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专利引文网络探索输血领域的主路径。方法:本研究通过构建输血领域的专利引文网络,采用搜索路径连接数算法(search path link count,SPLC)计算遍历权重,通过全局搜索与局部搜索2种方式,对输血领域的全局主路径、全局关键路径...目的:基于专利引文网络探索输血领域的主路径。方法:本研究通过构建输血领域的专利引文网络,采用搜索路径连接数算法(search path link count,SPLC)计算遍历权重,通过全局搜索与局部搜索2种方式,对输血领域的全局主路径、全局关键路径主路径、局部前向主路径、局部后向主路径及局部关键路径主路径进行分析,探索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轨迹。结果:输血领域共有专利申请5176项,包含专利引文22099件;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增长,技术创新活跃,预计到2025和2030年专利申请数量将分别达到1735和3773项;技术创新聚焦于血液采集及输血装置、血液成分处理方法等方向;美国既是重要的技术输出国,也是重要的技术输入国;输血领域借鉴了血液疾病的相关科学基础研究,包括血液净化、造血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输血领域的主路径分析显示,局部关键路径主路径与全局主路径一致,该路径上的专利数量最多,有9件,其中包含1条技术路线,与输血评估方法的技术发展路径有关;局部前向主路径、局部后向主路径与全局关键路径主路径一致,有7件专利,包含1条技术路线,与失血监测和估算方法的技术发展路径有关。结论:本研究通过对输血领域的主路径进行分析,识别技术发展轨迹,从情报学角度为输血研究提供信息支撑。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分析航天医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和发明专利揭示该领域的科技创新态势。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研究论文、智慧芽专利数据库收录的发明专利为研究对象,从科技创新的时间趋势、研发热点、主要国家/地区、研发主体等角度揭...目的通过分析航天医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和发明专利揭示该领域的科技创新态势。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研究论文、智慧芽专利数据库收录的发明专利为研究对象,从科技创新的时间趋势、研发热点、主要国家/地区、研发主体等角度揭示全球及中国航天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态势。结果全球航天医学领域共发表论文716篇,发明专利申请161组(199件),处于稳定上升的发展态势,中国在该领域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成果显著;全球科学研究聚焦于太空生物制药、致病机理、疾病风险与健康监测等方向,技术创新重点关注太空药房、器官芯片、生理监测系统、辐射防护技术及设备等方向;美国在航天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领先优势明显,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国内外占据主导地位的技术创新主体呈现不同的特点,国外由企业引领技术创新,中国则是高校/研究所占据主导地位,军队系统引领中国航天医学领域的技术创新。结论全球航天医学领域科技创新呈现上升态势,美国引领该领域的技术创新,国内外创新主体有一定差异。本研究通过对航天医学领域的论文、发明专利进行分析,宏观全面揭示该领域的科技创新态势,从情报学角度为航天医学的发展提供信息支撑。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主路径。方法以“合成生物学”为主题词在Web of Science平台德温特专利数据库(DII)进行精准检索,得到专利数据集;构建专利引文网络,采用搜索路径连接数(SPLC)算法计算遍历权重,选择5种路径搜索方式,提取主路径...目的分析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主路径。方法以“合成生物学”为主题词在Web of Science平台德温特专利数据库(DII)进行精准检索,得到专利数据集;构建专利引文网络,采用搜索路径连接数(SPLC)算法计算遍历权重,选择5种路径搜索方式,提取主路径,识别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热点。结果截至2023年6月5日,合成生物学领域共有专利申请432项,包含专利引文4987件。1992年至2021年,专利申请数量呈增长趋势,预计2025年和2030年专利申请数量将分别达到113项和216项;技术创新聚焦于基因合成及基因编辑相关研究。合成生物学领域局部后向主路径与全局主路径一致,识别出的专利数量最多,有14件,包含6条技术路线;局部前向主路径与全局关键路径主路径上的专利完全相同,仅技术轨迹有差异,识别出13件专利;局部前向主路径的技术路线最多,有12条。基于主路径分析,合成生物学领域技术创新主要聚焦于脂质体、样本处理方法、水凝胶、液滴网络等技术,高价值专利技术聚焦于生物打印、液滴封装、水凝胶网络等技术。结论主路径分析可识别技术发展轨迹及高价值专利,从情报学角度为合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信息支撑。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全球心室辅助装置(VAD)领域的科学研究态势。方法: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VAD相关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展示全球发文量变化趋势和研究热点,分析美国、德国、日本、中国等国家的发文数量和影响力,...目的:分析全球心室辅助装置(VAD)领域的科学研究态势。方法: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VAD相关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展示全球发文量变化趋势和研究热点,分析美国、德国、日本、中国等国家的发文数量和影响力,并根据发文数量识别全球及我国的领先机构及团队。结果:1970-2021年,全球VAD科技论文共10125篇,2011-2021年发文数量占比为64.41%,技术改进、适应证研究及合并症管理相关高频词较多。1970-2021年,美国发文量为5862篇,总被引频次153575,篇均被引频次26.20,发文量和影响力均领先于其他国家;我国发文量为265篇,不到美国发文量的5%;总被引频次为3198,约为美国的2%,篇均被引频次为12.07,不到美国篇均被引频次的50%。全球发文量前10位机构(≥288篇)均在美国,前20位机构(≥194篇)中有18家在美国,无中国机构;全球发文量前30位通信作者中,有21名美国研究者,无中国研究者。我国发文量前3位的机构分别是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35篇)、阜外医院(28篇)和北京工业大学(27篇)。结论:全球VAD领域科学研究于近十年涌现大量研究成果;美国VAD领域的科研水平领先于其他国家,我国研究规模小且成果影响力弱,个别机构和团队实力相对突出,但与全球领先机构和团队差距较大。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全球药物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科研合作态势。方法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药物合成生物学相关论文,检索时间为2023年6月29日,分析全球及各国该领域发文量变化趋势;构建全球合作网络并采用优劣解距离(TOPSIS)法评估各国和各机...目的分析全球药物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科研合作态势。方法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药物合成生物学相关论文,检索时间为2023年6月29日,分析全球及各国该领域发文量变化趋势;构建全球合作网络并采用优劣解距离(TOPSIS)法评估各国和各机构在全球合作中的重要性;评估不同机构的合作偏好;根据通信作者发文量识别领先研究团队。结果共检索到全球范围内药物合成生物学领域科技论文1968篇,其中2013年及以后有1777篇(90.29%)。美国发文量最多(624篇),且合作对象(40个)和合作次数(283次)也最多,TOPSIS评分居全球首位。中国发文量(527篇)略低于美国,但近10年复合增长率远超美国(31.80%比6.24%),TOPSIS评分居全球第4位。丹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合作对象数量(≥10个)和合作次数(>20次)均较多,TOPSIS评分全球排名前5,其中前2个机构聚类系数较低(0.24,0.23)而中介中心性较高(0.23,0.15),后3个机构聚类系数低(0.38,0.30,0.18)而中介中心性相对中等(0.10,0.10,0.09)。全球共23名通信作者(团队)在此领域的论文数量≥5篇,其中美国最多(8人),中国次之(5人)。结论药物合成生物学领域在过去10年间快速发展,美国和中国在此研究领域较活跃。美国是全球合作网络的中心,中国、英国和德国也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科学院和丹麦技术大学是连接国内外研究机构的重要桥梁,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机构则是各自小范围研究领域的中心。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基于专利引文网络探索输血领域的主路径。方法:本研究通过构建输血领域的专利引文网络,采用搜索路径连接数算法(search path link count,SPLC)计算遍历权重,通过全局搜索与局部搜索2种方式,对输血领域的全局主路径、全局关键路径主路径、局部前向主路径、局部后向主路径及局部关键路径主路径进行分析,探索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轨迹。结果:输血领域共有专利申请5176项,包含专利引文22099件;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增长,技术创新活跃,预计到2025和2030年专利申请数量将分别达到1735和3773项;技术创新聚焦于血液采集及输血装置、血液成分处理方法等方向;美国既是重要的技术输出国,也是重要的技术输入国;输血领域借鉴了血液疾病的相关科学基础研究,包括血液净化、造血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输血领域的主路径分析显示,局部关键路径主路径与全局主路径一致,该路径上的专利数量最多,有9件,其中包含1条技术路线,与输血评估方法的技术发展路径有关;局部前向主路径、局部后向主路径与全局关键路径主路径一致,有7件专利,包含1条技术路线,与失血监测和估算方法的技术发展路径有关。结论:本研究通过对输血领域的主路径进行分析,识别技术发展轨迹,从情报学角度为输血研究提供信息支撑。
文摘目的通过分析航天医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和发明专利揭示该领域的科技创新态势。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研究论文、智慧芽专利数据库收录的发明专利为研究对象,从科技创新的时间趋势、研发热点、主要国家/地区、研发主体等角度揭示全球及中国航天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态势。结果全球航天医学领域共发表论文716篇,发明专利申请161组(199件),处于稳定上升的发展态势,中国在该领域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成果显著;全球科学研究聚焦于太空生物制药、致病机理、疾病风险与健康监测等方向,技术创新重点关注太空药房、器官芯片、生理监测系统、辐射防护技术及设备等方向;美国在航天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领先优势明显,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国内外占据主导地位的技术创新主体呈现不同的特点,国外由企业引领技术创新,中国则是高校/研究所占据主导地位,军队系统引领中国航天医学领域的技术创新。结论全球航天医学领域科技创新呈现上升态势,美国引领该领域的技术创新,国内外创新主体有一定差异。本研究通过对航天医学领域的论文、发明专利进行分析,宏观全面揭示该领域的科技创新态势,从情报学角度为航天医学的发展提供信息支撑。
文摘目的分析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主路径。方法以“合成生物学”为主题词在Web of Science平台德温特专利数据库(DII)进行精准检索,得到专利数据集;构建专利引文网络,采用搜索路径连接数(SPLC)算法计算遍历权重,选择5种路径搜索方式,提取主路径,识别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热点。结果截至2023年6月5日,合成生物学领域共有专利申请432项,包含专利引文4987件。1992年至2021年,专利申请数量呈增长趋势,预计2025年和2030年专利申请数量将分别达到113项和216项;技术创新聚焦于基因合成及基因编辑相关研究。合成生物学领域局部后向主路径与全局主路径一致,识别出的专利数量最多,有14件,包含6条技术路线;局部前向主路径与全局关键路径主路径上的专利完全相同,仅技术轨迹有差异,识别出13件专利;局部前向主路径的技术路线最多,有12条。基于主路径分析,合成生物学领域技术创新主要聚焦于脂质体、样本处理方法、水凝胶、液滴网络等技术,高价值专利技术聚焦于生物打印、液滴封装、水凝胶网络等技术。结论主路径分析可识别技术发展轨迹及高价值专利,从情报学角度为合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信息支撑。
文摘目的:分析全球心室辅助装置(VAD)领域的科学研究态势。方法: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VAD相关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展示全球发文量变化趋势和研究热点,分析美国、德国、日本、中国等国家的发文数量和影响力,并根据发文数量识别全球及我国的领先机构及团队。结果:1970-2021年,全球VAD科技论文共10125篇,2011-2021年发文数量占比为64.41%,技术改进、适应证研究及合并症管理相关高频词较多。1970-2021年,美国发文量为5862篇,总被引频次153575,篇均被引频次26.20,发文量和影响力均领先于其他国家;我国发文量为265篇,不到美国发文量的5%;总被引频次为3198,约为美国的2%,篇均被引频次为12.07,不到美国篇均被引频次的50%。全球发文量前10位机构(≥288篇)均在美国,前20位机构(≥194篇)中有18家在美国,无中国机构;全球发文量前30位通信作者中,有21名美国研究者,无中国研究者。我国发文量前3位的机构分别是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35篇)、阜外医院(28篇)和北京工业大学(27篇)。结论:全球VAD领域科学研究于近十年涌现大量研究成果;美国VAD领域的科研水平领先于其他国家,我国研究规模小且成果影响力弱,个别机构和团队实力相对突出,但与全球领先机构和团队差距较大。
文摘目的分析全球药物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科研合作态势。方法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药物合成生物学相关论文,检索时间为2023年6月29日,分析全球及各国该领域发文量变化趋势;构建全球合作网络并采用优劣解距离(TOPSIS)法评估各国和各机构在全球合作中的重要性;评估不同机构的合作偏好;根据通信作者发文量识别领先研究团队。结果共检索到全球范围内药物合成生物学领域科技论文1968篇,其中2013年及以后有1777篇(90.29%)。美国发文量最多(624篇),且合作对象(40个)和合作次数(283次)也最多,TOPSIS评分居全球首位。中国发文量(527篇)略低于美国,但近10年复合增长率远超美国(31.80%比6.24%),TOPSIS评分居全球第4位。丹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合作对象数量(≥10个)和合作次数(>20次)均较多,TOPSIS评分全球排名前5,其中前2个机构聚类系数较低(0.24,0.23)而中介中心性较高(0.23,0.15),后3个机构聚类系数低(0.38,0.30,0.18)而中介中心性相对中等(0.10,0.10,0.09)。全球共23名通信作者(团队)在此领域的论文数量≥5篇,其中美国最多(8人),中国次之(5人)。结论药物合成生物学领域在过去10年间快速发展,美国和中国在此研究领域较活跃。美国是全球合作网络的中心,中国、英国和德国也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科学院和丹麦技术大学是连接国内外研究机构的重要桥梁,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机构则是各自小范围研究领域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