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张翼鷟 张伯龙 +12 位作者 姚善谦 刘海川 楼方定 高春记 韩晓萍 吴晓雄 赵瑜 王全顺 靖域 张苗 靳海杰 史子江 达万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81-85,共5页
为了比较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与自体骨髓移植治疗CR1 期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 ,用APB SCT治疗 4 1例 ,用非净化自体骨髓移植 (ABMT)治疗 17例 ,用净化自体骨髓移植 (PABMT)治疗 30例。结果表明 :APBSCT组造血重建显著快于其... 为了比较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与自体骨髓移植治疗CR1 期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 ,用APB SCT治疗 4 1例 ,用非净化自体骨髓移植 (ABMT)治疗 17例 ,用净化自体骨髓移植 (PABMT)治疗 30例。结果表明 :APBSCT组造血重建显著快于其他两组 ;3组全部病例的 3年无病存活率 (DFS) ,复发率 (RR)和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分别为 5 1.7% ,4 1.7%和 6 .8%。对DFS和RR产生显著影响的是白血病类型 (ALL或AML) ,确诊至CR1 的时间和CR1 至移植时间 3个因素 ;APBSCT组的 3年DFS ,RR和TRM分别为 4 8.4 % ,4 3.9%和 4 .9% ,ABMT组的DFS ,RR ,TRM分别为 4 7.1% ,4 5 .6 %和 11.8% ,PABMT组的DFS ,RR和TRM分别为 6 6 .5 % ,2 9 6 %和 6 .7% ,3组的疗效无显著差异。结论 :APBSCT治疗CR1 期急性白血病的疗效与ABMT和PABMT相当 ,但前者具有造血重建快、采集方便等优势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骨髓移植 急性白血病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间充质干细胞Stro-1^+和Stro-1^-亚群免疫抑制作用差异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翼鷟 达万明 +1 位作者 赵丹丹 唐菊英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40-1043,共4页
目的探讨人Stro-1+和Stro-1-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免疫抑制作用的差异。方法从骨髓细胞中分离单个核细胞接种于75cm2的培养瓶中,培养体系为Dexter培养液。当细胞在瓶底贴壁生长达50%融合时消化,并与Stro-1抗体共孵育。再将所获Stro-1+... 目的探讨人Stro-1+和Stro-1-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免疫抑制作用的差异。方法从骨髓细胞中分离单个核细胞接种于75cm2的培养瓶中,培养体系为Dexter培养液。当细胞在瓶底贴壁生长达50%融合时消化,并与Stro-1抗体共孵育。再将所获Stro-1+和Stro-1-MSCs扩增15天(中位数)后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设立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于96孔板中加入反应淋巴细胞及刺激淋巴细胞各1×105/孔)及非特异性丝裂原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体系(于96孔板中加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1×105/孔、植物血凝素10μg/ml及白介素-2500U/ml)。在两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1×103~3×104个经照射的Stro-1+或Stro-1-MSCs,检测其对淋巴增殖反应的影响。结果原代贴壁细胞中含中位数为9%(5%~26%)的Stro-1+MSCs,该细胞亚群表达更高的MSCs表型;在MLR和非特异性丝裂原刺激的淋巴增殖体系中,Stro-1+和Stro-1-MSCs均可引起数量依赖性的增殖抑制效应(单向MLR中,当Stro-1-MSCs的数量为1×103时,该抑制效应消失);各个剂量组中,Stro-1+MSCs的抑制效应均显著高于相同剂量的Stro-1-MSCs(P<0.05)。结论人MSCs中的Stro-1+亚群具有更强的免疫抑制作用,推断该细胞亚群为更原始、均一性更佳的骨髓基质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免疫抑制 淋巴细胞培养试验 混合 植物血凝素 白细胞介素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和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翼鷟 张伯龙 +9 位作者 姚善谦 刘海川 楼方定 高春记 韩晓萍 吴晓雄 赵瑜 张苗 靳海杰 达万明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 :比较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与自体骨髓移植治疗CR1期急性髓性白血病 (AML)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APBSCT治疗AML患者 2 7例 ,用非净化自体骨髓移植 (ABMT)治疗AML患者 13例 ,用净化自体骨髓移植 (PABMT)治疗AML患者 2 5例... 目的 :比较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与自体骨髓移植治疗CR1期急性髓性白血病 (AML)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APBSCT治疗AML患者 2 7例 ,用非净化自体骨髓移植 (ABMT)治疗AML患者 13例 ,用净化自体骨髓移植 (PABMT)治疗AML患者 2 5例。结果 :①APBSCT组造血重建较其他两组显著加快 ;②APB SCT组的 3年无病生存率 (DFS)和复发率 (RR)分别为 5 1.9%和 42 .2 % ,与ABMT组的 46.2 %、46.7%相当 ,但与净化ABMT组的 72 .9%、2 3 .7%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③三组的移植相关死亡率 (TRM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感染和内脏出血。结论 :APBSCT治疗CR1期AML ,其造血重建显著快于ABMT ,其疗效与ABMT相当 ,而显著低于PABM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自体骨髓移植 治疗 急性髓性白血病 疗效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支持造血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张翼鷟 达万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839-842,共4页
为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间充质干细胞(MSC)的生物学特性,探讨其对体外造血的支持能力,采集MDS的骨髓标本,分离、培养和扩增MSC,进行细胞形态观察和免疫表型、成骨分化及增殖能力检测,并对骨髓细胞进行成纤维细胞集落(CFUF)... 为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间充质干细胞(MSC)的生物学特性,探讨其对体外造血的支持能力,采集MDS的骨髓标本,分离、培养和扩增MSC,进行细胞形态观察和免疫表型、成骨分化及增殖能力检测,并对骨髓细胞进行成纤维细胞集落(CFUF)形成分析。对MDS患者的MSC进行贴壁培养,接种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以观察细胞数和CFUGM的变化,作为MDS患者MSC支持造血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来自MDS患者的MSC呈典型的成纤维样细胞形态,表型鉴定CD34,CD45阴性,SH2(CD105),SH3(CD73),Thy1(CD90)阳性,体外诱导可向成骨细胞分化,其增殖能力和CFUF形成能力与源于正常供者的MSC相当。支持造血的体外实验显示,实验组培养上清中的细胞总数和CFUGM计数在第2周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来源于MDS患者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正常供者的MSCs无差异,但其体外支持造血的功能较后者显著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支持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迟发性非感染性肺部合并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翼鷟 高春记 +10 位作者 张伯龙 达万明 韩晓蘋 李红华 靖彧 黄文荣 薄剑 王书红 朱海燕 靳海杰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632-635,共4页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迟发性非感染性肺部合并症(late-onset nonin-fectiou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LNIPC)的发生、危险因素、预后及治疗方法。对70例allo-PBSC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迟发性非感染性肺部合并症(late-onset nonin-fectiou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LNIPC)的发生、危险因素、预后及治疗方法。对70例allo-PBSC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在存活超过3个月的63例患者中,9例发生了LNIPC,发生率为14.3%,其中5例并发感染,由LNIPC导致死亡者4例。移植时疾病处于晚期及慢性广泛性GVHD与LNIPC的发生显著相关;性别、年龄、预处理方案的选择、HLA相合程度及GVHD的预防等均与该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相关。结论:移植后定期监测胸部CT、肺功能等甚为必要,对LNIPC早期诊断者采用强的松复合或不复合环孢菌素A治疗,其中多数患者能获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迟发性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 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间充质干细胞SDF-1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5
6
作者 张翼鷟 达万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81-284,共4页
本研究探讨骨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中的表达水平。采集MDS的骨髓标本,分离、培养和扩增MSC,观察细胞形态并进行表型鉴定;以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SDF-1基因和内... 本研究探讨骨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中的表达水平。采集MDS的骨髓标本,分离、培养和扩增MSC,观察细胞形态并进行表型鉴定;以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SDF-1基因和内参照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基因的表达水平,并与健康供者的表达水平相比较。结果发现,MD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SDF-1基因的表达水平经GAPDH校正后为1.53±0.92,与对照组(5.51±0.99)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SDF-1基因在MD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显著升高,SDF-1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影响MDS患者骨髓微环境的造血调控作用,是否可对MDS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间充质干细胞 SDF-1基因 实时定量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翼鷟 达万明 +2 位作者 黄文荣 高春记 郭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302-305,共4页
本研究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免疫抑制作用。采集MDS患者的骨髓标本,分离、培养和扩增MSC,观察细胞形态并进行表型鉴定;将不同数量的细胞加入单相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MSC对自体及采自健康供者的异... 本研究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免疫抑制作用。采集MDS患者的骨髓标本,分离、培养和扩增MSC,观察细胞形态并进行表型鉴定;将不同数量的细胞加入单相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MSC对自体及采自健康供者的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增殖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3×103-1×105个源于MDS患者的MSC可将自体PBL的增殖抑制到最大反应的(66.9±20.1)% -(30.2±5.9)%,将异体PBL的增殖抑制到最大反应的(56.6±14.7)% -(20.5±9.7)%,与培养自健康供者MSC的抑制作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S患者的MSC和健康者的MSC具有相似的免疫抑制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抑制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o-1^+和Stro-1^-间充质干细胞免疫抑制作用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翼鷟 达万明 赵丹丹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51-1153,共3页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TGF-β1、IL-10)与Stro-1+、Stro-1-间充质干细胞(MSC)免疫抑制效应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比较TGF-β1、IL-10在MSC两种细胞亚群中的表达,以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作为内参照。以Pri mer Expre-ssTM软件...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TGF-β1、IL-10)与Stro-1+、Stro-1-间充质干细胞(MSC)免疫抑制效应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比较TGF-β1、IL-10在MSC两种细胞亚群中的表达,以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作为内参照。以Pri mer Expre-ssTM软件进行引物设计,以Ct表示PCR的相对产量,ΔCt代表靶基因与GAPDH之间的Ct之差,以2-ΔΔCt表示ΔCt(Stro-1+MSC)与ΔCt(Stro-1-MSC)之间的比值;在3种不同条件下[①MSC单独培养;②MSC与混合淋巴反应体系(MLR)直接接触;③MSC通过Transwell与MLR间接接触],用ELISA法检测Stro-1+与Stro-1-细胞培养上清中TGF-β1的表达。结果IL-10在Stro-1+与Stro-1-MSC中均低表达,而TGF-β1在Stro-1-MSC中显著高表达(P<0.05);ELISA结果显示在3种培养条件下,TGF-β1在Stro-1-MSC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Stro-1+MSC(P<0.05)。结论Stro-1+MSC较Stro-1-MSC免疫抑制作用更显著,其与TGF-β1和IL-10的表达无关,表明TGF-β1、IL-10在MSC不同亚群免疫抑制效应中不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免疫抑制 转化生长因子Β1 白细胞介素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疗效判断的变化看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策略的演进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翼鷟 王亚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827-830,共4页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在整个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研究中进展迅速。其疗效判断标准的持续变化间接证明了这一点。伴随着检测方法的改进和新型药物的上市,MM的完全缓解(completely response,CR)标准正朝着"微观"和&qu...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在整个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研究中进展迅速。其疗效判断标准的持续变化间接证明了这一点。伴随着检测方法的改进和新型药物的上市,MM的完全缓解(completely response,CR)标准正朝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相应地也推动了MM治疗策略、治疗理念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反过来,治疗策略的演进也必将带来缓解深度、广度的进一步提高。这两者的互动推动了整个MM研究的发展。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这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回答。但不可否认的是MM的整体治疗策略的轮廓越来越清晰。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医师的相关知识主要来自国外文献,如何结合国情做出具有自己独立思考的选择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疗效判断 治疗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翼鷟 达万明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04年第3期163-165,共3页
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 ,现就其免疫调节作用的特点、机制、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调节 剂量依赖性 T细胞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瘤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翼鷟 智亚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310-1313,共4页
诸多研究表明,淋巴瘤的发生与染色体易位、参与细胞周期和凋亡途径的分子改变有关。但是,T细胞和B细胞肿瘤细胞的生存同样依赖于这些细胞与组成淋巴瘤微环境的诸多细胞的相互作用。淋巴瘤微环境由不同的免疫细胞、辅助基质细胞及众多分... 诸多研究表明,淋巴瘤的发生与染色体易位、参与细胞周期和凋亡途径的分子改变有关。但是,T细胞和B细胞肿瘤细胞的生存同样依赖于这些细胞与组成淋巴瘤微环境的诸多细胞的相互作用。淋巴瘤微环境由不同的免疫细胞、辅助基质细胞及众多分子组成,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药物耐药。淋巴瘤是一类异质性很强的疾病,不同类型间预后差别很大,而其微环境对此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近来研究较多的组成淋巴瘤微环境的细胞及分子成分,包括巨噬细胞、黏附分子及趋化因子,以及微环境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所起的作用,显示微环境对淋巴瘤预后的影响及针对肿瘤微环境来治疗淋巴瘤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淋巴瘤微环境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预处理方式下那西妥单抗治疗神经母细胞瘤安全性研究
12
作者 朱佳 邓军 +12 位作者 阙旖 刘龙珍 伍柳红 余婉琪 管惠捷 王娟 路素英 孙斐斐 黄俊廷 宋梦佳 甄子俊 蔡瑞卿 张翼鷟 《中国肿瘤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154-1158,共5页
目的:糖皮质激素具有潜在影响那西妥单抗免疫效应,氯胺酮有抑制呼吸副作用。本研究探讨去除糖皮质激素,瑞芬太尼代替氯胺酮的预处理方式对那西妥单抗输注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收集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 目的:糖皮质激素具有潜在影响那西妥单抗免疫效应,氯胺酮有抑制呼吸副作用。本研究探讨去除糖皮质激素,瑞芬太尼代替氯胺酮的预处理方式对那西妥单抗输注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收集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那西妥单抗输注的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改良预处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相关因素。结果:17例患者接受201次输注,最常见不良反应为各级别神经痛(93.0%)、高血压(55.7%)、低血压(34.8%)。支气管痉挛和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0%和10.9%。连续2个周期输注中,发热发生率下降。无患者因严重输注不良反应停止治疗。结论:经改良预处理支持下,那西妥单抗输注不良反应低且可控,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洛酮 不良反应事件 儿童 神经母细胞瘤 改良调理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例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儿输注那西妥单抗的观察和护理
13
作者 蔡瑞卿 邓军 +3 位作者 余婉琪 路素英 王娟 张翼鷟 《天津护理》 2024年第4期427-431,共5页
总结21例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儿222次输注那西妥单抗的观察和护理经验。输注前建立多学科团队、做好患儿和照顾者准备、建立静脉通路、备好床边急救物品和药品、精简预防性用药、实施个体化禁食禁饮方案,输注时优化镇痛策略、密切监测评... 总结21例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儿222次输注那西妥单抗的观察和护理经验。输注前建立多学科团队、做好患儿和照顾者准备、建立静脉通路、备好床边急救物品和药品、精简预防性用药、实施个体化禁食禁饮方案,输注时优化镇痛策略、密切监测评估病情,输液后加强并发症管理和对严重不良事件的快速反应。经严密观察和护理,21例患儿顺利完成222次那西妥单抗输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 那西妥单抗 GD2单抗 患儿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白介素11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被引量:8
14
作者 朱海燕 达万明 +9 位作者 高春记 汪菲菲 韩晓蘋 李红华 黄文荣 张翼鷟 王书红 薄剑 靖彧 靳海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345-349,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作用。16例预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rhIL-11联合r... 本研究旨在探索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作用。16例预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rhIL-11联合rhG-CSF动员)及对照组(rhG-CSF动员),两组均在动员性化疗后血象下降至最低值有回升迹象时应用rhIL-11及rhG-CSF;rhG-CSF5μg/(kg·d)动员中位时间5.5天,rhIL-1150μg/(kg·d)动员中位时间4天;动员后观察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以及干细胞采集物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CFU-GM集落数的变化;按常规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观察粒细胞及血小板植活时间及单采血小板输注量。结果显示:实验组及对照组动员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以及干细胞采集物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及CFU-GM集落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实验组中性粒细胞数≥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0.5天,对照组中为13天,实验组比对照组提前2.5天(p<0.05)。实验组血小板数≥20×109/L的中位时间为11.5天,对照组为13天,实验组比对照组提前1.5天(p<0.05)。实验组输注单采血小板中位数为3.5单位,对照组为5单位,实验组比对照组减少1.5单位(p<0.05)。实验组使用动员剂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低热、乏力、感冒样症状、食欲不振、头晕、肌肉酸痛等,对照组仅出现低热,患者对以上症状均可以耐受,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结论:rhIL-11联合rh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安全有效,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较快,单采血小板输注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1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造血干细胞动员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3Kδ抑制剂CAL-101对淋巴瘤细胞系Raji和SUDHL-10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亚非 夏冰 +5 位作者 屈福莲 李晓武 郭姗琦 袁田 赵伟鹏 张翼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5-140,共6页
目的:探讨PI3Kδ抑制剂CAL-101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SUDHL-10和Burkitt淋巴瘤细胞系Raji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为这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用不同浓度的CAL-101处理Burkitt淋巴瘤细胞系Raji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SUDHL-... 目的:探讨PI3Kδ抑制剂CAL-101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SUDHL-10和Burkitt淋巴瘤细胞系Raji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为这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用不同浓度的CAL-101处理Burkitt淋巴瘤细胞系Raji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SUDHL-10,以MTT法检测CAL-101对两种细胞系的增殖抑制作用;以Annexin V/PI流式细胞术和DAPI染色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迁移实验检测淋巴瘤细胞向淋巴瘤基质细胞系HK的迁移比例;Western blot法检测CAL-101处理后淋巴瘤细胞表达磷酸化ERK的变化;MTT法结合Calcu Syn software软件分析检测CAL-101是否可协同硼替佐米抑制淋巴瘤细胞的增殖。结果:5μmol/L及更高浓度的CAL-101对Raji细胞和SUDHL-10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5、10、15、20μmol/L CAL-101作用于Raji细胞48 h,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9.17±1.23)%、(38.15±1.51)%、(46.46±1.78)%、(55.8±2.01)%,空白对照组为(1.15±0.02)%(P<0.05)。作用于SUDHL-10 48 h,细胞增殖抑制率也逐渐增加(P<0.05)。CAL-101可诱导淋巴瘤细胞的凋亡,10、20μmol/L CAL-101作用于Raji细胞24 h,Annexin V-FITC/PI双标法显示其凋亡率分别为(22.69±3.83)%和(49.96±7.36)%,均高于对照组(5.23±2.04)%(P<0.05);作用于SUDHL-10细胞同样得到相似的结果(P<0.05)。CAL-101可显著降低淋巴瘤细胞向基质细胞的迁移,且对Raji细胞和SUDHL-10细胞的迁移率的抑制作用也呈浓度依赖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发现CAL-101处理细胞后磷酸化ERK的表达明显降低;CAL-101与硼替佐具有协同作用,可显著抑制淋巴瘤细胞的增殖,CI<1。结论:PI3Kδ抑制剂CAL-101可抑制淋巴瘤细胞Raji和SUDHL-10的增殖,诱导凋亡,抑制其向淋巴瘤基质细胞的迁移,其机制可能通过阻断ERK信号途径而实现;CAL-101有望为侵袭性淋巴瘤的治疗带来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RAJI细胞 SUHDL-10细胞 PI3Kδ CAL-101 ERK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CD34^-和CD34^+细胞凋亡与增殖的意义及对生存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5
16
作者 夏冰 郭青 +5 位作者 赵丹丹 赵海丰 韩晓蘋 王卉 吴晓雄 张翼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92-1397,共6页
本研究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和CD34-细胞凋亡和增殖情况,探讨MDS的发病机制,并判断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流式细胞术分析20例高危MDS、20例低危MDS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骨髓CD34+细胞的比例、CD34+细胞和CD34-细胞... 本研究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和CD34-细胞凋亡和增殖情况,探讨MDS的发病机制,并判断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流式细胞术分析20例高危MDS、20例低危MDS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骨髓CD34+细胞的比例、CD34+细胞和CD34-细胞凋亡、增殖的百分率,计算各组中的凋亡/增殖(A/P)比。并用单变量和多变量生存分析法分析CD34+细胞和CD34-细胞增殖和凋亡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表明:①MDS高危组患者骨髓CD34+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P<0.05),而低危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②CD34+,CD34-细胞的凋亡率在MDS低危组中均为最高,明显高于MDS高危组和对照组。在低危组中,CD34-细胞的凋亡率为(80.36±1.82)%,明显高于CD34+细胞的(54.75±2.18)%(P<0.05),而在高危组中,CD34+,CD34-细胞的凋亡率无显著差异;③CD34+细胞的增殖率在MDS高危组中最高,明显高于低危组和对照组,而CD34-细胞的增殖率在MDS高危和低危组间无显著差异。高危组CD34+细胞的增殖率为(50.67±3.37)%,明显高于CD34-细胞的(30.99±1.96)%(P<0.05);④CD34+、CD34-细胞的A/P值在MDS低危组均明显高于高危组和正常对照组,而CD34-细胞的A/P值在MDS高、低危组均明显高于CD34+细胞的A/P值(P<0.05)。此外,CD34+细胞的凋亡率与生存及预后明显相关。结论:CD34+细胞百分率随MDS危险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在低危组中以CD34-细胞的凋亡占主导,随着病情进展,在高危组中则以CD34+细胞的增殖占主导,提示异常的凋亡和增殖在MDS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此外,CD34+细胞的凋亡率可能是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抑制凋亡可能诱导MDS向白血病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CD34+细胞 CD34-细胞 细胞凋亡 细胞增殖 生存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实体瘤继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11例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婵娟 赵海丰 +6 位作者 赵伟鹏 李倩 赵智刚 王晓芳 于泳 王亚非 张翼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73-377,共5页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继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t-MDS/AML)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4年7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就诊的11例t-MDS/AM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恶性肿瘤患者前期...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继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t-MDS/AML)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4年7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就诊的11例t-MDS/AM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恶性肿瘤患者前期均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毒药物、抗代谢药物、含紫杉类药物(和)或放射线治疗史,与t-MDS/AML确诊中位间隔时间为36个月;患者主要表现为乏力、呼吸困难、发热、出血等血细胞减少相关症状;以对症支持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及化疗为主,中位OS为28个月,中位DFS为19个月,3年总生存率44.4%。结论:t-MDS/AML继发于肿瘤性疾病或非肿瘤性疾病行细胞毒药物化疗或放疗后,总体疗效欠佳,预后不良;在制定放、化疗方案前,应充分考虑可能导致t-MDS/AML的危险因素,认真评估治疗受益及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急性髓系白血病 临床特征 病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浆细胞瘤预后相关因素探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倩 郭姗琦 +7 位作者 智亚芹 赵伟鹏 杨洪亮 于泳 王晓芳 王国文 王亚非 张翼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504-508,共5页
目的:探究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搜集2000年6月至2012年10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644例恶性浆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预后因素等进行分析,其中孤立性浆细胞... 目的:探究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搜集2000年6月至2012年10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644例恶性浆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预后因素等进行分析,其中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plasmacytoma,SP)患者有66例占10.25%。结果:根据SP的发生部位可分为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bone plasmacytoma,SBP)和髓外浆细胞瘤(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EMP)。SBP大部分发生在椎体,而髓外浆细胞瘤好发于上呼吸道。此外,两者在肿块大小、血清M蛋白水平、尿本周氏蛋白水平以及是否更易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等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SBP患者的肿块越大(d≥5 cm),其肿瘤的局部控制率(local control,LC)、无骨髓瘤进展生存期(multiple myeloma-free survival,MM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病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越差;对于EMP患者来说,放疗以及血清β2-微球蛋白<3.5 mg/L是预后良好的因素。结论:肿块大小、血清M蛋白、尿本周氏蛋白、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可为临床判断SBP与EMP预后及指导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浆细胞瘤 骨孤立性浆细胞瘤 髓外浆细胞瘤 临床特点 预后 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绝对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与绝对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在原发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亚芳 臧立 +10 位作者 张小影 赵盼 袁英 岳智杰 杨洪亮 赵海丰 于泳 王亚非 赵智刚 张翼鷟 王晓芳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76-382,共7页
背景与目的:NK/T细胞淋巴瘤(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NKTCL)为恶性淋巴瘤中较少见的一种类型,其在临床表现及整体疗效上差别较大,目前尚无确切的危险分层指导预后。该研究旨在探索治疗前外周血绝对单核细胞计数(absolute monocy... 背景与目的:NK/T细胞淋巴瘤(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NKTCL)为恶性淋巴瘤中较少见的一种类型,其在临床表现及整体疗效上差别较大,目前尚无确切的危险分层指导预后。该研究旨在探索治疗前外周血绝对单核细胞计数(absolute monocyte count,AMC)、血小板与绝对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在原发鼻腔NKTCL预后中的意义,为患者提供更确切的危险分层,从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改善预后。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初诊的132例原发鼻腔NKTC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治疗前外周血AMC、PLR与患者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之间的关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治疗前外周血AMC、PLR在原发鼻腔NKTCL患者的预后分层中均具有重要作用。AMC小于0.5×109个/L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AMC大于等于0.5×109个/L组,PLR小于150组患者的预后优于PLR大于等于150组(P<0.05)。根据分期、ECOG评分标准、AMC、PLR这4个独立危险因素,我们试图建立了一个新的预后模式,将所有患者分为3个不同危险组,结果发现3个组的5年OS及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AMC、PLR与原发鼻腔NKTCL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由分期、ECOG评分标准、AMC、PLR这4个独立危险因素组成的新的预后模式可能较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及韩国预后指数(Korean Prognostic Index,KPI)更确切方便、更经济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鼻腔NK/T细胞淋巴瘤 绝对单核细胞计数 血小板与绝对淋巴细胞计数比值 总生存率 无进展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和CXCR4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郭青 王加菊 +6 位作者 李芳 杨洪亮 于泳 赵智刚 王晓芳 王亚非 张翼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83-386,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VEGF和CXCR4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用ELISA法检测44例初治DLBCL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清中VEGF和CXCR4的表达水平,并收集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生存分析。结... 本研究旨在探索VEGF和CXCR4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用ELISA法检测44例初治DLBCL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清中VEGF和CXCR4的表达水平,并收集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生存分析。结果表明,DLBCL患者血清中VEGF和CXCR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VEGF和CXCR4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r=0.743,P<0.05);且VEGF的表达水平与LDH、免疫分型、结外受累数、Ann Arbor分期和ECOG评分相关(P<0.05);CXCR4在DLBC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与LDH、免疫分型、结外受累数和Ann Arbor分期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LDH、免疫分型、结外受累数、Ann Arbor分期、VEGF和CXCR4是患者总生存(OS)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免疫分型和血清中CXCR4的表达水平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5)。结论:VEGF和CX-CR4在DLBCL患者血清中显著高表达,且二者的表达水平存在正相关,CXCR4是影响患者OS独立不良预后因素,联合阻断VEGF和CXCR4可能成为淋巴瘤的治疗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XCR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