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高应力围岩扰动破坏机制,开展了不同围压下类岩石试件的三轴常规压缩和三轴循环扰动试验,得到了试件的扰动应力–应变规律和变形破坏特征,并对试件开展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成像试验,从微观角度进一步阐明了试...为研究高应力围岩扰动破坏机制,开展了不同围压下类岩石试件的三轴常规压缩和三轴循环扰动试验,得到了试件的扰动应力–应变规律和变形破坏特征,并对试件开展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成像试验,从微观角度进一步阐明了试件扰动破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试件在不同围压下均存在一个阈值强度,轴向荷载超过阈值强度后,轴向变形对扰动变得敏感,再次施加扰动会引起试件显著变形,当轴向荷载低于阈值强度时,变形对扰动不敏感。阈值强度与极限强度的比值可以反映试件的抗扰动能力,随着围压增大,该比值呈现逐步递减的规律,说明高围压下试件抗扰动能力下降,对扰动作用更敏感。(2)扰动作用下类岩石试件存在弱化效应,如常规三轴10MPa围压下试件表现出腰鼓破坏,而受扰动作用后,试件呈现斜切脆性破坏,与常规三轴5MPa围压下破坏形态相近。(3)岩石试件在高应力作用下进入塑性流动状态,内部颗粒重新排列,内部小孔隙与大孔隙的占比减少,而中孔隙的占比显著增多,试件内部孔隙率整体降低。展开更多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是中国第一颗近地轨道电磁场科学探测试验卫星,探测空间背景磁场是其重要任务之一.空间背景磁场探测需要在卫星平台上对空间矢量磁场进行长期稳定准确探测,电磁监测试验卫星采用磁通门磁强计和基于CPT效应的绝对磁场校...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是中国第一颗近地轨道电磁场科学探测试验卫星,探测空间背景磁场是其重要任务之一.空间背景磁场探测需要在卫星平台上对空间矢量磁场进行长期稳定准确探测,电磁监测试验卫星采用磁通门磁强计和基于CPT效应的绝对磁场校准装置(Coupled Dark State Magnetometer,CDSM)分别探测空间相对矢量磁场以及绝对标量磁场,通过数据处理,使最终的矢量磁场探测数据具有准确性.这种数据处理方法在理想模型下拥有解析解,实施过程中载荷的噪声、准确度及稳定性影响模型的准确性,会产生数据校准误差.通过对在轨磁场探测的模拟确定了这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性能,验证了在载荷设计性能的基础上电磁监测试验卫星的磁场探测可以实现1nT的准确度.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plus cholecystectomy,LCBDE+LC)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l...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plus cholecystectomy,LCBDE+LC)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ERCP/EST+LC)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浙江省人民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对210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进行微创治疗。其中98例采用LCBDE+LC治疗,112例采用ERCP/EST+LC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结石残余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并随访两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LCBDE+LC组:手术成功率96.93%,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3.06%,结石残留率2.04%,远期结石复发率1.02%,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0%,乳头狭窄发生率1.02%。ERCP/EST+LC组:手术成功率91.96%,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10.71%,结石残留率7.14%;远期并发症:结石复发率7.14%,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4.46%,乳头狭窄发生率2.67%。两组手术成功率、结石残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后排便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CBDE+LC组结石复发率、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显著低于ERCP/EST+LC组(P<0.05),乳头狭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BDE+LC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更安全、有效、可行的微创术式,对于适宜的患者行胆囊管取石或胆总管Ⅰ期缝合更能体现微创的优势。但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术后胆瘘、残余结石等情况下,ERCP+EST仍有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展开更多
文摘为研究高应力围岩扰动破坏机制,开展了不同围压下类岩石试件的三轴常规压缩和三轴循环扰动试验,得到了试件的扰动应力–应变规律和变形破坏特征,并对试件开展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成像试验,从微观角度进一步阐明了试件扰动破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试件在不同围压下均存在一个阈值强度,轴向荷载超过阈值强度后,轴向变形对扰动变得敏感,再次施加扰动会引起试件显著变形,当轴向荷载低于阈值强度时,变形对扰动不敏感。阈值强度与极限强度的比值可以反映试件的抗扰动能力,随着围压增大,该比值呈现逐步递减的规律,说明高围压下试件抗扰动能力下降,对扰动作用更敏感。(2)扰动作用下类岩石试件存在弱化效应,如常规三轴10MPa围压下试件表现出腰鼓破坏,而受扰动作用后,试件呈现斜切脆性破坏,与常规三轴5MPa围压下破坏形态相近。(3)岩石试件在高应力作用下进入塑性流动状态,内部颗粒重新排列,内部小孔隙与大孔隙的占比减少,而中孔隙的占比显著增多,试件内部孔隙率整体降低。
文摘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是中国第一颗近地轨道电磁场科学探测试验卫星,探测空间背景磁场是其重要任务之一.空间背景磁场探测需要在卫星平台上对空间矢量磁场进行长期稳定准确探测,电磁监测试验卫星采用磁通门磁强计和基于CPT效应的绝对磁场校准装置(Coupled Dark State Magnetometer,CDSM)分别探测空间相对矢量磁场以及绝对标量磁场,通过数据处理,使最终的矢量磁场探测数据具有准确性.这种数据处理方法在理想模型下拥有解析解,实施过程中载荷的噪声、准确度及稳定性影响模型的准确性,会产生数据校准误差.通过对在轨磁场探测的模拟确定了这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性能,验证了在载荷设计性能的基础上电磁监测试验卫星的磁场探测可以实现1nT的准确度.
文摘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plus cholecystectomy,LCBDE+LC)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ERCP/EST+LC)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浙江省人民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对210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进行微创治疗。其中98例采用LCBDE+LC治疗,112例采用ERCP/EST+LC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结石残余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并随访两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LCBDE+LC组:手术成功率96.93%,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3.06%,结石残留率2.04%,远期结石复发率1.02%,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0%,乳头狭窄发生率1.02%。ERCP/EST+LC组:手术成功率91.96%,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10.71%,结石残留率7.14%;远期并发症:结石复发率7.14%,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4.46%,乳头狭窄发生率2.67%。两组手术成功率、结石残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后排便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CBDE+LC组结石复发率、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显著低于ERCP/EST+LC组(P<0.05),乳头狭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BDE+LC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更安全、有效、可行的微创术式,对于适宜的患者行胆囊管取石或胆总管Ⅰ期缝合更能体现微创的优势。但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术后胆瘘、残余结石等情况下,ERCP+EST仍有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