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舜欣 李俊来 +3 位作者 刘萃 曹晓林 宋丹绯 赵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19-1021,共3页
目的探讨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D-二聚体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行PICC置管患者148例,共183条上肢静脉,置入PICC的上肢静脉进行定期检查。于置入PICC前行超声及D-二聚体检... 目的探讨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D-二聚体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行PICC置管患者148例,共183条上肢静脉,置入PICC的上肢静脉进行定期检查。于置入PICC前行超声及D-二聚体检测,置入PICC后每周进行D-二聚体检测,每2周进行超声检查,如上肢出现浮肿、疼痛等症状或D-二聚体值大于标准值500μg/L,即行超声检查。结果 148例患者183条上肢静脉中,32条(17.5%)被临床确诊为血栓,均被超声检出。置入PICC后发生血栓的患者D-二聚体显著高于未发生血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52±717)μg/L vs(423±420)μg/L,P<0.01]。结论 PICC置管后上肢静脉发生血栓的概率较高,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D-二聚体检测对静脉血栓的早期发现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上肢 静脉血栓形成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直肠超声结合MRI在前列腺穿刺活检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2
作者 张舜欣 王节 +3 位作者 陈穗惠 赵欣 刘欣 李俊来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83-285,290,共4页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结合MRI在前列腺穿刺活检中对前列腺癌(PCa)的检出率。资料与方法 168例疑似PCa患者于穿刺前行经直肠超声和MRI检查,超声与MRI医师共同分析图像,确定可疑病灶。如超声和MRI均未发现病灶,则行系统6针穿刺;如超声和(或)...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结合MRI在前列腺穿刺活检中对前列腺癌(PCa)的检出率。资料与方法 168例疑似PCa患者于穿刺前行经直肠超声和MRI检查,超声与MRI医师共同分析图像,确定可疑病灶。如超声和MRI均未发现病灶,则行系统6针穿刺;如超声和(或)MRI发现病灶,则在病灶横切面与纵切面各取材1针,然后行系统6针穿刺。结合病理结果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及二者结合对PCa的检出率。结果 168例患者中,69例为PCa,3例为前列腺上皮肉瘤变,96例为前列腺增生。52例PCa发生于外周腺,6例PCa为弥漫性病变,余11例为移行区肿瘤。穿刺活检前超声诊断PCa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4.0%、53.4%,MRI诊断PCa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0.4%、63.9%,二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4.5%、72.7%。结论经直肠超声结合MRI检查有助于提高PCa的检出率,特别是DWI序列有助于检出移行区P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超声检查 直肠 磁共振成像 活组织检查 针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直肠超声引导下苗勒氏管囊肿和精囊囊肿抽液治疗 被引量:9
3
作者 张舜欣 唐杰 +1 位作者 王旸 杨敬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7-429,共3页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对苗勒氏管囊肿和精囊囊肿抽液后使用无水乙醇硬化治疗或抗生素消炎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直肠超声(TRUS)诊断的6例前列腺苗勒氏管囊肿和4例精囊囊肿行囊肿抽液治疗后,分别采用无水乙醇硬化治疗或抗生素灌...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对苗勒氏管囊肿和精囊囊肿抽液后使用无水乙醇硬化治疗或抗生素消炎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直肠超声(TRUS)诊断的6例前列腺苗勒氏管囊肿和4例精囊囊肿行囊肿抽液治疗后,分别采用无水乙醇硬化治疗或抗生素灌注治疗,并对囊内液体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TRUS诊断苗勒氏管囊肿6例,抽出的囊肿液体3例为清亮透明,2例呈咖啡色,1例为淡黄色液体;4例精囊囊肿抽出的液体中,3例呈咖啡色,其余1例为脓性。囊内液体经病理检查均未发现肿瘤细胞。术后随访的6个月至2年内,6例患者超声复查发现囊肿消失,临床症状好转;其余4例囊肿复发后接受重复治疗。结论超声引导下的囊肿抽液结合无水乙醇硬化治疗或抗生素灌注治疗是治疗苗勒氏管囊肿和精囊囊肿的有效的微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直肠超声 苗勒管囊肿 精囊囊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tPSA和PSAD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4
作者 张舜欣 唐杰 +2 位作者 杨敬春 徐丽 李岩密 《北京医学》 CAS 2008年第5期292-295,共4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tPSA)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在不同PSA水平的诊断意义,及f/tPSA和PSAD诊断前列腺癌(PC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2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tPSA)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在不同PSA水平的诊断意义,及f/tPSA和PSAD诊断前列腺癌(PC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2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BPH组)和138例前列腺癌患者(PCa组)血清PSA检测结果,经直肠超声测量前列腺体积,计算f/tPSA、PSAD。结果PSA﹤4ng/ml时,tPSA、f/tPSA、PSAD在BPH组和PCa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PSA为4~10ng/ml时,tPSA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f/tPSA、PSAD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PSA﹥10ng/ml时,tPSA、f/tPSA、PSAD在两组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当f/t比值和PSAD分别取值0.12和0.22时,其诊断PC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3%和75.6%、83.3%和63.8%。结论f/t比值和PSAD在辅助诊断前列腺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对甲状腺实性结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舜欣 宋丹绯 +1 位作者 赵欣 李俊来 《北京医学》 CAS 2014年第5期376-379,共4页
目的应用声脉冲辐射力(ARFI)弹性成像技术测量甲状腺实性结节的剪切波速度值(SWV),间接分析甲状腺不同性质结节组织硬度,评估ARFI技术对良、恶性结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ARFI弹性成像技术,测量甲状腺实性结节及同一深度相邻... 目的应用声脉冲辐射力(ARFI)弹性成像技术测量甲状腺实性结节的剪切波速度值(SWV),间接分析甲状腺不同性质结节组织硬度,评估ARFI技术对良、恶性结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ARFI弹性成像技术,测量甲状腺实性结节及同一深度相邻正常组织的SWV值(m/s)。所有结节经穿刺活检或手术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结果。统计分析良性、恶性及正常甲状腺组织的SWV值,使用ROC曲线初步确立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的SWV参考临界值。结果 102例患者共128个实性病灶纳入本研究,其中良性结节75个,恶性结节53个。良性结节与相邻甲状腺组织之间的SW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5±0.82)m/s vs.(1.82±0.67)m/s,t=1.881,P=0.062];恶性结节与相邻组织的SWV值[(4.42±2.17)m/s vs.(1.82±0.67)m/s,t=8.335,P=0.000]、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的SWV值[(2.05±0.82)m/s vs.(4.42±2.17)m/s,t=-8.637,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当SWV临界值采用2.76 m/s时,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的敏感度为94.3%,特异度为85.3%。结论利用ARFI弹性成像技术定量评价甲状腺不同性质结节的硬度,有助于提高超声对甲状腺实性结节的诊断水平,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提供新的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 定量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分子生物学差异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舜欣 《北京医学》 CAS 2008年第2期111-113,共3页
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和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但普遍认为激素水平、人种差异、泌尿系统感染史、糖尿病、吸烟及性活动强度等可能是其危险因素。随着分子生物学技... 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和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但普遍认为激素水平、人种差异、泌尿系统感染史、糖尿病、吸烟及性活动强度等可能是其危险因素。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从DNA、RNA及蛋白质水平对前列腺疾病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逐步揭示了相关基因的突变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建立了在分子水平上的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将为治疗疾病提供新的依据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分子生物学技术 前列腺癌 生物学差异 疾病发生 前列腺疾病 蛋白质水平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诊断价值 被引量:31
7
作者 曹晓林 李俊来 +6 位作者 刘萃 高怡 张舜欣 林倩 刘欣 赵欣 王节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经临床确诊的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灰阶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按照发病时间将血栓分型,观察血栓形成的部位、大小、回声、栓塞程度、... 目的探讨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经临床确诊的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灰阶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按照发病时间将血栓分型,观察血栓形成的部位、大小、回声、栓塞程度、彩色血流充盈情况等。结果 65例患者72条患肢中,左下肢血栓41条共计105个部位,右下肢血栓31条共计79个部位。急性期血栓共40例(45条),亚急性期血栓26例(27条),其中1例患者右侧胭静脉急性血栓,合并左侧股总静脉亚急性血栓。急性期血栓呈低回声,病变静脉管径明显增宽,探头加压血管不能压瘪,彩色多普勒显示阻塞处血流充盈缺损;亚急性血栓可呈强回声、等回声、偏低回声或不均质回声,管径粗细不均,管壁增厚粗糙、回声增强,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栓处彩色血流充盈缺损。结论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阻塞部位、程度及局部血流情况可做出及时诊断,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静脉血栓形成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静脉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D-二聚体的临界值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余美琴 李俊来 +6 位作者 曹晓林 白洁 张舜欣 刘欣 林倩 宋丹绯 王节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界值。方法选择年龄≥60岁的住院患者394例,根据是否合并DVT,分为非DVT组235例和DVT组159例,DVT组60~79岁81例和≥80岁78例。住院期间,每隔1~2周进行血浆DD检查,对DD...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界值。方法选择年龄≥60岁的住院患者394例,根据是否合并DVT,分为非DVT组235例和DVT组159例,DVT组60~79岁81例和≥80岁78例。住院期间,每隔1~2周进行血浆DD检查,对DD≥0.5mg/L的患者,即行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检查,每隔3~5d进行超声复查,且DD检测时间缩短为每隔3~5d。结果与非DVT组比较,DVT组DD水平明显升高(P<0.01)。≥80岁患者DD水平较60~79岁患者明显升高(P<0.01);2个年龄段患者DD各临界值诊断下肢DV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差异较大。结论将60~79岁患者预测下肢DVT的DD临界值定为0.5mg/L,≥80岁患者DD临界值定为2.0mg/L有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粒酶逆转录酶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欣 汪娜 +3 位作者 张彦 张舜欣 林倩 唐杰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724-726,730,共4页
目的: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TRT)、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结合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方法,对30例病理证实为PCa和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穿刺标本中的TRT、VEGF的... 目的: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TRT)、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结合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方法,对30例病理证实为PCa和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穿刺标本中的TRT、VEGF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30例PCa标本中,TRT、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3.3%(19/30)和76.7%(23/30);30例BPH标本中,TRT、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是16.7%(5/30)和46.7%(14/30),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TRT与VEGF的表达显著相关(r=0.833 3,P<0.05)。结论:TRT、VEGF的表达可能是PCa的恶性表型,两者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但其确切机制还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端粒酶逆转录酶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检查在老年急性肺栓塞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23
10
作者 谭国娟 曹晓琳 +5 位作者 张舜欣 于腾飞 孙宝君 周长喜 李开亮 李俊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老年急性肺栓塞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于急性肺栓塞发病前、发病时以及治疗病情缓解后进行超声心动图、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并行末梢血氧饱和度、血压、血浆D-二聚体等...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老年急性肺栓塞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于急性肺栓塞发病前、发病时以及治疗病情缓解后进行超声心动图、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并行末梢血氧饱和度、血压、血浆D-二聚体等检测。结果与发病前比较,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发病时收缩压、舒张压、末梢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血浆D-二聚体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病情缓解后,患者的血压、末梢血氧饱和度均恢复或接近急性发病前的平时水平,血浆D-二聚体明显下降(P<0.05)。急性肺栓塞发病时,患者右心房、右心室增大,主肺动脉及下腔静脉增宽,三尖瓣反流速度增快,肺动脉收缩压明显增高,与发病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病情缓解后,患者右心房、右心室、主肺动脉及下腔静脉均恢复或接近急性发病前的平时水平,三尖瓣反流速度及肺动脉收缩压明显下降。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发病时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检出率高达77.8%。结论超声心动图及下肢深静脉超声同时结合其他各类检查是老年急性肺栓塞诊断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手段,为老年急性肺栓塞的早期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估提供有力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超声检查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穿刺的感染并发症及其处理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岩密 唐杰 +3 位作者 费翔 徐丽 张舜欣 杨敬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84-886,共3页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TRUS)引导前列腺穿刺活检引起的感染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06例次TRUS引导前列腺穿刺活检引起的31例感染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中单纯发热患者25例,穿刺前体温(38.90±0.92)℃,白...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TRUS)引导前列腺穿刺活检引起的感染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06例次TRUS引导前列腺穿刺活检引起的31例感染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中单纯发热患者25例,穿刺前体温(38.90±0.92)℃,白细胞计数(6.68±1.8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63.36±9.09)%,16例通过静脉注射喹喏酮类抗生素、9例通过口服诺氟沙星和甲硝唑于(4.8±2.6)d体温恢复正常。另有3例被确诊为急性前列腺炎,穿刺前白细胞计数(4.43±1.7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78.35±21.08)%,体温(39.20±1.10)℃,注射喹喏酮类抗生素后3~5d退热,下腹不适症状于10~16d得以缓解。穿刺后出现附睾炎者3例,体温均低于37.5℃。穿刺前白细胞计数(6.55±1.4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68.33±8.74)%,1例通过对症治疗症状缓解,2例行睾丸切除术。结论服用喹喏酮类抗生素及甲硝唑可以有效地治疗、预防由TRUS引导前列腺穿刺活检引起的感染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超声检查 前列腺 活组织检查 针吸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临床无前列腺癌人群年龄相关性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参考范围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欣 王节 +1 位作者 张舜欣 林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04-1708,共5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不同年龄段临床无前列腺癌人群中的参考值范围,以提高PSA在前列腺癌筛查中的诊断准确性。方法自2010年4月-2011年10月来我院进行正常健康查体的1611例成年男性为参与者。所有参与者均接受前列腺特异...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不同年龄段临床无前列腺癌人群中的参考值范围,以提高PSA在前列腺癌筛查中的诊断准确性。方法自2010年4月-2011年10月来我院进行正常健康查体的1611例成年男性为参与者。所有参与者均接受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抽血检查、肛门指检(DRE)及经直肠超声(TRUS)检查。以上三项检查任何两项出现异常者,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最终共有1572位无前列腺癌者纳入本研究。按年龄分为5组,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结果中位数(95%分位数)分别为:40-49岁为0.506(1.565),50-59岁为1.04(2.920),60-69岁为1.16(4.113),70-79岁为1.34(5.561),80岁以上为2.975(7.285)。按年龄从低至高各组的25%分位数至75%分位数分别为0.343-0.923,O.663-1.580,0.693-2.203,0.789-2.368、1.188-4.295。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与年龄呈正相关(r=0.314,P〈0.001)。结论在前列腺癌筛查时,对不同年龄段的人使用不同的血清PSA参考值范围,能提高其诊断准确率,但不同民族和地区应选择适合本地区人群的血清PSA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 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A正常前列腺占位的诊断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欣 唐杰 +1 位作者 张舜欣 杨敬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2-754,共3页
目的评价经直肠超声检查及f-PSA/t-PSA比值在PSA正常的前列腺占位性病变中应用价值。方法综合分析131例PSA正常前列腺占位患者的经直肠前列腺超声表现及其中35例f-PSA/t-PSA比值,并与穿刺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①131例患者中,结节位于内... 目的评价经直肠超声检查及f-PSA/t-PSA比值在PSA正常的前列腺占位性病变中应用价值。方法综合分析131例PSA正常前列腺占位患者的经直肠前列腺超声表现及其中35例f-PSA/t-PSA比值,并与穿刺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①131例患者中,结节位于内腺者2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17例,前列腺癌(PCa)5例,慢性肉芽肿性炎3例],位于外腺者103例(BPH82例,PCa19例,平滑肌瘤1例,炎性假瘤1例),弥漫性病变3例(均为PCa);②35例测量f-PSA的患者中,f-PSA/t-PSA比值在BPH和PCa组分别为0.27±0.12、0.21±0.11;③癌结节相对增生结节来说,体积较大、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结节内血流检出率较高。结论①PSA正常的前列腺占位中,大部分为良性病变;②f-PSA/t-PSA比值对PSA正常的BPH及PCa鉴别没有应用价值;③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检查对PSA正常前列腺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有较好的鉴别作用,能对穿刺活检患者进行进一步的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直肠超声 前列腺占位 PSA F-PSA/T-P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检查在IgG4相关唾液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林倩 李俊来 +3 位作者 王节 张舜欣 刘萃 曹晓林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44-748,共5页
目的:探讨Ig G4相关唾液腺病变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以提高超声科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经临床血清学检验及组织病理确诊(手术10例,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15例),对25例Ig G4相关唾液腺病变的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病变腺体的形态、... 目的:探讨Ig G4相关唾液腺病变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以提高超声科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经临床血清学检验及组织病理确诊(手术10例,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15例),对25例Ig G4相关唾液腺病变的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病变腺体的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流分布,腺管有无扩张,腺管内有无结石,邻近有无淋巴结肿大。对比分析14例甾体类药物治疗3个月后的超声声像图改变。结果:25例Ig G4相关唾液腺病变患者平均年龄64.5岁,男女比例4∶1。病变位于下颌下腺(20例)、腮腺(5例)。超声表现:1弥漫性改变10例(9例双侧,1例单侧),形态饱满,腺体回声偏低,呈网格状改变,3例腺管扩张,2例伴腺管内结石,彩色多普勒显示唾液腺腺体内血管增多,血流丰富;2局灶性改变15例(14例单侧,1例双侧),呈不均质偏低回声"肿块","肿块"内血流呈放射状分布。3下颌下淋巴结病变8例,4例经穿刺确诊,4例疑似。4甾体类药物治疗后,肿大的唾液腺逐渐恢复,局灶性病灶逐渐变小,病变内血流分布减少。结论:认识Ig G4相关唾液腺病变的超声图像表现,可以有效辅助临床诊断与治疗后随访,避免不必要的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 超声 下颌下腺 腮腺 下颌下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余美琴 李俊来 +6 位作者 曹晓林 张舜欣 宋丹绯 刘欣 高德伟 曹秀堂 王节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3年第5期407-410,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值对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价值及对肿瘤围术期患者预防DVT的处理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行手术的老年肿瘤患者187例,其中男172例,女15例,平均年龄(75±... 目的探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值对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价值及对肿瘤围术期患者预防DVT的处理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行手术的老年肿瘤患者187例,其中男172例,女15例,平均年龄(75±10.1)岁。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当日、术后1、2、3、5、7、10、15、20、30 d)测定血浆D-二聚体,并于术前、术后(每隔1周或出现症状时)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记录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术后使用抗凝药与否及使用抗凝药时机、血栓患者出现血栓的时间及部位。结果 187例患者中3例发生下肢DVT。所有患者中术前有71例(38%)血浆D-二聚体值超过0.5 mg/L,平均(0.83±1.09)mg/L;所有患者血浆D-二聚体值手术后当日即有明显升高,平均(2.55±3.33)mg/L,术后第5天出现峰值,平均(3.97±3.52)mg/L,术后1个月仍未恢复至术前状态;腺癌、非腺癌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与消化系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不同部位肿瘤术后血浆D-二聚体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浆D-二聚体值预测下肢DVT有很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很低,仍是目前非常重要的监测方法;术后预防性药物抗凝对于预防下肢DVT有一定效果,但要谨慎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恶性肿瘤 围术期 超声检查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PSA/t-PSA比值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欣 唐杰 +3 位作者 王知力 李俊来 林倩 张舜欣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7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及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在BPH和PCa患者中的表达,评价t-PSA与f-PSA/tPSA在BPH和PCa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为BPH和PCa的患者,结合其... 目的:探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及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在BPH和PCa患者中的表达,评价t-PSA与f-PSA/tPSA在BPH和PCa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为BPH和PCa的患者,结合其术前的t-PSA及f-PSA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统计。结果:在t—PSA%4.0μg/L的患者中,f-PSA/t—PSA〈0.16者共6例(BPH3例;PCa 3例),〉0.16者共20例(BPH13例;PCa例7);4.0≤t—PsA〈10.0μg/L的患者中,f-PSA/t—PSA〈0.16者共17例(BPH5例;PCa 12例),〉0.16者共24例(BPH21例;PCa3例);10.0≤t—PSA〈100μg/L的患者中,f-PSA/t-PSA〈0.16者共49例(BPH19例;PCa30例),〉0.16者共31例(BPH22例;PCa9例);t—PSA≥100μg/L的患者16例,均为PCa,f-PSA/t—PSA比值均〈0.16。结论:BPH患者随年龄增长t—PSA逐渐升高,但f-PsA/t—PS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的PCa患者t-PSA、f-PSA及f-PSA/t-PSA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SA水平在4.0~10.0ug/L的PCa患者和t—PSA在10~100μg/L的PCa患者相比,其f-PSA/t—PSA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4.0≤t—PSA〈10.0的患者,结合f-PSA/t-PSA〈0.16,能更有效地区别BPH和PCa(P〈0.05),但是,对于t—PSA%4.0μg/L的PCa患者来说,f-PSA/t-PSA比值对其与BPH的鉴别意义不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及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对高龄老年人前列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欣 张舜欣 +1 位作者 林倩 唐杰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CAS 2011年第1期32-33,共2页
目的探讨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及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t-PSA比值在高龄老年人(≥80岁)中的表现,并评价其在前列腺癌(PCA)和前列腺增生(BPH)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为BPH和PCA的高龄患... 目的探讨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及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t-PSA比值在高龄老年人(≥80岁)中的表现,并评价其在前列腺癌(PCA)和前列腺增生(BPH)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为BPH和PCA的高龄患者234例,结合其术前的PSA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统计。结果 t-PSA≥4.0μg/L者高达85.5%(BPH 40.6%,PCA 41.9%,其他3.0%),而t-PSA≥10.0μg/L者达59.4%(BPH 23.9%,PCA32.9%,其他2.6%)。在t-PSA<4.0μg/L的患者中,BPH 26例,平均f-PSA/t-PSA值0.26±0.14;PCA 6例,平均f-PSA/t-PSA值0.24±0.13。4.0≤t-PSA<10.0μg/L的患者中,BPH 39例,平均f-PSA/t-PSA值0.26±0.09;PCA 21例,平均f-PSA/t-PSA值0.11±0.06。t-PSA≥10.0μg/L的患者中,BPH 56例,平均f-PSA/t-PSA值0.25±0.07;PCA 77例,平均f-PSA/t-PSA值0.13±0.05。结论对于高龄老年人,用t-PSA≥4.0μg/L或t-PSA≥10.0μg/L来鉴别BPH和P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4.0≤t-PSA<10.0μg/L和t-PSA≥10.0μg/L者,BPH和PCA患者的f-PSA/t-PSA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老年人 80岁以上 前列腺特异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静脉足泵对老年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病患者腘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璐 李小鹰 +1 位作者 王节 张舜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81-1083,共3页
目的探讨动静脉足泵对老年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病(PAOD)患者胭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65例PAOD患者的43条下肢(PAOD组),25例健康体检者的50条下肢(健康组),2组分别使用动静脉足泵治疗前、治疗30 min即刻及停用的60 s内测量胭... 目的探讨动静脉足泵对老年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病(PAOD)患者胭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65例PAOD患者的43条下肢(PAOD组),25例健康体检者的50条下肢(健康组),2组分别使用动静脉足泵治疗前、治疗30 min即刻及停用的60 s内测量胭动脉平均容积流量、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速度和直径,分别比较PAOD组和健康组胭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PAOD组和健康组治疗30 min即刻、停用的60 s内胭动脉平均容积流量、平均血流速度和收缩期峰值速度明显提高(P<0.01);与治疗30 min即刻比较,停用的60 s内胭动脉平均容积流量、平均血流速度和收缩期峰值速度明显下降(P<0.01)。结论动静脉足泵可能会成为一种改善老年PAOD患者下肢动脉血流量安全、无创的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外周血管疾病 胭动脉 血流速度 物理治疗技术 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在老年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萃 李俊来 +5 位作者 王节 张舜欣 林倩 曹晓林 宋丹绯 刘欣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1026-1027,共2页
本研究总结我院2006年12月至2013年5月间收治年龄〉60岁的193例老年急性胰腺炎(AP)患者,旨在分析其超声声像图特征,评价超声对老年AP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6年12月至2013年5月本院住院,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完整... 本研究总结我院2006年12月至2013年5月间收治年龄〉60岁的193例老年急性胰腺炎(AP)患者,旨在分析其超声声像图特征,评价超声对老年AP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6年12月至2013年5月本院住院,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AP患者193例,男性158例,女性35例(我院长期保健对象以老年男性为主),年龄60~96岁,平均(73±10)岁。所有病例均符合2004年《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的诊断标准[1]。193例患者共发病261例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急性胰腺炎 超声声像图特征 诊断价值 应用 临床资料 老年男性 影像学资料 长期保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在老年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舜欣 李俊来 +3 位作者 刘萃 谭国娟 曹晓林 王节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45-949,共5页
目的 评价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D-dimer)结合临床风险评估在老年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接诊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对疑患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65岁)进行Wells评分、分组(低风险组、高风... 目的 评价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D-dimer)结合临床风险评估在老年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接诊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对疑患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65岁)进行Wells评分、分组(低风险组、高风险组)及D-二聚体检测,D-二聚体分别使用传统临界值(500μg/L)及年龄校正临界值[(年龄×10)μg/L]进行统计.除Wells评分<2且D-二聚体为阴性的患者外,其余患者均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根据各项检查结果计算D-二聚体不同临界值结合风险评估对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准确性,低风险组中假阴性率及95%可信区间,各年龄组排除率的差异 结果 在624例患者中,326例(52.2%)评估为低风险,298例(47.8%)为高风险使用传统临界值和年龄校正临界值诊断或排除血栓的敏感性,两者无明显差异(低风险组:95.5%与95.5%,高风险组:89.9%与89.2%),而特异性年龄校正临界值则显著优于传统临界值(低风险组:61.0%与 40.4%,高风险组:89.3%与67.3%).低风险组,使用传统临界值约116例患者D-二聚体为阴性,使用年龄校正临界值则有174例患者为阴性,两组假阴性率均为0.6%(95%可信区间0.07%~2.20%).各年龄组中,使用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深静脉血栓排除率(14.3%~23.1%)不同程度的高于使用传统临界值,特别是> 85岁的高龄组.结论 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临界值结合临床风险评估可以有效提高低风险组中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排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年龄因素 D-二聚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