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螺旋CT在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阿萌 康眼训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6年第5期686-688,694,共4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取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共99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CT诊断结果进行分析...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取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共99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CT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形状、密度、平扫密度以及三期增强扫描密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此外,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组患者主要以胰腺肿胀为影像学表现,CT结果大多为弥漫性强化减低,胰管改变以不规则狭窄为主,易累及肾脏;胰腺癌组患者主要CT表现为弥漫性密度减低,胰管改变以截断为主;胰腺内分泌肿瘤更易出现胰周包膜样边缘、血管受侵犯以及假囊肿形成。上述特征性表现与其他疾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螺旋CT在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可作为相关疾病定位及定性诊断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胰腺癌 胰腺内分泌肿瘤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血管造影和颈部血管超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系统的检查价值 被引量:34
2
作者 张阿萌 边媛 杨金君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6年第1期74-75,共2页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和颈部血管超声(CVUS)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系统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SCTA及CVUS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作为标准,观察SCTA与CVUS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和颈部血管超声(CVUS)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系统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SCTA及CVUS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作为标准,观察SCTA与CVUS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狭窄程度及斑块检出率。结果:SCTA与CVUS检查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检出率均为72.5%(58/80),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33.3±13.3)%、(32.4±16.7)%,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综合准确率分别为72.5%(58/80)、50%(40/80),颈动脉狭窄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86.7%(150/173)、72.3%(125/173)。SCTA与CVUS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及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准确率及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VUS检测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对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颈动脉斑块的检测能力不及SC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血管造影 颈部血管超声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急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检查对原发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张阿萌 康眼训 《实用癌症杂志》 2017年第1期159-161,共3页
目的探讨CT检查对原发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97例原发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X线、CT等影像学单独及联合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对诊断符合率进行考察。结果 9... 目的探讨CT检查对原发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97例原发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X线、CT等影像学单独及联合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对诊断符合率进行考察。结果 97例患者中包括良性骨肿瘤35例,恶性骨肿瘤28例,肿瘤样病变34例,病变均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CT诊断符合率为83.51%,X线诊断符合率为68.04%,CT符合率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诊断符合率为95.88%,远高于单项检测(P<0.05)。结论 CT对于原发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与X线平片结合可有效提高疾病检出率,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X线 骨肿瘤 肿瘤样病变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与MRI对鞍区常见肿瘤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边媛 张阿萌 康眼训 《实用癌症杂志》 2016年第12期2076-2078,共3页
目的比较CT与MRI诊断鞍区常见肿瘤的临床价值,以期为临床鞍区肿瘤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取确诊为鞍区肿瘤的患者81例对其CT及MRI等影像学诊断结果及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判断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CT诊断鞍区肿瘤肿瘤检... 目的比较CT与MRI诊断鞍区常见肿瘤的临床价值,以期为临床鞍区肿瘤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取确诊为鞍区肿瘤的患者81例对其CT及MRI等影像学诊断结果及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判断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CT诊断鞍区肿瘤肿瘤检出率为71.60%,MRI诊断鞍区肿瘤检出率为82.72%,MRI检查略高于CT检查,无统计学差异(P>0.05)。垂体腺瘤、脑膜瘤的MRI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检查,颅咽管瘤CT检出率明显高于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病理类型不同,CT、MRI检查对于鞍区肿瘤均可显示出不同的影像学特征。结论 CT与MRI对鞍区肿瘤临床诊断价值相当,可能与肿瘤具体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因此常规使用两种方法进行联合检测可能获得更佳的辅助诊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MRI 鞍区肿瘤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边媛 张阿萌 康眼训 《实用癌症杂志》 2016年第8期1323-1325,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都进行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分析。结果 CT平扫发现病灶90个(图像评分都为5分),门静脉增强扫描发现病灶85个(图像评分都为5分),CT平扫与门静脉扫描发现的...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都进行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分析。结果 CT平扫发现病灶90个(图像评分都为5分),门静脉增强扫描发现病灶85个(图像评分都为5分),CT平扫与门静脉扫描发现的病灶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癌灶边缘相比,原发性肝癌组病灶中心的BF值明显较高(P<0.05),而BV、TTS与TTP值明显较低(P<0.05)。80例患者中,78例为甲胎蛋白阳性,2例为甲胎蛋白阴性;BV、BF与AFP呈现明显正相关性(P<0.05)。结论使用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可以有效发现原发性肝癌的病灶情况,反映肿瘤内部及边缘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肿瘤标记物阳性表达有一定相关性,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门静脉成像 原发性肝癌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线片和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周围型肺癌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9
6
作者 张阿萌 张鹏天 +2 位作者 康眼训 边媛 侯浩宇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18期3536-3539,共4页
目的:对比X线平片和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周围型肺癌的效果。方法:选取了10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先行X线片检查,后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通过观察并记录X线片与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特征、临床TNM分期的诊断效果,... 目的:对比X线平片和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周围型肺癌的效果。方法:选取了10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先行X线片检查,后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通过观察并记录X线片与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特征、临床TNM分期的诊断效果,评价X线平片和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效果。结果: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肿块、分叶征、支气管气象征、空洞、胸膜凹陷、血管集束征,胸腔积液的检出率均高于X线片(P<0.05)。根据外科病理TNM分期结果,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临床TNM分期诊断符合率为92.0%,X线对周围型肺癌的临床TNM分期诊断符合率为61.0%,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临床TNM分期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X线(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于周围型肺癌各类型影像学征象具有较好的检出率,对周围型肺癌临床TNM分期诊断准确性接近病理诊断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螺旋CT X线片 周围型肺癌 临床TNM期
原文传递
动、静脉性脑梗塞经MRI检查的区别比较
7
作者 边媛 张阿萌 康眼训 《晓庄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6年第5期-,共4页
目的:研究比较动、静脉性脑梗塞经MRI检查的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动、静脉性脑梗塞患者各4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MRI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诊断方式的价值情况。结果:动脉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相比... 目的:研究比较动、静脉性脑梗塞经MRI检查的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动、静脉性脑梗塞患者各4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MRI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诊断方式的价值情况。结果:动脉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静脉组诊断与病理结果相比同样无显著差异;对比两组患者诊断价值情况,发现采用MRI对动、静脉脑梗塞患者进行诊断均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MRI检查对两种性质的脑梗塞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出患者大脑内部缺血情况,对脑梗塞严重程度的判断以及预后的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对后续的治疗有较为明显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 静脉性脑梗塞 MRI 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