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极膜电渗析与废水资源化——膜制备、应用和改性
1
作者 张艺沛 马佳莹 褚华强 《净水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量工业废水的产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势在必行。双极膜电渗析(BMED)以其独特的水解离和离子转移机制,已经被应用于包括废水处理和资源化在内的诸多领域,可以富集离子态的无机或有机污染物并产生...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量工业废水的产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势在必行。双极膜电渗析(BMED)以其独特的水解离和离子转移机制,已经被应用于包括废水处理和资源化在内的诸多领域,可以富集离子态的无机或有机污染物并产生化学品以实现资源回用。文章介绍了BMED工艺的装置组成和工作机理,并对双极膜的制备方法、废水资源化方面的应用和改性方法进行了综述,最后提出了现阶段制约BMED工艺发展的因素,并对此工艺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膜电渗析(BMED) 工业废水 废水资源化 膜制备 膜改性 污染零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藜麦茶加工工艺及酚类物质组成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张艺沛 张婷 +2 位作者 史一恒 袁亚宏 岳田利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67-274,共8页
以感官评分和总酚含量为评价指标,首先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藜麦茶加工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再联合响应面试验对显著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建立藜麦茶的最优工艺条件,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藜麦和藜麦茶的酚类物质组成进行解析... 以感官评分和总酚含量为评价指标,首先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藜麦茶加工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再联合响应面试验对显著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建立藜麦茶的最优工艺条件,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藜麦和藜麦茶的酚类物质组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藜麦茶的最优工艺条件为烘干时间30 min、焙烤温度201 ℃、焙烤时间10 min。在此条件下制得的藜麦茶感官评分为86.32,总酚含量为3.73 mg/g。与藜麦相比,藜麦茶酚类物质含量更高,游离态酚类含量和黄酮含量分别增加了54%、16%,游离态总酚指数和结合态总酚指数分别是藜麦的2.3 倍和1.2 倍,其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芦丁、槲皮素和山柰酚含量增加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茶 响应面法 高效液相色谱 游离态酚类 结合态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膨化藜麦粉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被引量:23
3
作者 张婷 张艺沛 +3 位作者 何宗泽 常嘉乐 岳田利 袁亚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177-184,共8页
为丰富藜麦产品多样性,开发即食型藜麦产品,采用挤压膨化工艺加工藜麦粉,通过响应面法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并对挤压膨化藜麦粉的营养成分、体外抗氧化活性与淀粉体外消化性进行了评价,同时研究了挤压膨化加工对藜麦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丰富藜麦产品多样性,开发即食型藜麦产品,采用挤压膨化工艺加工藜麦粉,通过响应面法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并对挤压膨化藜麦粉的营养成分、体外抗氧化活性与淀粉体外消化性进行了评价,同时研究了挤压膨化加工对藜麦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挤压参数为水分含量16.61%,模口直径4.00 mm,挤压温度140.00℃,螺杆转速160.00 r/min,综合评分为88.17分。在此条件下,挤压膨化藜麦粉蛋白质含量为12.44 g/100 g DW(干重),含17种氨基酸,总脂肪含量为6.32 g/100 g DW,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分别占总脂肪的55.38%、8.07%,含有较高的矿物质钙、铁和锌含量;总酚含量为2.45 mg GAE/g DW,总黄酮含量为0.29 mg CE/g DW,其DPPH自由基清除力、ABTS^+自由基清除力和Fe^3+还原力分别为2.80、3.34、8.45μmol TE/g DW;淀粉消化性良好且体外血糖生成指数为84.69。经挤压膨化加工后,藜麦粉部分营养成分存在一定程度损失,总酚、总黄酮含量下降,抗氧化活性减弱,但淀粉体外消化性明显提高且产品食用体验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挤压膨化 营养成分 抗氧化活性 体外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伤寒沙门氏菌PCR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被引量:4
4
作者 侯宛宛 李可 +5 位作者 张艺沛 方莹 陈晴 柳雅馨 刘斌 岳田利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59-366,共8页
为了能快速、准确、灵敏地检测鼠伤寒沙门氏菌,而研制一种基于PCR技术的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采用了一对特异引物,该引物是以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基因STM4495中一段特异序列为检测靶点设计的,可使试剂盒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特异性评价试验... 为了能快速、准确、灵敏地检测鼠伤寒沙门氏菌,而研制一种基于PCR技术的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采用了一对特异引物,该引物是以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基因STM4495中一段特异序列为检测靶点设计的,可使试剂盒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特异性评价试验结果显示,可从22株沙门氏菌(12种血清型)和20株非沙门氏菌(12个常见属)中,准确地检测出鼠伤寒沙门氏菌。此外,从5种PCR增强剂中筛选到了3种,并添加到试剂盒中,以避免PCR反应受到引物二聚体和食品中PCR抑制剂的干扰,使试剂盒具备良好的灵敏性。经评价试验表明,试剂盒检测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检测限可以达到37.5fg/PCR,即使贮存于—20℃放置30d,仍然能够达到原有检测限;而将该试剂盒反复冻融60次后,也可达375fg/PCR。对食品样品进行检测,经过增菌24h后,可以从0~1CFU/10g乳粉中检测出鼠伤寒沙门氏菌。从以上结果可知,研制的PCR试剂盒能够准确地检测出鼠伤寒沙门氏菌,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稳定性,可以用于食品中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快速筛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伤寒沙门氏菌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检测试剂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