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机器学习高通量筛选二氧化碳还原电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歌 马子然 +2 位作者 闾菲 彭胜攀 佟振伟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8,共13页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化石燃料资源有限和二氧化碳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愈加严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已迫在眉睫。基于绿电的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CO_(2)RR)方法是缓解化石燃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理想途径。传统催化剂的研发模式主...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化石燃料资源有限和二氧化碳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愈加严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已迫在眉睫。基于绿电的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CO_(2)RR)方法是缓解化石燃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理想途径。传统催化剂的研发模式主要依赖实验试错方法,难以满足对高效催化剂的研发需求。快速发展的机器学习等数据科学技术为催化剂研发带来范式变革的契机。高通量计算结合机器学习已经成为近年来电催化剂配方设计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此,本文概述了近年来高通量计算结合机器学习指导催化剂开发的研究成果,包括催化剂设计的原理、模拟计算的策略以及机器学习模型的构建。通过将高通量计算和机器学习结合,可以加速催化剂设计过程,为CO_(2)RR催化剂的高效筛选和开发提供了新方法,拓宽人工智能在催化剂筛选设计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RR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机器学习 描述符 催化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掺烧可再生燃料发电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赵春林 马子然 +5 位作者 王磊 周佳丽 王红妍 马静 彭胜攀 李歌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642-5658,I0017,共18页
“双碳”背景下,煤电清洁低碳发展是必然趋势。通过煤与生物质、污泥、生活垃圾等可再生燃料耦合掺烧发电,能显著降低CO_(2)排放量,是燃煤电厂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路径之一。燃煤掺烧可再生燃料发电后,烟气中非常规污染物(痕量元素、V... “双碳”背景下,煤电清洁低碳发展是必然趋势。通过煤与生物质、污泥、生活垃圾等可再生燃料耦合掺烧发电,能显著降低CO_(2)排放量,是燃煤电厂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路径之一。燃煤掺烧可再生燃料发电后,烟气中非常规污染物(痕量元素、VOCs等)种类及含量将增加,因此研究燃煤电厂现有的大气污染物控制装置(air pollution control devices,APCDs)的脱除能力,及未来可用于燃煤电厂的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对于非常规污染物减排尤为必要。基于掺烧后烟气非常规污染物的排放特征,该文重点分析其在APCDs各环保设备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净化效果,阐述为更高效控制非常规污染物的改进工艺的技术进展。进一步对污染物协同脱除资源化技术的发展现状、技术问题及工程应用进行探讨,其规模化发展仍要面临许多技术挑战。未来燃煤电厂可通过耦合可再生燃料发电、污染物的协同控制并联合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助力实现“减污降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掺烧 减污降碳 大气污染物控制装置 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耦合可再生燃料烟气多污染物协同催化脱除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红妍 马子然 +5 位作者 李歌 马静 赵春林 周佳丽 王磊 彭胜攀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83-1795,共13页
针对“双碳”背景下燃煤耦合可再生燃料烟气中多污染物(NO、Hg0及VOCs等)协同催化脱除问题,文章综述了单一组分及多污染物协同催化脱除机理、相互作用机制和催化剂设计开发的研究现状。指出多污染物协同脱除机理与单一污染物脱除机理类... 针对“双碳”背景下燃煤耦合可再生燃料烟气中多污染物(NO、Hg0及VOCs等)协同催化脱除问题,文章综述了单一组分及多污染物协同催化脱除机理、相互作用机制和催化剂设计开发的研究现状。指出多污染物协同脱除机理与单一污染物脱除机理类似,但协同脱除性能受污染物交互影响及烟气组分影响。着重从催化剂活性组分、非均相催化反应过程、整体式等方面综述了多污染物协同脱除催化剂研究进展。最后对多污染物协同催化脱除未来研究提出展望,指出进一步在分子和介观层次上优化,实现活性组分的高稳定性分散以兼济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打破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方式、加强抗中毒设计以及在实际应用环境下的系统研究,将是燃煤耦合可再生燃料烟气多污染物协同脱除催化剂的重点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污染物 协同催化 机理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CuCl 2改性生物质焦汞吸附机理研究
4
作者 马子然 王红妍 +4 位作者 赵春林 周佳丽 彭胜攀 马静 吴建飞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40-1646,共7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采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建立稻壳焦和CuCl 2改性稻壳焦模型,对汞吸附前后模型进行计算分析,旨在从微观角度分析稻壳焦脱汞机理。结果表明:在吸附过程中,Hg原子上的电子会转移到稻壳焦表面,从而在二者之间形成范德华...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采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建立稻壳焦和CuCl 2改性稻壳焦模型,对汞吸附前后模型进行计算分析,旨在从微观角度分析稻壳焦脱汞机理。结果表明:在吸附过程中,Hg原子上的电子会转移到稻壳焦表面,从而在二者之间形成范德华力,将Hg原子束缚在稻壳焦表面,形成汞的物理吸附;而CuCl 2改性稻壳焦在吸附汞时,表面CuCl 2分子中的Cu—Cl键会发生断裂,断裂后Cu和Cl会与Hg原子结合,形成汞的化学吸附,使得CuCl 2改性稻壳焦的脱汞效率远高于原始稻壳焦,明确了CuCl 2改性稻壳焦脱汞机理,对生物质焦吸附剂脱汞的工业应用具有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焦 吸附汞 密度泛函理论 CuCl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基催化剂电催化还原CO_(2)制乙醇最新研究进展
5
作者 佟振伟 闾菲 +2 位作者 马子然 李歌 彭胜攀 《化工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735-6749,共15页
CO_(2)电催化还原技术在能源转换和温室气体减排中具有重要应用潜力。如何获得高电流密度、高选择性的目标产物,尤其是多碳产物,成为该领域的难点和热点。本文综述了铜基催化剂在电催化还原CO_(2)制乙醇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CO_(2)... CO_(2)电催化还原技术在能源转换和温室气体减排中具有重要应用潜力。如何获得高电流密度、高选择性的目标产物,尤其是多碳产物,成为该领域的难点和热点。本文综述了铜基催化剂在电催化还原CO_(2)制乙醇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CO_(2)电催化制乙醇的最高性能水平、催化剂材料的改性策略、电解工艺创新、电极稳定性调控、反应机理等。特别关注了那些能够达到工业应用电流密度且乙醇选择性较高的铜基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和应用。讨论了影响铜基催化剂性能的关键因素,如催化剂的价态、催化剂性能衰减以及电极稳定性等。最后,展望了铜基催化剂在CO_(2)电催化还原制乙醇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提高催化效率、稳定性和工艺放大研究。本文旨在为电催化CO_(2)还原制乙醇高效催化体系的研发和工业化可行性提供参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还原 二氧化碳 乙醇 稳定性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甲醇合成芳烃催化剂的失活原因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海弟 李伟曼 +1 位作者 彭胜攀 陈运法 《煤炭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69-272,共4页
研究了北方某煤化工企业甲醇合成芳烃失活催化剂的失活原因,通过低温氮吸附方法(BET)、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法(ICP)、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失活催化剂的表面存在一层红色铁氧化物颗... 研究了北方某煤化工企业甲醇合成芳烃失活催化剂的失活原因,通过低温氮吸附方法(BET)、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法(ICP)、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失活催化剂的表面存在一层红色铁氧化物颗粒,而这些颗粒并未进入催化剂颗粒内部,失活催化剂的晶型依然为较好的ZSM-5分子筛,孔结构也没有发生显著的恶化,因此推断,催化剂可能的失活原因就是表面积累的铁氧化物在甲醇转化为芳烃的反应中首先催化了甲醇脱氢,导致结焦和积碳,进而迅速降低了催化活性并缩短了催化剂的再生周期。对催化剂表面铁氧化物的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芳烃 催化剂 失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贵金属的γ-Al_(2)O_(3)催化剂的抗烧结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彭胜攀 马子然 +4 位作者 马静 王红妍 敖志敏 李永龙 王宝冬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3-252,共10页
负载贵金属的γ-Al_(2)O_(3)催化剂具有优异的有机物催化降解能力,被广泛用于处理固定源和移动源排放产生的废气,高温烧结是导致催化剂失活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提高催化剂抗烧结性能备受关注.本文介绍了负载贵金属的γ-Al_(2)O_(3)催化... 负载贵金属的γ-Al_(2)O_(3)催化剂具有优异的有机物催化降解能力,被广泛用于处理固定源和移动源排放产生的废气,高温烧结是导致催化剂失活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提高催化剂抗烧结性能备受关注.本文介绍了负载贵金属的γ-Al_(2)O_(3)催化剂高温烧结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分析表明高温致使贵金属发生Ostwald熟化和液化团聚以及γ-Al_(2)O_(3)晶相转变降低催化剂比表面积,降低了催化剂活性.在此基础上从贵金属、载体以及载体与贵金属间作用三个方面回顾和整理了提高催化剂高温热稳定性的方法,并重点阐述了贵金属修饰、载体改性以及改变金属与载体相互作用来达到提高热稳定性的方法.此外,还介绍了其他如限域法、晶面控制等实现催化剂稳定性提高的方法,为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最后,对γ-Al_(2)O_(3)基氧化催化剂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催化作用 烧结 γ-Al_(2)O_(3) 贵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Al_(2)O_(3)催化剂载体酸性对降解乙烯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吕雪婷 彭胜攀 +1 位作者 马子然 王宝冬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88-93,共6页
通过水热法制备出暴露(010)和(101)晶面的片状勃姆石,通过焙烧可得到暴露(110)和(111)晶面的片状氧化铝;不同焙烧升温程序保持了片状氧化铝形貌、孔结构、晶面等特征的一致性,实现了表面酸性作为单一变量的可控调节。γ-Al_(2)O_(3)界面... 通过水热法制备出暴露(010)和(101)晶面的片状勃姆石,通过焙烧可得到暴露(110)和(111)晶面的片状氧化铝;不同焙烧升温程序保持了片状氧化铝形貌、孔结构、晶面等特征的一致性,实现了表面酸性作为单一变量的可控调节。γ-Al_(2)O_(3)界面Lewis酸增多能够降低Pt/γ-Al_(2)O_(3)催化氧化乙烯的起活温度。Pt/Al_(2)O_(3)-2相比Pt/Al_(2)O_(3)-600样品,酸性的提高促使其在190℃和120000 h^(-1)空速下乙烯转化速率提高约4倍,并在240℃达到完全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载体 酸性 氧化铝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制烯烃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技术进展
9
作者 王红妍 马子然 +3 位作者 马静 彭胜攀 赵俊平 王宝冬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6-61,共6页
对煤制烯烃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来源和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国内外VOCs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对比,结合国内煤制烯烃企业自身的特点,探讨了适合的VOCs治理方案,并对煤制烯烃行业VOCs污染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煤制烯烃 挥发性有机物 控制技术 催化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