进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电磁法 海洋捕食者算法 密度聚类算法 实时监测 裂缝参数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泸州地区大深度页岩气水力压裂电磁监测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曾波 徐尔斯 +5 位作者 杨扬 宋毅 陈珂 王怡亭 颖洁 李宁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4年第1期12-21,共10页
电磁法在评估压裂液范围及裂缝形态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压裂监测中应用前景广泛。然而,对于川南地区的大深度页岩气水力压裂监测应用较少。为此,本文基于电磁监测理论,通过简化压裂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实验,在建立电磁监测技术的数据处理... 电磁法在评估压裂液范围及裂缝形态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压裂监测中应用前景广泛。然而,对于川南地区的大深度页岩气水力压裂监测应用较少。为此,本文基于电磁监测理论,通过简化压裂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实验,在建立电磁监测技术的数据处理流程基础上,结合现场试验,从压裂液波及范围、用液强度、加砂强度、重复改造面积等多方面分析了压裂监测效果,进一步分析了电磁法进行水力压裂裂缝监测的有效性。其中,压裂监测段共计13段,获得各段波及面积4700~24042 m 2,波及宽度36~182 m,平均波及长度207 m。应用实例表明,电磁监测技术能实时了解压裂波及范围与展布形态,对压裂效果评价与施工参数的优化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电磁监测 大深度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州区块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套变预防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雍锐 吴建发 +5 位作者 曾波 黄浩勇 崔帅 苟其勇 徐尔斯 赵圣贤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92,共10页
川南深层页岩气资源丰富,占整个川南页岩气资源量的80%以上,其中泸州区块又是当前川南深层页岩气上产的重点区域。尽管深层百亿方产能建设已全面启动,但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川南深层页岩气开发仍面临构造特征复杂、断裂系统复杂、地应... 川南深层页岩气资源丰富,占整个川南页岩气资源量的80%以上,其中泸州区块又是当前川南深层页岩气上产的重点区域。尽管深层百亿方产能建设已全面启动,但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川南深层页岩气开发仍面临构造特征复杂、断裂系统复杂、地应力复杂等诸多挑战,套变问题尤为突出。泸州区块页岩气井套变率高达53%,导致平台井EUR低,严重制约规模效益开发。针对以上问题,文章通过持续技术攻关与试验,在多级断裂和地应力精细刻画、应力场失稳评价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性突破,形成了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工作模式的套变预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综合应用地质工程一体化套变预防技术,实现了从地质评价到钻井、压裂的全流程优化。科学优化了井眼轨迹,钻井过程中成功避开了主要的缝洞异常体和压力复杂带,压裂井套变率降至30%以下,成功实现了零丢段,平台井折算千米EUR提升超30%。泸州区块应用效果充分证明了地质工程一体化套变预防技术在预防套变和提升页岩气产量的重要作用,也为国内外深层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州区块 深层页岩 套变 地质工程一体化 井位部署 轨迹优化 精细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ITD-WT的大地电磁噪声压制方法
4
作者 曾波 宋毅 +5 位作者 苟其勇 徐尔斯 谢伟 周昊 张海杰 张贤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4年第6期919-927,共9页
矿集区采集的大地电磁信号极易受到各类噪声污染,导致其视电阻率-相位曲线在低频段出现紊乱现象或呈现出近源效应等。文中提出了一种优化固有时间尺度分解(Improved Intrinsic Time Decomposition,IITD)和小波阈值(Wavelet Threshold,WT... 矿集区采集的大地电磁信号极易受到各类噪声污染,导致其视电阻率-相位曲线在低频段出现紊乱现象或呈现出近源效应等。文中提出了一种优化固有时间尺度分解(Improved Intrinsic Time Decomposition,IITD)和小波阈值(Wavelet Threshold,WT)的大地电磁(Magnetotelluric,MT)去噪方法及应用。首先将含噪信号进行IITD分解得到若干阶旋转(Proper Rotation,PR)分量;然后对PR分量进行小波去噪,叠加小波系数重构得到MT去噪数据。通过计算机模拟出不同类型的强噪声,并对小波阈值法设置不同的分解层数、基函数对强噪声进行处理,总结出该算法面对不同噪声时的去噪性能。对模拟大尺度方波和三角波噪声去噪后,信噪比最高可达24dB和17dB,所提方法去噪性能显著。将所提方法应用至MT实测数据的降噪,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有效去除隐藏在MT数据中的强噪声。由去噪前后视电阻率曲线对比可知,相较于远参考法和原始曲线,所提方法获得的视电阻率曲线更为光滑、连续,低频段的数据质量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 优化固有时间尺度分解 小波阈值 去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动用井地电磁监测特征分析
5
作者 吴建发 黄浩勇 +5 位作者 徐尔斯 陈丽清 杨扬 陈珂 陈马林 李宁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4年第4期654-662,共9页
为满足我国高效低成本开发页岩气资源的战略需求,本文基于井地电磁监测理论,通过构建多组页岩气储层动用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计算并分析了不同模型下地表电位异常分布特征,数值实验结果表明:①地表最大电位异常中心不与低阻体中心地表... 为满足我国高效低成本开发页岩气资源的战略需求,本文基于井地电磁监测理论,通过构建多组页岩气储层动用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计算并分析了不同模型下地表电位异常分布特征,数值实验结果表明:①地表最大电位异常中心不与低阻体中心地表投影位置一一对应;②随着埋深加大,异常等值线发生变化,测区内低值带也发生变化,异常幅值整体逐渐减小;③不同电性特征的低阻体进入储层后引起地表电位异常响应特征不同,低阻体相对背景电阻率越小,地表异常幅值越高,对于电磁监测越有利;④地表电位异常特征受低阻体规模和位置变化影响显著,当低阻体规模较小时,异常等值线近似圆形,随着低阻体规模变大,电位异常幅值越高,等值线形态也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分析页岩气储层井地电磁监测地表纯电位异常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井地电磁监测页岩气储层动用方法的可行性,为我国页岩气储层动用监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井地电磁 储层动用模型 电位异常 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脉冲压裂加载过程耦合模拟及火药配比影响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吴飞鹏 徐尔斯 +3 位作者 刘静 尉雪梅 蒲春生 任扬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83-687,共5页
基于组合脉冲压裂物理过程,以三种燃速火药柱串联、中心管同步点燃方式,结合火药爆燃加载、压挡液柱运动、射孔孔眼泄流、裂缝起裂、高压气体裂缝内流动及裂缝扩展等子模型,组建多级爆燃压裂耦合模拟模型。并据此分析不同配比火药组合... 基于组合脉冲压裂物理过程,以三种燃速火药柱串联、中心管同步点燃方式,结合火药爆燃加载、压挡液柱运动、射孔孔眼泄流、裂缝起裂、高压气体裂缝内流动及裂缝扩展等子模型,组建多级爆燃压裂耦合模拟模型。并据此分析不同配比火药组合爆燃压裂时,井底压力变化及裂缝延伸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燃速火药串联组合可实现一级火药快速爆燃,瞬间达到多方向射孔孔眼起裂压力,二、三级火药持续长时间燃烧维持高压以充分延伸裂缝的目的;在确定一级快速火药和总火药用量后,井底爆燃压力加载速率和各方向破裂压力均随第三级燃速火药质量比重的增加而呈现降低趋势,但变化不明显;而不同方向裂缝最终延伸长度对二、三级燃速火药的配比具有较强敏感性;在以多方向裂缝安全起裂为目标、设定一级燃速火药后,合理配比三种火药比单一配比高-中速、高-低速火药,可更有效地延长爆燃压裂过程的井底有效持压时间,从而可大幅扩展火药用量上限,提高爆燃压裂裂缝延伸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脉冲压裂 爆燃压裂 火药量配比 敏感性 加载过程耦合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海相页岩储层特性及其原位条件下脆性评价 被引量:8
7
作者 曾波 宋毅 +6 位作者 杨子叶 黄浩勇 姚志广 岳文翰 桂俊川 徐尔斯 赫建明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56-965,共10页
储层压裂改造是非常规能源开发的关键核心技术,近年来我国川西南页岩气区块储层埋深已经突破了4000 m,部分储层埋深已经接近5000 m的深度范畴,这些深埋海相页岩储层的开发与3500 m以浅区相比差异较大,其独有特性对于储层改造工程形成挑... 储层压裂改造是非常规能源开发的关键核心技术,近年来我国川西南页岩气区块储层埋深已经突破了4000 m,部分储层埋深已经接近5000 m的深度范畴,这些深埋海相页岩储层的开发与3500 m以浅区相比差异较大,其独有特性对于储层改造工程形成挑战。储层压裂改造中起到控制性作用的是储层岩石的物理力学特性,岩石脆性是其中之关键指标。国内外学者提出多个岩石脆性指标评价方法,矿物成分、力学性质、应力-应变曲线特征、硬度测试以及能量理论等等,但是对于深埋储层岩石在原位条件下的脆性评价,则由于实现难度较大而鲜见相关成果。在实验室模拟储层温压条件下在原位钻取岩石样品实施三轴压缩力学试验获得全应力-应变曲线,其峰前与峰后的应力-应变信息有效反映了原位条件下储层岩石的峰值破坏前后的内在材料属性以及变形破坏过程,通过获取多个储层岩芯峰前以及峰后的弹模计算获得脆性指数K_(1)和K_(2),其值能够反映应力-应变后的弹性变形能量、峰后破裂能量以及冗余能量的关系,该脆性指数的最显著特点是能够反映出深埋页岩储层在原位条件下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材料行为属性,从而能够对深埋海相页岩储层进行原位条件下的脆性评价。本文基于对我国龙马溪页岩储层中龙一层位中1~4小层及其下伏五峰组的页岩原位条件下的脆性评价,对比实际压裂工程现场压裂产气效果讨论了原位条件下的脆性评价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海相页岩 储层特性 原位脆性 全应力-应变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爆诱导水力压裂多裂缝耦合起裂规律 被引量:11
8
作者 吴飞鹏 徐尔斯 +3 位作者 尉雪梅 刘恒超 李德 丁乾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5-72,共8页
为了明确多相位裂缝组合下的应力干扰作用及其对后续水力压裂裂缝起裂压力的影响,基于原有预存单条诱导裂缝的应力场计算模型建立预存多条诱导裂缝的耦合应力场计算模型,分析诱导应力影响下的井周周向应力场变化规律,再结合断裂力学判... 为了明确多相位裂缝组合下的应力干扰作用及其对后续水力压裂裂缝起裂压力的影响,基于原有预存单条诱导裂缝的应力场计算模型建立预存多条诱导裂缝的耦合应力场计算模型,分析诱导应力影响下的井周周向应力场变化规律,再结合断裂力学判据计算后续水力压裂预存裂缝的起裂压力,并对预存裂缝长度、相位、水平主应力差异系数及预存裂缝条数等4个因素对预存裂缝起裂压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预存裂缝后近裂缝区域周向应力差明显增大,甚至出现水平主应力反转;(2)随新增预存裂缝长度增加,原预存裂缝起裂压力先增后降,在新增预存裂缝长度增加到原预存裂缝长度时,原预存裂缝起裂压力迅速降低,而后下降趋势变平缓;(3)高相位裂缝的起裂压力大于低相位裂缝的起裂压力;(4)随着裂缝条数的增加,新增预存裂缝起裂压力逐渐降低,但起裂压力差减小的趋势不明显;(5)多相位裂缝的应力干扰作用影响裂缝的起裂压力,较长高相位裂缝和较短低相位裂缝均有利于多相位裂缝的同时起裂;(6)多裂缝同步延伸会产生更为复杂的应力干扰作用,激发水力压裂复杂缝网的演化,实现均衡的压裂改造。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可为燃爆诱导压裂射孔相位、诱导裂缝规模及后续水力压裂施工泵压等压裂施工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水平地应力差异 燃爆诱导水力压裂 诱导应力分布 多裂缝起裂压力 复杂压裂缝网 压裂施工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多属性技术组合在泸州页岩气区块构造解释中的综合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陈更生 谢清惠 +3 位作者 吴建发 赵春段 徐尔斯 潘元炜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49-1358,共10页
泸州页岩气区块位于四川盆地内南部,经历多期构造演化,不仅发育非常复杂的断裂,垂向上还发育多套滑脱层,因此构造具有多期次、多走向、多层系等特征。针对研究区的构造解释难点,集成了一套地震多属性技术组合,即地震多属性优选和属性融... 泸州页岩气区块位于四川盆地内南部,经历多期构造演化,不仅发育非常复杂的断裂,垂向上还发育多套滑脱层,因此构造具有多期次、多走向、多层系等特征。针对研究区的构造解释难点,集成了一套地震多属性技术组合,即地震多属性优选和属性融合技术辅助断层解释、构造异常值属性识别微构造、地震属性沿层切片技术分析构造时空演化特征、多次叠加蚂蚁追踪属性技术预测裂缝发育。应用该技术组合,完成了区内复杂断层的精细解释,有效刻画了微构造发育特征,捋清了区内的构造期次和展布,提高了裂缝预测精度,描述了裂缝发育特征,为下一步的平台部署提供坚实的数据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多属性 属性融合 构造异常属性 沿层切片 蚂蚁追踪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液高压渗滤对砂岩基质损伤演化的细观力学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飞鹏 范贤章 +3 位作者 徐尔斯 杨涛 颜丙富 刘静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238-3248,共11页
水力压裂过程中压裂液在裂缝面的高压渗滤,会引起裂缝两侧孔隙压力场变化,导致岩石力学本构特征发生改变,并进一步影响水力裂缝的动态扩展。采用基于细观断裂的宏观损伤理论,借助直线型滑移裂纹模型,推导了可考虑孔隙内饱和流体压力作... 水力压裂过程中压裂液在裂缝面的高压渗滤,会引起裂缝两侧孔隙压力场变化,导致岩石力学本构特征发生改变,并进一步影响水力裂缝的动态扩展。采用基于细观断裂的宏观损伤理论,借助直线型滑移裂纹模型,推导了可考虑孔隙内饱和流体压力作用的细观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模型;进而建立了饱和岩石应力-应变本构模型,并与室内饱和岩石压缩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利用该本构模型,评价了孔隙压力水平对饱和岩石力学性质和损伤增渗程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所建本构模型可较好地表征孔隙压力变化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规律;岩石基质细观裂纹内的流体压力变化对岩石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影响较小,但会大幅减小岩石开始发生塑性损伤的应力极限,弱化岩石抗压强度,减小裂缝两侧岩石受挤压而发生塑性形变的能量损耗,提高水力压裂能量利用率。压裂过程中裂缝周围的孔隙压力高于一定门限值后,会促进细观裂纹产生非稳态快速扩展,从而促进更多裂纹发生贯通串联,形成复杂裂缝网络,且可提高水力裂缝周围岩石的渗透率。所建立饱和岩石本构模型可为水力压裂引发岩石基质损伤增透的数学模拟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孔隙压力 应力-应变本构模型 细观裂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深层页岩水力压裂缝网扩展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孙景行 曾波 +8 位作者 刘俊辰 宋毅 黄浩勇 姚志广 岳文翰 桂俊川 徐尔斯 张召彬 赫建明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93-1202,共10页
3500 m以深页岩气资源量占整个川南地区总资源量的比例高达86.5%,该区深层页岩气藏构造复杂,压裂形成复杂缝网的难度大,有必要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深层页岩气复杂缝网主控因素,对实现川南地区深层页岩气的效益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川南... 3500 m以深页岩气资源量占整个川南地区总资源量的比例高达86.5%,该区深层页岩气藏构造复杂,压裂形成复杂缝网的难度大,有必要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深层页岩气复杂缝网主控因素,对实现川南地区深层页岩气的效益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川南地区页岩气气田某井的岩芯进行细观尺度下的观察并构建二维裂缝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位移间断边界元法(DDM)模拟深层页岩水力压裂过程中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相互作用的物理力学过程,研究主应力、应力差和压裂液排量对裂缝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应力差条件下缝网的复杂程度和总长度急剧降低,缝网的平均宽度增大,且平均宽度随排量增加而增大的能力变得有限。在高应力差条件下提升压裂液排量,缝网长度的增加以产生新生裂缝为主,同时提升排量对于激活天然裂缝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是效果有限。相比于拉张裂缝,剪切裂缝的形成受主应力和压裂液排量的影响更显著,在高应力差条件下缝网中剪切裂缝的长度急剧降低。随着压裂液的注入,在较低应力差和相同压裂液注入量的情况下,低排量工况下的裂缝长度逐渐大于高排量工况下的裂缝长度。在应力差较高的情况下裂缝扩展的速率较低,同时会使提升排量而形成更多新生裂缝的能力变得有限。基于显微镜观察构建的裂缝模型计算出的结果能够较好地符合场地实际,为深层水力压裂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移间断边界元法 数值模拟 水力压裂 页岩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爆压裂井井周诱导应力分布规律 被引量:6
12
作者 尉雪梅 吴飞鹏 +3 位作者 刘恒超 徐尔斯 张艳玉 蒲春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5-112,共8页
燃爆诱导压裂可在井周形成多条受应力差异控制小的径向裂缝,借助Sneddon线弹性诱导应力模型,结合带压井筒周围径向应力、周向应力模型,通过坐标转化和应力叠加,推导建立预存任意角度多条燃爆诱导裂缝的井周水平地应力分布计算模型,据此... 燃爆诱导压裂可在井周形成多条受应力差异控制小的径向裂缝,借助Sneddon线弹性诱导应力模型,结合带压井筒周围径向应力、周向应力模型,通过坐标转化和应力叠加,推导建立预存任意角度多条燃爆诱导裂缝的井周水平地应力分布计算模型,据此分析存在单条或任意多条组合裂缝对水平主应力差的影响,定量评价裂缝长度、裂缝条数及其相位组合、裂缝内净压力、储层原始主应力差异系数对水平主应力分布的影响敏感性。结果表明:由于预存燃爆裂缝的诱导作用,井周水平主应力存在差异反转区、差异减小区和差异增益区3个区域;应力差反转区面积随裂缝长度的增加、裂缝内压力增高、原始水平主应力差异系数的减小而逐渐增大;低角度相位裂缝的诱导应力差异反转发生在裂缝尖端两侧,而高角度相位裂缝应力反转发生在沿裂缝两侧区域,且高角度诱导裂缝的应力干扰强于低角度诱导裂缝,同时多条不同相位裂缝存在应力干扰;综合分析存在平行于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两条诱导裂缝时对应力差异的平衡作用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主应力差异储层 燃爆压裂裂缝 诱导应力分布 复杂压裂缝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断层滑移理论的页岩地层套管变形风险评价方法及应用
13
作者 桂俊川 桑宇 +5 位作者 曾波 黄浩勇 苟其勇 黎俊峰 徐尔斯 钟光海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209-224,242,共17页
针对套管变形风险预测难的现状,本文首先建立了断裂的临界扰动压力和激活角度计算方法,然后定量模拟了各类地质力学因素对临界扰动压力的影响规律,最后基于建立的方法预测了X2井的套管变形风险。通过本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断裂的... 针对套管变形风险预测难的现状,本文首先建立了断裂的临界扰动压力和激活角度计算方法,然后定量模拟了各类地质力学因素对临界扰动压力的影响规律,最后基于建立的方法预测了X2井的套管变形风险。通过本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断裂的临界扰动压力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断裂的临界扰动压力越低,地层发生剪切错动的风险就越高,套管变形的风险越高。不同的断层应力状态,最优势滑移断裂所在的倾向和走向不同。地层孔隙压力越高,断裂的临界扰动压力越低;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差异越大,断裂的临界扰动压力越低;断裂面的摩擦系数越小,断裂的临界扰动压力越低。X2井最优势滑移断裂临界扰动压力平均值为2.24MPa左右,且全井段存在多处断裂激活显示,井眼套管变形风险较高;当X2井的最优势滑移断裂的临界扰动压力大于4.5MPa时,井眼一定不发生套变;当X2井最优势滑移断裂的临界扰动压力较低,甚至存在断裂激活显示的情况下,井眼不一定发生套变;在存在断裂激活显示的情况下,但没有发生套变的原因可能和地层中不发育断裂或者发育的断裂方向不在激活角度范围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滑移理论 页岩地层 摩尔圆 临界扰动压力 套管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anisotropic shale-rock physical model in the observation coordinate system
14
作者 Gui Jun-Chuan Sang Yu +5 位作者 Guo Jian-Chun Zeng Bo Song Yi Huang Hao-Yong Xu Er-si Chen Ya-xi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2年第3期325-342,470,共19页
No shale-rock physical model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observation coordinate system.To this end,this paper carried out anisotropic wave velocity tests on shale rock and compared the Thomsen,Daley,and Berryman solut... No shale-rock physical model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observation coordinate system.To this end,this paper carried out anisotropic wave velocity tests on shale rock and compared the Thomsen,Daley,and Berryman solutions to characterize anisotropic acoustic wave velocity.Finally,the Daley solution was selected.Based on basic rock physical models,such as SCA and DEM methods,and combined with the Daley solution,an anisotropic shale-rock phys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in the observation coordinate system and applied in Well B1 in the Luzhou area,Sichuan Basin.Our research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1.for the samples from the same core,the P-wave velocities in three directions were in the order VP11>VP45>VP33,shear wave velocity VS11 was the largest,but VS33 and VS45 did not follow the law of Vs33>Vs45 for some samples;2.the Daley solution,which not only considers the accuracy requirements but also has a complete expression of P-,SV-,and SH-waves,is most suitable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anisotropic wave velocity in this study area;3.the rock physical model constructed in the observation coordinate system has high accuracy,in which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relative error of the P-wave slowness was between 0%and 5.05%(0.55%on average),and that of shear-wave slowness was between 0%and 6.05%(0.59%on average);4.the acoustic waves recorded in Well B1 in the observation coordinate system we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constitutive coordinate system.The relative difference of the P-wave was between 6.76%and 30.84%(14.68%on average),and that of the S-wave was between 7.00%and 23.44%(13.99%on average).The acoustic slowness measured in the observation coordinate system,such as in a deviated well or a horizontal well section,must be converted to the constitutive coordinate system before it can be used in subsequent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5.the anisotropic shale-rock physical model built in the observation coordinate system proposed in this paper can provide basic data and guidance for subsequent pore pressure prediction,geomechanical modeling,and fracturing stimulation design for deviated and horizontal w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anisotropy wave velocity test observation coordinate system constitutive coordinate system rock physical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