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观剩余油动态演化仿真模型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徐守余 朱连章 王德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9-72,共4页
长期注水开发使得储集层微观孔喉网络中的剩余油形成分布极复杂,应用仿真理论、方法和技术可以模仿不同油藏在不同含水阶段注水开发的动态演化过程,揭示剩余油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是表征和研究剩余油演化规... 长期注水开发使得储集层微观孔喉网络中的剩余油形成分布极复杂,应用仿真理论、方法和技术可以模仿不同油藏在不同含水阶段注水开发的动态演化过程,揭示剩余油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是表征和研究剩余油演化规律的有效手段。在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中,应充分考虑和揭示孔隙非均质性、岩石润湿性、开发流体及温度、压力变化,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建立精细仿真模型,有效地利用仿真技术研究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仿真模型的构筑是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的关键,仿真模型应包含油气藏本质属性,并能反映油气藏主要因素间的逻辑和数学关系。该成果已有效应用于油田开发,取得了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剩余油 控制因素 数学模型 开发流体 动态演化 仿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井套管损坏动力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徐守余 魏建军 温红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7-70,共4页
油井套管损坏是影响油田正常生产的难题之一。分析了油井套管损坏的地质环境 ,指出在塑性岩层、断层、地壳活动、地震活动及油层出砂等地质环境中易造成油井的套管损坏。套管动力学条件的改变是油井套管损坏的主要原因 ,构造动力学环境... 油井套管损坏是影响油田正常生产的难题之一。分析了油井套管损坏的地质环境 ,指出在塑性岩层、断层、地壳活动、地震活动及油层出砂等地质环境中易造成油井的套管损坏。套管动力学条件的改变是油井套管损坏的主要原因 ,构造动力学环境控制非构造动力学环境 ,非构造动力学环境变化对套管周围动力学环境的改变更为敏感 ,因此油井套管损坏主要是构造和非构造动力学环境、强度发生变化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 套管损坏 动力学机制 套管变形 塑性岩层 断层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集层孔喉网络场演化规律和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58
3
作者 徐守余 李红南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8-53,共6页
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第 8砂组第 3小层的三角洲储集层为例 ,研究了长期受到开发流体浸泡、驱动的储集层的孔喉网络场的演化机理和演化规律及其与微观剩余油形成和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储层孔喉网络演化是由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 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第 8砂组第 3小层的三角洲储集层为例 ,研究了长期受到开发流体浸泡、驱动的储集层的孔喉网络场的演化机理和演化规律及其与微观剩余油形成和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储层孔喉网络演化是由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所造成的 ,孔喉网络场的演化是动态的、持续发生的 ,孔喉网络场总的演化规律是 :颗粒点、线接触关系减少 ;孔喉连通程度提高 ,喉道分选性变好 ;粘土矿物减少 ,各类粘土矿物相对含量变化 ;岩石颗粒的润湿性向亲水转化。孔喉网络场的演化控制和影响了剩余油分布 ,并建立了特高含水率开发阶段微观剩余油的 4种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 孔喉网络场 演化规律 渗流场 三角洲储层 剩余油分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环性质对套管抗挤强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徐守余 李茂华 牛卫东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8,共4页
套管常在油层和泥岩部位严重损坏,分析认为这是生产过程中地应力发生了变化,导致油层孔隙压力或泥岩力学性质改变,造成地应力重新分布的结果。因此,水泥环的质量对套管的影响较大。建立了二维平面轴对称和平面应变有限元模型,利用A... 套管常在油层和泥岩部位严重损坏,分析认为这是生产过程中地应力发生了变化,导致油层孔隙压力或泥岩力学性质改变,造成地应力重新分布的结果。因此,水泥环的质量对套管的影响较大。建立了二维平面轴对称和平面应变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套管在水泥环影响下的变形特征。分析表明,最大应力在套管内壁产生,均匀我荷下套管抗挤强度是非均匀载荷的5~7倍,而且栽荷椭圆度越大,套管内壁应力越大。增大水泥环弹性模量可以有效减小套管最大应力,因此,均匀我荷下应适当提高水泥环弹性模量,以达到提高套管抗挤强度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损坏 水泥环性质 弹性模量 载荷 抗压强度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构造体系与油气分布 被引量:48
5
作者 徐守余 严科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5年第3期259-265,共7页
渤海湾盆地发育雁列式、帚状等多种构造体系类型且空间分布复杂,不同级序的构造体系控制了渤海湾盆地内油气聚集与分布,将渤海湾盆地划分为济阳及黄骅帚状油气区、下辽河—渤海弧形油气区、冀中和东濮雁列式油气区5个大型油气区。各油... 渤海湾盆地发育雁列式、帚状等多种构造体系类型且空间分布复杂,不同级序的构造体系控制了渤海湾盆地内油气聚集与分布,将渤海湾盆地划分为济阳及黄骅帚状油气区、下辽河—渤海弧形油气区、冀中和东濮雁列式油气区5个大型油气区。各油气区的油气聚集量及油气分布规律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济阳帚状油气区的油气资源最丰富,而东濮雁列式油气区的油气探明储量最小。古近纪是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的最重要时期,与油气生成和成藏的关系最密切,是渤海湾盆地烃源岩发育的鼎盛时期,并发育多种油气藏类型和多套生储盖组合。新近纪发育以披覆构造油气藏为主的次生油气藏和良好的区域性盖层。渤海湾盆地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具备形成大型油气区的基本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构造体系 油气分布 构造演化 油气区 油气分布规律 盆地构造演化 生储盖组合 油气藏类型 盆地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东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徐守余 刘计国 李存贵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2-103,共2页
东濮凹陷文东油田沙三中亚段低渗透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层间干扰严重,纵向水驱动用程度不均匀,严重影响开发效果。研究储集层的成岩相、孔隙结构特征和黏土矿物特征,分析储集层宏观、微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论是剩余油主... 东濮凹陷文东油田沙三中亚段低渗透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层间干扰严重,纵向水驱动用程度不均匀,严重影响开发效果。研究储集层的成岩相、孔隙结构特征和黏土矿物特征,分析储集层宏观、微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论是剩余油主要分布在非主力层、断层附近及井网未控制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低渗透储集层 文东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层封闭模式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徐守余 李学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5年第1期19-24,59,共7页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裂系统复杂,断层封闭性直接控制油气藏形盛分布及油气藏规模,封闭性强的断层附近可形成大规模油气藏,封闭性差的断层附近油气藏规模小,甚至无油气藏形成。以岩性配置封闭模式、主应力封闭模式和泥岩沾污带封闭模式...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裂系统复杂,断层封闭性直接控制油气藏形盛分布及油气藏规模,封闭性强的断层附近可形成大规模油气藏,封闭性差的断层附近油气藏规模小,甚至无油气藏形成。以岩性配置封闭模式、主应力封闭模式和泥岩沾污带封闭模式3种最主要的封闭模式为例建立了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层封闭模式。定量分析评价了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层封闭性,认为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封闭性断层的最佳断面正应力为40~50MPa,封闭性断层的泥岩沾污因子常小于2 6。针对某一具体断层判断其是否具有封闭性需多方面综合分析,不可简单地进行单因素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隆起带 东营凹陷 模式研究 胜利油田 封闭模式 断层封闭性 油气藏形成 单因素分析 断裂系统 直接控制 岩性配置 分析评价 最佳断面 综合分析 规模 主应力 正应力 沾污 泥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层出砂机理研究综述 被引量:22
8
作者 徐守余 王宁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83-286,共4页
油藏开发中出砂问题是影响产能的重要因素,了解油藏出砂机理对有效控制出砂以及选择合理的防砂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国内外文献及大量实例认为,地质因素和油田开发工程因素是影响油层出砂的2大因素.进一步分析油层出砂的力学机理,将油... 油藏开发中出砂问题是影响产能的重要因素,了解油藏出砂机理对有效控制出砂以及选择合理的防砂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国内外文献及大量实例认为,地质因素和油田开发工程因素是影响油层出砂的2大因素.进一步分析油层出砂的力学机理,将油层出砂的力学机理分为剪切破坏和拉伸破坏两类.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研究油层出砂机理及改善防砂工艺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砂 机理 砂岩 油藏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济阳帚状构造体系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13
9
作者 徐守余 刘泽容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155-160,共6页
本文阐述了济阳帚状构造体系的特点及其内部油气分布特征 ,并从济阳帚状构造体系的形成与演化的角度分析了该构造体系与油气形成与分布的关系 ,认为济阳帚状构造体系是多期旋扭复合作用的结果 ,它控制了油气的形成、运移和聚集 ,研究表... 本文阐述了济阳帚状构造体系的特点及其内部油气分布特征 ,并从济阳帚状构造体系的形成与演化的角度分析了该构造体系与油气形成与分布的关系 ,认为济阳帚状构造体系是多期旋扭复合作用的结果 ,它控制了油气的形成、运移和聚集 ,研究表明油气在帚状构造体系的撒开端富集 ,而在收剑端相对贫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帚状构造体系 油气聚集 鲁西隆起 郯庐断裂 应力系统 油气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神经网络建立储层宏观参数动态模型——以胜坨油田二区为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徐守余 王艳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12,共3页
建立描述和表征储层宏观参数随油田开发过程发生动态变化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可有效提高油田管理水平及最终采收率。以长期注水开发的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组二段第8砂层组第3小层三角洲相储层为例,在研究了储层参数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利用... 建立描述和表征储层宏观参数随油田开发过程发生动态变化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可有效提高油田管理水平及最终采收率。以长期注水开发的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组二段第8砂层组第3小层三角洲相储层为例,在研究了储层参数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神经网络建立了表征储层宏观参数变化的动态模型及数学表达式。该模型可有效地预测不同开发阶段储层宏观参数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为油田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模型 宏观参数 人工神经网络 三角洲相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坨28断块油水井套管损坏的地质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守余 贾若 闫金鹏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21,共2页
套管损坏是影响油田安全高效生产的制约因素,坨28断块及其周围断裂发育、地层结构复杂,套管损坏较为严重。断层蠕滑、岩性变化、地下水腐蚀是导致坨28断块套管损坏严重的主要地质因素,其中断层对套管损坏的影响最大,有约2/3的套管损坏... 套管损坏是影响油田安全高效生产的制约因素,坨28断块及其周围断裂发育、地层结构复杂,套管损坏较为严重。断层蠕滑、岩性变化、地下水腐蚀是导致坨28断块套管损坏严重的主要地质因素,其中断层对套管损坏的影响最大,有约2/3的套管损坏与断层有关。长期注水开发使得岩性发生较大变化,导致随开发程度加深而套管损坏严重。地质环境是油气田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尽可能多地了解套管损坏的地质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预防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减轻套管损坏的损失乃至避免套管损坏,有效控制和降低修井施工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坨油田 套管损坏 地质因素 断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地质灾害刍议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守余 李东旭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36-236,共1页
关键词 油田 地质灾害 地质背景 地质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坨油田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徐守余 刘太勋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2-25,共4页
根据岩心和测井资料并利用模糊聚类方法 ,对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 83 层三角洲相储集层特点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将该区三角洲储集层流动单元分为 4种类型 ,并从岩性、物性、电性、微观和空间分布、非均质及水淹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每... 根据岩心和测井资料并利用模糊聚类方法 ,对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 83 层三角洲相储集层特点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将该区三角洲储集层流动单元分为 4种类型 ,并从岩性、物性、电性、微观和空间分布、非均质及水淹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每类流动单元的特点 ,建立了流动单元模式。 4种流动单元的宏观、微观及空间分布规律是 ,在垂向上受沉积韵律控制 ,在平面上受沉积相带分布控制。流动单元与剩余油的形成及分布有关 ,将剩余油的形成与流动单元结合起来研究 ,可以更好地预测剩余油分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坨油田 储集层 三角洲相 剩余油 地质模型 流动单元 测井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观剩余油仿真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徐守余 宋洪亮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CAS 2008年第11期863-866,共4页
针对仿真孔隙模型、人造砂岩模型和砂岩微观孔隙模型,通过模拟实验对微观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综合研究,探讨了水驱油微观机理,归纳出水驱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研究了活性水以及聚合物驱后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认为:仿真孔隙模型是根据孔... 针对仿真孔隙模型、人造砂岩模型和砂岩微观孔隙模型,通过模拟实验对微观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综合研究,探讨了水驱油微观机理,归纳出水驱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研究了活性水以及聚合物驱后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认为:仿真孔隙模型是根据孔喉网络结构通过光化学刻蚀的方法制作而成,可视性强;人造砂岩模型具有真实砂岩储层介质的条件,可重复使用;砂岩微观孔隙模型保留了砂岩的原始孔隙结构,也保存了大部分胶结物和填隙物,具有真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地质 仿真 微观模型 驱替实验 微观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微观动态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守余 李卫成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97-400,共4页
长期注水开发油田的开发流体长期对储集层进行浸泡、驱动,使得整个储集层的众多微观孔隙与喉道相互连通的极其微小的空间范围内动态改变,岩石骨架、孔喉网络、粘土矿物等方面都发生动态变化。这些变化影响了地下剩余油的分布。该文针对... 长期注水开发油田的开发流体长期对储集层进行浸泡、驱动,使得整个储集层的众多微观孔隙与喉道相互连通的极其微小的空间范围内动态改变,岩石骨架、孔喉网络、粘土矿物等方面都发生动态变化。这些变化影响了地下剩余油的分布。该文针对胜坨油田沙二段8砂组三角洲储层,从岩石骨架、孔喉网络、粘土矿物3方面分析并建立了储层微观动态模型,研究了微观变化与剩余油的关系。研究认为这些变化是动态的、持续发生的,使得剩余油的分布更加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骨架 孔喉网络 粘土矿物 剩余油 三角洲储层 微观动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Q油田低阻油气层测井综合解释及评价 被引量:10
16
作者 徐守余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4-76,共3页
SQ油田储集层具有层薄、低阻的特点 ,给测井储集层综合评价带来困难。经分析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利用全区所有井的测井资料及试油、射孔资料对储集层进行定性判别 ;同时引入Fisher判别法分薄层和厚层识别油、水层 ,... SQ油田储集层具有层薄、低阻的特点 ,给测井储集层综合评价带来困难。经分析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利用全区所有井的测井资料及试油、射孔资料对储集层进行定性判别 ;同时引入Fisher判别法分薄层和厚层识别油、水层 ,并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建立孔隙度、束缚水饱和度、绝对渗透率等测井解释模型 ;最后进行综合定量解释和评价 ,可以使低阻油气层的解释精度得到很大提高 ,实践证明这一研究思路有效可行。图 4表 1参 3(李建国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Q油田 低阻油气层 测井 定性判别 定量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胜坨油田二区储层微观渗流场演化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徐守余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81-384,共4页
该文以长期注水开发的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储层为例,应用岩心分析及实验室渗流物理模拟的数据,从岩石的润湿性、孔隙结构和相对渗透率等3方面的变化,研究长期注水开发储层的微观渗流场演化规律。研究认为,随注水开发程度加深,储层岩石润... 该文以长期注水开发的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储层为例,应用岩心分析及实验室渗流物理模拟的数据,从岩石的润湿性、孔隙结构和相对渗透率等3方面的变化,研究长期注水开发储层的微观渗流场演化规律。研究认为,随注水开发程度加深,储层岩石润湿性、亲水性逐步增强;储层孔隙结构的演化趋势是孔隙均匀程度变好、喉道均质程度增高和孔喉连通性及控制流体流动能力变好;束缚水饱和度呈上升趋势,残余油中水相相对渗透率呈下降趋势,但变化不大。储层渗流场的演化控制和影响着储层中剩余油的数量及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 孔隙结构 相对渗透率 渗流场 演化 胜坨油田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构造体系与油田地质灾害 被引量:13
18
作者 徐守余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6年第1期6-11,共6页
渤海湾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基地。渤海湾盆地发育雁列、帚状和网状等多种类型不同级序的构造体系。根据灾害发生的动力学环境、灾害的特征、灾害的危害及灾害的分布规律,将油田地质灾害分为油水井套管损坏、诱发地震、地表冒砂喷水油... 渤海湾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基地。渤海湾盆地发育雁列、帚状和网状等多种类型不同级序的构造体系。根据灾害发生的动力学环境、灾害的特征、灾害的危害及灾害的分布规律,将油田地质灾害分为油水井套管损坏、诱发地震、地表冒砂喷水油等多种类型,并论述了各类的特征及分布。研究认为,渤海湾盆地油田地质灾害的形成、分布及演化受不同级序构造体系及构造应力场的控制,在帚状构造体系的收敛端等现今应力场的转化区、转折带等常是油田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地质灾害 构造体系 渤海湾盆地 诱发地震 套管损坏 地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七区奥陶系缝洞型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守余 路研 +2 位作者 王淑萍 栗亮 李月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485-489,共5页
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缝洞型储层受成岩作用影响较大。基于岩心录井、镜下分析、流体包裹体测温等资料,结合野外露头观察,探讨研究区碳酸盐岩基质及大型溶洞充填物的成岩作用特征。研究发现:塔河七区碳酸盐岩基质的成岩作用类型多样,以强... 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缝洞型储层受成岩作用影响较大。基于岩心录井、镜下分析、流体包裹体测温等资料,结合野外露头观察,探讨研究区碳酸盐岩基质及大型溶洞充填物的成岩作用特征。研究发现:塔河七区碳酸盐岩基质的成岩作用类型多样,以强压实、强溶蚀、弱胶结为特征;而溶洞充填物的成岩作用类型主要以弱压实、弱溶蚀、强胶结为特征。结合成岩环境、成岩作用、成岩矿物和地球化学等相关资料,推断塔河油田七区碳酸盐岩基质的成岩阶段处于晚成岩期;而溶洞充填物的成岩演化相对滞后,处于早成岩B期。可见,溶洞充填物在成岩演化中具有独特的成岩环境,明显不同于外围的碳酸盐岩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缝洞型储层 成岩作用 碳酸盐岩 沉积充填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震多参数预测油水边界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守余 侯加根 徐怀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S1期83-87,共5页
为了解决徐集复杂断块地区含油范围预测问题,使用了地震多参数分析法。多参数分析法是充分利用各种地球物理参数(振幅、频率、相位及速度等),并将各参数测定结果与地质因素相结合,引用判别函数以判定其含油性,进而预测早期油水边界。利... 为了解决徐集复杂断块地区含油范围预测问题,使用了地震多参数分析法。多参数分析法是充分利用各种地球物理参数(振幅、频率、相位及速度等),并将各参数测定结果与地质因素相结合,引用判别函数以判定其含油性,进而预测早期油水边界。利用地震多参数分析法,在徐集地区预测早期油水边界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参数分析法 油水边界 判别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